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空间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6
工厂作业环境设计方案一、引言二、工厂作业空间设计1.合理规划工作区域:根据工序的不同,将工作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避免不同工序之间的交叉污染和干扰。
2.提供充足的通道和空间:确保工人在工作时有足够的空间和通道来行动,避免发生爆炸、溅射等事故。
3.考虑人机工效:合理安排设备和工作台的高度和位置,使工人能够顺畅地进行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
三、设备布局设计1.合理规划设备的位置:设备之间的距离应该足够,以便工人在操作设备时有足够的空间,避免发生冲突和事故。
2.考虑设备的安全性:设备应该具有防护装置,以防止工人在操作中受伤。
设备的安全间距也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工人的安全。
3.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出现故障的情况,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
四、通风与照明设计1.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安装恰当的通风设备,保持工厂内空气流通,减少对工人的污染和有毒气体的积聚。
2.保持良好的照明条件:在工作区域提供充足的光线,确保工人能够清楚地看到工作对象,减少眼睛疲劳和错误操作的发生。
五、噪音控制设计1.使用低噪音设备:选择低噪音的设备和机器,避免对工人听力造成伤害,同时提供相应的防护设施如耳塞等。
2.合理布置设备和工作台:减少设备间的噪音干扰,避免设备共振和相互干扰。
六、安全设施设计1.安装灭火器和消防设施:在工厂内的各个区域,放置灭火器和自动喷水系统,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
2.设置紧急出口和逃生通道:合理安排紧急出口和逃生通道,确保工人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疏散。
3.对危险区域设置隔离栏杆和警示标志:对于危险区域,应设置隔离栏杆和醒目的警示标志,以提醒工人注意安全。
七、结论工厂作业环境设计方案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合理规划工作空间,设计设备布局,改善通风与照明条件,控制噪音以及设置安全设施等措施,能够提供一个更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厂的整体运营效率。
因此,在工厂作业环境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确保符合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为工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一、合理的空间规划1.分清工作区域和通道区域:在设计时应将工作区域与通道区域分离开,确保员工在工作时不会被交错的通行路径所干扰,同时便于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2.合理的设备布置:根据工作的特点和流程,将设备、机器等布置在合适的位置,尽量避免设备之间的交叉和重叠,避免发生危险。
3.确定安全工作区域: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艺,确定安全工作区域,将危险区域与安全区域区分开来,并在危险区域周围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二、合理的通风和照明设计1.通风设计:在工作场所中,必须保持空气畅通,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通风系统能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预防空气污染。
2.照明设计:充足的照明是工作保障的必要条件之一、应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合理地安排照明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保证员工有足够的光线进行工作,避免因光线不足而引发事故。
三、完善的安全设施1.安全警示标识:在安全作业空间中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如禁止通行、安全出口、紧急停机按钮等,确保员工能够迅速识别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安全防护设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工作内容的需求,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耳罩等,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
