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地震危险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4.12 MB
- 文档页数:70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以大亚湾区4工程为例文章首先介绍了地质灾害危险性所包含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以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4工程项目为例,对其在建设区域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对全面评估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标签:地质灾害危险新评价大亚湾凯旋名门花园0引言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不仅多,且分布与影响的范围也是相当的大。
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我国就因众多地质灾害的出现,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与人员的伤亡。
因此,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实施有效的评价更成为了当前我国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
1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内涵地质灾害危险性就是指某地区出现致灾地质作用或影响的可能性。
而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则是指对某一地区或某一个隐患点在历史上出现灾害活动的状况、自然的条件以及地质环境的条件、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状况等实施的综合性的分析,以有效明确该地区可能发生危害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对社会环境造成影响的地质灾害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研究分析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指标有很多,主要包括了该地区历史的地质灾害情况以及可能造成地灾害的地质的发育条件。
其中影响地质灾害地区的地质作用发育的条件包括了地质条件,地形与地貌的条件,气候、水文条件、人类的活动条件以及岩土体的条件等。
而这些评价指标将不同类型的相关地质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敏感因素以及诱发因素。
整体的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实例分析(1)地质灾害类型通过对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的环山公路及景观工程、大亚板嶂岭公园工程、笔架山工程以及凯旋名门花园四个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地形与地貌等多个导致地质作用发育的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发现这四建设区曾经发生过相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但也有的地质灾害类型只有一个或两个建设区曾经发生过。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 17741-19991999-04-26发布1999-11-01实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中国地震局现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和该规范1994年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制定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做好建设工程场地及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制定本标准时,广泛听取了我国工程界、地震界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以及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委员的意见。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聿贤、时振梁、冯启民、张裕明、金严、杜玮、吴为民。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本底地震background earthquake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2 场地相关反应谱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3 地震带seismic belt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4 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5 地震动参数ground motion parameter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地质灾害防治实验报告
在地质学实验室展开了一项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验。
这项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并通过实地数据采集和分析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手段。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该地区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下水位等方面进行详细观测和分析,我们发现地质灾害主要是由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因素导致的。
地震是由地壳板块移动引起的地震波振动,泥石流是山体土壤结构破坏导致的山体滑坡,而滑坡则是由山坡土壤松动、下滑造成的。
接着,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相关的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地震波的传播和泥石流、滑坡的发生过程,我们验证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并根据实验数据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议。
例如,在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应强化基础设施的抗震和防护能力,及时加固山体结构,加大防治力度等。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
通过地下水位、地面变形、地震活动等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还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实验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对策,有效降低灾害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价、地质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咨询收费标准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二00五年一月总则1、本收费标准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价,地质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咨询;2、制订此收费标准是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计价标准以及其它有关收费规定上调整修订。
3、本收费标准不包括其他服务收费,国家有收费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国家没有收费规定的,由双方协商确定。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评价收费标准1说明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是指,评估人根据发包人的委托,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进行地面地质调查、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等作业,以及编制评估报告所收取的费用。
1.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由实物工作收费和综合研究收费两部分组成。
1.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地质灾害评估实物工作收费×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系数+地质灾害评估综合研究收费(见表14)地质灾害评估实物工作收费=地质灾害评估实物工作收费基价×实物工量1.4 地质灾害评估实物工作收费基价是完成每单位工程评估实物工作内容的基本价格。
评估实物工作收费基价在相关的《实物工作收费基价表》中查找确定(具体详见地质测绘、勘探、取样、原位测试、测量基价表)。
