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的临床应用--康复科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2
目录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9)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7)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5)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31)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7)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2)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8)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5)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61)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70)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 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 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1.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 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 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 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 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3)意识状态的评定(4)运动功能的评定(5)感觉功能的评定(6)言语功能的评定(7)吞咽功能的评定(8)认知功能的评定(9)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10)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11)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WOND2000F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临床应用特点及优势1、WOND2000F设计的思路是实现从病人入院(急性发作)到功能障碍改善、恢复健康出院全过程与康复有关的所有事项均能有效参与,不同于常规的生物反馈、理疗设备等。
2、WOND2000F是根据卒中单元管理思想设计的专业神经康复设备,尤其适合神经内科。
3、WOND2000F是根据神经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基本多体征进行设计的,包括:运动障碍(软瘫及肌力不足)、肌张力异常(增高)、感觉异常、早期脑保护治疗(小脑顶核仿生电刺激)、精细功能康复训练。
一般的神经康复只针对运动障碍。
4、多种治疗模式,满足各种神经康复临床应用全方位需要:a)急性入院期,病人在病情稳定(无发展)、无发烧、无显著血压异常等情况下,可采取小脑顶核刺激。
注意几点:刺激量不宜过大、最好有专业医师陪护或指导、随时观察病人状态,发现异常表现及时停止治疗。
b)软瘫期,病人可对软瘫肢体或肌肉进行TENS神经促通治疗,以降低病人发生痉挛的可能性及程度减轻,而且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
c)痉挛的治疗:方案一,软瘫期预防性治疗;方案二,负反馈模式下的松弛性训练;方案三,拮抗肌的力量训练(痉挛肌反馈、拮抗肌刺激)。
d)感觉异常的治疗:TENS模式下的治疗。
分“点(压痛点)、面(板块式)、线(单神经或侧)”三种不同的情形。
治疗电流不宜过大,要让病人有“温热及发胀”的感觉。
e)肌力改善及提高的训练:0-1级肌力用健侧带动患侧进行联合训练或利用病人的牵张反应;2级肌力以上,用PBF单侧肢体(关节)训练,从近端到远端逐渐进行训练。
5、多媒体运动再学习技术,使神经康复训练更加可操作,病人只需简单“跟随模仿”即可完成训练康复过程,对病人的认知能力要求将大大降低,而其他一般的同类设备均要求病人高度配合才能完成,这显然在实际临床中是不现实的。
6、WOND2000F是真真正正的双通道神经康复训练系统,主要表现在:a)A、B通道左右分屏独立显示,而不是简单的重叠显示两个肌电采集线(病人无法区分);b)A、B通道由两个独立的时钟控制,完全自由选择病人,而不是一个时钟控制两个肌电采集点及电刺激输出;c)A、B通道可自由选择不同的治疗模式“组合治疗”(针对病人不同体征),而不是单一模式下的两个治疗(训练)点。
康复科医疗设备(门诊和病房)(一)PT系列1、减重步态训练系统(RL-TJ-20) 1台2、功率自行车(E-GLC-02) 1架3、三向训练用阶梯(G-FTI-02) 1台4、全自动起立床(RL-TJ-15) 2张5、电动升降床(RL-TJ-10) 2张6、PT训练床 (B-PTC-01) 4张7、PT凳(A-PTD-02) 8张8、平行杠(G-PXG-01) 1架9、肋木(E-LMU-01) 1架10、肩关节回旋训练器(QJ-10*E—JXZ-02) 1个11、手指功能训练器(E-SGN) 1个12、上肢(手指)协调功能训练器(E-SZX-01) 1个13、上肢(腕)协调功能训练器(E-SZX-03) 1个14、腕关节屈伸训练器(QJ-14*E-WQS-01) 1个15、股四头肌训练板(E-GSB) 2个16、系列哑铃(E-YAL) 1套17、绑式沙袋(E-SHD-01) 1套18、提式沙袋(E-SHD-02) 1套19、肩梯(E-JTI) 1个20、巴氏球 (直径65cm) 2个21、矫正镜(E-JZJ-01) 1个(二)OT系列1、分指板(O-FZB-02)大中小各5个2、套圈(0-TAQ-01) 2套3、认知和几何图形插板(O-RCB*O-JHT-01和02)各1套4、可调式沙磨板及附件(O-SNB-01) 1台5、手指插球器(O-SZC) 1套6、手指阶梯(O-SJT) 1个10、木插板(O-MCB-01)大中小各一套11、阶梯式上螺丝和上螺母(O-SLS和O-SLM)各1套10、铁棍插板(O-TGB) 1套11、堆杯(O-DBE) 1套12、滚桶(0-GTQ) 中小各1个13、轮椅(W-DYW-S2) 6辆14、四角杖(G-SJG) 2把15、腋杖(G-SJG) 2副16、腕部功能训练器(O-WGN) 3套17、双轮助行器(G-ZHQ-03) 3台18、过床器 (FLY-220H) 1张19、训练用踏板(长50CM宽30CM)高5cm和8cm 各2个20、平衡板 1套21、手支撑器(E-ZCQ) 4个22、功能室小型组合音响(含收音和CD功能) 1台23、OT桌(长150cm宽120cm高80cm) 1张24、理疗床(木制CM:长190宽70高75)20张针灸床(木制CM:长190宽80高80)10张(三)功能评估用具1、平衡功能检查训练系统 