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华罗庚实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232.00 KB
- 文档页数:12
河南高二高中化学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黏土制作陶坯 B .甘油加水作护肤剂C .用熟苹果催熟猕猴桃D .用四氯化碳擦去圆珠笔油渍2.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无色透明溶液中:Ca 2+、H +、Cl -、Fe 2+B .能与金属铝反应发出氢气的溶液:K +、NO 3-、Cl -、Fe 3+C .由水电离出的c (H +)=1.0×10-12mol / L 的溶液:Na +、Cu 2+、HCO 3-、NO 3-D .K W /c (H +)="0.1mol" / L 的溶液中:Na +、K +、CO 32-、NO 3-3.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86g Na 2CO 3·10H 2O 晶体中CO 32-数目等于0.1N AB .标准状况下,4.48L NO 和2.24L O 2完全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分子数为0.2N AC .0.1mol Na 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3.5g 氧化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 AD .含有1mol FeCl 3的饱和溶液滴入沸腾蒸馏水中,所得红褐色液体中含胶粒数目为N A4.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可用于制作“香水”,其结构如右图 , 有关该化合物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式为C 12H 18O 2B .分子中至少有6个碳原子共平面C .该化合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D .一定条件下,1mol 该化合物最多可与3mol H 2加成5.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描述不合理的是( )A .0.01mol/L 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氨水,可以使用甲基橙作指示剂B .向0.01mol/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适量0.1mol/L 草酸溶液,振荡,一段时间后溶液 突然变为无色C .向1mol/L KI 溶液中逐滴滴加适量0.1mol/L 稀硫酸和淀粉溶液,振荡,一段时间后无明显现象D .向1mL 0.1mol/L MgCl 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2滴2mol/L NaOH 溶液,振荡后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2滴0.1mol/L FeCl 3溶液,沉淀变为红褐色6.25℃时,0.1mol·L -1下列溶液的pH 如下表,有关比较错误的是( )A. 酸的强度:HF>H 2CO 3B. 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①=②C. 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①>③D. ④的溶液中:c(HCO 3-)+c(CO 32-)+c(H 2CO 3)=0.1mol·L -17.短周期元素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X 与Y 、 Z 位于相邻周期,Z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 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
河南省滑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HClO 是弱酸,但它的氧化能力很强B .S 在纯净的氧气中易被氧化为SO 3C .在氯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自由移动的氯离子D .22.4LCl 2(标准状况),在反应中总是转移2N A 个电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HClO 是弱酸,但它同时具有强的氧化性,是氧化能力很强的酸,正确;B . S 无论是在空气中还是在纯净的氧气中都被氧化为SO 2,错误;C .KClO 3是盐,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K +、ClO 3-,故其水溶液中不含有氯离子,错误;D . 22.4L 标准状况下的Cl 2物质的量是1mol ,若与NaOH 溶液发生反应,则转移N A 个电子,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的性质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2.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
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B .化石燃料是可再生性能源,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C .下图I 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D .下图II 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答案】A【解析】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性能源,B 不正确。
图I 不能构成原电池,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回路,C 不正确。
图Ⅱ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是放热反应,D 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A 。
3.“荧光粉”所用的高纯度氯化钙中若混有镁离子,除去的方法是把氯化钙的水溶液加热到90—95℃,在不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镁离子生成沉淀过滤除去。
