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制冷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空调什么标准是制冷空调制冷标准。
空调制冷标准是指空调产品在制冷工作状态下所能达到的制冷效果和制冷性能的技术指标。
在选择空调产品时,了解空调的制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空调的制冷效果和使用效果。
下面将从空调制冷标准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相关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空调制冷标准的定义是指空调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制冷量和能效比等指标。
制冷量是指空调在制冷工作状态下,单位时间内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的热量,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空调的制冷效果。
能效比是指空调在制冷工作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与制冷量之比,它是衡量空调能效的重要指标。
因此,空调的制冷标准主要包括制冷量和能效比两个方面。
其次,影响空调制冷标准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空调的制冷剂、压缩机、换热器和蒸发器等。
首先是制冷剂,不同的制冷剂具有不同的制冷性能,对空调的制冷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压缩机,压缩机是空调的核心部件,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空调的制冷效果。
再次是换热器和蒸发器,它们的设计和制造质量也会影响空调的制冷效果。
因此,在选择空调产品时,需要关注这些因素对空调制冷标准的影响。
此外,空调制冷标准还受到相关标准的约束和规定。
国家对空调产品的制冷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包括制冷量、能效比、制冷剂种类和环保要求等方面。
消费者在购买空调产品时,可以通过查看产品的能效标识和能效比等指标,来了解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这样可以选择到制冷效果更好、能效更高的空调产品,从而提升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空调制冷标准是衡量空调制冷效果和性能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空调产品的使用效果和能效。
在选择空调产品时,消费者需要了解空调的制冷标准,关注制冷量、能效比等指标,同时也要关注制冷剂、压缩机、换热器和蒸发器等因素对制冷效果的影响。
同时,国家对空调产品的制冷标准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相关标准和能效标识来选择符合要求的空调产品。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空调制冷标准有所帮助。
空调制冷系统工作参数
1、制冷系统正常低压在0.4~0. 6MPa。
2、制冷系统的正常高压在1-6~1. 9MPa。
3、空调器的出风口温度应为12~15℃。
4、进出风口的温差应大于8℃。
5、停机时室外温度为38℃时的平衡压力为lMPa左右。
6、全封闭往复活塞式压缩机外壳温度在50℃左右。
7、全封闭往复涡旋式压缩机外壳温度在60℃左右。
8、全封闭活塞旋转式压缩机外壳温度在50℃左右。
9、低压管温度一般在15℃左右,正常时低压管应结露但不能结霜,如结霜说明系统缺氟或堵塞。
10、排气管温度一般在80~90℃。
如温度过低,说明系统缺氟或堵塞,如温度过高,则说明制冷系统内有空气。
11、回收水源热泵可根据吸气管结露情况添加氟利昂,氟利昂未加够时吸气管可出现结霜现象,当压缩机吸气管上半部结露时说明此时加氟量适中。
12、风扇电动机外壳温度一般不超过60℃。
13、空调器运转20min后室内排水管应有水排出。
14、在室内机或室外机能听到毛细管中制冷剂的流动声,如听不到流动声说明制冷系统有问题。
空调制冷和制热的原理
空调是一种常用的家用电器,它能够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使我们感到更加舒适。
空调的运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原理:制冷和制热。
制冷的原理是基于蒸发冷却原理。
空调内部包含一个制冷剂,通常是一种化学物质,如氟利昂。
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并通过不同的状态改变来吸收和释放热量。
当空调工作时,制冷剂首先被压缩成高压气体,并通过压缩机增加温度和压力。
高压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外部空气通过冷凝器散出热量,并使制冷剂冷却并转化为高压液体。
接下来,制冷剂通过节流阀降压,从而转化为低压液体并进入蒸发器。
在蒸发器中,制冷剂与室内热空气接触,吸收室内热量并蒸发成低压蒸气。
最后,再次进入压缩机循环。
制热的原理与制冷相反。
空调具有可逆循环的能力,可以根据需要切换为制热模式。
当制热模式开启时,空调内部工作流程与制冷模式相反。
制热剂需要通过采取热能,即从室外环境中吸收热量,并将其释放到室内。
同样,在制热模式下,制热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吸收外界热量,然后通过压缩机加压并释放它们。
