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1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方法简介1.地震统计单元—地震带对场点的地震危险性贡献设有N 个地震带对场点地震危险性有贡献,而第n 个地震带在点的某地震动年超越概为P n (Z ≥z ),则场点总的年超越概率为:∏=≥=≥N1n z n -1-1z ))(()(Z P Z P式中,Z 为地震动参数;z 为给定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性分析的基本单元,它应具有统计上的完整性和地震活动的一致性。
考虑某一地震带,其地震时间过程符合泊松过程,在T 年内的4级以上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为v 则有:VTK K VT P -k e!)(=其中P k 为该地震带内未来T 年内发生K 次地震的概率。
地震带内大小地震的比例遵从修正的Gutenberg-Richter 震级—频度关系,相应的震级概率密度函数为:()[]()[]οοβββM M M M M f u -----=ex p 1ex p )(m其中,β为地震带b 值的2.3倍,M u 为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2.地震带内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假定在每一个地震带的各个潜在震源区内,地震活动水平和强度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
潜在震源区的地震空间分布系数是与震级有关的,记为f l,mj ,其物理含义为发生一次震级为m j ± 0.5△m 的地震的条件下,次地震落在第l 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
该分布系数可反映地震带内地震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对指定震级档,此分布系数在整个地震带内是归一的。
即对不同震级档有:1=∑=SN 1l jm ,l f其中,N s 为地震带内能够发生m j ± 0.5△m 级地震的潜源区总数。
根据泊松分布模型和全概率定理,一个地震带所发生的地震在场点所产生的地震动Z()()⎪⎭⎪⎬⎫⎪⎩⎪⎨⎧≥•--=≥∑⎰⎰⎰∑==S mj N l N j l l m l j dxdyd f z Z P S f m P v z Z P 11,E |)(exp 1)(θθ超越给定值z 的概率为:P (m j )为地震带内地震落在震级档m j ± 0.5△m 内的概率:()()⎪⎭⎫⎝⎛∆=22m sh m f m P j m j ββ 以上两式即为计算一个地震带内发生的地震在场点产生地震动的年超越概率公式。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地震灾害是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地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风险分析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的概念地震是指地壳中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表面年平均发生次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常常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地震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释放能量而引起的,例如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人工地震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地下核试验、水库注水等。
二、地震的影响因素地震的发生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带:地震带是指地壳断裂带或构造带,是地震较为频繁的区域。
地震带与板块边界有密切关系,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2.地震震源深度:地震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它可以影响地震的传播和破坏范围。
浅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大,而深源地震对地表破坏较小。
3.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壳的构造特征,例如板块运动、褶皱、断层等。
地壳构造的不稳定会增加地震的发生概率和破坏力度。
4.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方式,它受到地壳岩石性质、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质条件下,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地震的破坏程度。
三、地震风险分析的方法地震风险分析是用来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损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震危险性评估:地震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地震带分布、地震活动性等因素,评估某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从而确定地震的危险性等级。
2.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易损性评估是通过分析建筑物、基础设施及人口密度等因素,评估地震发生后物理损失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对不同建筑结构、土壤条件等进行评估,可以确定不同区域和建筑的易损性等级。
3.地震风险评估:地震风险评估是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损性,评估地震可能造成的风险等级。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方法简介1.地震统计单元—地震带对场点的地震危险性贡献设有N 个地震带对场点地震危险性有贡献,而第n 个地震带在点的某地震动年超越概为P n (Z ≥z ),则场点总的年超越概率为:∏=≥=≥N1n z n -1-1z ))(()(Z P Z P式中,Z 为地震动参数;z 为给定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性分析的基本单元,它应具有统计上的完整性和地震活动的一致性。
考虑某一地震带,其地震时间过程符合泊松过程,在T 年内的4级以上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为v 则有:VTK K VT P -k e!)(=其中P k 为该地震带内未来T 年内发生K 次地震的概率。
