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指代消解名词短语的识别
- 格式:pdf
- 大小:714.01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破译”指代词语的指代义- -【注】:本文在2001年3月于浙江温州召开的全国中语会教改中心第三届年会上获得第四届"语通杯"好文章大赛全国二等奖(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联合主办)如何"破译"指代词语的指代义福建省福鼎市第五中学林承雄"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而"理解指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又是文章词语阅读的一种常见的题型。
1990、1994、1996高考全国卷等先后多次考查过对指代词语的理解。
本文试图结合具体题例谈谈指代词语理解题的解答技巧。
指代词语包括指代词与指代短语两类。
指代词是指具有指示、代替作用的代词等。
主要起替代作用的有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别人"等,"它"不指人,但习惯上也归入人称代词,既有代替作用,又有指称作用的有指示代词,包括近指代词"这"、"此"和远指代词"那"。
此外,现代书面语中经常使用两个文言代词"之"与"其"来指代一定内容,"之"相当于"他(它)"、"他(它)们",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能作主语;"其"相当于"他(它)的"、"他(它)们的"在句中作领属性定语。
指代语是由代词与其他词类(如:名词、数量词、连词、动词等)复合生成的某些特殊的短语。
如"这些、那些","某些","这样、那样","如此","之所以如此","既然这样"等等。
中英文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英文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面向中英文混合环境的多模式匹配算法.《软件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3期.孙钦东.黄新波.王倩.[2].基于自适应特征与多级反馈模型的中英文混排文档分割.《自动化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3期.夏勇.王春恒.戴汝为.[3].基于最大熵方法的中英文基本名词短语识别.《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3期.周雅倩.郭以昆.黄萱菁.吴立德.[4].中英文指代消解中待消解项识别的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 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5期.孔芳.朱巧明.周国栋.[5].基于树核函数的中英文代词消解?.《软件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5期.孔芳.周国栋.[6].基于树核函数的中英文代词消解.《软件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5期.孔芳.周国栋.[7].一种并行中英文混合多模式匹配算法.《计算机工程》.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4期.王震.李仁发.李彦彪.田峥.[8].中英文混合文章识别问题.《软件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5期.王恺.王庆人.[10].中英文混排扭曲文本图像快速校正方法.《图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6期.王景中.孙婷.童立靖.二、中英文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英文足球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对比研究.作者:郭浩.英语语言文学安徽大学2013(学位年度)[2].中英文汽车广告的人际意义比较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王洁璁.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山东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3].中英文字体匹配初探.被引次数:1作者:姚文凭.艺术设计学湖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多模态理论视角下中英文环保广告的对比研究.作者:张楠.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山西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5].基于字符串匹配的中英文混合分词技术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王茜.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四川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6].基于ROI原则的中英文公益广告修辞劝说及其诉求分析.作者:马欣宇.商务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学位年度)[7].跨文化视角下中英文简历的语类分析.作者:高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天津商业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英文商务信函比较研究.作者:王卓.汉语言文字学长春理工大学2013(学位年度)[9].中英文混排名片识别系统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金鑫.计算机应用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学位年度)[10].网上中英文招聘广告信息流动模式对比研究.作者:韩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天津理工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中英文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VisualEPlus—EnergyPlus的中英文图形化界面工具.潘毅群.李歧强.周辉.黄治钟.