《草原牧歌》——银杯(音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银杯蒙古族民歌教案《银杯》蒙古族民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歌曲《银杯》,使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感受短调民歌的韵味。
2. 能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银杯》,并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长辈、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唱歌曲《银杯》。
难点:体会歌曲中的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感受短调民歌的韵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歌曲《请到草原来》,引导学生进入草原的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银杯》。
2. 新课教学:通过观看《银杯》的MV,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风格。
然后介绍民歌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并传唱的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接着介绍蒙古族的长调、短调,通过欣赏蒙语版的《银杯》,让学生感受短调的特点。
之后进行歌曲学唱,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歌词,再逐句学唱,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在学唱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用柯尔文手势进行音高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
最后完整地演唱歌曲,要求学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情感。
3. 拓展延伸:通过观看两首酒歌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同时介绍哈达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人民用哈达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祝福。
最后组织学生向领导老师献哈达,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
4. 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同时布置作业:复习歌曲《银杯》,预习下一课内容。
5. 下课:在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和韵味,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学唱过程中,注重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了蒙古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歌曲情感的把握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演唱时仍显得有些紧张。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银杯》教案一、教材分析歌曲《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祝酒歌。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 4/4拍,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具有舞蹈性质的蒙古族短调的特点。
歌曲描写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对宾客的热情好客;对蒙古族民歌感兴趣,乐于了解蒙古族相关音乐文化。
2、学唱《银杯》,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在学唱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前倚音、下滑音的演唱方法和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银杯》、通过学习能够说出短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习大跳音程、切分节奏、前倚音、下滑音。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走进蒙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欢迎同学们来到我的音乐课堂,请大家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蒙古族人载歌载舞片段)。
师:同学们,视频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属于哪个民族?生:他们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演奏马头琴;他们属于蒙古族。
师:有哪些同学到过内蒙,请你给我们说说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我们对蒙古族有哪些了解呢?请学生举手作答(出示有关蒙古族的习俗方面的图片)。
生:传统节日一一“那达慕”大会饮食习惯一一奶茶、奶酒、烤全羊民居一一蒙古包运动项目一一赛马、摔跤、射箭常用乐器一一马头琴师:同学们,我们了解了蒙古族的风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包,猜猜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招待我们呢?生:沏茶、献哈达、敬酒……师:大家说的都对,每当有重大的仪式或尊贵的客人到来时,主人设宴盛情款待自然少不了喝酒。
有没有同学知道蒙古族敬酒的礼仪呢?(请同学举手回答,师示范敬酒礼仪,学生在音乐声中合着音乐的节奏分别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练习)师:我们学会了敬酒的礼仪,感觉还缺了点什么?生:唱歌师:对,在宴会上蒙古族人要高唱酒歌向客人敬酒,以表达对客人的盛情。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蒙古族的一首祝酒歌--《银杯》,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曲。
七年级音乐课草原牧歌《银杯》
田雪
七年级音乐课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银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银杯》启发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蒙古音乐。
2、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辨别短调与长调
教学重点:准确演唱《银杯》旋律,用欢快、热烈的歌声有感情演唱
教学难点:了解短调特点,歌曲中音层大跳掌握。
教师活动和教学重点内容:
一、情景引入
课前播放长调音乐《鸿雁》
一、导入
1、伴随音乐,走进蒙古大草原,感受那里的别一样的风情。
(图片展示)
2、介绍银杯的由来,引出课题《银杯》
3、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描绘了怎样一幅场景?
4、再次聆听,体会歌曲情绪,找出最难理解的是哪句?
