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空间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88.50 KB
- 文档页数:11
作业空间设计第⼋章作业空间设计第⼀节作业空间设计得基本原则作业空间设计时,⼀般应遵守以下原则:1.根据⽣产任务与⼈得作业要求,⾸先应总体考虑⽣产现场得适当布局,避免在某个局部得空间范围内,把机器、设备、⼯具与⼈员等安排得过于密集,造成空间劳动负荷过⼤。
然后再进⾏各局部之间得协调。
在作业空间设计时,总体与局部得关系就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得。
若总体布局不好,就不能保证每个局部都有适当得作业空间。
⽽只保证个别局部有适当得作业空间,也不能保证整个⼯作系统得安全、⾼效、舒适与⽅便得⼈机⼯程学要求。
因此,必须正确协调总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相互之间得关系。
2.作业空间设计要着眼于⼈,落实于设备。
即结合操作任务要求,以⼈员为主体进⾏作业空间得设计。
也就就是⾸先要考虑⼈得需要,为操作者创造舒适得作业条件,再把有关得作业对象(机器、设备与⼯具等)进⾏合理得排列布置。
否则往往会使操作者承受额外得⼼理上得与体⼒上得负担,其结果不仅降低⼯作效率,⽽且往往不经济、也不安全。
考虑⼈得活动特性时,必须考虑⼈得认知特点与⼈体动作得⾃然性、同时性、对称性、节奏性、规律性、经济性与安全性。
在应⽤有关⼈体测量数据设计作业空间时,必须合格证⾄少在 90%得操作者中具有适应性、兼容性、操纵性与可达性。
第⼆节⼯作空间⼈体尺⼨及应⽤原则1.⼯作空间⽴姿⼈体尺⼨(6 项)2.⼯作空间坐姿⼈体尺⼨(5 项)2.⼯作空间跪姿、俯卧姿、爬姿⼈体尺⼨(6 项)第三节⼯作空间设计⼀、⼯作空间设计得⼀般原则在 GB/T 16251--1996《⼯作系统设计得⼈类⼯效学原则》中,给出了⼯作空间设计得以下⼀般性原则:1)操作⾼度应适合于操作者得⾝体尺⼨及⼯作类型,座位、⼯作⾯(⼯作台)应保证适宜得⾝体姿势,即⾝体躯⼲⾃然直⽴,⾝体重量能得到适当⽀撑,两肘置于⾝体两侧,前臂呈⽔平状。
2)座位调节到适合于⼈得解剖、⽣理特点。
3)为⾝体得活动,特别就是头、⼿臂、⼿、腿、脚得活动提供⾜够得空间。
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一、合理的空间规划1.分清工作区域和通道区域:在设计时应将工作区域与通道区域分离开,确保员工在工作时不会被交错的通行路径所干扰,同时便于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2.合理的设备布置:根据工作的特点和流程,将设备、机器等布置在合适的位置,尽量避免设备之间的交叉和重叠,避免发生危险。
3.确定安全工作区域: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艺,确定安全工作区域,将危险区域与安全区域区分开来,并在危险区域周围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二、合理的通风和照明设计1.通风设计:在工作场所中,必须保持空气畅通,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通风系统能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预防空气污染。
2.照明设计:充足的照明是工作保障的必要条件之一、应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合理地安排照明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保证员工有足够的光线进行工作,避免因光线不足而引发事故。
三、完善的安全设施1.安全警示标识:在安全作业空间中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如禁止通行、安全出口、紧急停机按钮等,确保员工能够迅速识别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安全防护设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工作内容的需求,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耳罩等,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
3.应急设施:根据工作场所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应急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疏散通道等,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四、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1.安全操作培训: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操作培训,包括工作环境、安全设施和操作规程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不定期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对安全作业空间的重视,以及面对危险情况时的正确应对能力。
三、定期的审核和改进1.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对安全作业空间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发现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
