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及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19
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的区别经过是怎样的九一八事变,这一天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全面侵略中国的开始,也开启了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艰苦历程。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1、发生时间不同: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夜发生在中国东北;;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夜发生在北平西南卢沟桥。
2、九一八事变的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是日本侵华的开始;而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3、影响不同。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1928年北洋政府覆灭,日本政府公然威胁、阻止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妄图首先实现“征服满蒙”的计划,但遭到失败。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于沈阳皇姑屯附近的三洞桥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
此后,日本国内经济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日本统治者为缓和国内矛盾,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
七七事变的经过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
当时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
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中国的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东北辽宁沈阳过程:日本驻中国东北关东军(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侵驻中国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
)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贼喊捉贼),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说明日本人蓄谋已久。
)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①对日本: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
②对中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③对世界:中国人民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要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原因、背景)①地理位置上: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隔海相望的国家)。
当时日本已经占领朝鲜,日本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朝鲜相望,而朝鲜与我国东北三省接壤。
从东北三省开始进攻中国易于日本陆军的推进及后勤补给,而且东北三省资源丰富,适合做侵略中国的战略基地。
②日本国: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多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沉重打击。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矛头指向中国。
③中国:国共处于分裂状态,当时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忙于在南方围剿共产党,无暇顾及东北。
(国内分裂给日本侵华有机可乘)3.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不战而溃。
9月19日,日军占领了沈阳。
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东北三省迅速全部沦陷的原因①.日本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来已久,在清朝末年,它就曾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等侵略扩张行为,并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划为势力范围。
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遭沉重打击。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统治集团发动了对外战争,把矛头指向中国。
抗日战争和日本侵华中国历史重大事件分类年表一、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
- 1937年:盘古的战役,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战争爆发及初期抵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与日军爆发冲突,全面抗战拉开序幕。
- 1937年9月:上海会战,中国军队坚决抵抗日本侵略。
- 1938年:淞沪会战和太平洋沿岸战役,中国军队展开顽强抵抗。
三、重要战役与抗日斗争- 1938年1月: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成功阻止了日军南下的脚步。
- 1938年10月:华北抗日战争,中国军民在河北、山西等地坚决抵抗日本侵略。
- 1940年:百团大战,中国军队展开大规模反攻,有效削弱了日军实力。
四、中心战场的转移- 1940年11月:国共两党签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定》,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 1944年:二战局势逆转,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
五、抗日战争胜利与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正式结束。
-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宣告正式结束二战。
六、抗日战争的影响与启示- 1945年:国共内战爆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有效保卫了国家独立与人民尊严。
- 抗战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受到了极大破坏,但也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
七、重大抗战事件的纪念与教育- 中国每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用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悼念那些为国家自由和尊严做出牺牲的烈士。
- 抗战博物馆和相关纪念场所是人们学习抗战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
八、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中国在二战期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亚洲反殖民主义运动的旗帜。
- 抗日战争后,国际上出现了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广泛抵制浪潮。
九、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二战东方战场的主战场。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与影响摘要: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从而卢沟桥事变成为各位了广大学者进行研究的课题。
广大学者在研究卢沟桥事变后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本文将研读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而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全面抗战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影响意义日本帝国主义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局部侵华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是在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式下进行的。
中国国共两党自西安事变后逐步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给日本的侵华政策以沉重打击,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全国抗战准备还不充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
于是,具有优势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日本帝国主义强国乘势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一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背景问题,史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政治背景方面有学者指出:“蒋介石政府顽固执行‘攘外安内’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造成中国抗日力量内耗、国防空虚,改变了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经济方面在事变前日本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华北进行经济侵略,不仅有掠夺资源、扩充军备以摆脱经济危机的动机,而且包含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略上的考虑。
就如直至1935年年底,日本在华北投资已占对华投资总额的43.5%。
由于投资激增,华北逐渐成为日本所谓的“特殊利益地区”,其战略地位明显增强。
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1937年7月7日深夜,在北平西南宛平城外非法演戏的日军,以失落一名日军为借口,强行要求进程搜查,被中国军队严辞拒绝。
于是,日本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卢沟桥事变由此爆发。
关于卢沟桥事变起因问题上,中日两国史学界的都有着自己的观点。
日本一些学者,特别是是部分前侵华军人的著作多认为卢沟桥是偶然发性事件,说事件之火“是在从没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带内点燃的”,“完全是一次突然发生事件”。
