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格式:pptx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19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在266年由司马炎建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然而,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内乱,西晋在316年灭亡。
在此期间,北方各族的内迁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素材。
2.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晋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统一的影响和北方各族内迁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互相提问,巩固所学内容。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西晋时期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西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知道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2.时空观念:解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
3.史料实证: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各族内迁。
4.历史解释:通过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
5.家国情怀:认识到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西晋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史书《三国演义》的开篇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是很自然的事,而“分久必合”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是如何统一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课堂,探究三国统一的历史过程吧!板书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教师讲解: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蜀。
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就出自此时。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由此,三国尽归司马氏。
教师提问:西晋完成国家统一之后,司马炎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学生回答: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教师讲解:西晋建立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作为回报,朝廷格外照顾他们的利益,允许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还给予很高的官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主要讲述了西晋在晋惠帝末年爆发的“八王之乱”,导致国家陷入分裂和混乱。
随后,西晋被一支来自北方的民族——匈奴所灭。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崩溃过程,认识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民族关系的变化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过程,掌握西晋灭亡的原因;知道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晋灭亡的原因,北方各族的内迁过程及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过程,掌握西晋灭亡的原因。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方各族的内迁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