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 认识厚薄(相对性)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认识厚薄大班科学教案在大班科学教育中,厚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认识厚薄,孩子们能够学习到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用于大班的科学教案,帮助孩子们认识厚薄。
教案背景: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中,我们常常选择与孩子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本教案主题为“认识厚薄”,旨在帮助孩子们理解物体的厚度和薄度,并且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加深他们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
教案目标:1. 帮助孩子们认识物体的厚度和薄度,理解厚薄的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互相帮助和分享。
教案材料:1. 不同厚度和薄度的物体,如纸张、硬币、绳子、铅笔等。
2. 放大镜或显微镜。
3. 认识厚薄的图片、海报或卡片。
4. 白板、彩色粉笔和清洁布。
教案活动和步骤:1. 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出示厚薄的图片、海报或卡片,引发孩子们对于厚薄的思考。
让他们观察图片中不同物体的厚度和薄度,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实物观察与分类(15分钟)教师将不同厚度和薄度的物体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用手触摸和眼睛观察物体的厚度和薄度。
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他们分类这些物体,例如厚的一组、薄的一组,然后再进一步细分。
3. 观察厚度和薄度的特征(20分钟)教师带领孩子们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不同物体的表面特征,比如厚纸张有纹路,厚绳子有细节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孩子们可以发现不同厚度和薄度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
4. 探索物体的变化(3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活动道具,如厚纸张、绳子、铅笔等,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和操纵这些物体。
例如,他们可以将厚纸张卷曲,将绳子编织成不同形状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厚度和薄度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5. 总结分享(10分钟)教师带领孩子们总结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让他们描述厚度和薄度的概念和特征。
大班数学教案《区分厚薄》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分物体的厚薄程度。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比较词语,如“厚”、“薄”。
3.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比较不同物体的厚薄程度。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板书、卡片或图片展示物体。
2.学具准备:不同厚薄程度的纸张或物体。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通过教师引入,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知道如何区分物体的厚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不同厚薄程度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并激发兴趣。
2.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何区分物体的厚薄程度。
1. 教师出示不同厚度的纸张,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纸张的厚薄。
- 纸张越厚,折叠起来越难,有质感。
- 纸张越薄,容易折叠,手感比较轻盈。
2. 教师展示不同厚度的物体,如一张纸和一本书,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厚薄程度。
- 一张纸很薄,可以弯曲,容易折叠。
- 一本书很厚,无法弯曲,折叠困难。
3. 讲解知识点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如“厚”、“薄”,并解释其含义。
- 厚:指物体从上到下或从内部到外部的距离较大,有一定的厚度。
- 薄:指物体从上到下或从内部到外部的距离较小,非常薄。
4. 实践操作教师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厚薄的区别。
1. 学生分小组,每组拿到不同厚度的纸张或物体。
2. 学生观察、比较并归纳各种物体的厚薄程度。
3. 学生使用所学词语,描述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厚薄特征。
5. 拓展应用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厚薄的理解。
1. 教师提出问题:“请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厚物体和薄物体。
” 2. 学生依次回答并解释原因,可以从食物、物品、衣物等方面展开讨论。
四、巩固练习通过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1. 教师提供一些物体,要求学生按照厚薄程度进行排序。
2. 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逐个展示并比较各自的排序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确认正确答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比较厚薄及排序(三篇)目录: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比较厚薄及排序一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比较面积二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水果店三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比较厚薄及排序一活动目标:1、学习将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
2、激发幼儿参与操作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学习将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
活动难点:学习将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大小不等长方形报纸厚薄不同的书活动过程:一、活动开始。
