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对外贸易措施
- 格式:pptx
- 大小:322.02 KB
- 文档页数: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英文对照)2004年4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4年4月6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4年4月6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对外贸易经营者第三章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第四章国际服务贸易第五章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第六章对外贸易秩序第七章对外贸易调查第八章对外贸易救济第九章对外贸易促进第十章法律责任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对外贸易以及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本法所称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
第三条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照本法主管全国对外贸易工作。
第四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缔结或者参加关税同盟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参加区域经济组织。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待遇,或者根据互惠、对等原则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待遇。
第七条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在贸易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者该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二章对外贸易经营者第八条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4年4月6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4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04年4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对外贸易经营者第三章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第四章国际服务贸易第五章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第六章对外贸易秩序第七章对外贸易调查第八章对外贸易救济第九章对外贸易促进第十章法律责任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对外贸易以及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本法所称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
第三条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照本法主管全国对外贸易工作。
第四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缔结或者参加关税同盟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参加区域经济组织。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待遇,或者根据互惠、对等原则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待遇。
第七条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在贸易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者该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二章对外贸易经营者第八条本法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是指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第七章进出口管理与政策第一节进出口管理概述¾进出口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法令和政策规定为依据,从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以及对内和对外政策需要出发,对进出口贸易活动实施的指导、监督、控制和调节。
¾我国的进出口管理,是国家通过制定有关法律与法规,运用汇率、关税、信贷等经济杠杆和采取经营许可、配额许可证等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的,是我国对外贸易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一、我国进出口管理的演变(一)单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制贸易管理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实行对外贸易统制,并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¾1950年12月《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进出口商品分四类管理:¾第一类是准许进出口类,各类外贸企业均可经营,但必须申领进出口许可证;¾第二类是统购统销类,由国家外贸公司专营;¾第三类是禁止进出口类,这类商品的进出口必须经过中央财经委员会的批准才能进行;¾第四类是特许进出口类,这类商品要经过中央贸易部特别许可才能进出口,并对经营进出口的厂商和外商进行登记管理。
¾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海关与对外贸易部合并,部分进出口管理职能交给了海关。
¾1953年11月,外贸部颁布了《进出口贸易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
¾设立了进口局和出口局,负责执行进出口贸易许可制度和签发进出口许可证,对全国外贸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指导。
建国初期进出口管理的主要特点:¾对进出口实行严格的集中管制;¾管理方法单一,即全面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¾通过一系列全国性的外贸管理法令、法规,统一了全国的进出口管理制度。
¾1958年8月分布《关于对外贸易必须统一对外的决定》,执行对外贸易的统制政策和集中统一经营的方针。
¾1959年至1978年,国营专业外贸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都是根据外贸部下达的进出口计划开展业务活动的,中央计划管理和行政命令成为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016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11.0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七号•【施行日期】2016.11.07•【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004年4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根据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对外贸易经营者第三章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第四章国际服务贸易第五章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第六章对外贸易秩序第七章对外贸易调查第八章对外贸易救济第九章对外贸易促进第十章法律责任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对外贸易以及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本法所称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
第三条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依照本法主管全国对外贸易工作。
第四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鼓励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缔结或者参加关税同盟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参加区域经济组织。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待遇,或者根据互惠、对等原则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待遇。
第七条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在贸易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者该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七章对外贸易政策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定义、目的与构成(一)贸易政策的定义:对外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按时期内对进出口进行打点的原那么、方针和办法手段的总称。
包罗以下几个因素:1.政策主体: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是指各国当局。
