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3翻译句子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14
(4)文言翻译与文言句式——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通关备考宝典考点总述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
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均设置两题,体现出命题者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1)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2)两句翻译,每句字数在 15~27,采分点一般为三个或四个;(3)句子多为对话句,叙述性的语句。
考情分析年份卷别题干表述设题角度2023 新课标I卷(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重点实词:骄侮;意动:先;虚词:唯;固定句式:是以(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重点实词:请、一隅、审、信新课标II卷(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从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重点实词:却、得、缓辔;固定句式:不亦……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重点实词:出奇、不意;代词:斯2022 新高考I卷(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古今异义词:岁;虚词:且;固定词语: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重点实词:折节、与、去;虚词:以(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重点实词:勇鸷;虚词:数、鲜;新高考II卷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句式:省略句(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重点实词:让;古今异义词:军师;固定句式2021 新高考I卷(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重点实词:患、赋、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词类活用:忠、佞新高考II卷(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重点实词:报、听、互市(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对点专练3关键虚词译到位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佑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选自曾巩《戚元鲁墓志铭》) (1)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
解析要点:“好恶”“游”“闻人”,状语后置句“有异于流俗”。
(2)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元鲁将要去世的时候,嘱咐他的同僚赵师陟向我求写一篇墓志铭,赵师陟用书信寄来告诉我。
解析要点:“且”“属”,状语后置句“乞铭于余”。
参考译文戚元鲁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聪慧明白敏捷通达,喜欢谈论当今世事,能透彻分析其中的得失。
他的喜好和厌恶跟世俗的人有所不同,所以当时跟他交游的,大多是世间有名望的显达的人。
我因此认为元鲁的学问品行,精进却未停止,预料他将会长寿,一定能有所成就,(即使)不体现在当代,也一定会体现在后世。
谁能料到他非常不幸地现在就去世了呢!元鲁开始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建州崇安县尉,他没有赴任。
后来凭进士登科,做亳州永城县主簿,后来又做楚州山阳县主簿。
对点专练2 关键实词译到位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兄讳锡爵,字延卿。
少颖悟绝伦,比长,潜心民生利病。
蒲商苦厘卡,上书累千言,制府曾公沅甫韪之,亟檄县、道罢去。
由是江淮间英俊,多愿与之交。
友人范当世推为江南北第一流人。
当其时,以诸生名动公卿间,如皋顾锡爵、通州范当世两人。
范以文著,兄以行见,严办义利,皆以贫穷困于乡邑,终莫一施。
尝题《啬翁荷锄图》云:“为帝为农事孰多?”其志概可见矣!(选自顾锡祥《顾尚洁先生墓志铭》)(1)上书累千言,制府曾公沅甫韪之,亟檄县、道罢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向官府上书数千言,制府曾沅甫认为他说得很对,迅速下发文书要求县、道停止这个做法。
(2)严办义利,皆以贫穷困于乡邑,终莫一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认真对待义与利的关系,都因贫穷困窘潦倒在乡间,终生不能施展抱负。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
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
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
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1)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案件将要判决,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这个百姓讯问,原来这个官吏与他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这个官吏来审问,他全部招认(供认不讳)伏法。
三文言文阅读与翻译(二)(时间50分钟分值: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郑交泰,字协德。
平岚乡人。
少读书强记,屡试不售.,由例贡生就铨,拣发广西,补苍梧县知县。
丁内艰,起复,知安徽望江、阜阳县。
迁亳州、六安州知州,擢嘉兴府知府,授浙江督粮道。
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
南陵知县陈科联者,潮州人也。
以赃钱六十千被论。
时交泰署怀宁县,抚军雅.闻其能,檄审之。
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陈坐失察。
以稿入复,抚军声色俱厉责曰:“而为同乡徇邪?”且掷其稿于地。
交泰俯拾其稿,徐对曰:“按牍载,勒赈者五人。
今五人欠缴谷六百余石,陈令果贪,岂索钱六十千而止?况陈令首捐米二百石,纵贪六十千之钱,何不少捐三十石之米,而作此周折乎?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大人原籍浙江,今隶属下者不下十余员,平居未尝异视,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抚军默然。
旅见者六人,莫不咋舌,而交泰进退如度。
明日案定,从交泰议。
知亳州时,滁州有高永威者,与其党八人横劫。
旋获二人于定远县,据词,当.五人论斩,二人遣配,一人枷杖发落而已。
有司锻练周内之,以论斩七人题达。
寻获四人,其词与前二人如出一口。
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
交泰抗言曰:“狱贵得情耳,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长揖而出。
后抚军廉其实,以交泰为然,提刑亦悔谢。
当是时,交泰治声闻于江南北,凡疑狱积年不能决,交泰一再鞫,必得其情.。
性勤敏,尝以旬日断释积囚四百余人,民免拖累苦,囹圄几空。
去后百姓皆思之,所至无不以争得好官为快。
初,谒阳春谢仲玩,谢故湖南循吏,语之曰:“谳狱而用刑,何以得情?惟平心静气,以情动之,以理折之,彼即倔强狡猾,第徐与之言,言多必有破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
既毕言其情,令少休,且饮食之,复问。
越日,又问。
如此,则为真情无疑。
君其慎之。
”交泰用其言,故历官州县二十年,而招解罪人,未尝翻一词云。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专项二文言文阅读第三讲理解翻译(含句式)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
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1)用”/”给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答案例如】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过而遗先生食。
先生不受,岂不命邪?②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答案例如】①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②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谷子;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予的原因。
【参考译文】列子生活贫困,面容有饥色。
有人对郑国的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谷子。
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受悠闲安乐。
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我的。
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谷子;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受他赠予的原因。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文言文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爱民如子,执政有方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
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
”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
但非贤不理,唯在得人。
”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
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选自《贞观政要·仁义》,有删改):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
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来他在傅岩筑墙,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使商朝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标点符号,请指出相应位置的标号。
人皆知畏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可指皇位,文中指前者。
B.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
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
专题专项增分练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
性通绰,举止不烦。
累迁.京兆仓曹参军。
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
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
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
”拜河东租庸、盐铁使。
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
帝复问,曰:“臣有所思。
”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
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
