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内分泌科3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8
各科室临床路径(卫生部)2022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1.1社区获得性肺炎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支气管扩张1.4支气管哮喘1.5自发性气胸1.6肺血栓栓塞症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胆总管结石2.2胃十二指肠溃疡2.3反流性食管炎用2.4大肠息肉2.5轻症急性胰腺炎2.6肝硬化腹水2.7无胆管炎或胆囊炎的胆管结石2.8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2.9肝脓肿2.10胃恶性肿瘤2.11慢性胆囊炎2.12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2.13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2.14脾破裂2.15上消化道出血2.16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7胃溃疡合并出血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脑出血3.3吉兰巴雷综合症3.4多发性硬化3.5癫痫3.6重症肌无力3.7脑挫裂伤3.8脑梗死3.9病毒性脑炎3.10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4.8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5.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2.1初治APL5.2.2完全缓解的APL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终末期肾脏病6.2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急性肾损伤6.4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1型糖尿病7.22型糖尿病7.3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库欣综合征7.5Grave病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急性乳腺炎8.2直肠息肉8.3门静脉高压症8.4腹股沟疝8.5下肢静脉曲张8.6血栓性外痔8.7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8结节性甲状腺肿8.9乳腺癌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颅前窝底脑膜瘤9.2颅后窝脑膜瘤9.3垂体腺瘤9.4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三叉神经痛29.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7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9.8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9.9颅骨良性肿瘤9.10前窝底脑膜瘤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腰椎间盘突出症10.2颈椎病10.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股骨颈骨折10.5胫骨平台骨折10.6踝关节骨折10.7股骨干骨折10.8股骨头坏死10.9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0.10尺桡骨干骨折10.11胫腓骨干骨折10.12股骨下端骨肉瘤10.1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0.14强直性脊柱炎后畸形10.15胸椎管狭窄症10.16髋关节发育不良10.17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18锁骨骨折10.19肱骨干骨折10.20肱骨髁骨折10.21尺骨鹰嘴骨折10.22股骨髁骨折10.23髌骨骨折10.24髋关节骨关节炎10.25膝内翻10.26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肾癌11.2膀胱肿瘤11.3良性前列腺增生11.4肾结石11.5输尿管结石11.6睾丸鞘膜积液11.7精索静脉曲张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312.1贲门失弛缓症12.3支气管肺癌12.4非侵袭性胸腺瘤12.5平滑肌瘤12.6管裂孔疝12.7肺良性肿瘤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房间隔缺损13.2室间隔缺损13.3动脉导管未闭13.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子宫腺肌病14.2卵巢良性肿瘤14.3宫颈癌14.4输卵管妊娠14.5子宫平滑肌瘤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计划性剖宫产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轮状病毒肠炎16.2支原体肺炎16.3麻疹合并肺炎16.4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先天性巨结肠17.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尿道下裂17.4急性肠套叠17.5支气管肺炎17.6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共同性斜视18.4上睑下垂418.5老年性白内障18.6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8.7角膜裂伤临床路径18.8翼状胬肉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声带息肉19.3慢性鼻-鼻窦炎19.4喉癌19.5慢性扁桃体炎19.6突发性耳聋19.7鼻出血19.8鼻中隔偏曲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舌癌20.2唇裂20.3腭裂20.4下颌骨骨折20.5下颌前突畸形20.6腮腺多形性腺瘤20.7乳牙中龋20.8乳牙慢性牙髓炎20.9个别乳磨牙早失20.10复发性口腔溃疡20.11口腔扁平苔癣20.12口腔念珠菌病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带状疱疹21.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寻常型天疱疮21.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甲状腺癌22.2结肠癌22.3胃癌22.4原发性肝癌22.5直肠癌22.6食管癌22.7甲状腺良性肿瘤二十三、肛肠科疾病临床路径23.1肛瘘23.2肛裂5。
临床路径(23个专业346个病种)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六、肾内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
七、内分泌
10个临床路径病种