2.政策客体:贸易政策尺度、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和从事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和个人。
4.政策内容:贸易政策涵盖的方面和内容5.政策手段:实施政策内容时所采用的对外贸易打点办法。
(二)目的1.市场目标:庇护本国的市场;扩大本国产物的出口市场;2.财产目标:庇护国内财产的开展,促进本国财产布局的改善;3资金目标:外贸活动应有助于为本国经济建设堆集成本或资金;4.整体目标:维护本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和利益。
5.其他目的(三)贸易政策的构成1.总贸易政策:它是一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
比方中国1949-1978年之间实施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庇护贸易政策;1978中国提出鼎新开放,其贸易政策:开放型的适度的庇护贸易政策;比方20世纪60年代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后有提出科技立国等2.商品和效劳贸易政策:按照总贸易政策、国内经济布局与市场供求状况针对不同商品和效劳别离制定政策。
3.国别、地域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是按照对外贸易总政策,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域政策。
如过去西方国家制定的限制或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与军事有关的科技产物就是这种国别政策的表达。
我国过去首先开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尤其是我们已经成功入世,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方国外对中国的兵器出口的限制等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底子类型国际贸易开展的历史就是自由贸易与庇护贸易政策交替开展与变化的历史,这两种政策既彼此对立又彼此依存和彼此转化。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自由贸易程度与庇护贸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纯粹的自由贸易和庇护贸易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不存在的。
第七章论对外贸易1 对外贸易的扩张虽然大大有助于一国商品总量的增长,从而使享受品总量增加,但却不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额。
一切外国商品的价值既然是由用来和它们交换的本国土地和劳动产品的数量来衡量的,所以,即使由于新市场的发现而使本国一定量的商品所能换得的外国商品数量增加一倍,我们所得的价值也不会更大。
如果一个商人购买一千镑的英国货物后,能够用它换得一定量外国商品,其在英国市场上的售价为一千二百镑,那么,他这样运用他的资本就可以获得百分之二十的利润。
但他的利润以及他所输入的商品的价值都不会因为他所获得的外国商品数量更多些或更少些而增加或减少。
例如,无论他所输入的葡萄酒是二十五桶还是五十桶,只要一个时期的二十五桶和另一个时期的五十桶同样能卖一千二百镑,他的利益就不受任何影响。
在两种情形下,他的利润都只限于二百镑,或资本的百分之二十;而且在两种情形下输入英国的价值也是一样多。
如果五十桶葡萄酒的售价不止一千二百镑,这个商人的利润就超过了普通利润率。
资本就自然会流向这种有利的行业,直到葡萄洒价格下落,使一切都恢复原先的水平为止。
2 诚然,有人说,从事对外贸易的个别商人有时赚得的高额利润会使该国的一般利润率提高;而从其他行业中吸引资本来加入这种新而有利的对外贸易,会使价格普遍提高,因而使利润增加。
地位很高的一位权威学者曾经说;用以种植谷物,制造毛呢、鞋、帽等等所必需的资本减少,而需求维持不变时,这些商品的价格将提高得使农场主、制帽业者、毛织业者、制鞋业者和外贸商人一样得到更多的利润。
3 操这种说法的人有一点和鄙见相同,即不同行业中的利润有彼此一致,进退与共的趋势。
彼此的分歧点在于:他们认为利润的均等是由利润的普遍上升造成的,而我则认为受特惠的行业的利润很快就会下降到一般水平。
4 因为:第一,除非商品的需求已经减少,否则我不承认种植谷物,制造毛呢、鞋、帽等物所必需的资本将减少。
如果需求减少,它们的价格就不会上涨。
第七章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措施【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鼓励出口措施的主要种类极其作用,了解出口管制商品与种类。
【教学重点】鼓励出口措施的作用和措施: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商品倾销外汇倾销自由港与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的基本形式出口加工区的类型及规定出口管制等第一节鼓励出口方面的措施(以讨论为主)一、出口信贷1.出口信贷的概念2.出口信贷的种类3.出口信贷的主要特点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1.担保的项目与金额2.担保对象3.担保期限与费用三、商品倾销1.倾销的概念2.倾销的类型四、外汇倾销1.外汇倾销的涵义2.外汇倾销的条件五、进出口的行政组织措施六、其它措施1.外汇分红2.出口奖励证制3.复汇率制4.进出口连锁制第一节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经济特区措施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境内划出的一定范围内,建筑或扩建码头、仓库、厂房等基础设施和实行免除关税等优惠待遇,吸引外国企业从事贸易与出口加工工业等业务活动的区域。
一、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自由贸易区:划在关境以外实施特殊贸易管理的区域。
在自由贸易区内,对进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区内开展商品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
1、关税方面的规定对于允许自由进出自由贸易区的外国商品,不必办理报关手续,免征关税;少数已征收进口税的商品如烟、酒等的再出口,可退还进口税;进入自由贸易区的外国商品转运入所在国的国内市场上销售,即必须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税。
2、业务活动的规定以转口贸易为主,可以进行与之相关的一些经营活动:储存、展览、拆散、分类、分级、修理、改装、重新包装、重新贴标签、清洗、整理、加工和制造、销毁、与外国的原材料或所在国的原搏料混合、再出口或向所在国国内市场出售。
有些国家规定储存在自由贸易区内的外国商品不得进行加工和制造。
二、保税区保税区是海关所设置的或经海关批淮注册的,受海关监督的特定地区和仓库,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内,可以暂时不缴纳进口税;如再出口,不缴纳出口税;如要运进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则需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税。
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和范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和范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开放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和范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章: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通过与各国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还可以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并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加强对外开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二章: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和范围的重要意义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和范围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外贸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国内就业和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和范围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此外,通过扩大进口,可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章:加强对外开放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外开放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可以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在开放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以确保开放是有序进行的,并促进创新驱动型发展。
第四章:加强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加强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是深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实现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可以拓展市场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第五章:加强对外开放与推动全球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与推动全球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