日本侵华始末日本侵华始于1931年,结束于1945年,是二战期间亚洲地区最为残酷和惨痛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造成了中国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日两国以及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侵华前奏在侵华之前的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混乱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但国家政权陷入了分裂和割据的局面。
同时,列强的列强的侵略和割据使得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日本作为一个快速崛起的亚洲国家,利用这一机会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控制。
二、侵华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被认为是侵华战争的开端。
日军借口一名日本士兵在沈阳遇袭的事件,制造了一个对中国的虚假指控,以此为借口开始了侵略行动。
随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并设置了伪满洲国。
三、全面侵华战争随着东北三省的失陷,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顽强的抵抗。
在1937年,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了战争规模。
日军向全国进行了广泛的进攻,并在短时间内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
这场战争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随后发展成为了亚洲抗日战争。
四、侵华罪行日本侵华期间,日军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征、强奸、掠夺等罪行。
例如,南京大屠杀成为了侵华期间最为恶劣的暴行之一,日军在短短六周时间内屠杀了大量的无辜平民,并对妇女进行了强奸。
这些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也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五、战争结束与日本战败1945年,二战胜利的希望即将到来,随着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政权陷入绝望,最终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侵华战争宣告结束,但中日两国之间留下了深深的伤痛和怨恨。
六、战后处理与和平发展二战结束后,中国与日本进行了长时间的战后处理和和平发展。
经过多方努力,中日两国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这段时期的努力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后来两国逐渐发展成为了亚洲地区的两大经济体。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展开过程日本侵华战争是指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侵略战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展开过程两个方面来阐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历史背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导火索,该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非法侵占。
之后,日本对中国领土的野心逐渐加深。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这一事件被认为是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
随着事态的升级,日本侵华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过程日本侵华战争的展开过程可以分为军事行动和政治控制两个方面。
1. 军事行动日本在战争初期,采取了军事压倒中国的策略,迅速占领了中国的重要城市。
在上海、南京等地,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尽管中国军队表现出极大的抵抗意志,但是由于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的不足,很难抵挡日本军队的入侵。
2. 政治控制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日本还实施了政治控制措施,对中国的政府和民众进行打压。
他们成立了伪满洲国和伪中华民国政权,并试图通过这些傀儡政权实现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此外,日本对中国的经济进行了掠夺,大量资源被日本抢走,使中国的经济陷入困境。
3. 抗战的爆发中国人民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日本军队展开了坚决的抗战。
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武装抵抗,组织了游击战,并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这场抗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抗外侵略的坚定决心。
4. 战争影响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数百万中国人民失去了生命,大量的城市被摧毁,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
战争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暴行和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等。
此外,战争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总结日本侵华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惨痛战争,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英勇,为日本侵略者敲响了警钟。
战争的悲剧应该成为我们永不忘记的过去,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8月7日,日军对卢沟桥发动了全面攻击。
这是1937年9月13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天,也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时间节点。
在此之前日本陆军主力和空军在中国战场上都处于不利地位。
1938年4月22日的《战区司令官李宗仁致中国战区司令长官电》中强调“现在日军之基本作战原则是不抵抗政策”。
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日军进行了残酷的侵华战争。
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武装力量的联合斗争,这是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之一。
抗日战争对于中华民族在国际上支持抗日和争取团结的斗争具有双重意义。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开始于全面抗战开始后不久,标志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开始至全面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段时间内最激烈、最悲壮、最可歌可泣、胜利在望的时期,全国各族人民投入到抗战中,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牺牲和巨大影响,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激发起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尊严和自由的坚强意志!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得到休养生息、发扬光大。
”(以下简称“全面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中央人民政府在重庆召开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抗战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进去意义。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之一,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而全面抗战开始以后爆发并迅速发展为抗日战争之后对日作战阶段则是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抗战进行初期标志之一),使抗日战争成为全面抗战伟大民族解放战争胜利后具有划时代意义以及整个二战中取得胜利意义最为深远部分!”(中国现代战争“史观”系列第一辑)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之一全面抗战开始之后爆发并迅速发展为抗日战争之后对日作战阶段则是中华民族空前大团结抗战进行初期标志之一。
读课本1,经过: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
攻占北大营,19日占领了整个沈阳城。
1932年1月3日,占领锦州;2月5日占领哈尔滨。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2,爆发原因:(1)日本方面:A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
B经济危机的打击,对外战争寻求出路。
(2)国际方面:经济危机,无暇东顾;推行绥靖主义政策。
(3)中国方面:国共对峙,中国国内蒋介石集团正集中重兵“围剿”红军,也无心北顾。
3,事变后各方的态度:(1)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A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3个月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B材料二:政府现在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力避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C材料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D材料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秘使徐世英赴日本谈判。
徐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请问: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有哪些?(2)国际联盟:变中国东北为帝国主义共管的殖民地。
4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的号召。
并且在行动上组织东北抗日联军。
(2)东北义勇军:“东北有三千余万民众,二百余万健儿各输其财,各捐其躯,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者作最后之决斗。
宁叫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胃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东北三省各界联合会宣言(3)国民党内部:抗日反蒋A中国民权保障同盟B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C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5影响:对日本:增强势力,侵略气焰对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世界:和平受威胁,法西斯战争事变起因: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