3.应急设施:根据工作场所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应急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疏散通道等,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四、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1.安全操作培训: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操作培训,包括工作环境、安全设施和操作规程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不定期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对安全作业空间的重视,以及面对危险情况时的正确应对能力。
三、定期的审核和改进1.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对安全作业空间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发现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
2.引进新技术与设备:及时关注和应用新技术和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风险。
总结起来,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是工业场所中重要的安全保障工作之一、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通风和照明设计,以及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员工培训,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第5章作业空间设计5.1 作业空间概述人与作业器具共同完成任务是在一定的作业空间进行的。
人、机所占的空间称为作业空间。
按作业空间包含的范围,可把它分为近身作业空间、个体作业场所和总体作业空间。
(1)近身作业空间指作业者在某一位置时,考虑身体的静态和动态尺寸,在坐姿或站姿状态下,其所能完成作业的空间范围。
近身作业空间包括三种不同的空间范围:①在规定位置上进行作业时,必须触及的空间,即作业范围;②人体作业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的范围,即作业活动空间;③为了保证人体安全,避免人体与危险源(如机械传动部位等)直接接触所需要的安全防护空间距离。
(2)作业场所指操作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如汽车驾驶室。
在作业场所的设计中,除了要保证近身作业空间外,还要考虑到信息显示器、操纵控制器的安排设置,以使操纵者能够适宜地获取信息、进行操作。
(3)总体作业空间不同的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构成总体作业空间。
总体作业空间反映的是多个作业者或使用者之间作业的相互关系,如一条生产线、一间办公室等。
作业空间设计,从大的范围来讲,就是组织生产、生活现场,把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工具,按照生产任务、工艺流程的特点和人的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给人、物等确定最佳的流通路线和占有区域,提高系统总体可靠性和经济性。
从小的范围来讲,就是合理设计工作岗位,以保证作业者安全、舒适、高效工作。
5.2 近身作业空间设计5.2.1 近身作业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1)作业特点人们所从有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别。
性质和内容不同的工作,对作业空间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体力作业比脑力作业的作业空间大;动态作业比静态作业的作业空间大;高温作业比常温作业的作业空间大。
例如,车床操作工作所要求的作业空间应比汽车、飞机驾驶员的作业空间大得多。
总之,作业空间的大小尺寸与构成特点,都必须首先服从工作需要,要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相适应。
第八章作业空间设计第一节作业空间设计得基本原则作业空间设计时,一般应遵守以下原则:1.根据生产任务与人得作业要求,首先应总体考虑生产现场得适当布局,避免在某个局部得空间范围内,把机器、设备、工具与人员等安排得过于密集,造成空间劳动负荷过大。
然后再进行各局部之间得协调。
在作业空间设计时,总体与局部得关系就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得。
若总体布局不好,就不能保证每个局部都有适当得作业空间。
而只保证个别局部有适当得作业空间,也不能保证整个工作系统得安全、高效、舒适与方便得人机工程学要求。
因此,必须正确协调总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相互之间得关系。
2.作业空间设计要着眼于人,落实于设备。
即结合操作任务要求,以人员为主体进行作业空间得设计。
也就就是首先要考虑人得需要,为操作者创造舒适得作业条件,再把有关得作业对象(机器、设备与工具等)进行合理得排列布置。