热空气会通过空气循环再次进入室内,从而提供加热效果。
总结来说,空调的制冷和制热原理都是基于热力学原理。
通过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空调可以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
无论是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都是通过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吸收和释放热量来实现的。
因此,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
简述空调制冷原理
空调制冷原理是通过压缩、冷凝、膨胀、蒸发等过程将室内的热量转移到室外,以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
具体的原理如下:
1. 压缩:空调内部有一个压缩机,其作用是将制冷剂(一种特殊的工质,如氟利昂)压缩成高压、高温气体。
通过压缩,制冷剂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从而导致温度升高。
2. 冷凝: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进入外部的冷凝器(室外机),这里面有一系列的金属管道,外部通风条件下,制冷剂会散发热量,温度逐渐下降,变成高压液体。
3. 膨胀:高压液体经过膨胀阀(室内机),压力突然减小,使得制冷剂快速膨胀,温度大幅下降。
制冷剂从高温高压液体转变成低温低压蒸气。
4. 蒸发: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室内机的蒸发器(室内机),这里面同样有一系列的金属管道,通过风扇的帮助,室内空气会经过蒸发器,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制冷剂会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使得室内空气温度下降。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过程,空调可以将热量从室内转移到室外,形成制冷效果。
循环往复,室内温度持续降低,从而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空调制冷制热温度标准
空调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电之一,其制冷和制热效果直接影响着人们
的生活舒适度。
因此,对于空调的制冷制热温度标准,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空调的制冷温度标准。
一般来说,室内空调的制冷温度应该
设定在26摄氏度左右。
在夏季高温天气中,空调的制冷效果应该能够让室内温度
保持在舒适的范围内,同时又不至于过分耗电。
因此,合理设置空调的制冷温度对于节能环保至关重要。
而对于空调的制热温度标准,一般来说,室内空调的制热温度应该设定在20
摄氏度左右。
在寒冷的冬季,空调的制热效果应该能够让室内温度保持在温暖舒适的范围内,同时又不至于造成能源的浪费。
因此,合理设置空调的制热温度同样对于节能环保至关重要。
在实际使用空调时,我们需要根据室内外温度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设置空调的制
冷制热温度。
在夏季,室外温度较高时,可以适当调低空调的制冷温度;而在冬季,室外温度较低时,可以适当调高空调的制热温度。
这样既能保证室内的舒适度,又能更好地节约能源。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过大的温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容易导致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设置空调的制冷制热温度时,应该尽量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的情况。
总的来说,合理设置空调的制冷制热温度对于节能环保和人体健康都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空调的温度,既能保证舒适度,又能节约能源。
希望大家在使用空调时,能够注意这些细节,共同为节能环保做出贡献。
制冷空调原理
制冷空调是利用物质的相变原理进行工作的。
其基本原理可简述如下:
1. 制冷剂循环:制冷空调中的制冷剂在循环中起到传递热量的作用。
首先,制冷剂以低温低压气体的形式进入制冷机的蒸发器。
在蒸发器中,制冷剂吸收室内的热量,将室内空气的温度降低,自身则被加热并转变为高温高压气体。
2. 压缩: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进入制冷机的压缩机。
在压缩机中,制冷剂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使其能够释放更多的热量。
3. 散热: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进入制冷机的冷凝器。
冷凝器中的制冷剂通过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将热量散发到室外环境中,并逐渐冷却,转变为高压液体。
4. 膨胀: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进入制冷机的膨胀阀组件。
在膨胀阀的作用下,制冷剂的压力降低,而温度却基本保持不变,使其变为低温低压的液体。
5. 降温:低温低压液体制冷剂进入制冷机的蒸发器。