此沉淀剂最好是( )A. 烧碱B. 纯碱C. 小苏打D. 石灰浆【答案】D【解析】对于除杂问题,要以不能引进新的杂质离子、除杂后的溶液容易分离为根本.要准确选择合适的物质,方法是找出两物质的不同元素,并使杂质离子进行转化.CaCl 2、MgCl 2两物质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是 Ca 2+ 一个是Mg 2+,杂质离子是Mg 2+.要想使杂质离子进行转化,所选试剂的阳离子必须是Ca 2+,且生成溶液容易分离.A 、B 、C 选项引入新杂质Na +,B 遇两种物质都沉淀,C 的碳酸氢根遇两者都不沉淀.图I 图IID、Ca(OH)2+Mg2+=Ca2++Mg(OH)2,Mg2+转化为沉淀,同时生成Ca2+,并且生成的沉淀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除杂.对于除杂问题,要以不能引进新的杂质离子、除杂后的溶液容易分离为根本,选择试剂的方法是:如果是溶液,找出两种物质不同的元素,使杂质元素通过所选试剂转变为非杂质元素.如果是气体,使试剂吸收杂质气体,生成或不生成非杂质气体即可.4.通入水中所得溶液呈碱性的气体是A.NH3 B.NO2 C.SO2 D.HCl【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氨气通入水中生成一水合氨,是碱所以显碱性,A项正确;B、二氧化氮通入水中反应生成硝酸,显酸性,B项错误;C、二氧化硫通入水中生成亚硫酸,显酸性,C项错误;D、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D项错误;答案选A。
河南省滑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1.在pH都等于9的NaOH和CH3COONa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离子浓度分别为A mol·L-1与B mol·L-1,则A和B的关系为A.A>B B.A=10-4B C.B=10-4A D.A=B【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同题意可知,A=10-9mol·L-1,而B =10-5mol·L-1,因此选B考点:考查酸碱盐对水的电离的影响。
2.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油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葡萄糖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水解反应D.蛋白质溶液遇硫酸铜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植物油高级脂肪烃基含有C=C官能团,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A错误;B.淀粉水解最终产物为单糖,即葡萄糖,故B正确;C.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故C错误;D.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蛋白质遇重金属盐发生变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考查了常见有机物的性质的相关知识。
3.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铁表面镀锌可增强其抗腐蚀性B.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氢氧化铝可作胃酸的中和剂D.“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燃料改造工程有利于减少雾霾天气【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A.锌比铁活泼,并且在空气中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防止生锈,故A正确;B.合成纤维为有机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C.氢氧化铝能够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能够作胃酸的中和剂,故C正确;D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燃料改造工程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故有利于减少雾霆天气,故D正确。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河南省洛阳市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1.若M是ⅡA族的某元素,则与M同周期且相邻的元素不可能位于元素周期表的A.ⅠA B.ⅠB C.ⅢA D.ⅢB【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周期表的结构可知,第ⅡA族元素位于第二列,而副族元素从第四周期才开始有。
其中第IB族位于第11列,所以与M是不可能相邻的,其余都可能的,答案选B。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难度不大。
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别是副族元素的位置,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2.将钠放置在空气中,是生成白色的Na2O还是淡黄色的Na2O2,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中的A.反应温度 B.空气的量 C.钠粒的大小 D.钠的形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常温下,金属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条件下,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与反应温度有关,选A。
考点:考查金属钠的性质。
3.在实验室中,对下列实验事故的处理不正确的是:A.汽油失火时,立即用水灭火B.加热液体的试管口不能正对着自己或别人C.浓NaOH溶液洒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5%的硼酸溶液D.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汽油着火,不能用水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A项错误;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以免试管中的液体喷出伤人,B项正确;C. NaOH具有腐蚀性,浓NaOH溶液洒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后,再涂上5%的硼酸溶液,C项正确;D. 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D 项正确;答案选A。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①根据灭火的原理:隔断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来回答;②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不能朝着自己或他人;③根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强腐蚀性来解答。