2.引进新技术与设备:及时关注和应用新技术和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风险。
总结起来,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是工业场所中重要的安全保障工作之一、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通风和照明设计,以及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员工培训,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作业空间设计1. 简介一个舒适和高效的作业环境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避免身体不适和疲劳感。
这篇文档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个舒适和高效的作业空间。
2. 选址选一个安静、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在嘈杂、拥挤和阴暗的地方工作。
办公区域应尽量远离主要噪音源、交通路径和社交区域。
3. 办公桌办公桌应该稳定和坚固,高度适合个人使用。
一般来说,桌面高度应该使手臂自然下垂。
如果桌子太高或太低,就会导致肩膀和颈部的疼痛。
此外,桌子的宽度和深度应该足够容纳工作所需的物品和活动空间。
考虑到使用多个显示屏的情况,桌面宽度建议不少于1.2米,深度建议不少于0.75米。
4. 椅子办公椅有益于改善人体姿态,提高工作效率。
选择椅子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舒适度:选择一个舒适的椅子,有足够的填充物和背部支撑。
椅子座椅能调节高度,以便遮蔽视线的一部分或全部。
•坚固性:椅子必须足够结实,可以承受使用压力和体重。
•可调性:椅子的高度和背部应该可以调整,以适应个人需求。
•活动性:一个可以转动的椅子效率更高,扩大了视野。
5. 独立显示器在工作时使用额外的显示器会使工作效率提高。
独立的显示器减少了视线的移动,减少了视觉疲劳和眼睛的负担。
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显示屏来工作,大部分情况下,24英寸或更大的显示器是合适的选择。
6. 光线办公室中的光线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规的建议:•自然光线是最好的选择。
办公室建议在靠近窗户的位置安放,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线。
•白光LED灯可以模拟日光和自然光线,也可以在晚上使用。
•黄色的烛光灯可以创造一个温馨和要安静的工作环境。
7. 声音为了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我们需要制造一个舒适,宁静的声音环境。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建议:•如果你需要工作时发出噪音,选择一个安静的办公室。
•开启其他声源,例如安静的音乐、白噪声或大自然音效,能够帮助降低噪音纤维。
•使用耳机隔离声音,这是一个好的方式来隔离其他噪音,保持专注。
8. 空气质量保持办公室的清洁和在其内部净化空气非常重要。
第5章作业空间设计第5章作业空间设计5.1 作业空间概述⼈与作业器具共同完成任务是在⼀定的作业空间进⾏的。
⼈、机所占的空间称为作业空间。
按作业空间包含的范围,可把它分为近⾝作业空间、个体作业场所和总体作业空间。
(1)近⾝作业空间指作业者在某⼀位置时,考虑⾝体的静态和动态尺⼨,在坐姿或站姿状态下,其所能完成作业的空间范围。
近⾝作业空间包括三种不同的空间范围:①在规定位置上进⾏作业时,必须触及的空间,即作业范围;②⼈体作业或进⾏其他活动时(如进出⼯作岗位,在⼯作岗位进⾏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体⾃由活动所需的范围,即作业活动空间;③为了保证⼈体安全,避免⼈体与危险源(如机械传动部位等)直接接触所需要的安全防护空间距离。
(2)作业场所指操作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如汽车驾驶室。
在作业场所的设计中,除了要保证近⾝作业空间外,还要考虑到信息显⽰器、操纵控制器的安排设置,以使操纵者能够适宜地获取信息、进⾏操作。
(3)总体作业空间不同的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构成总体作业空间。
总体作业空间反映的是多个作业者或使⽤者之间作业的相互关系,如⼀条⽣产线、⼀间办公室等。
作业空间设计,从⼤的范围来讲,就是组织⽣产、⽣活现场,把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具,按照⽣产任务、⼯艺流程的特点和⼈的操作要求进⾏合理的空间布局.给⼈、物等确定最佳的流通路线和占有区域,提⾼系统总体可靠性和经济性。
从⼩的范围来讲,就是合理设计⼯作岗位,以保证作业者安全、舒适、⾼效⼯作。
5.2 近⾝作业空间设计5.2.1 近⾝作业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1)作业特点⼈们所从有的⼯作内容和性质往往有很⼤差别。
性质和内容不同的⼯作,对作业空间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体⼒作业⽐脑⼒作业的作业空间⼤;动态作业⽐静态作业的作业空间⼤;⾼温作业⽐常温作业的作业空间⼤。