在蒸发器中,制冷剂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吸收室内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持续降低。
而制冷剂本身则被加热,重新进入循环。
通过以上循环过程,制冷空调能够以持续循环的方式将热量从室内移至室外,实现室内空气的降温效果。
此外,制冷空调还通过调节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以及调节空气流动的方式,使
得室内温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达到人们对舒适环境的需求。
空调制冷的原理是什么
空调制冷的原理是通过循环利用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将室内的
热量转移至室外,从而降低室内温度的过程。
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
主要包括蒸发、压缩、冷凝和膨胀四个过程。
首先,空调制冷的原理中的蒸发过程是指制冷剂吸收室内热量
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时,室内热空气与制冷剂进
行热交换,使得制冷剂吸收热量,并从液态变为气态。
这一过程使
得室内空气温度下降。
接着是压缩过程,制冷剂气体被压缩成高压气体,这个过程需
要通过压缩机完成。
压缩机将低压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使其内能增加,为后续的冷凝过程提供条件。
然后是冷凝过程,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冷凝器散发热量,变成高压液态制冷剂。
在冷凝器中,制冷剂气体与室外空气进行热
交换,散发热量,使得制冷剂从气态变为液态。
这一过程使得室内
热量被带到了室外,从而降低了室内温度。
最后是膨胀过程,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减压,变成低压
液态制冷剂。
在膨胀阀的作用下,高压制冷剂液体变成低压液体,
此时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均降低,为下一次进入蒸发器吸收热量做
准备。
综上所述,空调制冷的原理是通过蒸发、压缩、冷凝和膨胀四
个过程循环进行,不断地将室内热量转移至室外,从而降低室内温度。
这一过程是通过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变化来实现的,是一种高效
的制冷方式。
总的来说,空调制冷的原理是基于物理学的原理,通过不同状
态下制冷剂的变化,实现了室内温度的调节。
了解空调制冷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和维护空调设备,同时也有利于节能环保。
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循环工质的相态变化来实现热量的转移,从而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达到室内舒适的环境。
空调制冷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四个阶段。
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1. 压缩阶段:通过压缩机将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气体吸入,经过压缩提高其压力和温度。
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空气散发的热量会被吸收,制冷剂的温度相应上升。
2. 冷凝阶段: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进入冷凝器,通过散热器与环境中的热空气进行热交换。
制冷剂气体中的热量会转移给环境空气,同时由于冷凝器内部的冷凝管表面温度较低,制冷剂气体冷却并凝结成高压制冷剂液体。
3. 膨胀阶段: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膨胀阀(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此时制冷剂液体的压力骤减,使其变为低温低压的雾状液体。
在蒸发器内部,雾状液体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空气的热量被蒸发器吸收,制冷剂液体逐渐蒸发为制冷剂蒸汽。
4. 蒸发阶段:制冷剂蒸汽通过吸气管回到压缩机,进一步被压缩、升高温度和压力,为下一个循环提供动力。
通过不断地循环运行上述四个阶段,空调系统能够不断地将室内热量转移至室外环境,从而使室内温度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空调制冷的原理中,制冷剂是起到载热介质的作用。
制冷剂的选择需要考虑其化学稳定性、环境友好性、制冷性能等因素。
目前常用的制冷剂有氟利昂、氨、二氧化碳等。
同时,空调制冷的效果也与空调系统的设计参数、性能参数以及室内外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设计合理的空调系统能够提高制冷效果,降低能耗,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此外,现代空调技术还具有一些附加功能,比如除湿功能,通过降低室内相对湿度来提高人体对热量的感知,实现更为舒适的环境。
除湿的实现原理主要是通过制冷过程中蒸发器的低温表面使空气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液态水,从而实现除湿效果。