否则往往会使操作者承受额外得心理上得与体力上得负担,其结果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往往不经济、也不安全。
考虑人得活动特性时,必须考虑人得认知特点与人体动作得自然性、同时性、对称性、节奏性、规律性、经济性与安全性。
在应用有关人体测量数据设计作业空间时,必须合格证至少在 90%得操作者中具有适应性、兼容性、操纵性与可达性。
第二节工作空间人体尺寸及应用原则1.工作空间立姿人体尺寸(6 项)2.工作空间坐姿人体尺寸(5 项)2.工作空间跪姿、俯卧姿、爬姿人体尺寸(6 项)第三节工作空间设计一、工作空间设计得一般原则在 GB/T 16251--1996《工作系统设计得人类工效学原则》中,给出了工作空间设计得以下一般性原则:1)操作高度应适合于操作者得身体尺寸及工作类型,座位、工作面(工作台)应保证适宜得身体姿势,即身体躯干自然直立,身体重量能得到适当支撑,两肘置于身体两侧,前臂呈水平状。
2)座位调节到适合于人得解剖、生理特点。
3)为身体得活动,特别就是头、手臂、手、腿、脚得活动提供足够得空间。
4)操纵装置设置在肌体功能易达或可及得空间范围内,显示装置按功能重要性与使用频度依次布置在最佳或有效视区内。
5)把手与手柄适合于手功能得解剖学特性。
第四节工作岗位设计一、工作岗位得类型与选择根据人体得工作姿势,工作岗位分为三种类型:坐姿工作岗位、立姿工作岗位与坐立姿交替工作岗位。
现对三种工作岗位得特点与适用范围说明如下。
1.坐姿工作岗位(1)特点全身较为放松,不易疲劳,身体稳定性好,易于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与精细得操作。
手与脚可同时参与工作。
但活动范围小,手与手臂得操纵力也小。
(2)适用范围操纵范围与操纵力不大,精细得或需稳定连续进行得工作。
2.立姿工作岗位(1)特点能进行较大范围得活动与较大力量得操作。
只有单脚可能与手同时操作。
长时间站立使人感到疲劳,而这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对精细工作有不利影响。
(2)适用范围操纵范围与操纵力大,且一般不就是长时问连续进行得工作。
3.坐立姿交替工作岗位(1)特点能够交替发挥坐姿工作岗位与立姿工作岗位得优点。
与单一得工作姿势对比,交替变换工作姿势对身体与精神一般就是有益得。
(2)适用范围操作动作、操纵力等工作形式较为多样得工作。
课后强化训练1、作业空间包含了哪三种不同得空间范围?2、工作空间设计得一般原则?3、为给出工作岗位得尺寸,可以把作业分为哪三种类型?参考答案1、在工作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就是相互关联而存在得。
每一个要素都根据需要占用一定得空间,并按优化系统功能得原则,使这些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些空间得总与,就叫做作业空间。
第一种就是人体在规定得位置上进行作业时(如操纵机器、维修设备等), 必须触及得空间,即作业范围,或称为作业接触空间。
第二种就是人体在作业时或进行其她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得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要得范围,即作业活动空间。
第三种就是为了保障人体安全,避免人体与危险源(如机械转动部位等)直接触所需要得安全防护空间。
2、1)操作高度应适合于操作者得身体尺寸及工作类型,座位、工作面(工作台)应保证适宜得身体姿势,即身体躯干自然直立,身体重量能得到适当支撑,两肘置于身体两侧,前臂呈水平状。
2)座位调节到适合于人得解剖、生理特点。
3)为身体得活动,特别就是头、手臂、手、腿、脚得活动提供足够得空间。
4)操纵装置设置在肌体功能易达或可及得空间范围内,显示装置按功能重要性与使用频度依次布置在最佳或有效视区内。
5)把手与手柄适合于手功能得解剖学特性。
3、Ⅰ类:使用视力为主得手工精细作业;Ⅱ类:使用臂力为主,对视力也有一般要求得作业;Ⅲ类:兼顾视力与臂力得作业3、2、12、感觉得基本特征(1)人得各种感受器都有一定得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从人得感觉阈限来瞧,刺激本身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对感受器官发生作用。
(3)一种感受器官只能接受一种刺激与识别某一种特征,眼睛只接受光刺激,耳朵只接受声刺激。
人得感觉印象80%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6%来自其她器官。
(4)同时有多种视觉信息或多种听觉信息,或视觉与听觉信息同时输入时,人们往往倾向于注意一个而忽视其它信息,如果同时输入得就是两个强度相同得听觉信息,则对要听得那个信息得辨别能力将下降50%,并且只能辨别最先输入得或就是强度较大得信息。
感觉器官经过连续刺激一段时间后,敏感性会降低,产生适应现象。
垂直最佳视区:上、下15度最佳视野范围:水平视线以下30度。
有效视野范围:水平视线以上25度、以下35度。
最大固定视野:115度。
扩大得视野:150度。
在垂直面内,实际上人得自然视线低于标准视线,直立时低15度,放松站立时低30度,放松坐姿时低40度。
因此,视野范围在垂直面内得下界限也应该随着放松立姿、放松坐姿而改变。
4)视觉运动规律眼睛得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瞧到水平方向得东西,后瞧到垂直方向得东西。
视线运动得顺序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至下,顺时针进行。