”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
”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
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
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
时大行将蒇陵事②,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
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
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
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
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
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
今诡猾之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
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
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
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注] ①榷酤(què gū):制酒业。
②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ǎn),完成。
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B.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C.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D.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状况。
考点三 翻译句子(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第(1)句,共三小句,第一小句是判断句,重点词是“已”,意为“停止、完了”,可意译为“算了”。
第二、三两句是个目的复句,“以”即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用来”;“教子”即“教育你的孩子”;“坠”是使动用法,“使……毁害、损害”。
第(2)句,共四小句,第一小句重点是“以经书题”,意为“用(拿)经书中的考题”;第二小句重点词是“就”意为“完成”,可译为“(文章)写成”;第三小句重点词是“言及者”,意即“提到这些题”;第四小句重点词“辄”,意即“就”,连词。
【答案】 (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4分)(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4分) 三、四”)(针对“短板一、二、”区大误6“的一、规避文言文翻译 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 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使用了古今异义词“虽然”,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两个词“虽然这样”。
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 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
如2016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苏轼”为人名,“从容”古今意思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
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3)小题中,“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使用了表语气的虚词“也”和“乎”,翻译时应删去。
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不亦难乎”使用了单音节词“亦”,翻译时须译为“也”。
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
如2016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为省略句,翻译时须先在句前补出主语“衡山之君”。
5.该调不调,结构混乱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
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礼以客主”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须先调语序,将状语“以客主”置于动词“礼”之前。
6.该活不活,词义谬错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
如2016年山东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公乃愿致诸侯”有词类活用现象,“致”为使动用法,翻译为动词“使(让)……归附”。
二、翻译文言语句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一)审题1.审语境(1)关注文段内容①记叙性文段a、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敞曰:,而傅致益牢。
将论囚,“不能有所平反,乃敢告,冤也甲知能为己直亲按问之。
”富人陈氏也。
盖杀人者,3(相传以为神明。
)分(选自《宋史·刘敞传》) 【解析】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
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必须关注人物关系。
文段内容中“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
’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
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
全句应翻译为: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b、事件经过【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
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
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刘敞传》) 【解析】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
得分点“径”“故”亦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
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
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
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
“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
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全句应翻译为:(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②议论性文段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
【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 【解析】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
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
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
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
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
全句应翻译为: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
(2)关注句子结构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
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
①句内搭配【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5分)(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注】张敌万:盗贼首领。
【解析】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
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须关注句内词语搭配。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动词。
“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其间”前须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
全句应翻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②句间对称【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
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
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
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3分)(选自《名实说》) 【解析】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
“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
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
“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
全句应翻译为: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3)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①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②关注该语句所在“对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2.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
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二)答题翻译要做到:1.切分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2.草拟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
3.誊写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认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
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
4.检查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
这是避免因疏漏而失分的有效途径。
[专项练]一、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郞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