综上所述,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循环工质的相态变化来实现热量的转移,以达到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提供舒适环境的目的。
空调制冷的原理空调制冷是通过将热量从室内移除,从而降低室内温度的过程。
它的原理主要基于热力学和热传导定律。
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循环制冷剂,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冷却。
制冷剂在回路中发生连续的蒸发和凝结,以吸热和放热的形式来调节空气温度。
空调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阀等组成。
首先,空调系统中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由液态转化为气态,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制冷剂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量,使室内空气温度降低,产生冷气。
蒸发后的制冷剂以气态形式进入压缩机。
压缩机的作用是将气体压缩,增加其压强和温度。
这个过程是为了增加制冷剂的温度,使其能够放热。
压缩后,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进入冷凝器。
冷凝器是一个换热器,用来将制冷剂的热量传递给外部环境。
在冷凝器中,制冷剂通过散热器辐射或传导热量,冷却并凝结为液体。
冷却后的制冷剂以液态形式进入节流阀。
节流阀的作用是限制制冷剂流动的速度,使其减少压力和温度。
降低温度后的制冷剂重新进入蒸发器,继续循环。
整个过程中,制冷剂不断地循环、蒸发和凝结,实现了对室内空气的冷却。
通过不断吸热和放热的过程,空调系统有效地将热量从室内空气中移除,从而降低室内温度。
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主要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例如制冷剂的热物性、压缩机的压缩比、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换热能力等。
优化这些因素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和能效比。
此外,空调系统还可以通过温控装置实现温度的自动调节。
当室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温控装置会停止制冷循环,直到温度再次升高时再重新启动。
总的来说,空调制冷的原理是通过将热量从室内移除来降低室内温度。
这是通过制冷剂的循环蒸发和凝结来实现的。
制冷剂吸热、压缩、冷却和膨胀的过程在空调系统中不断重复,从而实现了对室内空气的冷却效果。
摘要:制冷空调系统的出现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空调环境,但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机,使制冷空调系统这一能源消耗大户面临严重考验,节能降耗成为空调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
本文主要从建筑环境及空调系统设计的角度概述了目前暖通空调制冷系统中的一些节能增效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环境节能变频空调新风冷热源
1、前言
制冷空调系统的出现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空调环境,但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机,使制冷空调系统这一能源消耗大户面临严重考验,节能降耗成为空调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
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能耗的35%,空调能耗又约占建筑能耗的50%~60%左右。
由此可见,暖通空调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可高达22.75%[1-2]。
因此,在建筑能耗占整个能源消耗的比例不断增加的现状下,尤其是当前世界“能源危机”日益紧迫的关头,空调建筑节能特别是建筑中的空调系统节能已成为节能领域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2、建筑环境对空调节能的影响
首先,空调负荷的确定是建立在克服室外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的,室外干球温度、空气的相对湿度以及太阳辐射是对空调负荷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
设计人员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气象因素,有效结合当地的大气环流因素和地理因素,使得暖通空调节能规划设计更加符合节能标准,实现预期的节能目标。
由于空调建筑周围良好的植树和绿化能降低小气候的温度,减少建筑物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改变环境的热、湿平衡,降低建筑空调负荷,实现建筑节能。
据研究,好的绿化在夏季可降低室外向建筑物内部传热6%~30%[3]。
因此,我们尽可能的在建筑周围进行绿化,一方面降低空调的负荷,使建筑物周围可空气环境清新舒适,另一方面可配合建筑物的美观需要,使建筑物达到既节能又环保舒适。
其次,空调内环境也要尽量能满足节能要求。