九、神经外科18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骨科2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卜一、泌尿外科12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二、胸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三、心血管外科13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四、妇科5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五、产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七、小儿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八、眼科13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九、耳鼻喉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口腔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卜一、皮肤性病科11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二、肿瘤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三、精神科5个临床路径病种。
内科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本文档介绍了内科领域中常见的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
以下是每种临床路径的简要概述和相应的表单样本。
1.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是针对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肺炎、哮喘等)制定的一套治疗流程。
下面是相关的表单样本:-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诊断记录表- 治疗计划表2. 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的治疗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心电图记录表- 药物管理记录表3.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涵盖了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过程。
下面是相关表单样本:-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消化系统检查记录表- 胃肠道手术记录表4. 肾脏疾病临床路径肾脏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肾脏疾病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肾脏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肾功能监测记录表- 透析治疗记录表5. 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激素治疗记录表- 血糖监测记录表6. 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血常规检查记录表- 输血记录表7.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涵盖了各种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中风、癫痫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神经影像学检查记录表- 康复治疗记录表8. 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适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等)的治疗与管理。
以下是相关表单样本:- 感染性疾病临床路径表单- 抗生素使用记录表- 感染监测记录表以上是内科领域中常见的8种临床路径流程及表单样本的简要介绍。
这些临床路径和表单样本有助于规范化治疗过程,提高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一直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分析病情、确立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跟踪评估治疗效果,中医临床路径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规范、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介绍24个专业和104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
专业一:消化内科1. 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主要采用草药治疗,同时结合饮食调理和穴位按摩等辅助方法,调整胃肠功能。
2. 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清热解毒、护胃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配合针灸和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
3. 胃溃疡: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治疗,同时辅以针灸和中药外治等方法,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专业二:呼吸内科1. 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重视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的治疗原则,通过草药治疗和中药蒸汽吸入等方法,缓解炎症症状。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临床路径结合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改善呼吸道通畅,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专业三:内分泌科1. 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以调节气血、养阴生津为治疗原则,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等方法,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下症):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调理和针灸治疗,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甲状腺功能。
专业四:外科1. 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草药外治、针灸和推拿为主要治疗方法,促进骨骼愈合和缓解疼痛。
2. 慢性脊柱疾病:中医临床路径结合中药调理、针灸和理疗等方法,减轻脊柱疾病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业五:泌尿科1. 慢性肾炎:中医临床路径主要以草药调理、针灸和推拿为主要治疗方法,调节肾脏功能,减轻肾炎症状。
2. 肾结石:中医临床路径通过草药治疗和推拿按摩等方法,帮助患者排出结石,缓解尿路疼痛。
专业六:心血管科1. 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注重草药调理和针灸治疗,通过舒肝解郁、活血化瘀,缓解心绞痛症状。
2. 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以草药治疗和针灸调理为主,通过调整气血平衡,控制血压水平。
临床路径-内分泌科3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CD-10:E26.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的病例检测、诊断和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欧洲内分泌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内分泌学会、国际高血压学会和日本高血压学会,2008年)。
1.临床表现:中重度高血压(Ⅱ-Ⅲ级,血压>160/100mmHg),出现药物抵抗或者合并阵发性肌无力、肌麻痹、多尿、多饮等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钾:一般在2–3mmol/L,常呈持续性,但约有半数的患者血钾在正常范围。
