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3(1)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0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
2. 灭火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灭火方法的原理和选择。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等。
教学过程:第一章:燃烧的条件1.1 引入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快速放热的氧化反应。
1.2 实验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实验步骤:1. 取一个烧杯,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2. 用火柴点燃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是否发生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3 知识拓展:燃烧的类型和特点。
第二章:灭火的方法2.1 引入灭火的概念:灭火是采取措施,阻止燃烧过程,消除火灾危险。
2.2 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2. 将火柴点燃,放入试管中,观察火焰熄灭的情况。
2.3 知识拓展:灭火器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燃烧和灭火的实验操作3.1 复习燃烧和灭火的实验操作步骤。
3.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章:燃烧和灭火的练习题4.1 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解答疑难问题。
第五章: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测试5.1 发放知识测试卷,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5.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解答疑难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火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与应用教学目标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学会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燃烧与灭火归纳总结燃烧与灭火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和问题,正确的了解和掌握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九年级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燃烧的基本要素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质、助燃剂和氧气(氧气可来自空气中或其他氧化剂)。
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要素,燃烧才能进行。
二、燃烧的类型根据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的状态和形式,燃烧可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
明火燃烧是指可燃物质明显燃烧并伴有明火现象,而隐火燃烧是指可燃物质在表面上没有明显的燃烧现象,但在微观层面仍在进行氧化反应。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阶段、传播阶段和燃尽阶段。
引燃阶段是点燃可燃物质,给燃烧提供起源,传播阶段是燃烧向周围物质传播,燃尽阶段则是可燃物质完全燃烧并释放出能量。
四、燃烧的危害燃烧不受控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燃烧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有毒气体,导致火灾扩大,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燃烧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灰尘,对大气和水源造成污染。
五、灭火的基本方法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和控制火势,我们需要掌握灭火的基本方法。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冷却灭火法、隔离灭火法、扑灭灭火法和抑制灭火法。
其中,冷却灭火法是通过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来灭火,隔离灭火法是将可燃物质与氧气隔离,扑灭灭火法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扑灭火焰,抑制灭火法是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抑制火焰的燃烧。
六、灭火器的使用灭火器是常见的灭火工具,我们在学校和公共场所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
常见的灭火器分为水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针对不同类型的火灾选择适合的灭火器使用。
在使用灭火器时,需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保持冷静,并站在安全距离进行灭火。
七、火灾逃生和自救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采取逃生和自救措施。
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火源位置和逃生通道。
然后,低姿势快速逃生,尽量避免吸入有毒烟雾和热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
3. 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燃烧和灭火的现象。
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3. 实验操作:燃烧实验和灭火实验4. 现实生活中燃烧和灭火的例子5. 燃烧和灭火的安全知识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3. 实验操作的技巧教学难点:1. 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 灭火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2.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关注。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了解。
二、燃烧的条件(10分钟)1. 教师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理解燃烧的条件。
三、实验操作:燃烧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燃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
四、灭火的原理(10分钟)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理解灭火的原理。
五、实验操作:灭火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灭火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燃烧和灭火的条件和原理。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掌握了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的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够分析和应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提高火灾防范意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操作。
3. 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燃烧和灭火的现象。
教学内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3. 实验操作:燃烧实验和灭火实验4. 现实生活中燃烧和灭火的例子5. 燃烧和灭火的安全知识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原理3. 实验操作的技巧教学难点:1. 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 灭火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讨论知道燃烧必需具备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并能依据燃烧条件说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在合作学习与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
情感价值目标:了解燃烧原理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感受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享受学习、合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教学活动】一、自主预习: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
