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结尾艺术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25
完整版)小说阅读中结尾的分析本文讨论小说结尾的分析,从情节、主题、读者和情感四个角度进行探讨。
在情节角度上,人们对于出人意料的结局印象深刻,因为它能够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同时,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和《父爱无价》。
此外,这种结局能够更好地深化主题,如《界河》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在主题角度上,悲剧性结局能够更好地深化主题,如《界河》中主人公意外被打死的悲剧性结局凸显出战争对美好人性的摧残,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人类呼唤和平幸福生活的主题。
同时,这种结局也能够通过表现人物性格来塑造人物形象,如《药》中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在读者角度上,喜剧性结尾能够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同时,大团圆结局也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因为人们阅读小说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快乐。
如《柳毅传》中的大团圆结局。
在情感角度上,悲剧性结局能够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XXX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而喜剧性结尾则能够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总之,小说结尾的分析可以从情节、主题、读者和情感四个角度进行探讨,不同的结局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读者也会对不同的结局有不同的感受。
①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②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③这种结局给人以满足感,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也能留下美好的印象。
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①简洁地概括故事情节或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青州一中语文学科导学案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
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一、结尾的常见方式1.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2.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4.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2.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4.交代背景(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5.暗示象征(特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尾段。
三、尾段的常见题型1.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2.为什么要写××段内容?3.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4.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四、答题格式:三段论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五、解题思路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
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鞋张品成来宽满周的那天,被爷娘放在床上任由他爬,只是在板床上放了些东西。
青州一中语文学科导学案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经典阅读与微写作——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鉴赏课型:写作课班级:高三(4)班教师:岳新彦高三语文备课组时间:2019年1月3日【学习目标】 1、了解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内涵及其作用2、掌握欧·亨利式小说结尾的艺术鉴赏技巧【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限时写作情景展示法【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小说的结尾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小说中,常见的几种结尾形式?1、出人意料式结尾。
(又叫欧·亨利式结尾)2、戛然而止式结尾。
(又叫留白式结尾)3、令人伤感式结尾。
(有叫悲剧式结尾)4、卒章显志式结尾。
(又叫画龙点睛式结尾)5、大团圆式结尾。
(又叫喜剧式结尾)6、补叙式结尾。
(即补充叙述式结尾)小说的结尾形式多种多样,今天,就让我们主要就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作进一步地探究和鉴赏。
二、回顾经典故事,思考:经典小说回顾1——《项链》【法】莫泊桑说到经典故事,我们就会想起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马蒂尔德耗费了十年的青春才还清债务的钻石项链竟然是假的,这种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借项链时朋友毫不犹豫地答应,到商人说只是卖出了盒子,到还项链时朋友都不打开看这些细节,为后文中项链是假的做足了铺垫。
出人意料的结尾极具讽刺意味,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的人。
经典小说回顾2——《警察与赞美诗》【美】欧·亨利流浪汉苏比想去监狱熬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于是他故意去饭店里吃霸王餐、毁坏人家的橱窗、偷人家的雨伞等等,然而这些犯罪的的事情都没能让他如愿进到监狱里面,结果他在教堂外听到赞美诗被感化,决心做一个好人时,却被警察发现,抓进了监狱。
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展示了19世纪初期,美国下层人民无以为生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批判了美国社会的不公正。
经典小说回顾3——《最后一片叶子》【美】欧·亨利患有严重肺炎的女画家琼西,打算在窗外的藤叶都掉光的时候,放弃自己的生命,结果一夜的狂风暴雨之后,所有的藤叶都掉光了,只有一片枯黄的叶子还在那里纹丝不动,看到这顽强的叶子,琼西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可是后来才发现,这个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冒着风雨画上去。
小说结尾的特色意蕴(这样安排结尾有何作用)【了解结尾类型】小说的结尾多有以下几种:以结局为结尾,以景物描写作结,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等。
下面就从这三种结尾的角度举例分析其各自的特色。
【方法指导】一、小说不同结局的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
①先答出哪些是意料之外的(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效果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再答在情理之中的部分。
即要答“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点出文章中的伏笔来。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悲剧结局的答题术语和角度。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塑造人物性格。
如《边城》结尾“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凸显了人物封闭的内心世界。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也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大团圆结局的答题术语和角度。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局的作用:①从表达效果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②从主题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以景作结的结尾的作用或特色1、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的结局,升华深化文章的主题/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2、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
3、照应题目4、烘托人物形象5、升华/深化主题注意:可以回顾参照“景物描写在结尾的作用”的答题思路和术语【例题】.........参..... 2015....安徽卷《蓑衣》张炜见《考前三个月》第.........72..页.(原文)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尾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