何宗键,2010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2]一种适合中英文混排的字符分割技术.刘娟.郭钧天.范依林,20082008中国计算机大会[3]医学期刊中英文姓名的著录及中英文转换.王冰,2003第三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4]清管技术与设备中英文术语探析.杨路,2006第三届全国管道技术学术会议[5]科研论文写作中的汉英杂糅现象及编辑策略.石春让,2010第八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6]高影响力医学期刊中英文参考文献著录差错分析.朱红梅.张大志.任红,2011第九届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出版学术会议[7]基于聚合关系的中英文词表概念映射方法及实证.邓盼盼.常春.李晓瑛,20142014年第五届全国知识组织与知识链接学术交流会[8]合理运用语言比例,提高经济学科双语教学质量.王时芬,2010第五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年会暨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9]VisualEPlus——EnergyPlus的中英文图形化界面工具.潘毅群.李歧强.周辉.黄治钟.何宗键,20092009年全国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空调模拟分析学组学术交流会[10]‘大峡谷与谷地’名称问题讨论.凌小惠.钱方,2009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4届年会暨白水洋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研讨会。
nlp面试题目及答案NLP(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理解、处理和生成人类语言的能力。
对于从事NLP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准备好面试题目及其答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的NLP面试题目及其答案,希望对大家的面试准备有所帮助。
一、基础理论题1. 请解释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概念。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指计算机通过对自然语言进行分析和理解,并利用这些分析结果进行相关任务的一种技术。
它包括了文本理解、机器翻译、文本生成、信息抽取等一系列技术和应用。
2. 请介绍NLP的主要挑战是什么?NLP的主要挑战包括语义理解、语义生成、指代消解、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
其中,语义理解是指理解句子的具体意义和上下文关联;语义生成是指根据一定的输出规则和输入生成句子;指代消解是解决代词、名词短语等的指代问题;语音识别是将语音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机器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3. 请解释什么是词嵌入(Word Embedding)?词嵌入是将单词转化为连续向量表示的技术。
它通过将单词映射到高维向量空间中的点来表示单词的语义。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训练语言模型或者神经网络自动学习词嵌入。
4. 请解释什么是词袋模型(Bag of Words Model)?词袋模型是一种简化的文本表示方法,将文本中的每个词都看做一个独立的特征,并将其转化为一个向量。
在词袋模型中,每个词的出现与否是一个二进制的特征,向量的每一维表示对应词的出现次数。
5. 请解释什么是TF-IDF值?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一种用于衡量词语在文本中的重要性的方法。
TF指的是词语在文本中的频率,IDF指的是逆文档频率,即该词语在整个文本集合中的重要程度。
TF-IDF值越大,表示该词在文本中的重要性越高。
二、应用题1. 请解释一下词性标注是什么?词性标注是指为文本中的每个词语标注词性或者词类的过程。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中探索和处理人与机器之间的自然语言交互的研究领域。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NLP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然而,尽管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NLP领域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当前NLP领域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义理解与推理语义理解是指计算机对语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释,使其能够捕捉到言外之意、常识性知识和上下文的相互关系。
目前,NLP系统的语义理解仍然相对较浅,无法涵盖复杂的语义推理和逻辑推理。
在真正地理解人类语言的同时,将语言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结构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此外,许多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处理复杂的语义关系上也存在局限性。
二、语言生成语言生成是指计算机根据一定的输入信息生成自然语言。
虽然自动生成某些文本内容的技术已经取得了进展,但生成的文本在语义和流畅性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生成文本往往不自然,缺乏结构和条理性,特别是当涉及到长篇文章或复杂议题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生成模型,提高生成文本的自然程度和准确性。
三、语言理解的上下文语言理解的上下文理解是NLP中一个重要的挑战。
人类往往依靠上下文信息来理解含糊或模棱两可的语句,但对于计算机而言,理解语句时上下文信息往往是不可见的。
因此,在NLP中引入上下文信息变得非常重要。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包括引入语义角色标注、指代消解和共指消解等技术,以更好地利用语境信息来理解和解释自然语言。