河南省滑县实验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A.饱和食盐水属于混合物 B.Na2CO3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C.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D.纯净物一般可分成单质和化合物两类【答案】C【解析】略2.用已准确称量.....的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mol/L的NaCl溶液0.5 L。
要用的仪器是①坩埚;②分液漏斗;③500ml容量瓶;④烧杯;⑤胶头滴管;⑥烧瓶;⑦玻璃棒;⑧托盘天平;⑨药匙A.③④⑤⑦⑨ B.①②⑤⑥⑧ C.③④⑤⑦ D.③④⑤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配制1.00 mol/L的NaCl溶液0.5 L。
不需要要用的仪器是①坩埚;②分液漏斗。
用已准确称量.....的氯化钠固体不用⑧托盘天平;⑨药匙。
考点: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所用仪器的选择。
3.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A.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B.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阳极C.用如图1装置生产家用消毒液(NaClO)D.用如图2装置为铅蓄电池充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电解精炼铜是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A正确;B、在镀件上电镀锌,镀层金属Zn作阳极,B增强;C、生产家用消毒液(NaClO)的原理是让电解氯化钠溶液生成的氯气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反应即可,此时氯气必须在阳极上产生,C正确;D、在蓄电池充电时,电池的正极和电源的正极相接,负极和负极相接,D错误。
答案选D。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4.14.下列选项中的哪种物质可以与氯化铁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A.焦炭B.一氧化碳C.氧化铝D.金属铝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铝热法是一种利用铝的还原性获得高熔点金属单质的方法。
考点:铝热反应点评:掌握铝热反应的概念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金属腐蚀就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B .钢铁吸氧腐蚀时,正极反应式为:2H 2O+O 2+4e -=4OH -C .氯碱工业中,阳极发生的反应为:2Cl -–2e -=Cl 2↑D .镀锌铁皮的镀层损坏后,铁更容易腐蚀【答案】D【解析】略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铁跟稀硫酸反应:2Fe+6H +==2Fe 3++3H 2↑B .碳酸氢钙溶液与盐酸反应:Ca(HCO 3)2+2H +==Ca 2++2H 2O+2CO 2↑C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OH -+CO 2==HCO 3-D .醋酸溶液跟氢氧化钾溶液混合:CH 3COOH+OH -==CH 3COO -+H 2O【答案】D【解析】正确答案:D正确的方程式为A 、Fe+2H +==Fe 2++H 2↑;B 、HCO 3―+H +=H 2O +CO 2↑ C 、2OH -+CO 2==CO 32-7.把22.4 g 铁粉完全溶解于某浓度的硝酸中,如反应只收集到0.3 mol NO 2和0.2 mol N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后生成的盐只为Fe(NO 3)3B .反应后生成的盐只为Fe(NO 3)2C .反应后生成的盐为Fe(NO 3)3和Fe(NO 3)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3D .反应后生成的盐为Fe(NO 3)3和Fe(NO 3)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3∶1【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铁的化学性质,如果铁粉少量,反应后的盐为Fe(NO 3)3;如果铁粉过量,得到Fe(NO 3)2、或Fe(NO 3)3和Fe(NO 3)2的混合物;结合选项,根据得失电子守恒,N 元素得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3mol ×(5-4)+0.2mol×(5-2)=0.9mol ;假设Fe(NO 3)3为xmol ,则Fe(NO 3)2为(22.4g/56g/mol-x )mol ,所以铁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为:x×3+(0.4-x )×2=0.9mol,解得x=0.1mol ,所以确定答案为C 。
河南高二高中化学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常常涉及到化学知识,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 .“加碘盐”、“高钙牛奶”、“富硒营养品”等食用品中的碘、钙、硒是指单质 B .铝合金的大量使用归功于人们能用焦炭等还原剂从氧化铝中获取铝单质 C .医疗上进行胃部造影前,患者服用的“钡餐”是BaCO 3等不溶于水的物质 D .“酸可以除锈”、“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都发生了化学变化2.化学反应的发生一般可通过现象加以判断。
根据下列现象判断,其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①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铵后形成沉淀 ②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盐酸产生沉淀; ③二氧化氮经加压冷凝成无色液体; ④溴水滴入裂化汽油中振荡褪色; ⑤硫酸铜粉末滴加少量水变蓝; ⑥活性炭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⑥3.如下图所示,△H 1=-393.5 kJ•mol -1,△H 2=-395.4 kJ•mol -1,下列说法或表示式正确的是A .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B .C (s 、石墨)==C (s 、金刚石) △H=" +1.9" kJ•mol -1C .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D .1 mol 石墨的总键能比1 mol 金刚石的总键能小1.9 kJ4.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 .向25mL 沸水中滴加5-6滴稀的FeCl 3溶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B .只用少量水就可鉴别Na 2CO 3和NaHCO 3固体C .用FeSO 4、NaOH 和盐酸等试剂在空气中可以制备较纯净的FeCl 3溶液D .用NaOH 溶液和盐酸可除去MgCl 2溶液中混有的AlCl 35. 室温下,向a mol/L 氨水中逐滴加入盐酸,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pH 减小B .增大C .水的电离程度先减小后增大D .K b (NH 3·H 2O)不变6.草酸是二元中强酸,草酸氢钠溶液显酸性。