塞勒日外咚赛
二、学唱歌曲
1、解决难点,及时纠错。
2、前倚音、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决绝八度大跳音
4、教师视唱曲谱,并随机画出音乐旋律线,让学生直观感受蒙古族歌曲中大跳音的特点。
5、学生演唱《银杯》用手画出旋律线。
6、完整演唱歌曲,强调歌曲韵味。
7、分小组表演,用不同方式演唱歌曲。
8、区分长调、短调。
聆听《牧歌》把两首歌曲进行对比。
三、知识拓展
1、学跳蒙古舞蹈
2、让学生唱一唱当今乐坛具有蒙古族风格的歌曲
四、小结
希望学生们在以后的音乐学习中更多的关注民族音乐。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情景导入(3)同学们到过内蒙古大草原吗?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导游的脚步去了解蒙古族的待客之道吧。
蒙古族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不仅要献上哈达,捧出用银杯盛着的美酒,还要唱着热情真挚的敬酒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酒歌《银杯》,一起来感受蒙古包里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待客场面。
学生认真聆听并回答。
知识了解二、新课教学1.聆听歌曲,了解作品(1)初次聆听首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音频,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描绘了蒙古包内主人与客人载歌载舞,开怀畅饮的欢乐场景。
豪放热烈,中速稍快。
《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唱遍了整个内蒙古草原,可以说是蒙古族酒歌的代表作之一,有人甚至将它成为蒙古族的“族歌”。
(2)复听歌曲——对照乐谱,边听边拍手,感受这首酒歌它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结构是怎样的?这首歌曲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
这种类型的歌曲在蒙古族民歌中被称为“短调”,蒙语“宝古尼道”,主要流行于内蒙古农业地区。
认真聆听音乐作品,体会、感受音乐的魅力聆听教师的简要介绍。
通过分析乐谱再次认真聆听音乐作品,根据教师的介绍,结合自己的已有的音乐知识,再次品味音乐。
分析歌曲2.学唱歌曲,感受体验(1)教师跟伴奏范唱(2)请同学们听老师的琴声,逐句视唱乐谱注意:①典型节奏:附点、切分②装饰音(下滑音敬酒的手势)多次示范演唱,纠正学生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教学难点③划旋律线帮助解决音准,大跳音程(八度用献哈达,向空中扬手再到腰间)(3)跟琴声划旋律线完整视唱乐谱3.词曲结合,艺术处理(1)根据节奏挥拍读歌词设问:“赛勒日外咚赛”有什么意义?蒙古语衬词(2)跟钢琴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3)跟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4.表演唱同学们唱得非常好,老师仿佛已经置身于气氛热烈的蒙古包内了,蒙古族人民不仅能歌也善舞,一起来学习几个动作,先看老师示范,动作分解、加入动作清唱、跟伴奏音乐表演唱,献哈达、飞翔、抖肩、敬酒、喝酒。
《演唱银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歌曲《银杯》的歌词内容,能够准确演唱歌曲。
2. 通过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歌唱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表达歌曲情感。
2. 难点: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歌曲《银杯》的伴奏音乐和相关视频资料。
2.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3. 安排教室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好汉歌》片段,简单介绍该歌曲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学习(1)节奏训练出示节奏谱,请学生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重音与节拍的吻合,感受节拍的韵律。
通过再三朗读,逐渐形成节奏感。
出示歌曲《银杯》的节奏谱,学生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歌词中的重音,通过重音的朗读,体会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学唱歌曲教师范唱《银杯》请学生说出老师在唱词时的处理方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处理印象。
教师再次范唱,学生轻声模仿唱。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气息的运用,突出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
播放伴奏音乐,教师伴奏,学生齐声练唱。
指导学生模唱,找出学生易唱错的地方(如第一小节、第四小节的最后一个音符以及衬词“啦”的演唱),重点解决难点。
(3)表演歌曲指导学生通过舞蹈动作、头饰等表现歌曲特点。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具有个性化的表演方式。
分组表演唱,全班评议。
教师给予必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继续创编的积极性。
(4)教室小结请学生代表进行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给予补充和完善,重点强调民歌的特点及处理歌曲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缘,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银杯音乐教案【篇一:周娟音乐课《银杯》教学设计】《银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内容。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上蒙古族民歌。
歌曲《银杯》,这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祝酒歌。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4/4拍,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具有舞蹈性质的蒙古族短调的特点。