四、多语言处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语言处理成为NLP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NLP技术在处理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时效果不佳。
在处理多语言数据时仍存在着语言差异和结构差异的挑战。
如何在各种不同的语言和语境中进行高效准确的处理,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数据稀缺和数据偏见大规模的高质量数据是许多NLP任务的基础。
指代消解中代词待消解项识别研究陈九昌;孔芳;朱巧明;周国栋【摘要】This paper studi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nouns to be resolved on the basis of a machine learning based coreference resolution platform.A filter of pronouns to be resolved is generated with machine learning method by combining these two: to mine sets of features which are able to discriminate whether the pronouns are the items to be resolved or not, and to summarise and educ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pronouns to be resolved with rules, and they are add onto the pronouns coreference resolution platform.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ilter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pronouns coreference resolution are tested with ACE2003 benchmark corpus.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filter achieves higher precision rat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ronouns coreference resolution system can be improved outstandingly.%以基于机器学习的指代(Anaphora)消解平台为基础,研究代词待消解项识别问题.挖掘能区分代词是否为待消解项的特征集,总结归纳具有规律的代词待消解项的句法结构,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将二者结合生成代词待消解项过滤器并将其加入到代词指代消解平台.在ACE2003基准语料上测试过滤器自身性能及对代词指代消解的贡献.实验表明过滤器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明显地提高代词指代消解系统的性能.【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年(卷),期】2011(028)003【总页数】4页(P217-219,249)【关键词】指代消解;待消解项识别;机器学习【作者】陈九昌;孔芳;朱巧明;周国栋【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指代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在语篇中用一个指代词回指某个以前说到过的语言单位,这对保持文章的连贯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文词义消歧的方法研究摘要:词义消歧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难题之一,它的研究对包括机器翻译、信息检索、文本分类等众多研究领域都会有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阐述了词义消歧的方法,以及各种消歧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影响词义消歧效果的因素,并给出了自己在词义消歧方面的想法。
关键词:词义消歧;自然语言处理;规则;统计词义消歧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歧义的存在使计算机在“理解”自然语言时发生了困难,并很可能出现了错误。
词义消歧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多义词在特定的上下文环境中具体代表的语义。
汉语的词义消歧研究起步比较晚,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尚局限在几个歧义词,譬如说选择5~10个有歧义的名词或动词作为消歧研究对象,个别正确率很高,但难以推广至全文(即所有的歧义词)。
目前的词义消歧研究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一、词义消歧方法语言学知识描述了词汇间的关系,歧义的产生源于词汇所涉及的领域、所处的结构等因素。
消解歧义的前提是为歧义词选择恰当上下文。
所有歧义的消解都依赖于多义词上下文提供的信息。
所以通过特定的上下文环境判断歧义词的特定词义是解决词义消歧问题的唯一出发点,是所有词义消歧技术、方法的源头。
1、基于规则的词义消歧方法早期的词义消歧研究重点在于基于规则的方法。
该方法依赖语言学家的语言知识来描述词义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规则库。
通过对歧义词及其上下文词语的分析,选择满足规则、条件的词义作为正确答案。
该方法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像专家系统那样很容易理解并被接受。
但由于规则通常由语言专家制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难免存在一些错误。
此外,如何保证规则库的一致性、可扩充性和完备性是该方法面临的难题。
2、统计词义消歧方法统计词义消歧方法借助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处理词义歧义问题,统计学的方法不需要制定规则,自动在语料库、知识库中获取所需信息,来指导词义消歧。