1.5 实物工作量实物工作量由评估人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有关规定、评估合同约定及作业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1.6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系数是对评估的自然条件及工作环境复杂程度差异进行调整的系数。
其调整系数为复杂1.2、中等1.15、简单1.1。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参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1.7 地质灾害评估综合研究收费基价是完成每单位工程评估技术工作内容的基本价格(见表14)。
1.8 专家评审费单列计入工程成本。
第一章测试1.在下列工程地质问题中,那个属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A:地基稳定B:斜坡稳定C:矿山整治D:围岩稳定答案:C2.工程地质分析的对象有哪些?()A:岩体B:冰川C:土体D:湖水答案:ACD3.在下列工程地质问题中,那些与地下水有关?()A:地震B:地面沉降C:渗透变形D:断裂活动答案:BC4.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定性方法有?()A:地质历史分析方法B:工程地质类比法C:解析计算法D:数值模拟法答案:AB5.“场地位于渭河一级阶地“描述的是地质构造条件。
(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活断层是指只可能引起地震的断层。
()A:错B:对答案:A2.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活断层的上盘变形破裂效应强于下盘。
()A:对B:错答案:A3.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是?()A:正断层B:阶梯断层C:平移断层D:逆断层答案:A4.规划选场中如何降低断层对建筑物的影响?()A:尽可能避开正断层或逆断层上盘。
B:尽可能加固断层带内的地基。
C:优先选择低级别的活断层。
D:尽可能避开逆断层或正断层下盘。
答案:AC5.活断层调查需要分阶段进行,首先为区域性踏勘。
(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抗震设防烈度为()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A:9B:7C:6D:8答案:C2.从震源直接传播到地表的地震波为:()。
A:面波B:瑞雷波C:勒夫波D:体波答案:D3.地震按成因可分为那些类别?()A:人工诱发地震B:冲击地震C:构造地震D:火山地震答案:ABCD4.M.M烈度表将地震烈度分为12级。
()A:错B:对答案:B5.地震危险性考虑了地震的哪些不确定因素?()A:震级大小不确定B:发震位置不确定C:震源深度不确定D:发震时间不确定答案:ABD第四章测试1.下面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错误的是()。
A:走滑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恶化,水库易诱发地震B:逆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改善,水库不易诱发地震C:走滑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改善,水库不易诱发地震D:正断层上修建水库,稳定条件恶化,水库易诱发地震答案:C2.诱发地震的人类工程活动包括哪些?()A:修建高层建筑B:修建水库C:深井注水D:地下核爆炸答案:BCD3.人工诱发地震的特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1 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3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 定义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2.1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估量。
3 总则3.1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及特殊性岩土(含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软土、多年冻土、膨胀岩土、风化岩及残积土等)变形灾害等。
3.2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应视建设项目的特点,并考虑所处区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加以分析确定。
3.2.1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3.2.2若危险性的来源或影响超出用地范围,则应依据地质灾害种类特征、适度扩展评估范围。
3.2.3建设用地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3.2.4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山地丘陵区,评估范围应以相对路线两侧第一斜坡带为限;穿越线路的冲沟,以其汇水范围为限。
港口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1章概述第2章建设必要性第3章建设条件第4章总平面布置第5章装卸工艺第6章水工建筑物第7章陆域形成及道路、堆场第8章配套工程第9章港口岸线使用第10章节能第11章安全第12章劳动卫生第13章环境保护第14章项目实施第15章组织管理第16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第17章经济和社会影响评价第18章项目风险分析第19章研究结论与建议第1章概述1.1项目单位概况简述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性质、经营范围、主要投资项目、经营状况等。
外商投资企业还应说明股东情况、注册国家或地区、法定地址等。
1.2项目背景简述项目提出的背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或者项目建议书审批情况,属于改扩建工程的项目应对前期工程做简要介绍。
1.3研究依据和过程(1)简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的法律法规、有关政策文件与规划、有关规范与技术标准、基础资料等。
重要文件或协议书应作为本报告的附件列出。
(2)简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有关单位进行的专题科学试验研究。
附件中列出为配合本项目所做的勘察、科学试验报告名称、承担单位及完成时间。
(3)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多家单位共同编制的,应说明各单位分工情况、研究范围。
1.4主要研究结论(1)简要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及建设时机。
(2)简述自然条件和外部条件,评价工程建设可行性。
(3)简述工程建设方案,包括总平面布置、装卸工艺、水工建筑物、配套工程等内容,提出推荐的建设方案及理由。
列出推荐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简述港口岸线使用方案。
(5)简述节能、安全、劳动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措施。
(6)简述项目实施及组织管理方案。
(7)简述项目总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8)简述经济和社会影响评价结论。
(9)简述项目主要风险及对策。
1.5问题与建议简述项目在工程、技术及经济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建议。
第2章建设必要性本章内容是对港口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的一般要求,电力、冶金、石化等企业配套码头、船舶舾装码头及公务码头等可根据项目情况适当简化本章内容。
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方法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方法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其破坏力不可忽视。
为了有效地评估地震的危险性,地震研究中心采用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概率、破坏程度以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以下将介绍地震危险性评估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1. **地震历史数据分析**地震历史数据是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获得地震活动的一般规律。
这包括地震的频率、震级分布、发生地点等信息。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初步了解某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级别。
2. **地质构造和断层分析**地质构造和断层是地震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研究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别是断层分布和性质,可以揭示地震活动的潜在来源。
不同类型的断层具有不同的地震活动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供地震危险性的更精确评估。