2、着火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燃烧的条件要同时满足: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
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通过该实验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观看演示实验并分析实验1、说出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本P129的表7-1,分析实验,完成下表。
思考:该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请小组中每人想一种方法,把正在燃烧的蜡烛熄灭,并说明灭火的原理(破坏了燃烧的哪些条件)。
三、拓展延伸分析“改进实验”比“课本实验”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材料
1. 火碱棒
2. 硫磺
3. 火柴
4. 干净的烧杯
5. 实验台
6. 试管夹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火碱棒置于实验台上。
2. 用火柴点燃火碱棒的一端。
3. 观察火碱棒燃烧的现象,并记录下燃烧时间。
4. 用试管夹将一小块硫磺夹在试管中。
5. 用火柴点燃硫磺。
6. 将试管倾斜,将燃烧的硫磺接触到火碱棒的尽可能靠近燃烧
部分。
7. 观察火碱棒燃烧是否被灭,并记录下熄灭的时间。
实验结果
火碱棒自燃时火焰气体逸出,火焰颜色为黄色,燃烧时间约为30秒。
将燃烧的硫磺接触到火碱棒后,火焰被灭,熄灭时间约为5秒。
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火焰是燃烧物质的气体所产生的可见光;
2. 灭火是将燃烧物质绝热隔开,消耗燃烧物质或降低其温度。
实验注意事项
1. 进行实验时应保持实验台、烧杯等器材的干净;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烧伤;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台、烧杯等器材清洗干净。
【导语】备考是⼀种经历,也是⼀种体验。
每天进步⼀点点,基础扎实⼀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点点。
为您提供中考化学知识点:燃烧和灭⽕,平时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考试时会更得⼼应⼿,快来看看吧! 燃烧和灭⽕ ⼀、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中氧⽓发⽣的⼀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或空⽓)(3)温度达到着⽕点(三者缺⼀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4、泡沫灭⽕器的反应原理,利⽤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量的⼆氧化碳来灭⽕ 化学反应⽅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爆炸(考点⼆)概念发⽣条件防范措施燃烧可燃物与氧⽓发⽣的⼀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燃物;与空⽓或氧⽓接触;温度达到着⽕点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隔离;降低温度⾄着⽕点以下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量的热,使⽓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缓慢氧化反应进⾏得很慢,甚⾄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与空⽓或氧接触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体(氢⽓、⼀氧化碳、甲烷)或粉尘(⾯粉、煤粉)与空⽓或氧⽓混合,遇到明⽕可能会发⽣爆炸;可燃性⽓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发⽣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粉加⼯⼚门⼝贴有“严禁烟⽕”的标志:空⽓中常混有可燃性⽓体或粉尘,接触到明⽕,就有发⽣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的接触⾯积越⼤,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的⽅法(考点三) ①油锅着⽕,⽤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先应切断电源 ③煤⽓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花 ④酒精在桌⾯上燃烧,⽤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灾,将⼤⽕蔓延前的⼀⽚树⽊砍掉 其它:A、⽣煤炉⽕时,需先引燃纸和⽊材,因为纸和⽊材的着⽕点⽐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的流通,增加氧⽓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扇⼦扇煤炉⽕,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着⽕点以下,反⽽增加了空⽓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掌握燃烧和灭火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2. 教学难点:燃烧三个条件的理解和灭火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燃烧和灭火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烧杯、水、沙子、灭火器等。
2. 教学课件:燃烧和灭火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火灾新闻,引导学生关注燃烧和灭火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燃烧的条件:1) 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 实验演示:用酒精灯点燃火柴,观察燃烧过程,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3. 灭火的原理:2) 实验演示:用水、沙子、灭火器等灭火工具进行灭火实验,验证灭火的原理。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火灾原因和灭火方法。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燃烧和灭火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燃烧和灭火的实验操作1. 实验一:燃烧条件的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2) 实验步骤:a. 准备酒精灯、火柴、烧杯、水、沙子等实验器材。
b. 将烧杯内倒入适量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
c. 取一根火柴,点燃一端,将其放入烧杯中。
d. 观察火柴的燃烧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e.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2. 实验二:灭火方法的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灭火的三个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三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爆炸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实验探究:粉尘爆炸。
(实验7-2)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
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知识要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2);(3)。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根本是;灭火的原理是;;。
如果遭遇火灾时,可以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要点分析】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和联系:一般说燃烧、爆炸、自燃与缓慢氧化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①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②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
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而引起的,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反应过程中几乎不升温、不发光、现象很不显著,反应缓慢,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自燃——指可燃物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例1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钠在氯气中燃烧,说明氯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A是正确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而不是降低其着火点,所以D错误。
答案 D例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