地震带内大小地震的比例遵从修正的Gutenberg-Richter 震级—频度关系,相应的震级概率密度函数为:()[]()[]οοβββM M M M M f u -----=ex p 1ex p )(m其中,β为地震带b 值的2.3倍,M u 为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2.地震带内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假定在每一个地震带的各个潜在震源区内,地震活动水平和强度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
潜在震源区的地震空间分布系数是与震级有关的,记为f l,mj ,其物理含义为发生一次震级为m j ± 0.5△m 的地震的条件下,次地震落在第l 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
该分布系数可反映地震带内地震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对指定震级档,此分布系数在整个地震带内是归一的。
即对不同震级档有:1=∑=SN 1l jm ,l f其中,N s 为地震带内能够发生m j ± 0.5△m 级地震的潜源区总数。
根据泊松分布模型和全概率定理,一个地震带所发生的地震在场点所产生的地震动Z()()⎪⎭⎪⎬⎫⎪⎩⎪⎨⎧≥•--=≥∑⎰⎰⎰∑==S mj N l N j l l m l j dxdyd f z Z P S f m P v z Z P 11,E |)(exp 1)(θθ超越给定值z 的概率为:P (m j )为地震带内地震落在震级档m j ± 0.5△m 内的概率:()()⎪⎭⎫⎝⎛∆=22m sh m f m P j m j ββ 以上两式即为计算一个地震带内发生的地震在场点产生地震动的年超越概率公式。
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Ⅰ:Molchan图表法第31卷第2期2011年4月地震EARTHQUAKEV o1.31.No.2Apr..2011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I:Molchan图表法蒋长胜,张浪平,韩立波,来贵娟(1.中园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摘要:对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的统计检验是地震预测预报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通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是促进地震预测理论,模型"无障碍"交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PI算法和RI算法回溯性预测结果统计检验的实例,介绍了如何运用CSEP计划中已常规采用的Molchan图表法进行地震概率预测统计检验和分析,并分别考虑了网格权重和地震活动权重两种算法计算"时空占有率"的情况.结果表明,Molchan图表法可通过显着性水平a和概率增益Gain有效地评价概率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此外,对于同样的预测结果,在考察不同的预测策略时得到的统计检验结果也可能不同.其中地震活动权重相对网格权重采用更为严格的统计检验.关键词: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统计检验;Molchan图表法中图分类号:P3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274(2011)02—0106—08引言在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概率预测和统计检验构成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统计检验方法一方面用于验证预测方法或假说的可行性lJ]以及配置合理的模型参数;另一方面也是设计地震预测"警报"阈值,优化预报策略和预测效能评价的有效手段.概率预测和统计检验在由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发起的全球"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fortheStudyofEarthquakePredictability,CSEP)计划①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展.CSEP计划采取可比较的数据,统一的计算规则和严格的统计检验约束下获取地震可预测属性l_2],根据模型预测内容和结果产出的不同,CSEP计划选用了6种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对不同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3]:地震数检验(N—test),似然检验(L—test),比率检验(R—test),Molchan图表法(MolchanErrorDiagram),区域技能评分检验(ASS—test)和接收者操作特性检验(ROCtest).*收稿日期:2010—1021;修改回日期:201102—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080401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1B0201—02)资助作者简介:蒋长胜(1979),男,内蒙占额尔占纳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字地震学和地震预测等研究.①2期蒋长胜等: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I:Molchan图表法107中国作为CSEP计划的重要参与国,在与国际同行开展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的过程中,通用的统计检验已成为地震预测的重要方法,从此意义上,熟悉和掌握这些统计检验方法尤为迫切.其中在CSEP检验中心已成为常规使用的Molchan图表法_4],由于能够客观和科学地进行地震预测评估,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确定性和概率性预测的统计检验和效能评估中.本研究将通过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的实例,介绍如何使用Molchan 图表法进行统计检验和其所得结果的分析.1Molchan图表法Molchan图表法(MolchanErrorDiagram)最早是对2O世纪8O~9O年代开展的经验性地震预测进行科学总结,解决固定研究区强震时间预测问题,并试图给出概率解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统计检验方法[7].