对物体尺寸与比例得估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准确、迅速、且不易疲劳。
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离距离相同得情况下,观察率优先得顺序就是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两眼得运动总就是协调得、同步得,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一只眼睛转动而另一只眼睛不动;在操作中一般不需要一只眼睛视物,而另一只眼睛不视物。
人眼对直线轮廓比对曲线轮廓更易于接受。
颜色对比与人眼辨色能力有一定关系。
当人们从远处辨认前方得多种不同颜色时,其易于辨认得顺序就是红、绿、黄、白。
当两种颜色相配在一起时,易于辨认得顺序就是: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等。
方向敏感度(双耳效应)双耳效应产生得原因:声音到达两耳得微小时间差、强度差与由于头部对声音阻挡而使声音频谱发生改变。
声音得频率越高,辨别声音方向越容易,即:听觉得方向敏感性随频率增大而增大。
右耳得方向敏感性与声音频率得关系掩蔽效应掩蔽:一个声音(主体声)被另一个声音(掩蔽声)所掩盖得现象。
掩蔽效应:主体声得听阈因掩蔽声得掩蔽作用而提高得效应。
听觉残留:掩蔽声去掉后,掩蔽效应并不立即消除得现象。
1、人体活动时机体得调节与适应神经系统血管系统(心率、血压、血液再分配、血液成分 )呼吸系统体温调节2、脑力劳动时机体得调节与适应3、人体信息处理系统4、人体节律周期与昼夜周期(P54)第九章人机系统安全人机系统主要由人、机、环境这三部分组成。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得设计,重点就是解决系统中人得效能、安全、身心健康以及人机匹配最优化得问题。
必须做到机宜人,人适机,使人机之间达到最佳匹配,这就是一条基本得原则。
处理好人-机关系,才可能确保人机环系统总体性能得实现。
1、在一定得环境条件下,人机系统包括人与机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对于一个复杂得人-机-环境系统,一方面对人得功能进行适当开发与利用,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得系统训练;另一方面在机、环技术上采取措施,保证人员能力得发挥。
更重要得就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人机环系统得研究与设计,合理得进行人与机之间任务得科学分配。
举一个宇宙航行中飞船得例子,对于绕月球飞船飞行得成功率来讲,国外文献分析显示:如果采用全自动化飞行时成功率仅为22%;如果采用有人参与时则为70%;如果在飞行中航天员还能承担维修任务时则为93%;对于登月飞行得成功率来讲,这时后者为前者得4、2倍,充分说明了合理得功能分配对完成人机系统得成功设计非常重要。
下图给出了人在操作活动中得基本功能示意图,它集中体现在信息输入(即感受刺激(S))、信息处理(即意识或称大脑信息加工(O))以及行为输出(即作出反应(R))这三个过程中。
上述过程,心理学家称之为行为反应得S-O-R模式2、机得子系统分为C-M与M-D系统。
C-M系统由控制器与机器得转换机构(或计算机主板)组成。
这个系统得任务就是使机器接受操作者得指令,实现机器得运转与调控,把输入转换为输出。
M-D系统由机器得转换机构与显示器组成。
三、人机特性比较在人机系统设计中,首先要按照科学得观点分析人与机器各自得不同特点,以便研究人与机器得功能分配,从而扬长避短,各尽所长,充分发挥人与机器得各自优点;从设计开始就尽量防止产生人得不安全行动与机器得不安全状态,做到安全生产。
人具有智能、复杂感觉能力、综合判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对各种情况得决策与处理能力等。
而人得功能限度就是准确性、体力、速度与知觉能力;机得优点就是作用力大、速度快、高阶运算能力与存储能力强、连续作业能力与耐久性能好。
机得功能限度就是性能维持能力、正常动作、判断能力、造价及运营费用。
人机功能匹配:对人与机得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得不同功能以固定得方式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而且系统在运行中不随时加以调整,叫静态人机功能分配。
静态得功能匹配:对人与机得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得不同功能以固定得方式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而且系统在运行中不随时加以调整,叫静态人机功能分配。
动态人机功能匹配:考虑作业时变性及人得响应可变性得条件。
系统功能得分配依据作业定义、工作环境与当前系统组成要素得能力等条件,随时作出相应得分配。
人机功能分配得原则1)比较分配原则2)剩余分配原则3)经济分配原则4)宜人分配原则5)弹性分配原则通过人与机器得特性比较,进行客观得与符合逻辑得分配。
如笨重得、快速得、精细得、规律性得、单调得、高阶运算得、支持大功率得、操作复杂得、环境条件恶劣得作业以及需要检测人不能识别得物理信号得作业,分配给机器承担。
指令与程序得安排,图形得辨认或多种信息输入时,机器系统得监控、维修、设计、创造、故障处理及应付突然事件等工作,由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