(出示书本引出活动)老师:小朋友们好,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呀?(幼儿回答)老师:是的,今天老师带了很多书宝宝呢,我们看看这些书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呢?(幼儿回答)老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有些小朋友说的也很好,这些书宝宝看起来有的厚有的薄,那一共有基本书呢?我们能不能按照书的厚薄跟它们排序呢?(幼儿思考)二、引导幼儿对书本进行排序。
老师:好的,现在老师要请孩子们来排一排哦,我们先从五本书开始,不着急,慢慢来,先请一位小朋友来试试看哦。
(请幼儿来操作)老师引导孩子先找出最薄的,再找出剩下中最薄的,直到排完。
)老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排的对不对呢?先从最薄的开始,然后厚一点,厚一点,厚一点,,,直到最后一个最厚的。
老师:好啦,那我们再添加两本吧,要怎么排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要怎么排吧!(继续请幼儿来进行排序)老师带领幼儿集体检查验证出示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说出最大的,大的,最小的。
老师: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正方形吧,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小不一样,那谁来比一比说一说,把比较的结果告诉我们呢?(请幼儿来回答)老师带领幼儿集体表述。
三、活动结束。
老师:好啦,今天我们学习比较了厚薄,以及复习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大小比较,孩子们要记得哦,在家也可以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有材料自己复习哦。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比较面积二教学目标:1、清楚面积的几种比较方式。
大班数学教案厚薄巧分辨引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而在大班数学教学中,教案的厚薄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分辨大班数学教案的厚薄,并提出一些建议。
为什么要关注教案的厚薄教案的厚薄关乎到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过于厚重的教案可能导致教师时间紧张,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
而过于简单的教案可能无法充分覆盖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教案的厚薄问题,并设法找到平衡点。
如何分辨教案的厚薄1. 教案结构厚重的教案往往有很多篇幅的介绍和解释,导致教学步骤被埋没在文字中。
而简洁的教案则注重清晰的结构,突出教学要点。
通过查看教案的结构,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教案的厚度。
2. 语言表达厚重的教案常常使用复杂的语言和学术术语,给教师阅读和理解带来困难。
而简洁的教案则注重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教学思路和目标。
通过查看教案的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教案的复杂程度。
3. 内容覆盖厚重的教案往往试图详细列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板书内容、练习题、教学辅助材料等,使得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而简洁的教案则注重核心内容和教学重点,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
通过查看教案的内容覆盖程度,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教案的厚度。
如何正确处理教案厚薄的问题1. 引导教师思考教案应该成为教师的参考工具,而不是僵化的操作指南。
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案时应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教师需要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2. 突出教学重点教案应该突出教学重点,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次要内容上。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教学要点,抓住核心思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通过减少教案中不必要的内容,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 与学生互动教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文件,而是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相契合的。
幼儿园大班厚薄教案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厚”和“薄”这两个概念。
2.培养幼儿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提高幼儿细节和判断的能力。
4.帮助幼儿理解身边物品的特征和用途。
教学准备1.黑板和粉笔。
2.一些日常物品,例如纸巾、卫生纸、书、毛巾等。
3.一些简单的手工材料,例如羊毛线、颜色纸张、剪刀等。
教学内容导入(10分钟)让幼儿拿出自己的文具盒,并观察文具盒上的装饰物,问幼儿:“你们的文具盒上有纹路吗?”、“它们是不是厚厚的?”等引导幼儿思考厚和薄这两个概念。
操作活动(20分钟)1.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品,例如纸巾、卫生纸、书、毛巾等,让幼儿分别摸摸这些物品,并说出其厚度。
2.让幼儿试着用手拧一下纸巾、卫生纸、毛巾等不同材质的物品,比较它们的柔软度和厚度,看看有什么区别。
3.对于不同材质的书,引导幼儿比较它们的厚度,并告诉幼儿书的厚度与它的页数有关,让幼儿试着数数这些书的页数。
拓展活动(30分钟)1.带领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可以使用一些纸张和羊毛线等材料。
提供一些模板,比如鱼、蝴蝶、小鸟等,让幼儿自行选择喜欢的模板,在纸张上进行剪纸或在羊毛线上进行编织,让幼儿感受不同材质的厚度。
2.给幼儿展示一些简单的机器,比如打印机、拍照机、种植机等,让幼儿观察并分析这些机器的特点。
引导幼儿思考:“它们是厚还是薄?”、“为什么它们要这样?”。
教学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幼儿们对“厚”和“薄”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还学会了观察和思考,以及通过手工制作和观察机器等方式来进行拓展。
在以后的生活中,幼儿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物品的特征和用途。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厚薄》教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课时___________________课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一、教学背景分析1. 社会背景:在当今社会,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园阶段的数学启蒙教育对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学前儿童认知特点:大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开始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逻辑性。