例如,车床操作⼯作所要求的作业空间应⽐汽车、飞机驾驶员的作业空间⼤得多。
总之,作业空间的⼤⼩尺⼨与构成特点,都必须⾸先服从⼯作需要,要与⼯作性质和⼯作内容相适应。
第十二章作业空间设计重点与难点分析1.作业空间是完成一个独立工作的三维空间,设计作业空间,主要是设计两个作业需求“距离”:一是“安全距离”(out-of-reach requirements),是为了防止碰到某物(一般是指较危险的东西)而设计的障碍物距离作业者的尺寸范围;二是“最小距离”(clearance requirements),也就是确定作业者在工作时所必须的最小范围。
作业空间可以分为:(1)近身作业空间;(2)个体作业场所;(3)总体作业空间。
作业空间设计,从大的范围来讲,是指按照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以及作业姿势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对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工具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给人、物等确定最佳的流通路线和占有区域,提高系统总体可靠性和经济性。
2.近身作业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1)作业特点;(2)人体尺寸;(3)作业姿势;(4)个体因素;(5)维修活动。
(1)作业场所布置原则:(1)重要性原则;(2)使用频率原则;(3)功能原则;(4)使用顺序原则。
(2)总体作业空间设计的依据:当多个作业者在一个总体作业空间工作时,作业空间的设计就不仅仅是个体作业场所内空间的物理设计与布置的问题,作业者不仅与机器设备发生联系,还和总体空间内其他人存在社会性联系。
对生产企业来讲,总体作业空间设计与企业的生产方式直接相关。
流水生产企业,车间内设备按产品加工顺序逐次排列;成批生产企业同种设备和同种工人布置在一起。
3.作业空间设计时人体测量学数据运用(1)确定对于设计至为重要的人体尺度(如座椅设计中,人的坐高、大腿长等)。
(2)确定设计对象的使用者群体,以决定必须考虑的尺度范围(如成年女性或男性士兵及地域性群体差异等)。
(3)确定数据运用原则。
1)人体设计原则,即按照群体某特征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进行设计。
2)可调设计准则,对于重要的设计尺寸给出范围。
3)平均设计原则。
(4)数据运用准则确定后,如有必要,还应选择合适的数据定位群体的百分位。
建筑作业空间构建方案设计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建筑作业空间构建是建筑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设计一个合理、高效的建筑作业空间构建方案对于建筑工程至关重要。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是位于城市中心的一处大型综合建筑工地,总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包含办公楼、商业楼、住宅楼等多个功能区。
项目施工周期为3年,计划采用标准的施工工艺和流程进行施工。
建设单位希望能够设计一个建筑作业空间构建方案,以提高施工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三、设计原则1.有效利用空间:在有限的建筑工地内,要充分考虑各个施工区域之间的空间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冲突。
2.安全保障:建筑作业空间构建过程中,要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3.施工效率:设计方案应该注重施工的效率和流程,合理安排空间和人员,提高工程进度。
4.环保可持续: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环保和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浪费。
四、空间构建方案设计1.施工场地布置根据建筑工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各个施工区域的位置和布局。
首先确定主要施工区域包括哪些部分:办公楼施工区、商业楼施工区、住宅楼施工区等。
然后根据施工区域的不同性质和需求,确定各自的布置方式和相互之间的距离。
2.人员和设备配备根据施工计划和施工工艺流程,确定需要配备的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队伍,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注意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
3.施工流程管理设计一个完善的施工流程管理方案,包括工程进度计划、施工任务分解、质量检查等内容。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延误。
4.安全防护措施在建筑作业空间构建中,要重点关注安全问题,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例如设置警示标识、安全通道、安全带等设施,保障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作业空间的设计作业空间的设计•第一部分(§1)作业空间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第三部分(§3)作业空间的布置•第四部分(§4)控制台的设计第一部分(§1)作业空间的基本原则•1-1作业空间定义:¾人在操作机器或进行其他作业时所需要的操作活动空间,加上机器、设备以及工具所需的建筑空间的总和叫做作业空间。