歌曲描写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歌曲为五声宫调式、4/4拍,曲调悠长,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是牧民们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具有浓郁草原气息。
二、教学内容1、有感情的演唱蒙古族短调民歌《银杯》2、欣赏蒙古族长调民歌《牧歌》,大致了解长短调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①通过学习,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对宾客的热情好客;对蒙古族民歌感兴趣,乐于了解蒙古族相关音乐文化。
②学唱《银杯》和欣赏《牧歌》,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长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在学唱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前倚音、下滑音的演唱方法和知识。
四、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初一的学生,在心理及生理上都逐步成熟,很少表现自己。
对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很少上过专业化的音乐课,对识谱和乐理缺乏一定的知识和学习,所以教学的课程内容比市里学校容易,流程较慢。
在课堂上,慢慢的传输一些音乐基础知识,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表现力,和音乐的审美观和音乐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银杯》、通过学习能够说出长短调的区别②教学难点:学习大跳音程、切分节奏、前倚音、下滑音六、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琴、“哈达”、酒杯、卡片七、课时安排:一个课时八、教学过程(一)走进蒙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歌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思考:想象出怎样的画面?【草原——蒙古族(马背上的民族)】(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直接导入新课)(二)感受蒙古族民歌(师生互动学唱歌曲)1、学唱歌曲(1)初听全曲(设计意图:初听歌曲,初步感受作品整体效果)(2)学唱歌曲(重点)①放慢速度随琴模唱旋律(设计意图:在初学歌曲环节中,慢速模唱加深对旋律的熟悉,感受旋律的起伏。
《银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题:《银杯》2.课型:唱歌课3.所属单元: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4.课时:15.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等6.教学方法:感受、体验、表现二、课标要求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描述其不同的地域特点或民族风格,能够说出戏曲、曲艺的主要种类和代表人物。
2. 能够结合所学的歌曲、乐曲创设简单的表演情境或做形体动作。
三、教材分析《草原牧歌》是初中阶段重点学习和重点介绍的民歌,《银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
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
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再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
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歌名为《银杯》有它非常特殊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作为鄂尔多斯本地学生,大家对《银杯》这首歌曲非常熟悉,几乎每次在宴会上都能演唱这首歌曲,但是由于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速度较快,学生在演唱时很难把歌曲演唱的完美,尤其是音准与乐曲韵味的把握,所以希望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深入地学习、了解这首歌曲,使得歌曲演绎的更加完美。
五、教学目标欣赏并有感情的背唱《银杯》的第一段,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并在学唱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和特点。
通过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六、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1.教学重点:感受、体验并背唱《银杯》的第一段。
2.教学难点:前倚音与下滑音的演唱。
3.突破方法:教师示范演唱,提前弱化难点。
七、板书设计银杯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民族的人们在劳动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歌曲就称作“民歌”。
这些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一课时《银杯》《牧歌》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自然熟练地演唱歌曲《银杯》;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民歌短调和长调体裁。
二、教学重点1、歌曲《银杯》的准确演唱;2、初步掌握短调和长调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歌曲中倚音、滑音、高八度以及切分节奏的正确演唱;2、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表演及创编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组织教学:课前暖场音乐——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有序进入教室,待学生坐好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跟唱歌曲。