一方面,研究设计人员应该注重改善建筑条件和采用适当的建筑措施以降低空调负荷,从而降低空调能耗。
建筑设计不要片面追求建筑立面效果,而应充分考虑建筑节能设计。
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墙体、屋顶的保温性能,可以减少通过这些围护结构产生的冷热负荷。
例如;采用新型节能墙体——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做墙体可有效减轻建筑物的负荷,其墙体传热系数K=0.54W/m2,比传统粘土实心砖墙节能一倍以上。
根据权威部门对住宅围护结构的热工测试结果证明,住宅内热量损失有40%~50%是通过门窗损失,所以应尽量采用密封性好、保温节能的新型塑钢门窗[4]。
3、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
首先,空调新风问题是影响空调是否节能的一个方面,新风量过多会增加其负荷,进而增加电耗,处理的新风量过少则会影响空调环境的质量,因此针对具体的空调环境做好送风
温度和新风比例的调整非常有利于节能。
比如,对于夏季需供冷、冬季需供热的空调房间,室外新风量愈大,系统能耗愈大,在这种情况下,室外新风应控制到卫生要求的最小值。
而在过渡季节,空调室内一般不需供冷或供热,可全部采用新风,这种方法是空调系统最有效的节能措施之一。
其次,选择合适的空调方式是空调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几年来,变频空调由其具有节能和提供舒适内环境的显著特点,而得到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变频空调器占日本房间空调器市场销售份额的80%以上[5]。
根据日本JRA404标准,变频空调器季节能效比远高于定频空调器,在冷负荷相当的情况下使用变频空调器消耗的功率仅为定频空调器的66%,即省电34%[6]。
因此,变频空调应是空调发展的一个趋势,使空调尽可能达到节能要求。
在中央空调系统中,我们应采用变频技术,其主要有两种形式:用变速泵和变速风机替代调节阀,减少系统内部消耗,提高整机效率。
或者采用变流量技术,根据空调负荷改变水流量或风流量,从而达到节能效果。
再次,尽量对空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在既要节能,又要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前提下,风量可调的置换式送风系统、冷辐射吊顶系统、结合冰蓄冷的低温送风系统、蒸发冷却和去湿空调系统以及免费供冷系统等在国外绿包办公建筑中已成为流行的空调方案。
目前国内外不少公司、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还有,空调系统能耗特点之一是大量余热的浪费。
从节能考虑,将系统中需排掉的余热移向需要热的地方去是节能的一种趋势。
一种常用的方式采用热轮回收余热,它由多孔和高比热容量的材料制成,有转盘式和转鼓式两类结构形式。
转轮式全热交换器,其热传递效率现可达到75%~80%[7]。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热回收装置,如热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热回收环路等。
相对来说,热泵系统回收方式更普遍,热泵可以回收100℃~120℃以下的废热,可利用自然环境(如空气和水)和低温热源(如地下热水、低温太阳热和余热)来节约大量采暖、供热燃料,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利用低温能源的节能技术。
如果热泵与直接接触式热回收设备联合使用,其热回收效率比单一设备要高的多。
工程中有转轮式热回收与热泵的联合工作系统,热管热回收与热泵的联合工作装置等[8]。
最后,我们应当积极开发新能源,积极推动太阳能、地热能、原子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它将是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根本措施。
我国已有这方面的研究应用,如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水源热泵系统及太阳能—空气能热泵系统等。
这些系统高效节能、无污染,不失为一种有效利用自然能的好途径。
4、结论
本文介绍了空调系统能源有效利用和节能的几个主要途径。
一是改善建筑环境,提倡绿色建筑和建筑物的自身节能。
二是优选建筑物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及设备,加强自动控制运行管理方式。
在空调领域,舒适和节能成为当今建筑、设计的基本课题,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能源,削减能源负荷,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静伟,李念平.建筑环境与空调节能[J].现代节能,2002,11:28-29
[2] 刘东,陈沛霖,张云坤.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节能[J].节能技术,2001,2:17-19
[3] 陈沛霖.中凋与室外空气环境[J].上海建设科技,1992,3:16—17
[4] 惠群.谈住宅建筑节能的几项技术措施[J].住宅科技,1998,11:23-25
[5] 周子成.日本房间空调器的新技术.制冷,1998,(4):29—32
[6] 童杏文. 综论变频空调.供热制冷网,2004.10
[7] 任峰.空调系统的热(冷)量回收技术[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5:94—96
[8] 陆亚俊.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