使用ChatGPT进行对话历史管理和上下文追踪的技巧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动对话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OpenAI的ChatGPT(Chat-based Language Model)以其出色的生成对话能力和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备受瞩目。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ChatGPT还存在一些挑战,如对话历史管理和上下文追踪。
本文将介绍一些使用ChatGPT进行对话历史管理和上下文追踪的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一强大的工具。
首先,对话历史管理是指对先前对话的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和管理,以便ChatGPT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后续对话。
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将对话历史以文本列表的形式传递给ChatGPT。
这样,ChatGPT就可以通过逐步更新对话历史,通过阅读整个对话历史来获取先前的语境。
在生成回应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保留最近几轮的对话历史,以免过多的历史信息对生成结果产生干扰。
通过对话历史管理,我们可以提供清晰而连贯的上下文,使ChatGPT能够更好地理解对话的背景和语义。
其次,上下文追踪是指在对话过程中跟踪对话的上下文,并正确理解并回应基于这些上下文的问题。
一个常见的难题是指代消解,即理解代词或名词短语指向的具体对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特殊的标记将代词替换为其对应的实体或上下文中的名称,这有助于ChatGPT正确理解代词的指向。
此外,上下文追踪还包括处理多轮对话中的逻辑关系和时间线,以便ChatGPT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对话中的演变和连贯性。
对于复杂的对话场景,合理的上下文追踪是确保ChatGPT生成一致和有逻辑的回复的关键。
另外,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可以帮助ChatGPT更好地理解并回答问题。
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明确的问题标记。
例如,在对话开始阶段,我们可以用“用户:”来引导用户提问,用“系统:”来引导ChatGPT生成回答。
这样一来,在对话中,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标记来区分用户的问题和ChatGPT的回答,以便更好地理解并引导对话进程。
指代是一种什么方法指代是一种语言表达中用来替代特定事物、概念或人物的方法。
它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現象,用来帮助人们在沟通交流时更加简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指代能够让我们避免重复使用某个名词或词组,以提高语篇的行文流畅性;在文学作品中,指代则有促进情节发展、增加文学艺术性的作用。
指代主要包括代词和名词性成分的使用。
代词是一种专门用来指代名词、代替名词的词类,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等。
代词与所代替的名词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通过代词的使用,可以避免重复使用名词,并简化句子结构。
例如,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用“我”代替“小明”:小明去买菜,小明煮饭,小明吃饭;代词的使用则可以简化为:他去买菜,他煮饭,他吃饭。
除了代词,名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指代的作用。
名词性成分包括名词、代名词、动名词、不定式等,它们可以充当句子成分中的主语、宾语、表语等,用来指代句子中的某个概念、事物或人物。
例如,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用“酒”指代“兴奋剂”: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是违反规定的;名词性成分的使用则可以简化为: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酒是违反规定的。
指代不仅可以简化句子结构,提高句子的简洁性,还可以增加语篇的连贯性。
通过指代,我们可以在后续句子中引用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使得文章更加连贯,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用“这个问题”指代前文中提到的某个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通过指代,“这个问题”引用了前文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文章更加连贯。
此外,指代还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指代的巧妙运用,可以达到强调、暗示、留白等修辞效果。
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指代可以使得作品更加抽象、多义,给读者留下空间进行想象和思考。
例如,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主人公的“我”作为一个指代,不仅是个体的存在,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困境和迷茫。
英语指代消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英语指代消解是指在英语语境中,为了消除不清楚或多义的指代关系,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确定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指代消解是英语语言表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准确的指代可以帮助读者和听者更好地理解语句的意义,同时也可以避免歧义和误解。
在英语中,代词通常用来替代先行词,以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名词或短语。
在句子“John went to the store. He bought some groceries.”中,代词“he”指代了先行词“John”。