河南高二高中化学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工业生产硫酸过程中,SO 2在接触室中被催化氧化为SO 3气体,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现将2 mol SO 2、1 mol O 2充入一密闭容器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98.3 kJ ,此时测得SO 2的转化率为50%,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2SO 2(g)+O 2(g)2SO 3(g) ΔH =-196.6 kJ·mol -1B .2SO 2(g)+O 2(g)2SO 3(g) ΔH =-98.3 kJ·mol -1C .SO 2(g)+O 2(g)SO 3(g) ΔH =+98.3 kJ·mol-1D .SO 2(g)+O 2(g)SO 3(g) ΔH =-196.6 kJ·mol-12.某烃不与溴水反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Fe 存在下与Cl 2反应,能生成两种一氯代物,该烃是 A .CH≡C—CH 3 B .对二甲苯 C .对甲乙苯 D .邻甲乙苯3.500 mL 1 mol/L 的稀HCl 与锌粒反应,不会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 .升高温度B .将500 mL 1 mol/L 的HCl 改为1000 mL 1 mol/L 的HClC .用1 mol/L 的H 2SO 4代替1 mol/L 的HClD .用锌粉代替锌粒4.下列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①已达平衡的反应C(s)+H 2O(g)CO(g)+H 2(g),当增加反应物物质的量时,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已达平衡的反应N 2(g)+3H 2(g)2NH 3(g),当增大N 2的浓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 2的转化率一定升高③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若减小反应器容积时,平衡一定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④有气体参加的反应达平衡时,在恒压反应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不移动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5.对于可逆反应A(g)+2B(g)2C(g)(正反应吸热),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6.pH=2的两种一元酸x 和y ,体积均为100 mL ,稀释过程中pH 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河南省滑县华罗庚实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1.材料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玻璃钢是复合材料B.铝是黑色金属材料C.石英是半导体材料D.水泥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玻璃钢是纤维强化塑料,是纤维增强复合塑料,属于复合材料,故正确;B、黑色金属是铁、铬、锰,其余为有色金属,铝为有色金属,故错误;C、半导体材料是晶体Si,故错误;D、水泥属于传统无机物非金属材料,故错误。
考点:考查材料的基本常识等知识。
2.下列各反应中,划线的反应物能够完全消耗的是A.溶于水的氯气 B.足量的一氧化碳与氧化铝C.足量的MnO2与浓盐酸共热 D.足量的铁与浓硫酸共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溶于水的氯气叫氯水,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里面有“三分子四离子”,分别是Cl2、HClO、H2O、H+、Cl- 、ClO-、OH-。
也就是氯气溶于水,会有一部分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故还会有未完全反应的氯气分子,故A选项错误;B选项在一氧化碳还原能力有限,不能还原氧化铝,在高温条件下与Fe的还原性相当,我们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利用铝单质置换铁单质,要得到Al的单质常采用电解来获得,如果非要还原得到Al单质,可以选择强还原性的Na单质,故B错误;C选项时足量的MnO2与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但是当盐酸由浓变稀就不会再继续反应了,故会有盐酸剩余,所以C错误;故选择D选项。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过程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反应过程,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尤其是B选项同学们不容易理解,参考高炉炼铁的原理,认为B选项正确,不考虑CO的还原性有限,不能还原氧化铝。
3.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所含质子数是2N AB.5.4g水所含的分子数为0.3N AC.含1mol硫酸钾的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数为2N AD.1mol金属钠与水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N A【答案】C【解析】A.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为1mol,所以质子数为2N A,正确。
河南高二高中化学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以外电源,以Al 作阳极、Pb 作阴极,电解稀硫酸,使表面表面的氧化膜增厚。