该方法涉及到的变量有:而一击中数(Hits):预测"有震"而实际发震的地震数/空间网格数;H一击中率(HitRate):预测"有震"而实际发震的地震数/空间网格数与总的实发地震数/所占空间网格数之比;一漏报率(MissRate):预测"无震"而实际发震的地震数/空间网格数与总的实发地震数/所占空间网格数之比;r异常的时空占有率(FractionofSpace—timeOccupiedbyAlarm):发m预测"警报"的时空范围与总的时空范围之比.Molchan图表法使用r和来进行统计评分,最佳的预测效果对应在最大预测成功(—O)下付出最小的代价(r一0).r在计算中常根据预测检验策略或要求的不同,进行加权处理.将空间G划分成等尺寸,不重叠的网格(G,i一1,…,k),加权后的"异常时空占有率"为可表示为l7k^r===∑W,∑W一1,≥0(1)i=1i一1式中,k为网格数,为网格i的权重.这里的训可根据预测策略和目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表示形式,例如直接采用网格面积比l8叫W一G的面积/G的面积(2)或采用空间G内"目标地震"的发生率口.]W一(G)(G)(3)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中,如果G内还含有特定的作为权重的物理量P(g)的分布,例如空间G内人口密度的分布等,则rr训__IP(g)dg/IP(g)dg(4)式中,(g)为人口密度等的空间分布函数.在本文中为表示方便,可不加区别地将r表示为r.利用Molchan图表法对PI或RI算法预测效果进行检验时,通过不断降低预测的概率阈值,分别计算z-和相应的漏报率V(z-),并在Molchan图表中绘制f~曲线,这里为r∈[O,13,∈E0,1].地震预测效果的评估一方面在直观上可比较(r,)曲线与Molchan图表的边界线r一0和一0所包围的面积,面积越小则预测效果越好;另一方面还需考察"击1O8地震中数"h所对应的显着性水平.由于总数为N次事件中有h次或h次以上事件"击中"的分布概率可写为二项式形式,相应的显着性水平a值可计算如下_】:a一薹)一㈣式中,N为地震数.在Molchan图表中绘制a一1,a=5,口一25和口一50的等值线,通过r~曲线上各点与各显着性水平a等值线的比较,也可判断预测的效果.由式(5)也可见,n等值线的位置是与实际发生的地震数N有关.Molchan图表法的概率增益被定义为[5..:::旦一(6)LJ口Z一——L0rr由此可见,概率增益Gain在图表中即为(0,1)至(r,)连线的斜率,而当连线为(0,1)至(1,O)的直线时Gain一1,表示预测方法无统计显着性.图1给出了实际发生4个地震情况下,利用Molchan图表法进行统计检验的示例,其中图1(a)给出了不同显着性水平a的等值线,图1(b)给出了不同概率增益Gain的等值线.对于图1中的A,B和C三点,可通过与a等值线和Gain等值线判断各自的预测效果.例如,B和c点具有相同的概率增益,但B点的置信水平低于C点;A点置信水平和概率增益明显优于B点.图1Molchan图表法进行统计检验的示例(a)Molchan图表中的显着性水平a,虚线为实际发生4个地震情况下不同显着性水平a的等值线,实线为"无预测技能"(unskiUed);(b)Molchan图表中的概率增益Gain等值线;黑色方块A,B和C点分别为3个不同预测"警报"阈值下的统计结果2统计检验示例(以PI和RI算法为例)为介绍Molchan图表法如何用于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的统计检验,本文选用了目前国内外讨论较多的,基于统计物理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方法——"图像信息学"PI算法L8H],以及用于对比研究的"地震相对强度"RI算法进行Molchan图表法的应用示例.PI算法假定地震活动是受稳恒速度连续驱动的"阈值系统",通过对地震活动的"涨落"的分析,在中长期时间尺度上估计未来地震的发生概率.计算得到的描述地震危险性概率的PI算法图像反映的是研究区域在预测时段内空间上的相对的危险程度,并用对数形式2期蒋长胜等: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I:Molchan图表法109表现出来,即用log(AP/AP…)的数值表示在地图上.参照Chen等口PI计算的做法,计算中仅选择地震活动性较强或地震频次较高的5O格点用于计算.RI算法常被作为评价PI算法预测效果的"零假设",以评估使用PI算法的必要性.所谓RI算法,是基于"大地震更易于发生在地震密集区"(即地震具有"丛集性")的假设,对格点进行地震数目的统计.与PI算法类似的是,RI算法在空间上对各格点地震数进行归一化,在..]之间给定发出地震"警报"的门限阈值.为便于和PI图像比较,本文计算中同样筛选了地震数目较多的5O格点参与RI图像的计算.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35.--41.N,90.~105.E,)作为研究区,回溯性研究的预测时段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预测目标震级5.5,完整性震级Mo 设定为MI3.0,空间网格的尺度取D一0.2..此外,参照前人的一般做法n"],设定地震活动"异常学习"的时间窗和"预测时间窗"均为5年,计算所用目录总长度为15年.研究中所用的微震目录采用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970年以来《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和《全国编目系统速报目录》,为考察"目标地震"的实际对应情况,采用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Ms5.0以上的《中国大震速报目录》.研究区预测时段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对应的PI和RI算法预测结果,以及实际发生地震的对应情况如图2所示.图2中仅显示了按照计算数值大小排序前3o%的格点的PI和RI算法预测结果.预测时段内研究区共发生5.5及以上地震4次,分别为2007年2月3日青海海西5.5,2008年l1月10 毛旦图2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Et)PI算法(a)和RI算法(b)回溯性检验(图中用暖色色块标出预测时段中预期发生Ms5.5以上地震的相对危险性水平;空间格点尺度为0.2.;蓝色圆圈标出预测时段内发生的目标震级以上中强地震;绿色圆圈为地震活动异常"学习时段"内发生的目标震级以上中强地震)O23456789哪一『dq/d一%0一■●●■■●●■■■曩Ul234567891一11O地震日青海海西M6.3,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Ms6.4和2009年8月31日青海海西Ms5.9地震.Molchan图表法中对r的计算可采用多种形式,为比较这些不同定义对结果的可能影响,本文分别采用式(2)和式(4)计算异常时空占有率r.其中对式(2)所示的网格面积比作为权重,通过不断减小PI或RI算法预测结果的概率阈值,计算相应"警报"区域与总区域的网格面积比,并考察"警报"区域实际地震的对应情况,得到相应的r和口(r).对式(4)所示的地震活动面积比作为权重,也同样通过不断减小PI或RI算法预测结果的概率阈值,计算"警报"区域与总区域Mf以上的地震数量比,考察"警报"区域实际地震的对应情况,得到相应的异常时空占有率r和漏报率(r).两种方法获得漏报率(r)绘制成的Molchan图表如图3,图4所示.