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人音版(简谱)(吴斌主编)七年级上册《草原牧歌 演唱 ☆牧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D018
- 格式:docx
- 大小:15.91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音乐《牧歌》初中音乐《牧歌》初中音乐《牧歌》 1一、说教材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牧歌》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首蒙古族的长调歌曲,《牧歌》全曲为D大调4/4拍二句类的一段体曲式结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而帮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二、说学情深入教材的分析,了解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由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渴望更深一层了解音乐内涵,这时教师对音乐元素的讲解,音乐作品的分析就更重要。
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聆听、直观演示,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同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直变声期,在教授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嗓子。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牧歌》的学习,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过聆听、教唱的方式,提升学生演唱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以及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段体曲式结构,并完整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学会蒙古族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巩固提高,为歌曲创编节奏——课堂小结,点题升华。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运用情景导入的方法。
通过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所描绘的蒙古族的自然风光,顺势引入本课,同样描写蒙古族自然景色的歌曲《牧歌》。
初中音乐人音版(简谱)(吴斌主编)七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演唱☆牧歌》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
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描述。
七年级学生处于变声期,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从而能够更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学习和介绍中国蒙古族民歌的单元。
《牧歌》是内蒙古东部昭乌达盟的一首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一段体结构,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示出草原的安静和优美。
《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
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
《银杯》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
《牧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演唱《牧歌》这首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大。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演唱《牧歌》,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难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牧歌》的音乐素材,制作教学PPT。
2. 准备伴奏乐器和音响设备。
3. 安置教室,确保环境整洁舒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牧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
2. 介绍草原文化,包括草原上的民族、风俗习惯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草原上的牧民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歌声又是怎样的?(二)新课学习1. 播放《牧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悠长、宽广等。
3. 讲解歌曲的节奏、节拍等音乐基础知识。
4. 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歌曲,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
5.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6.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三)拓展延伸1. 介绍草原文化在音乐、文学、美术等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
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族文化展览,了解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
4. 鼓励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或组织,参与各类音乐活动,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 安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演唱《牧歌》,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草原歌曲。
同时,可以搜集一些其他民族的音乐作品,与同砚分享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出诗歌中漂亮、抒情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音乐第一单元《草原牧歌》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单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按照最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的目标,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通过学唱、欣赏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特征,体验蒙古族民歌鲜明的地方色彩,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
2.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演唱及表现蒙古族歌曲。
在感知音乐旋律和节奏的过程中,感受人声音色的特点,学习“短调”、“长调”、“民歌”、“变换拍子”、“装饰音”等音乐知识。
3.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装饰音的韵味,理解倚音、下滑音、波音的运用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通过跟随图谱与乐谱听赏音乐作品,探索影响蒙古族音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4.通过欣赏乐曲,了解蒙古族独特的乐器一一马头琴的音色特点,能够听辨歌曲的不同情绪,加深对民族音乐特征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在相关的音乐活动中,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创意表达,在实践中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
(一)教材分析1.单元内容分析“草原牧歌”是初中阶段重点学习和介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单元之-O从教材单元设置上来看,七年级到九年级的中学音乐课每学期都在第三单元安排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
“草原牧歌”这一单元开启了学生中学阶段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新篇章,同时作为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的内容,也是衔接中小学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蒙古族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歌中的长调、短调,民族乐器马头琴,在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同时,长调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本单元共有5首歌曲和一首器乐曲。
包括长调、短调、合唱、流行音乐、民族器乐曲等不同种类和形式,围绕蒙古族音乐风格而编选,对于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有着重要意义。
《欣赏牧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牧歌类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其对音乐情感与文化背景的感知。
具体包括: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牧歌的起源、特点及《牧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所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牧歌的基本特征,理解《牧歌》的旋律与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音乐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音乐教材、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等。