(2)尿钾:尿钾排泄量增高(>20mmol/24h),尤在低血钾时,尿钾仍在25mmol/24h以上。
(3)血、尿醛固酮:血、尿醛固酮水平增高是本病的
特征性表现。
患者普食,在没有服用或停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大于1周的情况下,早晨空腹卧位取血,然后起床立位2h 后再取血。
血浆醛固酮(卧位)>10ng/dl和/或(立位)>15ng/dl。
尿醛固酮排泄≥12μg/24h。
(4)血醛固酮/肾素比值(ARR):血浆醛固酮(ng/dl)/肾素活性(ng/ml/h)比值<2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性小;25–50可疑;>50可能性大。
目前认为,ARR测定只是一种筛查试验,低ARR(<25)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比较可靠,对于ARR增高(>25)的患者来说,特异性差,需要进一步进行证实试验。
(5)证实试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证实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充分抑制的前提下,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仍然存在醛固酮自主分泌外,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下产生的醛固酮均被明显抑制。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证实试验有口服高盐负荷试验、静脉盐水负荷试验、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和卡托普利激发试验。
需根据病情选择其中之一进一步证实醛固酮自主分泌未被抑制。
证实试验不能在病因学上确定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型。
(6)定位诊断:影像学检查(B超、CT、MRI、同位素显像)主要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的定位,但在确定肾上腺微腺瘤或单侧增生上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因此,在这类病例中进行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很有必要。
①肾上腺CT或MRI:推荐所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均行肾上腺CT检查。
如发现单侧肾上腺直径>1cm的肿块时对诊断APA有较大意义,直径>3cm的肿块应警惕肾上腺癌。
MRI在分辨率方面差于CT,一般不作为首选。
②碘化胆固醇显像:主要用于异位醛固酮分泌性腺瘤和腺癌的识别;也可用于确认单侧醛固酮腺瘤或单侧特发性醛固酮分泌过多,但准确性差,目前多不再应用。
③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若CT无法确认和识别单侧醛固酮腺瘤或单侧特发性醛固酮分泌过多,可考虑采用此法,对于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而患者又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者推荐。
(7)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用于识别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SH),以区分IHA或APA。
推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发病年龄早于20岁、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家族史、早发的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早于40岁)的患者同时行GSH基因学检查。
3.病因分型:是临床上处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依据,主要分四型:
(1)醛固酮分泌瘤(APA);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
(3)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或异位腺瘤和腺癌;
(4)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GSH/DSH/FHI)。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的病例检测、诊断和治疗: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欧洲内分泌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国际内分泌学会、国际高血压学会和日本高血压学会,2008年)。
1.原则:治疗方案的确定取决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因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
单侧醛固酮分泌瘤或单侧肾上腺增生,应行单侧肾上腺手术切除术(经腹腔镜)或经皮选择性肾上腺动脉化学(无水乙醇)消融,如无法手术或者患者不接受手术,则推荐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
如为双侧肾上腺增生或IHA,则推荐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建议用螺内酯(安体舒通)作为一线用药。
对GSH患者,推荐用能保证其血压、血钾水平正常的最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2.手术治疗:若定位明确,应当行单侧肾上腺手术切除术(腹腔镜)或经皮选择性肾上腺动脉化学(无水乙醇)消融。
患者术前应当常规口服螺内酯,降低血压,使血钾正常,恢复对侧被抑制的肾上腺球状带的反应性,一般术前给予螺内酯4–6周。
3.醛固酮拮抗剂:首选螺内酯。
4.其他降压药:如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可选用钙通道拮抗剂、ACEI或ARB类药物。
5.钾制剂与低钠饮食(<80mmol/d)以恢复电解质平衡。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26.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心电图;
(3)24h尿钾、醛固酮;
(4)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
(5)证实试验:口服高盐负荷试验、静脉盐水负荷试验和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卡托普利激发试验。
需根据病情选择其中之一;
(6)首选肾上腺CT,如有禁忌,可选MRI或B超。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
(2)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3)碘化胆固醇显像;
(4)GSH基因学检查。
(七)选择用药。
1.醛固酮拮抗剂:首选螺内酯;依普利酮的不良反应较螺内酯少,是有潜力的药物,但价格较贵。
2.其它降压药:如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可选用钙通道拮抗剂、ACEI或ARB类药物。
3.钾制剂与低钠饮食(<80mmol/d)以恢复电解质平衡。
(八)出院标准。
1.明确病因和定位诊断。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关的症状明显缓解。
3.血压控制,血钾升至正常范围。
4.需要手术者约定时间。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合并严重的心、脑、肾功能损害。
2.等待手术治疗。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CD-10:E26.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