第一部分(§1)作业空间的基本原则12:作业空间的基本原则•1-2①根据人的作业要求,先总体后局部。
②作业空间要着眼于人,落实于设备。
作业空间要着眼于人落实于设备③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办事。
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2-1 作业范围定义:•当操作者以站姿或坐姿进行作业的时候,手和脚在水平面和垂直面内所能触及的最大轨迹范围称为作业范围。
•作业范围是构成作业空间的主要部分,分为平面作业范围和立体(空间)作业范围。
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2-2 作业空间的范围• 2.2.1坐姿平面作业范围•最大平面作业范围:手伸直在台面上所画的圆弧范围叫做最大平面作业范围。
•舒适平面范围:手臂自如的弯曲所画成的圆弧范围叫做舒适平面范围。
•平面正常范围、最大范围•斯夸尔斯提出的正常范围•单位:cm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 2.2.2坐姿垂直作业范围•坐姿作业时手的垂直作业范围/mm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2.2.3 立体作业范围坐姿立体作业范围(㎜)坐姿人体尺寸和工作面高度、座椅高度的关系示意图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 2.2.4 容膝空间2.2.4容膝空间容膝空间尺寸(mm)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 2.2.5 脚的作业空间2.2.5脚的作业空间脚作业区域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2.2.5 脚的作业空间蹬力较大的脚操作器作业空间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2.2.5 脚的作业空间蹬力较小的脚操作器作业空间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2.2.6 站姿作业空间第二部分(§2)作业空间的范围2.2.6.1 站姿手的接触范围手的触及范围720mm;手的抓取范围600 mm;600mm;手的舒适范围300mm。
第九章作业空间设计作业空间包括作业者在操作时所需的空间及在作业中所需的机器、设备、工具和操作对象所占的空间范围。
作业空间的设计是指按照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以及作业姿势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对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工具进行合理的布置、安排,并找出最适合本作业的人体最佳作业姿势、作业范围,以便为作业者创造一个最佳的作业条件。
一个设计优良的作业空间,不仅可以使作业者作业舒适、安全,操作简便,而且有助于提高人机系统的作业效率。
本章主要分析了影响作业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在“人”方面有: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作业姿势等因素;在“机”方面有:单个机器设备的控制面板布置以及多个机器布置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坐姿作业空间与站姿作业空间,虚拟车间、工厂,以及作业空间的辅助用具如座椅、工作台的设计等;最后论述了作业空间的设计评价。
第一节作业空间设计概述研究作业空间的设计,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相关概念:一、近身作业空间是指作业者在某一固定的工作岗位上,保持站姿或坐姿等一定的作业姿势时,由于人体的静态或动态尺寸的限制,作业者为完成作业所及的空间范围。
如人在坐姿打字时,四肢(主要指上肢)所及的空间范围,就是近身作业空间。
近身作业空间作为作业空间设计的最基本内容,主要依据作业者在操作时四肢所及范围的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来确定。
根据人体的作业姿势不同,近身作业空间又可分为坐姿近身作业空间和站姿近身作业空间。
二、个体作业场所是指作业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简称作业场所。
如电脑、计算机桌、电脑椅就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业场所。
同近身作业空间相比,作业场所更复杂些,除了作业者的作业范围,还要包括相关设备所需的场地。
当仅有一台机器设备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个体作业场所来设计,而不必考虑多台设备布置时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总体作业空间多个相互联系的个体作业场所布置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体作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