3. **地震动力学模拟**地震动力学模拟是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地震波传播和地表运动的模拟,可以得到地震发生时的地面运动参数,如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等。
这些参数对于建筑物、桥梁等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4. **震源参数反演**震源参数反演是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数据进行逆推,得到地震的发震断层、震源深度、震级等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地震事件的详细特征,对于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应的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5.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将各种地震危险因素综合考虑,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地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引发的破坏程度。
这种方法将地震历史数据、地质构造、震源参数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是评估地震危险性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6. **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是实时获取地震信息的重要手段,它包括了地震台网、地震观测站等设施。
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的发生情况、震源参数等信息,为地震预警和灾害应对提供基础数据。
7. **地震风险评估**地震风险评估是将地震的危险性与人口、建筑物等要素结合起来,分析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质量控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质量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过去在一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中,由于勘察与设计质量不达标,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给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质量的控制,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本文旨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质量控制进行深入探讨,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质量控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质量,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通过深入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研究目的也在于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的设计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避免出现意外事故和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研究目的还包括探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的最新技术和方法,为工程实践提供更科学、更实用的指导,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不断深化研究,提高质控水平,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质量的持续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3 研究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和安全性。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的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减少工程施工和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地质条件和灾害类型进行全面准确的勘察和分析,可以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避免因地质条件未被充分考虑而造成的灾害事故。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作者:张倬元屠湧泉著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01目录:绪论第一篇区域稳定及岩体稳定分析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特征的工程地质分析1.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1.2岩体结构特征及主要类型1.3岩体原生结构特征的岩相分析1.4岩体构造结构特征的地质力学分析1.5岩体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2.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2.2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3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2.4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2.5岩体应力及区域地应力场的研究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3.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3.2岩体在加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3.3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与破坏3.4岩体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与破坏3.5岩体变形破坏过程中的时间效应3.6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3.7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第二篇与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4.l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4.2活断层的特性4.3活断层活动的时空不均匀性4.4活断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4.5活断层的调查监测与研究第五章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5.l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5.2地震及地震波的基础知识5.3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5.4地震区划及地震危险性分析5.5场地地震反应及地震小区划5.6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第六章水库诱发地震活动的工程地质分析6.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6.2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变化的几种典型情况6.3水库诱发地震的共同特点6.4水库诱发地震的诱发机制6.5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条件6.6水库诱发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七章地震导致的区域性砂土液化7.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7.2地震时砂土液化机制7.3区域性砂土地震液化的形成条件7.4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7.5砂土地震液化的防护措施}第八章地面沉降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8.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8.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8.3地面沉降的产生条件8.4地面沉降的研究、预测及防治第三篇与岩(土)体稳定性有关的士程地质问题第九章斜坡岩(土)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9.