3. 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联系:比较厚薄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厚薄概念。
二、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厚薄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厚薄程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掌握比较厚薄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厚薄。
2. 难点:引导幼儿在比较厚薄的过程中,发现厚薄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练习法、游戏互动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教具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五、教学用品1. 实物教具:厚薄不一的书籍、木板、纸张等。
2. 图片:各种厚薄物体的图片。
3.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厚薄概念和比较方法的PPT。
4. 操作材料:剪刀、胶水、彩纸等,供幼儿动手操作使用。
六、教学程序第一课时:厚薄概念的引入与理解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本厚薄不一的书籍,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看,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2. 直观感知厚薄教师展示一系列厚薄不同的物品,如木板、纸张、书本等,让幼儿触摸并感受。
认识厚薄左右大班数学教案1. 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大班幼儿认识厚薄左右的概念,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升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能力。
2. 教学目标•认识和理解厚薄左右的概念•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掌握比较物体厚薄左右的基本方法•培养判断物体厚薄左右的能力3. 教学准备•大班教室•白板和笔•物品:纸张、卡片、水杯等•幼儿园游戏角4. 教学步骤步骤1:引入活动(5分钟)•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提问:“你们看到什么样的物体?”•引发幼儿对厚薄左右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步骤2:讲解概念(10分钟)•在白板上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厚薄左右”的概念。
•给出一些具体例子,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强调观察和比较物体的重要性。
步骤3:比较厚薄(15分钟)•分发纸张、卡片等物品给每个幼儿。
•让幼儿在小组内互相比较物品的厚薄,并讨论结果。
•指导幼儿将比较结果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步骤4:判断左右(15分钟)•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讨论它们的左右特征。
•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幼儿判断物体的左右方向。
•在游戏角区域设置一些标志物,让幼儿进行导向练习。
步骤5:游戏活动(20分钟)•在游戏角区域设置一个积木或果蔬拼图的活动。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将相同形状的积木或果蔬拼图放在一起。
•鼓励幼儿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拼图的左右位置。
步骤6:总结和巩固(5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观察和比较的重要性。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判断物体的厚薄左右。
•鼓励幼儿在家和朋友间分享他们所学的知识。
5. 拓展活动•在户外进行探索活动,让幼儿观察周围的自然物体,并讨论它们的厚薄和左右特征。
•室内游戏,让幼儿与伙伴一起进行积木搭建,培养合作精神和观察能力。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可以认识和理解厚薄左右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厚薄左右的基本方法,并培养观察力和判断能力。
这些能力将对幼儿将来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厚与薄大班数学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大班学生掌握和理解“厚与薄”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有趣的活动和互动探究,学生将能够了解物体的厚度和薄度的衡量方法,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厚与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厚度和薄度;2.能够观察物体的厚度和薄度,并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描述;3.能够将物体按照厚度和薄度进行排序;4.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1.小米、纸巾、书本、硬纸板等不同厚度的物体;2.彩色粉笔或标记笔;3.PPT或白板。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物体(如小米、纸巾、书本等),讨论它们的厚度和薄度的差异。
–提问:你觉得什么是厚的?什么是薄的?请举例说明。
2.探究(20分钟)–展示不同厚度的物体,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厚度和薄度。
–将不同厚度的物体分为两组,要求学生观察并给出理由进行分类。
–让学生根据厚度和薄度将物体进行排序,并解释自己的排序规则。
–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可能同时厚和薄?为什么?3.讨论(15分钟)–在PPT或白板上列出学生的排序规则,并展示其他同学的不同排序方式。
–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排序方式的合理性,并讨论不同排序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提问:从实际生活中,你们能想到哪些例子来说明厚和薄的应用?4.总结(5分钟)–总结观察物体厚度和薄度的方法,强调不同排序标准的合理性,并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拓展活动1.将学生带到实际环境中,让他们观察并记录现实世界中各种不同厚度和薄度的物体。
2.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厚度和薄度的“标尺”,并用这个标尺测量不同物体的厚度和薄度。