反应原理如下:电池: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 (I) 电解池:2Al+3H2OAl2O3+3H2↑电解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AB. BC. CD. D2.在温度、容积相同的3个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下(已知N 2(g)+3H 2(g)2NH 3(g) △H=-92kJ·mol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c l >c 2B. a+b>92.4C. 2p 23D. a l +a 3<13.电化学降解NO 3-的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铅蓄电池的A 极为正极B .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正极质量增大C .该电解池的阴极反应为:2NO 3-+6H2O+10e -=N 2+12OH -D .若电解过程中转移2mol 电子,则交换膜两侧电解液的质量变化差△m 左-△m 右=10.4g4.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电池总反应为2Ag+Cl=2AgC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A.正极反应为AgCl +e-=Ag +Cl-B.放电时,交换膜右侧溶液中有大量白色沉淀生成C.若用NaCl溶液代替盐酸,则电池总反应随之改变D.当电路中转移0.01mole-时,交换膜左侧溶液中约减少0.02mol离子5.电浮选凝聚法是工业上采用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保持污水的pH在5.0~6.0之间,利用电解过程中生成的沉淀的吸附性吸附污物而沉积下来,模拟处理装置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Fe(OH)3A.X电极是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4-8e-+4CO32-=5CO2+2H2OB.铁是阳极,先失去电子生成Fe2+C.工作时熔融碳酸盐中的CO32-移向Y电极D.污水中存在反应4Fe2++10H2O+O2=4Fe(OH)3+8H+6.有关晶体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NaCl晶体中Na+最近的Cl-形成正八面体B.在CaF2晶体中,每个晶胞平均占有4个Ca2+C.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数与碳碳键个数的比为1 : 4D.铜晶体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铜原子的配位数为12二、填空题某课外小组分别用下图所示装置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进行实验探究。
河南高二高中化学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 .在硫化氢水溶液中加入碱有利于S 2-的生成B .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氧化反应C .高压有利于合成氨反应D .向新制氯水中加入碳酸钙有利于次氯酸浓度增大2.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s)+3Y(g)2Z(g),ΔH <0。
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 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正催化剂 ⑥分离出Z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某一反应物浓度,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都增大B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体积缩小,体系中各气体的浓度一定增大C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使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的气体的浓度一定增大D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4.在一定温度下,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H 2和I 2蒸气各0.5mol ,发生反应H 2+I 22HI ,达到平衡时,生成HI 0.8 mol ,若其它条件不变,开始充入的H 2为2 mol ,则达到平衡时生成的HI 可能是下列中的 A 1.1 mol B 0.87 mol C 0.8 mol D 0.5 mol5.下图是可逆反应A+2B 2C+3D 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可推断A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B .若A 、B 是气体,则D 是液体或固体C .逆反应是放热反应.D .A 、B 、C 、D 均为气体6.在体积相同的A 和B 两个带活塞的玻璃容器中,如分别注入1/4容积颜色相同的NO 2和Br 2(气),然后将活塞同时向外拉到1/2处(快速),过一会儿可以看到 A .A 中颜色比B 中浅 B .A 中颜色比B 中深C .A 、B 中颜色深浅一样D .A 、B 中颜色都比开始时深 7.密闭容器中的平衡体系H 2+I 2(g) 2HI(g) △H < O ,欲使HI 浓度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A .扩大体积 B .升温 C .降温 D .加催化剂8.在密闭容器中有可逆反应:nA(g) +mB(g) pC(g) △H >O 处于平衡状态(又知n +m >P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升高温度时,c(B)/C(C)的比值减小②降温时体系内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③加入B ,A 的转化率变大④加入催化剂,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⑤充入C ,则A 、B 的物质的量增大 A .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全部9.甲萘醌(维生素K)有止血作用,它可通过2—甲基萘的氧化而制得,反应中常用乙酸作催化剂,该反应放热,可表示为:在某次合成反应中,用1.4g 的2—甲基萘,才制得0.17g 甲萘醌,已知该次合成反应的速率是快的,试判断导致其产率低的原因是 A .使用了过量的氧化剂 B .没有用乙酸,而是使用了其它催化剂 C .把反应混合物加热 D .所生成的甲萘醌是沉淀物10.一定条件反应N 2+3H 22NH 3达平衡,当单独改变下述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 A .