铃声响,音乐停,师生互问好。
2、教师引入话题:刚才大家唱的这首歌曲,我们在第一单元欣赏过,还记得歌名吗?(生齐答——爱我中华)师: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里,各族兄弟姐妹团结友爱,让咱们大中华充满生机,繁花似锦!在这里,老师为大家献上一首歌曲,同学们猜一猜歌曲唱的是哪个地域,哪个民族?教师演唱《呼伦贝尔大草原》歌曲片段,学生听后举手作答。
(草原,蒙古族)3、说到草原,说到蒙古,大家想到了一些什么蒙古元素,特色?根据学生所说,教师展示图片,将学生分为四组:草原组,骏马组,蒙古包组,马头琴组。
草原的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热情好客(出示PPT——好客的草原),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看看蒙古族兄弟姐妹们是怎么热情接待我们的。
(二)歌曲《银杯》学唱1、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意境,节奏等听完后,学生回答看到了草原人民是怎样热情款待客人的。
奶酒,全羊肉,啊,听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草原兄弟如此热情,那我们也不能辜负主人的盛情,划起拍来,一起融入这热闹的宴会。
2、复听歌曲,要求学生划四拍子,并找出哪一句较为特色,与众不同?3、难点乐句学唱:赛勒日外咚赛(歌词特殊,无明显句意;音域跨度大,一个小节内一个八度的跨越;有切分节奏,不易唱准)(1)出示乐句节奏型,抽学生示范拍打,教师指正;(2)教师指导划切分节奏节拍,学生跟念,随后按正确节奏念歌词;(3)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谱,再填词跟唱此句。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1、了解蒙古族音乐相关文化;2、学唱歌曲《银杯》。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并用真挚热情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模仿、对比、探究、合作,分层指导中学唱歌曲,了解音乐文化。
3、知识与技能辨别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掌握乐句结尾音的气息和音准;用真挚热情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并用热情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掌握乐句结尾音的音准及气息;2、能够投入、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课前播放《吉祥三宝》(简介:04年发行,05年火遍排行榜,06年春晚独放异彩。
)《自由飞翔》(学生跟唱)《牧歌》(感受萨日娜演唱风格)2、引言还知道哪些蒙古族歌曲及相关风土人情?二、新授内容:1、蒙古族相关文化:地理位置、美丽风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人物历史。
[播放图片、简要介绍]2、蒙古族民歌:长调(P23)民歌(P22)呼麦(特殊技法)短调(P23)[阅读、提问、范唱、比较、视听]3、学唱《银杯》:1)范唱击拍二分音符击一拍2)乐谱分析调高:1=C(6=A)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A羽调式音阶:6 123 56 123节拍:4/4曲式:一段体(P23)3)弹奏唱谱边弹边唱4)试唱填词先分句、后整体5)难点突破附点音符、切分节奏、延长音、大跳高音、装饰音6)原唱跟随播放童声合唱7)完整演绎伴奏、击拍、指挥、角色分工合作三、创编练习:(要求)1、单独、小组演唱展示2、动作、舞蹈模仿演唱四、小结拓展:1、本课小结:熟知、认同、喜爱蒙古族音乐文化。
2、课外拓展:聆听试唱p23《牧歌》;自学p31《嘎达梅林》;上网学唱《吉祥三宝》;翻看中国历史元朝部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
授课者:张小山班级:七年级42014年10月22日小课堂: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银杯》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本节课对落实、渗透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把握有几点特色之处,用图片与音乐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进入蒙古族的生活氛围中,感受蒙古族祝酒歌的音乐特点,了解蒙古族音乐中的长调和短调,通过演唱,能够表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特点,用音乐诠释了一种民族文化,极大程度的渗透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在音乐创造方面的综合性音乐演唱与舞蹈编创很好的落实了音乐实践与音乐创造的课程理念。
教材分析《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
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
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
歌曲为4拍,中速,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组4成的一段体,又称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有 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 2小节为衬词。
第二句同样。
旋律进行除了级进,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
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爽。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通过小学的音乐学习,他们基本掌握了节奏、音准等一些简单的音乐基本要素。
本节课通过学习与夯实使学生把握二拍子节奏的强弱规律及装饰音,使学生能够准确且有感情的演唱蒙古族短调歌曲《银杯》,并通过对蒙古族长调歌曲《牧歌》的对比欣赏,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有所了解,并加以判断。