3套2、多功能关节活动测量表(F-QJB) 3个3、简易上肢功能评价器(F-SZJ) 3个4、角度尺(F-JDC) 3套5、握力计(F-WLJ) 3个6、秒表(F-MB) 3个(四)理疗系列1、直流感应电疗机(DL-ZⅡ) 2台2、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HY-D) 2台3、中频电疗仪(四组线/台)(ZP-100CHIV) 3台4、超声波治疗仪(意大利US10) 2台5、超短波治疗机(DL-C-M) 3台6、五官超短波治疗机(五官DL-CⅡ) 2台7、微波治疗仪(HB-W-D或L) 1台8、电脑疼痛治疗仪(ZX-801) 1台9、磁振热治疗仪(LGT-2600B) 3台10、干扰电治疗仪(TB6809) 1台11、音频电疗机(DL-YⅡ) 1台12、点送治疗仪(DS-2) 2台13、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YS1001T) 1台14、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WOND2000F0) 1台15、紫外线治疗仪 1台16、多功能牵引系统(DFK-Ⅱ) 2张17、电子恒温水浴锅(HH·S) 2台18、石英电计时机 2台(五)传统治疗系列1、电针仪(6805-A) 6台2、小针刀(3号、4号)各3盒3、埋线包 5盒4、梅花针和三棱针各20把5、玻璃拔罐大中小各10个6、灸盒单双孔各10个。
第七篇临床康复科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第二节脑出血第三节颅脑损伤第四节脊髓损伤第五节周围神经损伤第六节周围性面瘫第二章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颈椎病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第三节急性腰扭伤第四节腰肌劳损第五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六节腰椎管狭窄症第七节腰背肌筋膜炎第八节股骨头坏死第九节手外伤第十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十一节骨折第十二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十三节狭窄性腱鞘炎第十四节肘管综合征第十五节腕管综合征第十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三章风湿病的康复第一节骨关节炎第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三节强直性脊柱炎第四节骨质疏松症第五节痛风第六节骨化性肌炎第四章疼痛的康复第一节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第二节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第七篇康复科临床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主要原因。
临床上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
【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二)临床分型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1)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拉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目录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9)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7)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4)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30)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6)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1)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7)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3)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8)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7)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检查:头颅CT、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1)意识状态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胡可慧;常有军;杨廷彦;张逸;田野;李阳安【摘要】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omyographic (EMG)biofeedback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movement dysfunction of lower limb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SCI).Methods:Sixty cases of incompletely thoracic-lumbar SC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and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MG bio-feedback therapy additionally.They were assessed with 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sEMG)signal and muscle strength grading data before and after rehabilitation,and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icacy was compared.Results:The sEMG signal and strength of the quadriceps and Pretibial muscle in both two groups were increased after 8-week treatment (P <0.05),and continuously increased after 12-week treatment (P <0.01).The increase of sEMG signal in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 <0.05).The scores of ASIA motor function and FIM in two groups were increased obviously after 8-week treatment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0.05),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The scores of ASIA motor func-tion and FIM in two groups were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after 12-week treatment than those after 2-week treat-ment (P <0.01).The increase of scores in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EMG biofeedback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effective for movement dysfunction of lower limb after SCI,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EMG signal and muscle strength of quadri-ceps and Pretibial muscle.Moreover,it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and reduce complications.%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
康复科中医临床路径精品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脑卒中急性发病存在功能障碍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临床神经科定位体征和功能障碍患者。
2.头颅CT或MRI证实脑出血或脑梗死。
(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周期为22-28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9脑出血疾病和ICD-10:I63.9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脑卒中康复治疗流程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或卒中单元(1)24小时内,完成临床资料的收集,必要的辅助检查,并明确疾病诊断;(2)根据具体的脑卒中类型、病程及主要并发症,按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神经病学分册》选取适宜临床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2)基础疾病的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的治疗。
感谢下载载精品3)临床治疗:根据病程及主要并发症等,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溶栓、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给予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需要特殊处理,如急性抢救、溶栓、介入、手术等,人监护室内治疗。
所有患者均保持床上良肢位。
4)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如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3)72小时内,由神经康复医师组织,成立脑卒中康复小组,召开初期康复评价会,初步评价脑卒中后功能障碍。
(4)制定康复计划和康复目标。
(5)初步判断脑卒中的康复预后。
2.初步评估包括:(1)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内科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评价;(2)昏迷程度评价:Glasgow昏迷量表;(3)脑卒中严重程度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运动障碍:fugl-myer运动与平衡评分、阿什沃斯痉挛评估、行走能力评估等。
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颤病(帕金森病)中医护理常规一、常见证候要点1.肝血亏虚,风阳内动证:肢体颤振,项背僵直,活动减少,面色少华,行走不稳,头晕眼花,心烦不安,不寐多梦,四肢乏力,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
2.痰热交阻,风木内动证:头摇肢颤,神呆懒动,形体稍胖,头胸前倾,活动缓慢,胸脘痞闷,烦热口干,心中懊恼,头晕目眩,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3.血脉瘀滞,筋急风动证:头摇或肢体颤振日久,面色晦暗,肢体拘痉,活动受限,项背前倾,言语不利,步态慌张,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静止性震颤1、观察震颤发作时肢体情况。
2、指导放松情绪,以免紧张加重震颤症状。
3、艾灸:取患侧曲池、外关、肩井、足三里、三阴交。
4、穴位拍打:取经络胃经、胆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等阳经。
5、穴位敷贴:取神阙,予葱白、大黄、吴茱萸等穴位敷贴。
(二)肌强直1、观察患者移动和改变体位的能力、精细举措和整体举措、主动和被动的活动能力。
2、物理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可达到松弛痉挛肌的目的,同时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及肌力和功能的恢复。
3、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对缓解肌强直有一定疗效。
4、指导功能锻炼。
三、中医特色治疗(一)康复护理1、放松锻炼:放松和深呼吸锻炼有助于减轻帕金森病患者心理紧张,减轻在公共场所行动不便,动作缓慢及肢体震颤等症状。
2、关节运动范围训练:力求每个关节活动都要到位,注意避免过度的牵拉及出现疼痛。
3、平衡磨炼:增强姿势反射、平衡、活动转移和旋转活动的磨炼。
双足分开站立,向前后摆布移动重心,跨步活动并保持平衡;躯干和骨盆摆布旋转,并使上肢随之进行大的摆动;重复投扔和拣回物体;活动变更磨炼包括床上翻身、1上下床、从坐到站、从床到椅的转换等。
4、步态磨炼:关键在于举高脚尖和跨大步距。
患者两眼平视,身体站直,两上肢的协调摆动和下肢起步合拍,跨步要尽可能慢而大,两脚分开,两上肢在行走时做前后摆动,同时还要进行转弯和跨越障碍物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