加催化剂,v(正)和v (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B .加压, v (正)和v (逆)都增大,且v (正)增加倍数大于v (逆)增加倍数C .降温, v (正)和v (逆)都减少,且v (正)减少倍数大于v (逆)减少倍数D .增加N 2的浓度, v (正)和v (逆)都增大,且v (正)增加倍数大于v (逆)增加倍数11.常温下的定容容器中,建立如下平衡:3NO2+H2O NO +2HNO3,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往容器中通入少量的氧气后、原体系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A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NO 的物质的量可能不变 C .NO 的物质的量一定会减少D .NO2增加的物质的量是通入O2的物质的量的2倍12.在密团容器中充入1molCO 和1molH 2O (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3mol CO 2(反应为CO+H 2O(g) CO 2+H 2),当其他条件不变,充入的水蒸气改变为2mol 时,平衡时生成CO 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 .0.5mol B .0.95mol C .1mol D .2/3mol13.可逆反应mA(g)+nB(g) pC(g)+qD(g),在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改变某一条件后,正反应速率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的转化率增大 B .平衡向逆向移动C .平衡没有移动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4.由可逆反应测绘出图象如下图,纵坐标为生成物在平衡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下列对该反应的判断正确的是A .反应物中一定有气体B .生成物中一定有气体C .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D .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15.在地壳内,深度每增加1km ,压强大约增加25250~30300kPa ,在这样的压强下,对固体物质的平衡会发生较大的影响。
河南省滑县华罗庚实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1.材料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玻璃钢是复合材料B.铝是黑色金属材料C.石英是半导体材料D.水泥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玻璃钢是纤维强化塑料,是纤维增强复合塑料,属于复合材料,故正确;B、黑色金属是铁、铬、锰,其余为有色金属,铝为有色金属,故错误;C、半导体材料是晶体Si,故错误;D、水泥属于传统无机物非金属材料,故错误。
考点:考查材料的基本常识等知识。
2.下列各反应中,划线的反应物能够完全消耗的是A.溶于水的氯气 B.足量的一氧化碳与氧化铝C.足量的MnO2与浓盐酸共热 D.足量的铁与浓硫酸共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溶于水的氯气叫氯水,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里面有“三分子四离子”,分别是Cl2、HClO、H2O、H+、Cl- 、ClO-、OH-。
也就是氯气溶于水,会有一部分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故还会有未完全反应的氯气分子,故A选项错误;B选项在一氧化碳还原能力有限,不能还原氧化铝,在高温条件下与Fe的还原性相当,我们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利用铝单质置换铁单质,要得到Al的单质常采用电解来获得,如果非要还原得到Al单质,可以选择强还原性的Na单质,故B错误;C选项时足量的MnO2与浓盐酸共热制备氯气,但是当盐酸由浓变稀就不会再继续反应了,故会有盐酸剩余,所以C错误;故选择D选项。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过程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反应过程,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尤其是B选项同学们不容易理解,参考高炉炼铁的原理,认为B选项正确,不考虑CO的还原性有限,不能还原氧化铝。
3.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所含质子数是2N AB.5.4g水所含的分子数为0.3N AC.含1mol硫酸钾的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数为2N AD.1mol金属钠与水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N A【答案】C【解析】A.标准状况下,22.4L氢气为1mol,所以质子数为2N A,正确。
B.5.4g水为5.4/18=0.3mol,B正确。
C.含1mol硫酸钾的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数为N A,错误。
D.1mol 金属钠反应失去1mol电子,正确。
故选C4.下列物质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A .B .CO 2C .Na 2O 2D .NH 4Cl【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苯中C 与C 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C 与H 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正确;B 、二氧化碳分子中,只含极性共价键,错误;C 、过氧化钠中只含O 与O 形成的非极性共价键,错误;D 、N 与H 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不含非极性共价键,错误,答案选A 。