虽然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程度不一,但整体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扩展,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已经不满足于课堂教学上的曲子,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渴望音乐,却不喜欢大多数书本上的歌曲。
但对好的音乐作品还是能够接受并喜欢。
《银杯.牧歌》第一篇:《银杯.牧歌》七年级音乐《银杯》.《牧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整演唱《银杯》及学唱《牧歌》大体旋律,了解民歌含义,长调与短鲷区别,在演唱歌曲过程中,能够学习掌握长调与短调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演唱歌曲,能够用正确的唱姿势,饱满圆润的声音体会歌曲<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受蒙古族人们热情,豪爽,与大草原相对应的粗矿,忧伤且夹杂着淡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富于激情的演唱歌曲,体会蒙古族人民大的热情,豪爽,感受蒙古牧场广阔,安宁的美景。
<2>难点:长调与短调含义,切分节奏,陈词表现,演唱情感三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播放音乐《爱我中华》(播放多媒体音乐)<2>导入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叫什么名字?生:爱我中华师:56个民族56个家,56个兄弟是一家。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民歌(ppt出示民歌介绍)民歌: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和劳动中自己创造,自己演唱的歌曲。
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
师: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少数民族的家里。
首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大家猜猜是哪一个少数民族?(ppt出示几张蒙古风景图片)师;同学们,说一说它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蒙古师:说到蒙古族,同学们对蒙古族有哪些了解? 生:。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ppt展示蒙古风土人情)1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景 2蒙古包-居住的地方 3赛马-运动项目 4马头琴-乐器 5歌舞-能歌善舞 6喝酒-“酒歌文化” 新课教学师:同学们,最后一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做什么?(ppt 展示喝酒的图片)生:。
师:酒是五湖四海朋友们必不可少的部分,来客人的时候,只有酒喝足了,才能歌曲唱的尽兴,舞蹈跳得更加激情,蒙古族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当节日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主人们就会在饮宴的过程唱起祝福的歌谣,以表示对客人的盛情。
七年级音乐课《银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银杯》,并在学唱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合作探究、实践活动等方法学习歌曲,并且了解蒙古族敬酒礼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蒙古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且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银杯》教学难点: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教学用具:电子琴、蒙古族服装、银杯教学过程:师生用音乐旋律问好一.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蒙古族歌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思考:这是哪个民族的歌舞?依据是什么?—蒙古族,抓住歌词、服装和舞蹈动作的特点。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学习动听的歌曲《银杯》。
【板书:草原牧歌-银杯】二.感知歌曲1.教师自弹自唱歌曲《银杯》,学生初步感知歌曲。
学生思考:①歌曲的演唱速度?—中速稍快②歌曲的演唱情绪?—热情欢快2.以小组为单位大声的朗读歌词小组讨论:①歌词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场景?—宴请宾客的场景。
蒙古族在招待宾客时,敬酒用的都是银杯,在蒙古族银比金更珍贵。
他们会在银杯里斟满醇香的奶酒,还会演奏着马头琴载歌载舞高唱祝酒歌,因此,这首《银杯》是蒙古族广为流传的祝酒歌。
②歌词中的“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蒙语,敬酒时的祝福语,意思是吃好喝好一切都好。
三.学唱歌曲1.老师教唱“赛勒日外咚赛”两句的旋律2.认识前倚音以及演唱方法倚音是常见的装饰音。
前倚音:是指装饰音在主音前面的叫做前倚音,小音符倚靠大音符。
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长,一带而过起到装饰的作用。
老师演唱两种节奏,学生感受前倚音的演唱方法。
3.认识下滑音以及演唱方法滑音按其滑动的方向分为:上滑音(由低音滑向高音),下滑音(由高音滑向低音)。
老师引导学生加上手势演唱下滑音。
4.齐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和速度。
银杯学习内容:学唱《银杯》学习目标:1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让学生对内蒙古有所了解和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生能够较自然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银杯》, 能在演唱过程中体会蒙古族短调特点。
3能够对蒙古族的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蒙古族族民歌及具有蒙古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蒙古族族的艺术文化知识。