褂嫘异常的时卒占有率f《辅斗甘图3网格数权重的Molchan图表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l2月31日)预测的统计检验图中实心方块为PI算法的Molchan图表法结果,空心方块为用于比较的RI算法, 对角线为"无预测技能"(unskilled)的分界线由图3可见,PI算法预测结果显着性水平优于5%,显示有较好的预测能力;RI算法相对较差,其中第一个地震事件被预测区域"击中"时,概率增益接近1,且对应的时空占有率已达到整个区域面积比的0.25,几乎无预测能力.如果按照Zechar等【1.]建议的使用漏报率(r)曲线向左包围面积对PI和RI算法总体预测能力进行比较,PI算法显着优于RI算法.由图4可见,当采用地震活动为权重的方法计算,PI和RI算法的漏报率(r)曲线明显不同于图3,其中PI算法尽管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当"击中"全部4个地震时,需要付出0.92的时空占有率;RI算法的漏报率(r)曲线则由于几乎位于Gain=1直线的右上方,显示无预测能力.2期蒋长胜等: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I:Molchan图表法1ll 磺}肇璨图4概率权重的Molchan图表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预测效果的统计检验.图注与图3同3结论和讨论地震危险性概率和统计检验是构成现代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两个要素,本文介绍和引入了CSEP计划中用于概率预测统计检验的Molchan图表法,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PI算法和RI算法回溯性预测结果的统计检验,介绍了Molchan图表法的操作和分析.其中分别考虑了网格权重和地震活动权重两种计算"时空占有率"r的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应的预测时段内,PI算法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并明显优于RI算法,RI算法在考虑地震活动权重情况下无预测能力.由于RI算法是基于地震丛集性假设,相应的结果也可说明对于本文所考虑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预测的丛集性假设可能是不成立的,这一点与川滇地区有明显不同口.相关结果也表明,Molchan图表法可通过显着性水平a和概率增益Gain值,可有效地评价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且可通过漏报率(r)曲线向左包围的面积判断不同预测模型整体预测效果的优劣.此外,对图3和图4的比较也说明,同样的预测结果,在考察不同的预测策略时得到的统计检验结果也可能不同.在本文的研究中,网格权重的Molchan图表法关注的是地震危险性概率本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预测效能,而地震活动权重的Molchan图表法除考察概率本身的空间分布特征外,还附加了背景的地震活动水平作为参考标准,尽管通过地震数目的比值分布建立在"时间非独立"的假定之上.由此可见,地震活动权重是相对网格权重更为严格的统计检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了《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和《全国编目系统速报目录》,日本数理112地震31卷统计研究所(ISM)庄建仓博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JeremyD.Zechar博士对本文掌握和使用Molchan图表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在此谨表谢意.参考文献:[1][3][41E5][6][7]E8][9][10][11][12][13][14][15][16][17]Y amashinaK.TrialofearthquakepredictioninJapanandastatisticaltestoftime—shift[J].Tectono—physics,2006,417(12):169182.SchorlemmerD,ZecharJD,WernerMJ,eta1.Firstresultsoftheregionalearthquakelikelihoo dmodelsexperiment[J].PureandApplGeophys,2010,167(8):859—876. SchorlemmerD,GerstenbergerMC.REIMTestingCenter[J].SeismolResLett,2007,78: 30—36.MolchanGM.Strategiesinstrongearthquakeprediction[J].PhysEarthPlaneInter,1990'61 (1-2):84—98.MolchanGM.Structureofoptimalstrategiesofearthquakeprediction[J].Tectonophysics,1 991,193:267—276.MolchanGM.Earthquakepredictionasadecisionmakingproblem[J].PureandApplGeoph1997,149:233—247.MolchanGM.Spacetimeearthquakeprediction:theerrordiagrams[J].PureandApplGeoph ys,2010,167:907—917.TiampoKF,RundleJB,McGinnisS,eta1.Meanfieldthresholdsystemsandphasedynamics: Anapplicationtoearthquakefaultsystems[J].EurophysI.ett,2002,6O(3):481—487. ShenZK,JacksonDD,kaganYY.Implicationsofgeodeticstrainrateforfutureearthquakes, withafive-vearforecastsofM5earthquakesinSouthernCalifornia[J].SeismolResLett,2007,78( 1):116—120.ZecharJD,JordanTH.Testingalarm—basedearthquakepredictions[J].GeophysJInt,2008,172:7l5-724.Ke.1js—BorokVI,SolovievAA(eds).Nonlineardynamicsofthelithosphereandearthquakepredie —tion.SpringerV erlag[M].In:BerlinHeidelberg,2003.KossobokovVG.Earthquakeprediction:principles,implementation[J].PerspectComputS eismol,2005,36—1:3-175.RundleJB,KleinW,TureotteDL,eta1.Precursoryseismicactivationandcritical—pointphenome—na[J].PureApplGeophys,2000,157:2165—2182.RundleJB,TurcotteDL,ShcherbakovR,eta1.Statisticalphysicsapproachtounderstandingt hemuhiscaledynamicsofearthquakefaultsystems[J].RevGeophys,2003,41(4):1019,doi:10. 