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空间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2
作业空间设计第⼋章作业空间设计第⼀节作业空间设计得基本原则作业空间设计时,⼀般应遵守以下原则:1.根据⽣产任务与⼈得作业要求,⾸先应总体考虑⽣产现场得适当布局,避免在某个局部得空间范围内,把机器、设备、⼯具与⼈员等安排得过于密集,造成空间劳动负荷过⼤。
然后再进⾏各局部之间得协调。
在作业空间设计时,总体与局部得关系就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得。
若总体布局不好,就不能保证每个局部都有适当得作业空间。
⽽只保证个别局部有适当得作业空间,也不能保证整个⼯作系统得安全、⾼效、舒适与⽅便得⼈机⼯程学要求。
因此,必须正确协调总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相互之间得关系。
2.作业空间设计要着眼于⼈,落实于设备。
即结合操作任务要求,以⼈员为主体进⾏作业空间得设计。
也就就是⾸先要考虑⼈得需要,为操作者创造舒适得作业条件,再把有关得作业对象(机器、设备与⼯具等)进⾏合理得排列布置。
否则往往会使操作者承受额外得⼼理上得与体⼒上得负担,其结果不仅降低⼯作效率,⽽且往往不经济、也不安全。
考虑⼈得活动特性时,必须考虑⼈得认知特点与⼈体动作得⾃然性、同时性、对称性、节奏性、规律性、经济性与安全性。
在应⽤有关⼈体测量数据设计作业空间时,必须合格证⾄少在 90%得操作者中具有适应性、兼容性、操纵性与可达性。
第⼆节⼯作空间⼈体尺⼨及应⽤原则1.⼯作空间⽴姿⼈体尺⼨(6 项)2.⼯作空间坐姿⼈体尺⼨(5 项)2.⼯作空间跪姿、俯卧姿、爬姿⼈体尺⼨(6 项)第三节⼯作空间设计⼀、⼯作空间设计得⼀般原则在 GB/T 16251--1996《⼯作系统设计得⼈类⼯效学原则》中,给出了⼯作空间设计得以下⼀般性原则:1)操作⾼度应适合于操作者得⾝体尺⼨及⼯作类型,座位、⼯作⾯(⼯作台)应保证适宜得⾝体姿势,即⾝体躯⼲⾃然直⽴,⾝体重量能得到适当⽀撑,两肘置于⾝体两侧,前臂呈⽔平状。
2)座位调节到适合于⼈得解剖、⽣理特点。
3)为⾝体得活动,特别就是头、⼿臂、⼿、腿、脚得活动提供⾜够得空间。
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一、合理的空间规划1.分清工作区域和通道区域:在设计时应将工作区域与通道区域分离开,确保员工在工作时不会被交错的通行路径所干扰,同时便于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2.合理的设备布置:根据工作的特点和流程,将设备、机器等布置在合适的位置,尽量避免设备之间的交叉和重叠,避免发生危险。
3.确定安全工作区域: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艺,确定安全工作区域,将危险区域与安全区域区分开来,并在危险区域周围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二、合理的通风和照明设计1.通风设计:在工作场所中,必须保持空气畅通,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通风系统能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预防空气污染。
2.照明设计:充足的照明是工作保障的必要条件之一、应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合理地安排照明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保证员工有足够的光线进行工作,避免因光线不足而引发事故。
三、完善的安全设施1.安全警示标识:在安全作业空间中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如禁止通行、安全出口、紧急停机按钮等,确保员工能够迅速识别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安全防护设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和工作内容的需求,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耳罩等,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
3.应急设施:根据工作场所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应急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疏散通道等,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四、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1.安全操作培训: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操作培训,包括工作环境、安全设施和操作规程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2.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不定期的安全教育,增强员工对安全作业空间的重视,以及面对危险情况时的正确应对能力。
三、定期的审核和改进1.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对安全作业空间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和检查,发现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
2.引进新技术与设备:及时关注和应用新技术和设备,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事故风险。
总结起来,安全作业空间的设计是工业场所中重要的安全保障工作之一、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通风和照明设计,以及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员工培训,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第5章作业空间设计5.1 作业空间概述人与作业器具共同完成任务是在一定的作业空间进行的。
人、机所占的空间称为作业空间。
按作业空间包含的范围,可把它分为近身作业空间、个体作业场所和总体作业空间。
(1)近身作业空间指作业者在某一位置时,考虑身体的静态和动态尺寸,在坐姿或站姿状态下,其所能完成作业的空间范围。
近身作业空间包括三种不同的空间范围:①在规定位置上进行作业时,必须触及的空间,即作业范围;②人体作业或进行其他活动时(如进出工作岗位,在工作岗位进行短暂的放松与休息等)人体自由活动所需的范围,即作业活动空间;③为了保证人体安全,避免人体与危险源(如机械传动部位等)直接接触所需要的安全防护空间距离。
(2)作业场所指操作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含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如汽车驾驶室。
在作业场所的设计中,除了要保证近身作业空间外,还要考虑到信息显示器、操纵控制器的安排设置,以使操纵者能够适宜地获取信息、进行操作。
(3)总体作业空间不同的个体作业场所的布置构成总体作业空间。
总体作业空间反映的是多个作业者或使用者之间作业的相互关系,如一条生产线、一间办公室等。
作业空间设计,从大的范围来讲,就是组织生产、生活现场,把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和工具,按照生产任务、工艺流程的特点和人的操作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给人、物等确定最佳的流通路线和占有区域,提高系统总体可靠性和经济性。
从小的范围来讲,就是合理设计工作岗位,以保证作业者安全、舒适、高效工作。
5.2 近身作业空间设计5.2.1 近身作业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1)作业特点人们所从有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别。
性质和内容不同的工作,对作业空间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体力作业比脑力作业的作业空间大;动态作业比静态作业的作业空间大;高温作业比常温作业的作业空间大。
例如,车床操作工作所要求的作业空间应比汽车、飞机驾驶员的作业空间大得多。
总之,作业空间的大小尺寸与构成特点,都必须首先服从工作需要,要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