3.让学生设计并完成一个小实验,探究物体的厚度和薄度与其其他特征(如重量、弹性等)的关系。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厚度和薄度,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厚度和薄度,并能够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排序。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厚薄排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厚薄排序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发展数学思维,理解和应用“厚”和“薄”这两个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手工纸板或卡纸2. 不同厚度的材料(如纸张、布料、泡沫板等)3. 彩色笔或粉笔4. 计数棒或计数卡片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回顾并复习“厚”和“薄”这两个概念。
可以使用图片、实物或动作等方式进行引导。
活动1:观察比较1. 准备一些不同厚度的材料,并将它们放在幼儿面前。
2. 引导幼儿观察这些材料,并让他们尝试用手触摸和感受材料的厚度。
3. 让幼儿用彩色笔或粉笔在纸板上画出不同材料的轮廓,并标注“厚”或“薄”。
4. 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材料的厚度,让他们尝试将材料按照厚度进行排序。
活动2:分类游戏1. 准备一些不同厚度的材料,并将它们混合放在幼儿面前。
2.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分类方式(如厚度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3. 引导幼儿合作,将材料按照选择的分类方式进行排序和分组。
4.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活动3:计数与比较1. 给每个幼儿发放一定数量的计数棒或计数卡片。
2. 引导幼儿选择一个材料,并用计数棒或计数卡片表示出它的厚度。
3. 让幼儿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看谁的材料厚度最大或最小。
4. 引导幼儿讨论比较结果,并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中的“最大”和“最小”。
总结:1. 回顾并总结幼儿在活动中学到的内容,强调“厚”和“薄”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厚度,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拓展活动:1. 让幼儿在家中或学校环境中寻找不同厚度的物体,并用手触摸和感受它们的厚度。
2. 引导幼儿使用积木或其他材料进行更复杂的厚度排序和比较活动。
注: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学习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大班数学教案《比较厚薄》一、教学目标•能够正确运用比较厚薄的概念进行物体的比较•能够准确使用形容词“厚”和“薄”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够利用平行比较工具进行物体的比较二、教学准备•大班教室•教学板书•平行比较工具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比较厚薄的兴趣,教师先进行一场简短的游戏。
教师拿出两个不同厚度的纸张,分别放在两个学生前面,要求学生用手触摸纸张,并说出纸张的厚度。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两张纸的厚度不同。
2. 引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不同厚度的物体,例如:纸张、书本、水杯等,叫学生观察并形容这些物体的厚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形容词“厚”和“薄”表示的意思,提问学生厚与薄在形容物体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3. 学习新知识(15分钟)教师给学生介绍平行比较工具,并演示如何使用该工具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使用平行比较工具来比较教室中的不同物体的厚度。
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4. 拓展练习(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图片和物体给学生,让他们结合平行比较工具来进行更多的练习。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把这两个书本按照厚薄顺序排列,哪个更厚,哪个更薄?为什么?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
教师提问学生:当我们想要比较物体的厚度时,我们可以使用什么工具?如何使用?通过这个学习,你们觉得使用平行比较工具的好处有哪些?6. 课堂作业推荐(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物体并用形容词“厚”和“薄”来描述。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理用笔规范,并按照学习中的方式使用平行比较工具进行实际比较。
7. 课堂结束(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物体的厚度,并与同学或家人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比较厚薄的概念进行物体的比较,并能够准确使用形容词“厚”和“薄”来描述物体的大小。
认识厚薄
活动目的:
1.激发幼儿比较物体厚薄的兴趣。
2.运用切、摆等操作活动,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
3.通过比较,知道物体厚薄的相对性。
活动重点:
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活动难点:
词与概念的匹配,物体厚薄差异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魔方、盒子、瓶盖、黄瓜、水果刀、记录纸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运用魔方、盒子、瓶盖比较其厚薄,提出认识厚薄相对性的问题。
师:桌子上有三件不同的东西(魔方、盒子、瓶盖),你们分别比一比,看看哪个最厚?哪个最薄?有的小朋友说盒子比魔方薄,有的小朋友说盒子比瓶盖厚,那盒子到底是厚还是薄呢?幼儿在记录纸上记录。
(引导幼儿讨论并得出结论:确定物体的厚薄,要两件东西进行比较才知道。
)
二、教师操作,让幼儿讲述、感受词与概念的匹配。
师:出示两个饼干盒,让幼儿比较厚薄,并讲述出来。
再加入1个饼干盒,将3个盒子进行比较,帮助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用最厚、谁比谁厚、谁比谁薄、最薄等词汇来讲述。
提问:刚才这块最厚的饼干盒为什么现在变成不厚不薄的呢?最薄的饼干盒现在还是最薄的吗?(引导幼儿理解厚薄比较的相对性。
)
小结:看饼干盒是厚还是薄要看它和谁比,如果它与A比B 是薄的,如果它与C比它是厚的。
三、通过切黄瓜活动,让幼儿掌握物体厚薄差异的相对性。
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切三块厚薄不同的黄瓜,谁最厚谁最薄?怎样把最厚的变成不薄不厚的?把最薄的变成不厚不薄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结:比较一个物体的厚薄,要看它的比较对象,如果与比它厚的物体比较它是薄的,如果与比它薄的物体比较它是厚的,所以厚薄比较要看它的比较对象。
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幼儿园、家中寻找相对厚薄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