1029/2003RG000135.ChenCC,RundleJB,HollidayJR,eta1.The1999Chi—Chi,Taiwan,earthquakeasatypicalex ampleofseismicactivationandquiescence[J].GeophysResLett,2005,32,L22315,doi:10.1 029/2005GIO23991.HollidayJR,ChenCC,TiampoKF,eta1.ARELMearthquakeforecastbasedonpatterninfor —maties[J].SeismResLett,2007,78:87—93.蒋长胜,吴忠良.对地震预测的一个统计物理算法在川滇地区的回溯性预测检验[J].中国科学:D辑,2008,38(7):852-861.2期蒋长胜等: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I:Mo1cha『】图表法113ProbabilisticForecastingMethodofLong-termandIntermediate-termSeismicHazardI:MolchanErrorDiagramJIANGChang—sheng,ZHANGLang—ping.,HANLi—bo,LAIGui—juan~(1.InstituteofGeophysics,CEA,Beijing100081,China:2.Institute ofEarthquakeScience,CEA,Beijing100036,China)Abstract:Thestatisticaltestoflong—termandintermediate—termseismichazardprobabilis—ticforecastingisanimportantaspectofearthquakeforecast/inggeneralsta—tisticaltestmethodisoneofthenecessaryconditionsforpromotingearthquakeforecast/ predictiontheoryandmodelaccessibilityexchangeanddevelopment.Basedontheretro—spectiveforecastresultsofPIandRIalgorithminthenortheasternmarginalregionofthe Qingzangplateau,wetrytointroducehowtoapplytheMolchanerrordiagramtodothe statisticaltestofearthquakeprobabilisticforecast,andthesituationofspatial—boxnumber weightedandseismicrateweightedareconsideredrespectivelytocalculatethefractionof space—timeoccupiedbyalarm.TheresultshowsthattheMolchanerrordiagramcaneva1u—atetheprobabilisticearthquakeforecastmodeleffectivelybyusingthesignificancelevel andtheprobabilitygain.Furthermore,thesignificantdifferenttestingresultsalsocanbe foundwhendifferentforecast/predictionstrategiesareemployedevenifforthesamefore—cast/predictionresults.Keywords:Seismichazardprobabilisticforecasting;Statisticaltest;Molchanerrordia gram。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地震活动性是指某一地区地震活动的频率和特征,而地震危险性评估则是根据地震活动性及其他相关因素,评估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对于地震活动性的评估,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 地震历史数据:通过分析过去的地震事件,了解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特征。
2. 地质构造和断层:地质构造和断层的存在是地震发生的基本条件,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和地震发生的风险。
3. 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
对于地震危险性的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了解该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可以初步评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2. 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3.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通过评估这些因素的抗震性能,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
危险性。
4. 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状况会影响到地震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模型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工程设计、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突发性和随机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地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地震风险评估的目的是通过预测地震风险,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地震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
1. 地震历史记录分析地震历史记录是评估地震风险的重要依据。
通过收集和分析过去发生的地震事件的数据,可以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进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和强度。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地震事件的频率、震级和震中位置等指标进行分析。
对于常规的工程项目,通常采用历史记录分析方法对区域内发生地震的情况进行研究,以确定地震的概率和震级范围。
2. 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是一种实时监测地震活动的手段,它由地震仪、测震站和数据传输系统等组成。
通过对地震监测网络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时追踪地震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及时预警并评估地震风险。
