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分值已由以前的6分、8分上升到10分,权重增加,不可忽视。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即由文言形式转换成现代汉语形式。
如同任何学科的任何题型一样,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分值较重的一道题目,有着严格的做题规范和要求,也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考生做翻译题必须符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必须通过训练,熟练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使自己做题由“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
只有这样,考生做这道题的得分才能从“自发”状态的3至4分,跃入“自觉”状态的8至9分,直至满分。
那么,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又有哪些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呢?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下面以近期做过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例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八月月考《曾巩传》)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例2: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
(09六安一中第三次月考《张佶传》)译文:(张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设置了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篷离开了。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
“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
如: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的5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那幺,文言文翻译有什幺技巧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文言文翻译的5种技巧【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
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文言文阅读难?其实只要找对方法,晦涩难啃的文言文一样可以顺利被拿下。
老师们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诀,还不快快拿去!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文言文翻译通常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2、意译为辅,文从字顺;3、要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留、删、换、调、补、猜。
【留】凡是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比如:①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②和氏璧,天下所传宝也。
③卢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④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比如:①夫战,勇气也。
译:打仗,是靠勇气的。
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之,语助词,可删去。
③偏义复词:遇到偏义复词时,只需要翻译出偏重的那个词的词义即可。
比如:勤心养公姥(“公姥”翻译为“婆婆”)我有亲父兄(“父兄”翻译为“哥哥”)【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或词的结构古今相同意义却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比如:单音词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本字字本义字的引申义、比喻义古今异义该词的现代词义①璧有瑕,请指示王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及口诀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
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另外还要认真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
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什么技巧和方法通用一篇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什么技巧和方法 1一、语境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二、“单音节词”转换为“双音节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强调: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单音节换成双音节、偏义复词换成句中义、通假字换成句中义、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句中义。
例:昼夜勤作息: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至莫夜月明:到了晚上月亮明亮履至尊而制__:登上帝位控制天下(2)“调”。
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调整:特殊句式加以调整(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农具木棍)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3)“留”。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民族名、官号、谥号、__、特殊称谓、某些典章制度名称、度量衡单位、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改变顺序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得心应手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梦溪笔谈》) 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整理想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学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文言文的翻译虽然说比较难,但是仍旧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盼望大家喜爱!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一1.把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推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
系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分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多诵读可以培育语感,达到娴熟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
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会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爱好。
3.词性法解答文言文,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解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关心解题。
4.代入法文言文课外学问是课内学问的拓展和延长,把握了课内学问点,特殊是把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5.对比法文言文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挨次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比,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留意是否张冠李戴、大事的时间是否精确、人物性格是否精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谈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二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挨次,首览全篇,把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看前文,联系后句,认真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翻译技巧(附练习答案解析与译文)考点解读“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
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技巧点拨1、翻译方法(1)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
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
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
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
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
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
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
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内的文言文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二、教学内容以“二原则”和“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留删换,调补猜”的翻译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发现,翻译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
想当然,甚至靠想象,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是大家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事实上,翻译是有原则可遵循的,那就是“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这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那么,何谓“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呢?(解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既然有这样一个原则可循,那么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字字落实?如何去落实并达到文从句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方法!(二)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请大家先试着把它翻译出来: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4、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晋侯、秦伯(联合出兵)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
(“晋侯”“ 秦伯”是皇帝的称号,郑、晋皆为国名,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是相同的,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因而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保留下来。
)除此之外,我们翻译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是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的?()这就是我们翻译的第一个方法:保留法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的一些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帝号、年号、朝代、、典章制度、物品名称、度量衡等。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
“也”是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译时也应删除。
所以,翻译时一定要细心,留意,在心里要有底,切不可直接照搬下来。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停顿、凑足音节等作用的虚词,他们无实在意义,只有语法作用,因此,翻译时可删除不译。
删除法:删除无实在意义也无需译出的文言词。
如:句首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偏义复词中的衬词等等。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宝,肥沃富饶的土地。
(“爱”本有“爱惜”之意,此处应该译成“吝啬”“吝惜”,而“珍器”“重宝”“肥饶”这些词,都应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历经时代的变迁,已经有所变化,翻译时,应该换成今语。
替换法: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异义,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
还有就是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但在此处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就是,这些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字词并不好把握,翻译的时候要根据原文的语境来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今义当古义.再如: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名词后带宾语一般活用成动词译:(秦王)身边的人想要用刀杀蔺相如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是“离开某地”,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此处译为“离开”)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卑鄙”在现代汉语中是“行为无耻”的意思,但在本句中应理解为“身份卑微”)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4、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本句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先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语的前面,再进行翻译。
)文言文中,对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
即为调整法。
调整法:调整一些文言句式的词序。
如: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再如: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介词结构后置,省略)译: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的封地来购取他的头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5、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然而体力足以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这个句子中,根据前后文的理解,应该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增补法:补出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猜测法。
文言句子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较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
在这样的句子中,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②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a、由对偶的句式可推知“知”是“智”的通假字。
因为下句的“非是”、“是非”与上句的“是是”、“非非”相对,那“愚”对的是“知”,“知”应该是“智”的通假字。
b、“是”与“非”在现代汉语中多为“对,正确”与“错,错误”意,有成语“自以为是”“大是大非”、“习非成是”(习惯于某种错误的做法或说法,因而误认为它是正确的)为证。
若此句中的“是”与“非”都按此义翻译,句子是译不通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对偶的句式推断“是是”、“非非”、“非是”、“是非”中加点的“是”与“非”是动词。
小结:我们通过课内的这些文言句式,已经贯穿了“留删换调补猜”这六个小方法,方法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何来很好的去运用。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前次的月考题:找出两位同学的月考翻译,请大家判断一下他们错在哪,并用翻译的六字法来修改。
(三)错例回顾(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李超以学到武功技能为名号,游走到南北,想找个可以成为对手的人)——月考二正确翻译:李超从此凭借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译:钟会讨伐蜀国,过去和王戎有别,问他的计划将要出哪里)正确翻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译:皇帝虽然是口上释放他,但仍然被清慎的人鄙低,所以毁了名声)月考三正确翻译: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4)、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译:大丈夫没有自己的志向与谋略,可以效仿傅介子、张骞立的功劳不一般,凭借取胜来封得诸侯,像从事在笔与砚之间的人,怎么能够胜任诸侯呢?)——月考四正确翻译:身为大丈夫虽没有其他的计谋才略,总还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在边关外域建立功勋,来获取封侯晋爵,怎么能长久地以舞文弄墨为生呢?小结:通过回顾,及大家的修改,我们细想这些方法所针对的文言现象,是否也在提醒我们,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哪些事项呢?明确注意事项:①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②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③注意不要随意增删内容④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⑤注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四)迁移练习课内的和月考中的句子大家都能较顺利的把它解决,那么课外的文言文呢?我们来看这么几个句子: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补)翻译:(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出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成分)2、用下敬上,谓之贵贵。
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换、猜)翻译:以位卑的人尊敬高贵的人,叫做尊重贵人;以高贵的人尊敬位卑的人,叫做尊敬贤者。
尊重贵人和尊敬贤者,道理是相同的。
(前一个“贵”,形容词作动词,“尊重,重视”;后一个“贵”,形容词做名词,“显贵的人,贵人”)3、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调、换)翻译: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食物吃。
(“衣”“食”是动词,不能译成名词;“不我衣”“不我食”是否定句宾语前置)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调)翻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己知”否定句宾语前置。
“知”:有“知道”“了解”“管理”之意,本处指“了解”)(五)总结全课当然,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
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猜”,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时。
(六)布置课后练习(七)板书: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方法:留删换调补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