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复习时,一定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准确审题]对小说结尾艺术的考查,一般的提问方式有:①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②小说为什么要以……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③请分析小说结尾处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④×××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⑤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审题时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1)审清是单一问还是综合问。
单一问:只问结尾段对表现人物或情节的作用。
如“提问方式”④只问情节。
综合问:只笼统地问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2)审清题型。
有分析题,如“提问方式”①③④;有探究题,如“提问方式”②⑤。
[规范答题](1)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2)要把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与情节结构安排的欣赏、人物形象的鉴赏、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等角度综合起来,真正提高阅读结尾艺术的鉴赏水平。
(3)答题时,依然从小说的结尾、结构、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答题。
①点明结尾特点,如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补充情节完整等。
②点明结构作用,如呼应上文,结构完整。
③点明人物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④点明主题情感作用,如深化主旨,加深情感。
个别结尾还有读者作用,如引起读者深思,回味悠长。
答题模板结尾特点+结构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
(2015·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鲁迅文章的开头结尾艺术赏析摘要:鲁迅的散文和小说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且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韵致,十分耐人咀嚼。
鉴于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本文选取鲁迅的一些名篇,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鉴赏,帮助读者深入鲁迅的情感世界,把握其高尚的人格与文学的风格。
关键词:开头结尾真挚情感沉着痛快隐喻象征前言现在有些学生认为,鲁迅文章难读难懂,不知道好在哪里。
本文只赏析一些文章首尾,亦可略窥其风貌。
这些文字里有鲁迅的韵调,抑扬顿挫,不疾不徐,有时沉着痛快,有时却能让人读出眼泪来。
我想,所谓文学艺术和文字趣味,也莫过于此吧!正文《朝华夕拾》里有两个开头和结尾,印象是最深的。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头,写童年亲近自然和念书生涯,分明是一个小康人家,那么大的园子和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却坠入困顿而被迫卖掉。
文章有深长的怀念和感伤,隐藏在貌似平和的叙述中,从开头的语调就能体会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文章前面写阿长生得矮胖,睡相难看,爱唠叨,谋害我心爱的隐鼠……全以儿童眼光写出,总之是一无是处。
后面笔锋一转,写阿长竟然替我买来了一套有画儿的《山海经》,那是我童年最心爱的宝书,于是阿长在我心中的形象彻底翻案,成了一个“伟大”的人。
这是典型的先抑后扬,当意识到“伟大”的长妈妈实际上是个苦命人的时候,深藏内心的感激与悲悯喷薄而出。
真挚而热烈的直抒胸臆,因有坚实的情感基础,能把人眼泪读出来。
鲁迅的小说《药》,以辛亥时期的国民性为主题,开头是这样的:“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简析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构思巧妙,素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著名。
顺着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小说最后情节往往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与最初揆度相去甚远。
但再细细想来,这样的结尾却又合乎情理而非荒无诞稽,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妙效,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他的独具匠心。
一、伏笔的艺术欧·亨利在处理结尾时的独到之处,犹如在读者面前进行一场魔术表演。
他的短篇小说之所以是完美的艺术品,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结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正是前文的伏笔使结尾“意料之外”回归“情理之中”来。
《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一连串批斗性的举动埋下伏笔,以警察的听之任之的态度造成一种错觉——苏比这个冬天肯定与监狱无缘了。
然而就在结尾的两行字里,苏比却遭到了命运的嘲弄,被警察随便找了个理由丢进了监狱。
这里苏比的被捕在读者意料之外,然而被捕的理由却在情理之中,因为类似的方法苏比之前一直在实行,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最后一片藤叶》则采用了侧面刻画人物的别致手法,让一个罗罗嗦嗦、火气十足的“失败画家”画出那幅不朽的杰作——最后一片藤叶,从而挽救了青年艺术家琼西,同时也揭示了老艺术家贝尔门的美丽心灵。
贝尔门的去世在读者意料之外,然而他在寒风中为青年艺术家琼西创作最后一片藤叶的事实却给了他染风寒去世的合理性。
这两个故事异曲同工,分别而又统一地显示出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造诣。
二、修辞的艺术排山倒海式的排比与异想天开的夸张是成就欧·亨利式的结尾的两大功臣。
如《酒吧里的世界公民》,作者排山倒海式的排比借助考格兰之口将包袱抖的十足,好似泰山压顶,咄咄逼人,连读者都为这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所叹服。
然而就在小说的结尾,这位考格兰先生却对别人大打出手,只因为那人说他的家乡缅因州的路和水太差,而他则一点也容不得别人说他家乡的坏话。
至此这位国际主义者叶公好龙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而又一个经典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已然诞生。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教学课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教学目标:1、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2、学写小小说结尾3、在记叙文写作中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尾教学重点: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教学难点:学写出人意料的作文结尾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主要分析了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除了“物线法”、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特色外,还有一个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课后补充阅读的名作《最后一片树叶》《警察和赞美诗》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正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课本第四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我们学写小小说,我们不如从小小说的结尾入手来学习写一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打开课本P215,阅读【写作指导】小小说的特点以及写作注意点。
二、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1、请学生阅读《“书法家”》和《德军剩下来的东西》2、分组讨论这两篇小小说在结尾的特点教师总结:出人意料《“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没有明示,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它留下的“空白”非读者以更大的想象余地,以补充“空白”,进行艺术再创造,言短而意长。
《xx剩下来的xx》:德军剩下来的不只是劫后的城市,可怜的女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摧毁了灵魂。
“无巧不成书”,深挖细掘,领异标新。
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
→小小说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所在,但结尾的写作技巧是为了体现小说的主旨。
3、分析作者是如何结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教师总结:⑴精心布局补充回忆高一时作文训练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的主要方法巧设悬念,暗布疑阵草蛇灰线,前伏后应运用蓄势,着力突转⑵突破常理(找到生活中的方西瓜、逆向思维)创新无非是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将切入的角度稍稍偏开人们思维习惯的方向而已。
当一个故事在接近收场的时候,再写出几笔绝的,使得从头道来的故事临近尾声却又兀然的山回路转,预示出别一番情景,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但又确确实实地结束了,“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