通过地震监测网络,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和震中位置等参数,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
3. 地震断层研究地震断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地震断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其构造特征、滑动历史和应力状态等信息,进而评估地震风险。
地震断层研究主要依赖于地质调查、地震勘探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手段。
通过对地震断层的研究,可以确定地震风险的来源和影响范围,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4.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是一种基于物理方程和计算方法的地震风险评估工具。
通过建立地震动力学模型,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地震波传播和地面运动情况,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等的影响,从而准确预测地震风险。
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提供对地震灾害可能性和潜在影响的更为准确的预测信息。
5.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是一种基于概率和统计学原理的地震风险评估方法。
通过对地震事件和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可以确定地震的频率、震级和震中位置等参数,并计算地震风险的概率和强度。
铜陵某大桥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摘要:根据研究确定的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烈度及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利用地震危险性综合概率分析方法,进行各场点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根据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本文给出50年超越概率63%、10%、2%和100年超越概率63%、10%、3%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概率中图分类号:P31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source area, the seismicity parameters and the seismic intensity and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the use of seismic hazard probability analysis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calculation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of each point.Key words: earthquake; risk; probability一、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目前我国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使用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是在Cornell(1968)提出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理论框架上,结合我国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特点,吸收我国地震中长期预测的大量科研成果,经过一些关键环节的改进形成的。
该方法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以考虑地震带未来地震活动水平趋势预测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反映地震活动的时间不均匀性;第二,以地震带及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的差异来反映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
其基本计算思路概述如下:设有N个地震带对场点的地震危险性有贡献,若第n个地震带对场点地震动年超越概率为Pn(I > i),则场点总的地震动年超越概率表示为:(1)假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时间过程符合分段泊松过程,在t年内,年平均发生率为v,则:(2)式中,Pkt为统计区内未来t年内发生k次地震的概率。
地震危险性评价报告内容引言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发生的自然现象,由于地球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所产生的。
地震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地震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对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地震危险性评价是通过对地震灾害概率和受灾程度的综合分析,来评估地震对某一区域的威胁程度。
本次评价报告采用了以下方法:1. 收集历史地震数据:通过收集该地区过去的地震数据,分析地震发生的频率、规模等关键指标,建立地震发生的概率统计模型。
2. 地质调查:通过对地质构造、断层带等地质因素的调查,分析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范围。
3. 地震动力学模拟: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不同规模地震对该区域的影响,包括地面振动、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概率。
4. 社会经济数据分析:通过分析该区域的人口密度、建筑结构、基础设施等关键数据,确定地震发生时可能引发的灾害范围和受灾程度。
结果根据对XXX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 地震概率:根据历史地震数据统计分析,该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为X%,地震频率呈现X模式,X级地震的可能性最高。