2. 音乐素材准备:《牧歌》的音乐作品、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3.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牧歌》的背景知识,准备纸笔进行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为了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并明确本课时的学习主题,我们将首先以一种活泼的方式进行导入。
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1. 故事引入法:讲述一个与牧歌相关的故事,如草原上的牧羊人如何通过歌声传递情感和呼唤同伴。
2. 视频导入法:播放一段关于牧歌的短片或现场演唱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为其创设学习情境。
二、基本认识与理解1. 歌曲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创作背景,如作者生平、歌曲创作的灵感来源等。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歌曲结构分析: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调式等基本要素,并引导学生通过听辨、模仿等方式感受歌曲的魅力。
三、聆听与感受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聆听《牧歌》,并感受其音乐之美。
1. 整体感知:播放歌曲,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分段细听:将歌曲分为若干个段落,逐一播放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段落的特点和变化。
3. 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听歌感受,让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牧歌》教学设计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年级:七年级上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
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是哪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观看视频《蒙古草原》片段。
师:内蒙古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族流传最广的民歌,听一听,在老师的歌声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情境中,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下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内蒙古的民歌。
紧接着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更让学生对内蒙古长调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谈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师:歌曲为什么会会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速度:慢节奏:舒展、自由地情绪:优美、抒情地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欣赏牧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牧歌》的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2. 通过对《牧歌》的背景和风格的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作业内容1. 聆听《牧歌》至少三遍,注意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
2.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的风格和情感,并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
3. 搜集与《牧歌》相关的音乐背景和民族文化信息,了解其历史和传承。
4. 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现代牧歌,注意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体现牧歌的音乐特点。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
2. 作业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3. 搜集和创作的内容需真实有效,如有引用或参考他人观点,需注明出处。
4. 按时提交作业,作业提交方式可选择电子版或纸质版,具体提交方式将在课堂上通知。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将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教师将对作业的完成度、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性成果等进行评估。
3. 学生互评将根据他人的作业情况,对其分析和理解能力、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创新性等进行评价。
4.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对待音乐欣赏和音乐文化学习。
5.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提出问题,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积极向教师反馈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
2.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对作业反馈进行整理和分析,针对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
3. 通过反馈,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好地互动和交流,促进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和音乐文化的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希望通过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欣赏牧歌》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牧歌”,是初中音乐课程中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牧歌的起源、特点及其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学会欣赏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牧歌的起源、发展及不同民族牧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学会欣赏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评价任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聆听音乐时的专注度、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等。
2. 作品欣赏评价:通过学生对牧歌的欣赏和讨论,评价其是否能够理解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3.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牧歌的赏析报告或创作一首简单的牧歌旋律,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牧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牧歌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牧歌的起源、发展及不同民族牧歌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牧歌的背景知识。
3. 作品欣赏:播放多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牧歌,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其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所听牧歌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牧歌的内涵。
5. 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牧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牧歌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牧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牧歌的赏析报告(包括对一首牧歌的分析和感受),或创作一首简单的牧歌旋律并录音。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初中音乐人音版(简谱)(吴斌主编)七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演唱☆牧歌》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特点。
2、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
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人声的音色特点。
3、产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背唱歌曲。
【教学难点】:感受长调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詹老师的声音有魔力,闭上你的眼睛,听我的歌声带你来到什么地方?(师范唱《牧歌》)。
初中音乐人音版(简谱)(吴斌主编)七年级上册
《草原牧歌演唱☆牧歌》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体验和欣赏歌曲《银杯》、《牧歌》,了解和感受
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在旋律、节奏、字腔、装饰音、歌曲内容等方面的主要音乐特点。
2.学生乐于参与律动、欣赏、演唱等音乐活动,增强对蒙古族音乐
学习的兴趣,了解民歌来源于生活,不断丰富自身的音乐情感经验。
3.学生能够在音乐活动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产生于蒙古民族文化背景
中的音乐,也能够体验感受到蒙古族音乐中体现的相关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了解和感受蒙古族“长调”与“短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会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感受音乐文化的魅力。
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