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9.2斜坡岩体应力分布特征9.3斜坡的变形与破坏9.4斜坡变形破坏机制与演化9.5斜坡破坏后的运动学9.6斜坡变形破坏与内外营力的关系9.7斜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9.8 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原则及主要措施第十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10.1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10.2地下开挖后围岩应力的重分布10.3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破坏及山岩压力问题10.4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10.5地下洞室围岩变形量测的方法及应用……第十一章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四篇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十二章岩溶及岩溶渗漏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十三章渗透变形的工程地质分析第五篇与侵蚀淤积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十四章河流侵蚀、淤积规律的工程地质分析第十五章海(湖)边岸磨蚀与堆积的工程的工程地质分析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要求目录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1.总则2.报告文字要求3.报告图件要求4.报告表格要求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6.公式使用7.术语使用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A.封面B.扉页C.目录D.前言1.技术思路2.地震活动性2.1 地震资料2.2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2.3 现代构造应力场2.4 历史地震影响2.5 近场小震活动3.地震地质背景3.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3.2 区域地震区、带3.3 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4.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4.2 地震动衰减关系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5.1 地震构造法5.2 历史地震法5.3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6.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6.2 潜在震源区划分6.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6.4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6.5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7.1 场地条件7.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7.3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7.4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7.5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8.1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8.2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8.3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9.结论和建议9.1 地震环境评价9.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9.3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9.4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9.5 地震小区划9.6 使用建议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1.总则1.1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1.2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 前言 (4)1.1任务由来 (4)1.2 目的与任务 (4)1.3 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 (5)1.4 完成工作量 (5)2. 自然环境概况 (6)2.1 灾害点位置 (6)2.2 区域经济社会状况 (6)2.3 气象水文 (7)2.4 地形地貌 (7)2.5 地层岩性 (8)2.6 水文地质 (8)2.7 地质构造与地震 (8)2.8人类工程活动 (9)3. 地质灾害概况 (10)3.1 危岩体分布位置、规模、范围 (10)3.2 主要危害及对象 (11)4. 项目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11)4.1 项目的必要性 (11)4.2 立项的迫切性 (13)5.地质灾害特征及设计参数选择分析及选择 (14)5.1 地质灾害特征 (14)5.2设计参数选择分析及选择 (21)5.3危岩体及稳定性分析 (22)6.工程地质条件 (30)7.治理工程规划方案 (30)7.1 防治原则 (30)7.2 治理目标 (31)7.3 防治方案 (31)7.4、分项工程设计 (32)7.5 工程量 (33)8.施工条件和施工安排 (34)8.1 施工条件 (34)8.2 施工安排 (35)8.2.1招标实施计划 (35)8.2.2 勘查设计服务管理 (35)8.3施工组织设计 (36)8.3.1 施工顺序与进度 (36)8.3.2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 (36)8.4 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37)8.4.1 基本要求 (37)8.4.2 脚手架施工平台搭设 (37)8.4.3 静态爆破清除施工技术要求 (42)8.4.4危岩施工安全警戒与安全防护 (45)8.5 项目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46)9.工程投资估算 (47)10.1 编制原则及依据 (47)10.2 投资估算 (48)10.申请财政资金数额及使用方向 (48)10.1 .申请财政资金数额 (48)10.2 资金使用方向 (48)11.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48)11. 1 组织机构与人员组成 (48)11.2 质量保障措施 (49)12.结论和建议 (50)12.1 结论 (50)12.2 建议 (51)附件:治理工程投资估算 (52)附图件:附件:工程投资估算附图1:治理平面图附图2:危岩静态爆破设计图附图3:全封闭式施工脚手架平面、剖面图附图4:全封闭式施工脚手架设计图1. 前言1.1任务由来拟申请的xxx屯危岩体治理工程治理区位于xx区xxx屯后山居民密集区。
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地质灾害可行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区域概况(一)地理位置研究区域位于_____省_____市_____县,地处_____山脉脚下,地理坐标为东经_____°_____′~_____°_____′,北纬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形地貌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山脉纵横交错,沟谷深切。
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等。
山地海拔多在_____米以上,地势陡峭;丘陵相对高差较小,坡度较缓;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三)气象水文研究区域属于_____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为_____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月至_____月。
区内河流众多,主要有_____河、_____河等,河流流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四)地层岩性区域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从古老的变质岩到新生代的沉积岩均有出露。
主要岩性有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五)地质构造区域位于_____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
主要断裂有_____断裂、_____断裂等,这些断裂对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地质灾害现状及特征(一)滑坡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研究区域内已发现滑坡_____处。
滑坡规模大小不一,小的滑坡体积仅几百立方米,大的可达数十万立方米。
滑坡体主要由松散的岩土体组成,滑动面多为岩土体内部的软弱结构面。
滑坡的发生主要与地形坡度、岩土体性质、降水等因素有关。
(二)泥石流区域内泥石流沟谷发育,已查明的泥石流沟有_____条。
泥石流多为暴雨型,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