2. 地质构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主要断裂带,其中X断层对该区域造成的威胁最大。
3. 地震动力学模拟:通过地震动力学模拟,预测了X级地震对该区域的地面振动情况。
根据震级和震源深度,模拟结果显示震中区域可能出现X等级以上的烈度。
4. 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根据社会经济数据分析,该区域人口密度高,建筑结构较老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因此地震发生时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建筑倒塌。
建议基于以上评价结果,我们向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预警和应急能力: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提高地震预警能力,以便在地震发生前能及时向民众发出预警信息并采取应急措施。
2. 加强建筑安全:加强对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的抗震能力评估和改造,特别是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以降低震后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
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前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评估地震危险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工作方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评估地震灾害危险性的方法和步骤,以支持决策者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应对措施。
2. 评估目标本评估工作的主要目标如下:- 评估地震发生的概率和频率;- 评估地震可能引发的灾害类型和程度;- 评估地震对不同区域和建筑物的可能影响;-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3. 评估方法本评估工作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收集和分析历史地震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 利用地震学和地质学的知识,研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运用地震危险性模型,计算地震的概率和频率;-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结构知识,评估地震可能引发的灾害类型和程度;- 使用地震场模拟和损伤模型,评估地震对不同区域和建筑物的可能影响;-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4. 评估步骤本评估工作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地震相关数据,包括历史地震记录、地质地形图等;2. 进行地震学和地质学研究,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3. 构建地震危险性模型,计算地震的概率和频率;4.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建筑结构知识,评估地震可能引发的灾害类型和程度;5. 运用地震场模拟和损伤模型,评估地震对不同区域和建筑物的可能影响;6.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5. 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将包括以下方面:-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减少灾害损失;- 规划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减少地震风险;- 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防灾能力,加强教育和培训。
6. 结论本工作方案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评估地震灾害危险性的方法和步骤,可以为决策者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定义定义:是指某一场地(或区域、地区、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
区分:危险性是一种风险;危害性是指在此风险而产生的损害;易损性在给定地震反应下,构件、结构或其它事物出现各种极限状态的条件概率或可能性。
地震危害性地震危险性易损性概念:4.1 (Hazard):(Risk) :(Vulnerability):= * Risk Hazard VulnerabilityDisaster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确定性方法是指地震危险性评定的结果都是确定的,不具有可能性或概率含义。
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地震构造法和最大历史地震法地震构造法工作步骤:根据区域地震地质资料,鉴别对厂址有影响的区域构造、地震构造区、活动构造。
根据构造区内、外已经发生过的最大地震、活动断裂带的长度或者分段长度,确定构造区或活动断裂上的最大潜在地震;将最大潜在地震沿活动断裂或地震构造区的边缘迁移至离厂址最近处,利用地震动衰减关系估算最大潜在地震在厂址所引起的最大地面运动值(通常为和反应谱)4.24.2.1a)1.2.3.PGA地震构造区分区图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最大历史地震法根据厂址历史上所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确定最大地面运动值(通常为和反应谱)本底地震(辽宁周边级)工程实例:在确定辽宁核电站厂址地震动参数时,应用了以上方法。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大历史地震法:历史上该厂址所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烈度为度,因此,将烈度转换成加速度后可得厂址地震加速度为两种确定性方法结果:最大值为(来自本地地震)b) PGA + 5.5PGA=254e 0.872M (R+15)-1.732689gal.177gal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是由()提出,特点是综合了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方面的统计特征,建立严格的数学模型,在场地地震危险性指标方面,采用了极值理论中的超越概率和平均重现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