有时候在文本中,代词的先行词可能并不明确或多义,这时就需要进行指代消解来确定代词的具体指代对象。
在英语语境中,有几种常见的指代消解方式。
第一种是通过上下文进行指代消解。
通常来说,前文中提到的名词或短语会成为代词的先行词。
在句子“I had a great time at th e party. The music was fantastic.”中,代词“the”指代了前文中提到的“party”。
通过上下文,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代词的指代对象。
第三种指代消解方式是通过语用信息进行指代消解。
语用信息是指文本中的暗示和隐含信息,读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代词的指代对象。
在句子“Could you pass me that book?”中,代词“that”指代了与说话者最接近的“book”。
通过语用信息,读者可以轻松地确定代词的具体指代对象。
第二篇示例:英语中的指代消解是指当我们在使用语言时,通过后续的语境或者上下文来确定前文中出现的代词或名词短语的指代对象,使得整个语篇具有连贯性和清晰性。
指代消解在英语中是非常常见且重要的现象,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代词或名词短语并不直接指明其指代对象,需要通过语境来推测。
指代消解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文内指代和文间指代。
文内指代是指代消解发生在同一句子或同一段落内,通常可以通过一些语法规则或语境线索来确定指代对象。
共指消解在NLP中的作用与实践经验分享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
在NLP中,共指消解是一项核心任务,它解决了指代问题,即在一段文本中,当出现代词、名词短语等指代词时,如何确定其所指的具体对象。
共指消解的正确处理对于机器理解文本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共指消解在NLP中的作用,并分享一些实践经验。
共指消解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实世界的文本中,经常会出现指代词,如“它”、“他”、“她”等,这些指代词需要通过共指消解来找到其所指的具体对象。
例如,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小明说他要去上学。
”这里的“他”指的是谁?是指小明自己还是其他人?通过共指消解,我们可以确定“他”指的是小明自己。
共指消解在机器翻译、问答系统、信息抽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机器翻译中,正确处理共指消解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在问答系统中,当用户提问时,系统需要理解问题中的指代词,以便给出正确的回答。
在信息抽取中,共指消解可以帮助识别出文本中的实体,并将其与相关信息进行关联。
在实践中,共指消解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首先,共指消解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义和语法信息。
例如,在句子“小明说他要去上学。
”中,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判断“他”指的是小明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其次,共指消解需要处理不同类型的指代词,如代词、名词短语等。
不同类型的指代词可能有不同的消解方式。
此外,共指消解还需要解决指代歧义的问题。
在一段文本中,可能存在多个候选对象与指代词匹配,需要通过上下文的语义信息进行消解。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共指消解算法。
其中,基于规则的方法使用预定义的规则来处理共指消解,但规则的覆盖范围有限,无法处理复杂的语义关系。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使用训练数据来学习共指消解模型,可以捕捉更丰富的语义信息,但需要大量标注数据和计算资源。
基于决策树的中文指代消解作者:韦丽红来源:《软件导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指代消解是自动文摘的重要技术,中文指代消解的重要手段是名词短语特征向量的确定和选取。
将名词向量构建成决策树,训练得到中文指代消解测试结果。
关键词:指代消解;名词短语;决策树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031-021 中文指代消解采用的特征指代消解技术对于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自动文摘、信息抽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解决指代消解的关键技术是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名词短语识别等相关技术。
中文指代消解采用的特征,相关研究中主要有:李国臣、罗云飞利用决策树方法[1]提出将距离属性和反映指代相似性的频次属性相结合的优先选择策略,主要通过明显的性别特征词来识别;北京大学的王厚峰[2]提出的采用特征中可以借鉴的有:性别、单复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郎君、刘挺和秦兵[3]提出了16个特征来构建特征向量,尽管提出16个特征,但在构建决策树时,只采用了其中的6个特征,所以不是特征选择的越多,就表示指代消解的结果越理想。
根据语言学经验选定适合决策树方法的特征属性,才能够保证识别的正确率。
2 名词短语特征向量通过参考前述国内外文献中选用的特征向量,以及对中文语法和句法的分析,我们选定6个特征来构建特征向量。
2.1 专有名词属性每个名词短语本身的属性。
先行词一般是名词短语,人名(Human Name)、地名(Place Name)、机构名(Organization Name)、时间(Time)、代词(Pronoun Name)和一般名词(General),分别用符号H、P、O、T、D和G 表示。
不同类型的先行词对应的照应语类型不同。
分组例句:{代表/v(n-Vg)}Q宁夏/ns }P{530万/m}Q {各族/r}D{ 人民/n }Q{ 深情厚意/i 的/u(d-Ng-u) 5万/m 公斤/q 优质/b}Q{ 大米/n}G{ 在/p(d-p-v)}Q{ 银川/ns}P{火车站/n }G{装运/v 上/v(f-Ng-v) }Q{ 车/n(n-q-v) }G ,{/w 紧急/ad 运往/v }Q{灾区/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