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39
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插花的历史历程是怎样的,希望能帮到你。
1、秦汉的起步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花卉进入文化领域,以花传情,以花言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楚国的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佛教插花也随之传入,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
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
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
《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
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
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
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
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
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
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
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
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
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
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隋唐兴旺期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
插花艺术在宫廷中甚是流行,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1、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六朝以前,萌芽;(2)六朝“佛花”;(3)五代、唐,“宫廷花”;(4)宋,“理念花”;(5)元,“自由花”;(6)明,“文人花”;(7)清,“写景花”;(8)清后,衰败阶段。
2、三大主枝构图原理花器单位:L=H+D=花器总长名称功能长度植物类别第一主枝主体,骨架作用 1.5到2倍L 木本第二主枝协调第一主枝 2/3第一主枝木本第三主枝稳定,均衡 2/3第二主枝草本丛枝烘托整体草本3、插花技法的类型:(1)脱衣换锦法(2)虚枝实叶法(3)丛枝法4、插花艺术的作用:(1)装饰美化(2)调节小气候(3)陶冶情操(4)生产主义5、插花艺术是表现植物自然美的造型艺术,凡是利用切花进行造型,以达到装饰效果的花卉艺术创作,皆可称为插花艺术。
6、插花艺术的特点:(1)时间性强(2)随意性强(3)装饰性强(4)独具自然姿色7、中国明朝著名文人袁宏道的《瓶史》,为日本文人花的逐渐兴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8、日本插花的主要形式:立花、生花、盛花、投入花、自由花等。
9、东、西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东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崇尚自然(2)讲究诗情画意(3)注重个体的线条美(4)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5)花材人格化(6)注重季节特色(7)注重作品与环境的统一2)西方插花的主要风格和特色:(1)崇尚人的力量、人的精神(2)注重花材的色彩美(3)构图形式为规则的几何形状(4)用花材种类多、数量大、色彩丰富(5)通过外表形式体现作品主题10、按花材的性质将插花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11、剑山:花插,是盆和盘等浅口插花容器的主要固定和支撑工具12、花材的类型:(1)按花材的形状分为:线状花材、团状花材、散状花材、特殊状花材(2)按花性质分为:A、干燥花材:鲜花干制方法a、自然干燥法b、常温压制法c、冷冻干燥法d、干燥剂包埋法等B、人造花材(3)按花材在构图中的作用分为:骨架花、主体花、焦点花、填充花13、花材保养技术:保持水质清洁、水中剪切、切口灼烧法、切口浸烫法、扩大切口法、萎蔫花材深水抢救、使用花材保鲜剂、灌水注水法14、花材的固定技术:浅盘、阔口容器和花篮常用花泥或剑山固定;(1)花泥固定:插花造型创作中常用手法(2)剑山固定:用剑山插花,必须向容器中加入水,水位要高过剑山针座(3)瓶口支架固定:高瓶插花,不能使用剑山,花材固定主要依靠瓶壁和瓶底的支撑A、瓶口割小法 B、丁字形固定法C、枝接法 D、弯枝固定法 E、铁丝网固定法15、插花造型的五大原则:(1)统一原则:花材之间,花材与花器的统一(2)调和原则:色彩、形态、质感、花材性质的调和(3)均衡原则:平衡稳定(4)韵律原则:层次、疏密、重复(5)比例原则:花形与花器之间的比例,环境因素,黄金分割点(三主枝机构8:5:3或者7:5:3)16、插花造型六法:1)层参错落2)疏密有致3)虚实结合(4)仰俯呼应(5)上轻下重(6)上散下聚17、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也叫彩度,色彩的饱和程度(色彩的鲜艳程度)18、盘插直立型的基本构造:第一主枝直立插在花器的左后方,第二主枝插在第一主枝的左前方,向前倾斜50到60度,第三主枝在第一主枝的右前方,向前倾斜45到50度,要点;第一主枝必须直立,第二、三主枝初向前向后倾斜不同的角度外,应略向左或向右侧倾斜,这是盛花中的基本形式。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插花艺术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
1. 古代插花艺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插花艺术。
在古代封建社会,插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主要流行于宫廷、官府和文人雅士之间。
插花作品多以自然花卉为主,追求简约、高雅、清新的风格。
2. 近代插花艺术:清朝末年,插花艺术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民国时期,插花艺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当时,插花艺术广泛应用于园林、宾馆、餐厅等场合,人们开始追求插花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3. 现代插花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插花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装饰品。
现代插花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自然、简约、精美的风格。
4. 当代插花艺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多次创新和变革。
当代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中国插花艺术已经走向了世界,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不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现代插花艺术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追求自然、简约、精美的风格,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内容:1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1)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
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
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
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
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
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图1)。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
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觅、迎接爱侣。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引自《楚辞——九歌•湘夫人》。
这是描述用芬芳的花草装饰屋栋、门楣和门庭,期盼和等待心上人到来的情景(图2)。
(2)佛教是在公元前206-8年的西汉时期或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才传入我国的,比周初和春秋战国时期要晚1 000年左右的时间。
由此确信中国插花起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非佛前供花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2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中国插花按广义概念(包括容器和非容器插制)计算至少有3 000余年历史。
按狭义概念(仅指容器中插制)计算也有近2 000年历史。
中国插花在此漫长岁月中,历经坎坷,几度兴衰,但是最终仍伴随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延绵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可谓生命力强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 原始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公元11-3世纪)——广义概念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此时期折枝花(切花)得到广泛应用,每逢节庆之日,或踏青戏游,串亲访友以及举办祭祀活动时,先民们将折枝花插在头上(头花),佩带胸前(胸花),系于腰间或集把成束地摆放神座前,或悬挂于屋梁、船头、木车等上面,用来装扮自身载歌载舞,或美化环境,或传情抒怀,寄托心曲。
简述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花卉充满了热爱和崇敬,插花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
最早的插花艺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
在古代宫廷中,插花被视为一种贵族生活的象征,是宫廷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插花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宫廷贵族们注重花卉的品种、色彩和造型的搭配,以及插花的摆放方式。
在插花的过程中,人们注重花卉的形态美和色彩美的表现,力求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插花艺术逐渐走出宫廷,进入了寺庙和民间。
在寺庙中,插花被用来布置佛堂和室内空间,以表达对佛教的虔诚和敬仰。
而在民间,插花则成为一种装饰和烘托节日氛围的手段。
人们通过插花来装点房屋、摆放祭品,以及丰富日常生活的美感。
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开始有了更加丰富的发展。
在宋代的《花谱》中,详细记载了各种花卉的名称、特点和用途,为插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宋代的插花作品中,人们开始注重花卉的姿态和造型的表现,力求使插花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和有层次感。
明清时期,插花艺术进一步发展。
在明代,插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人们开始研究插花的技巧和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插花艺术体系。
同时,插花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书法、绘画等,使插花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插花艺术的引入,中国插花艺术也开始接受外来的艺术风格和观念的影响。
中国插花师们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插花技巧和理论,并将其融入到中国插花艺术中。
这使得中国插花艺术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风貌。
如今,中国插花艺术已经成为一门独特而精湛的艺术门类,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插花师们不断创新和探索,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性和创意性的插花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宫廷到寺庙民间,再到近代的创新和开放,中国插花艺术不断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