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99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教具准备:500mL烧杯,100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酒精灯,蜡烛,镊子,导管,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热水,白磷,红磷,酒精,面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与灭火。
2、讲授新课:一、燃烧请大家回想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略[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
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讨论]:给出沙土、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等物质让学生判断哪些物质能够燃烧,进而明确可燃物的概念[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1]:点燃火柴并用镊子夹住火柴梗直到燃烧完毕[交流讨论]: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实验2]: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
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烧水、煮饭、取暖、火力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等都与燃烧有关,燃烧为人类带来光明,为我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量。
但燃烧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火灾、森林大火、爆炸等事例不胜枚举,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怎样使不合理的燃烧很快熄灭?我们要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本课题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出发,让学生分析常见的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归纳出燃烧的条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体验化学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重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所施教的班级,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基础扎实。
在前几次的探究课上,学生的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虽然他们的想法和讨论的内容略显幼稚,但都是学生真实想法的流露,充满了好奇心,也体现了良好的探究意识。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之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中燃料的燃烧又非常熟悉,灭火方法也略知一二。
但严谨地设计实验,准确地筛选出条件,难度仍很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燃烧条件。
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简单的方法。
3、了解一些必要的火场逃生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讨论和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燃烧的认识,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
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火场逃生常识的介绍,树立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应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后面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并通过活动与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设计思想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多媒体展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景,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在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白磷燃烧实验装置的改进,引导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课本实验装置做个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以更好地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燃烧的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并验证。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与方法。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情景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课堂讨论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归纳总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2.燃烧的条件: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
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提出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烧情况不变。
【实验结论】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使蜡烛与氧气(或空气)隔离,蜡烛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