学习重难点: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学习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凤凰传奇的《蒙古人》,从音乐中感受蒙古族的美丽风景。
牧人驱赶着羊群羊群追逐着白云白云点缀着蓝天羊群绘画着草原奔驰的骏马讲述着翱翔的雄鹰诉说着风儿轻轻吹过野花片片飘落像那美丽的蝴蝶在敖包上飞过辽阔的草原讲述着嘹亮的牧歌诉说着那美丽的蒙古包那悠扬的马头琴声那甘甜的马奶酒讲述勤劳的蒙古人那美丽的蒙古包那悠扬的马头琴声那甘甜的马奶酒讲述勤劳的蒙古人。
(播放音乐凤凰传奇《蒙古人》。
)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
三、新课内容:1、师:我们一起欣赏了凤凰传奇演唱的热情澎湃《蒙古人》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回答。
2、师:(小结)蓝蓝的天空,飘着的白云,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翱翔的雄鹰,美丽的蒙古包······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心驰神往,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让人心醉,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辽阔的大草原,感受草原的风土人情和动听的歌曲······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
草原牧歌——银杯
学习内容:学唱《银杯》
学习目标:
1感受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让学生对内蒙古有所了解和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生能够较自然的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银杯》, 能在演唱过程中体会蒙古族短调特点。
3能够对蒙古族的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蒙古族族民歌及具有蒙古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蒙古族族的艺术文化知识。
学习重难点:
1、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学习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凤凰传奇的《蒙古人》,从音乐中感受蒙古族的美丽风景。
牧人驱赶着羊群羊群追逐着白云白云点缀着蓝天羊群绘画着草原奔驰的骏马讲述着翱翔的雄鹰诉说着风儿轻轻吹过野花片片飘落像那美丽的蝴蝶在敖包上飞过辽阔的草原讲述着嘹亮的
牧歌诉说着那美丽的蒙古包那悠扬的马头琴声那甘甜的马奶酒讲述勤劳的蒙古人那美丽的蒙古包那悠扬的马头琴声那甘甜的马奶酒讲述勤劳的蒙古人。
(播放音乐凤凰传奇《蒙古人》。
)
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
三、新课内容:
1、师:我们一起欣赏了凤凰传奇演唱的热情澎湃《蒙古人》演唱的歌曲,歌曲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回答。
2、师:(小结)蓝蓝的天空,飘着的白云,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翱翔的雄鹰,美丽的蒙古包······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人心驰神往,一首首动听的歌曲,让人心醉,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辽阔的大草原,感受草原的风土人情和动听的歌曲······
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小组讨论,(教师用课件提示)同学回答。
(课件从蒙古族的风景,居住,运动,饮食,音乐,舞蹈,语言,服装,礼节等方面收集的图片。
)
3、师:(小结)给予评价。
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一定很有特点,今天我们共同学唱一首蒙古民歌《银杯》,听一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聆听(播放歌曲视频)
生:回答。
4、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面?表达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生:回答,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学唱这首歌吧!聆听(教学光盘)
5、视唱旋律。
6、随琴单旋律演唱。
讲解:(1)“X . X”、“ X X X ”节奏。
(2)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闰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
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7、自由读词。
师问:“赛勒日外咚赛”是什么意思?
8、填词,有感情地演唱。
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找学生表演。
9、学习长调、短调。
(播放课件)
师:比较银杯是长调,还是短调?
生:回答。
10、师:通过对蒙古民歌长调、短调的学习和理解,让我们对蒙古族民歌在情绪、情感上有了更多了解。
让我们再用优美、抒情的歌声体验民族风情吧!学生齐唱。
【蒙古长调】即长歌,节奏自由,旋律舒展,辽阔,句尾悠长,一般有两个乐句构成。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牧区。
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
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
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宴歌、婚礼歌、情歌、酒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
优秀的短调民歌有《嘎达梅林》、《森吉德玛》、《龙梅》等。
四、小结
师: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
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一同体会蒙古人们的快乐。
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