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 格式:ppt
- 大小:516.50 KB
- 文档页数:21
高三政治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第二课第二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一、教材分析:这一节主要在国家机关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学习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因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反映到法律关系上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讲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
公民和国家的关系是国家制度的具体内容,它体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框国家机构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说明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第二框讲述了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因为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在讲述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第三框讲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对权利与义务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又是对第一、二框的必然结论。
这里要注意矛盾的对立统一。
国家的权力就成为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而公民的权利就成为国家的义务。
二、基本概念、观点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2、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3、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4、我们的国家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自己的根本使命。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5、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6、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应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重点、难点分析1、正确理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即选举人民代表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即当选为人民代表的权利。
它们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因为: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用于人民,但具体到每个公民本身,事实上不可能都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因而,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就可以通过选举挑选自己满意和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将自己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让渡给这些自己选出的、能够代表自己意愿的代表,让他们代表自己行使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宪法公民权利和自由有什么规定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又被称作母法。
在2018年,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修改,足以见得我国对宪法的重视。
宪法不仅规定了我国的性质、国体以及根本任务等等,还规定了一些其他的内容。
那么,宪法公民权利和自由有什么规定呢?以下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信息: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又被称作母法。
在2018年,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修改,足以见得我国对宪法的重视。
宪法不仅规定了我国的性质、国体以及根本任务等等,还规定了一些其他的内容。
那么,宪法公民权利和自由有什么规定呢?以下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信息:一、权利和自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
它包括公民的,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和游行的自由。
(一)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是指公民享有选举与被选举为的代表或者某些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
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公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公民有被选举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3)公民对被选举的代表享有监督和罢免的权利。
2、我国宪法规定,除被依法的人外,所有的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受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的限制。
(二)言论自由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通过口头、书面、著作及电影、戏剧、音乐、广播电视等手段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自由权利。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言论自由是公民在公共场所发表意见或者讨论问题的权利 ;2)广义的言论自由则既包括在公共场所发表意见和讨论问题的权利,还包括出版自由、学术自由和新闻自由等权利。
2、言论自由作为近现代宪法上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是资产阶级干革命的产物。
1776年美国宪法最早规定了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1789年法国的宣布“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怎样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伴随着我国法制化的加快发展,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处理好国家和公民的关系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两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否,甚至是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振兴的关键。
本文就是针这个问题展开的。
谈到这个问题,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高中课本上关于两者关系的叙述,。
现摘录如下:(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从公民的权利来看:第一: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具体表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选举产生、公民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二,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具体表现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国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从公民的义务来看,我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我国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关系具体要求是:第一,从国家方面看,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和其他权利。
其主要表现在: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权利和制裁惩罚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
第二,从公民方面看,我国公民应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
第三,从公民与国家双方来看,都应坚持以下三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我国公民与国家之所以能形成和谐统一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民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总结上面的的意思就是:我国公民拥有广泛的权利还有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国家必须保护广大公民的权利。
只有两者各司其职,才能达到公民与国家关系真正的和谐统一。
下面让我们观察一下现实中的关系真的处理的这样好吗??首先从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来看。
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凡年龄满18周岁者都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但是公民的这个权利的行使不容乐观。
经济政治与社会资料3: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哪些?一、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权利和自由。
具体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是政治自由。
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二、宗教信仰自由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三、人身自由权利。
广义的人身自由权包括公民的人身、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侵犯,以及与人身自由密切联系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四、社会经济权利。
社会经济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它主要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五、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各种教育事业。
六、特定人的权利。
所谓特定人,这里是指包括妇女、母亲、儿童、老人、离退休人员、烈军属、华侨、归侨和侨眷在内的人员。
其权利包括:一是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二是保障离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三是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七、监督权利宪法规定公民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出版自由,它是公民或社会群体依照法律规定,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出版系统,表达思想、意见、愿望、要求的权利。
结社自由,它是公民依照法律规定,为一定的宗旨或目的,组织或者参加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
集会自由,它是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聚集在一定场所,研究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发表意见或举行某种活动的自由。
2023年的宪法案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法治建设,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特制定本宪法修正案。
第二条国家宪法是最高法律权威,具有基本法律地位,所有法律、行政行为和司法活动都必须遵循宪法。
第三条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各族人民的和睦相处和共同繁荣。
第四条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条国家保障国家公民的基本生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民生水平。
第六条国家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提高政务公开、阳光政府水平。
第七条国家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公民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有机衔接。
第八条国家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九条国家依法保护宪法权利,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尊严。
第十条国家关心和保护华侨权益,支持华侨参与国家建设,维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十一条国家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人身自由、名誉、隐私、婚姻家庭等权利。
第十二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宪法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第十三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享有信仰宗教的权利。
第十四条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有新闻报道自由和新闻评论自由,有艺术创作自由和发表文艺作品的自由。
第十五条公民有隐私权、通信自由和通讯秘密的自由,有匿名权和不受非法搜索侵犯的权利。
第十六条公民有工作权利、劳动权利、社保权利、教育权利、医疗权利和住房权利,有生存权、发展权和幸福权。
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与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及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观念、权利义务统一的观念、法制观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与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
教学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教学难点:绝对自由与相对自由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2、内容:(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①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或行政官员的权利。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人民代表和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或行政领导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极为庄严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②选举权获得的法律规定。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③我国公民选举权享有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④选民的权利选民,即依法享有选举权的公民。
选民对人民代表的候选人,可以投造成票,也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选民,也可以弃权;选民有权对所选代表依法实行监督;选民还有权依照法定程序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
⑤我国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及选举程序我国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有两种:区、县级和乡镇的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3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其人民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是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任期5年。
实行直接选举的程序: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出和确定候选人;投票与宣布选举结果。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公共基础知识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复习政治常识。
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1.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就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公民有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公民的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权。
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③监督权。
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①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核心提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权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政治参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政治参与)必须做到: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核心提示:法律面前的平等是指:权利、义务和适用法律的平等;侵害国家或公民利益的行为都违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任何公民不得侵害国家利益,如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破坏公共设施行为;分裂国家、出卖国家机密行为等。
4.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关注我国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都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
这即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只有广泛发扬民主,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5.公民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课时2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学新知]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由宪法和法律规定。
2.公民全部政治生活的基础: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的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小提示:公民可以放弃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但是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5.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内容: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要求: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②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①关系: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要求: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
小提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不等同于享有相同的权利。
[练疑难]1.判一判:(1)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剥夺的。
(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 )(3)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
( )(4)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相同的。
( )2.连一连:(1)参加某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2)适龄青年参军服兵役 A.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3)某作家出版个人作品集(4)举报某官员的腐败行为 B.公民的政治义务(5)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想一想:有人认为,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维护个人利益就是维护国家利益。
简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由我国宪法所确认的,公民为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享有的权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因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等因素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 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
3. 人身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4. 宗教信仰自由:每个公民都有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那种宗教的自由。
5. 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
6. 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受教育权、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
7. 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包括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等。
这些权利是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
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
高三上学期政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知识点汇总1篇高三上学期政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知识点 11、根本原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2、法律体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3、具体要求:(1)从国家方面,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2)从公民方面,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3)从双方来看,都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从法律关系上讲,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根本原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
包括言论、出版、结社、__、__自由等。
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但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统一的。
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3)监督权。
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
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__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3.公民的基本(政治)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__、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维护__、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__已经扩展到领土、主权以外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基因安全、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生命安全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
4.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三个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①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
(这不是指立法平等,而是法律实施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