考点:考查化学键的判断5.等量的苛性钠溶液分别用pH=2和pH=3的醋酸溶液中和,设消耗的醋酸溶液的体积依次为V a 、V b ,则两者的关系正确的为 ( )A .V a >10 V bB .V b =10V aC .V b <10 V aD . V b >10 V a【答案】D【解析】6.已知1.505×1023个X 气体分子的质量为16g ,则X 气体的摩尔质量是A .16gB .32gC .32g /molD .64g /mol【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n=N/N A ,n(X)=1.505×1023/6.02×1023mol=0.25mol ,然后再根据n=m/M ,则X 的摩尔质量M=16/0.25g ·mol -1=64g·mol -1,故选项D 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7.在硫酸工业生产过程中,接触室中发生的反应为:2SO 2(g)+ O 2(g) 2 SO 3 (g) △H <0, 在工业生产中该反应应采取的适宜条件是A .低温、低压、催化剂B .高温、高压、催化剂C .低温、常压、催化剂D .适宜的温度、常压、催化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勒夏特列原理知高压虽然利于SO 2生成,但在常压下SO 2的平衡转化率已经很高,加压必须增加设备,增大投资和能量消耗,故实际生产中,通常采用常压操作,而低温反应速率较低,不利于生成,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用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必须选择合适的温度,不能太低,需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故选D 。
考点:考查工业生产条件选择的有关判断8.氮化硅(Si 3N 4)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它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3SiO 2 + 6C + 2N 2 高温 Si 3N 4 + 6CO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226N c CO c K B .若增大压强,则上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 .该反应中只有N 2是氧化剂D .该反应在高温下反应,△H 一定大于零【答案】D【解析】该反应中SiO2、C、Si3N4均为固体,只有N2和CO为气体,且SiO2中元素的化合价没变。
在高温下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9.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
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A.浓硫酸与水 B.熟石灰与水C.生石灰与水 D.氯化钠与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A、浓硫酸与水混合放热,但浓硫酸是危险物品,不适于外出携带,A错误; B、熟石灰溶于水放热,但熟石灰的溶解度较小,放出的热量少达不到加热的目的,B错误;C、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且安全方便携带,C正确;D、氯化钠与水不反应,不产生热量,D错误。
考点: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
10.Cu2S与一定量某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SO4、Cu(NO3)2、 NO 、NO2及H2O,如果生成的NO 和NO2 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5 B.2:5 C.1:7 D.2:7【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由于在反应中元素的原子守恒,所以Cu2S 与硝酸反应的方程式是:2Cu2S+14HNO3=2CuSO4+2Cu(NO3)2+5NO↑+5NO2↑+7H2O,所以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7,因此选项是C。
考点:考查守恒方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的知识。
11.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是( )A.25℃时,pH=12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01 N AB.9 g H218O含有的中子数为5N AC.常温常压下,28 g C2H4、C3H6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碳原子的数目为2N AD.分子数为N A的CO、N2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质量为28g【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不知道体积,无法计算;B、H218O的摩尔质量为20,9 g H218O不是0.5 mol;C、正确,C2H4、C3H6最简式相同,无论怎么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含碳、氢一样;D、非标况下,22.4L不一定是1 mol。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
12.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在同周期,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和C-,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 B>A>C B.原子半径:A>B>CC.离子半径:A2->C->B2+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C>B【答案】C【解析】A ,B ,C ,分别为三种短周期元素,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说明B为第三周期元素、C为第二周期元素或B为第二周期元素、C为第一周期元素;当B为第三周期元素、C为第二周期元素时,B2+表示失去2个电子、C-表示得到1个电子,B为镁、C为氟,由于A , B ,在同一周期,A 的最低价阴离子分别为A2-,A2-表示得到2个电子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则A为硫元素。
A、原子序数A>B>C,所以A错误;B原子半径:B>A>C,所以B错误;C离子半径:A2->C->B2+,正确;D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C>A>B,所以D错误。
同理当B为第二周期元素、C为第一周期元素时,A为氧、B为铍、C为氢。
A、原子序数A>B>C,所以A错误;B原子半径:B>A>C,所以B错误;C离子半径:A2->C->B2+,正确;D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B>C,所以D错误。
综上所分析可知,只有C正确。
13.将0.1mol下列物质置于1L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中阳离子数最多的是()A.KCl B.Ag2S C.AlCl3 D.CaCl2【答案】C【解析】此题涉及到物质溶解性、盐的水解等知识。
依据“有弱才水解”规律,AlCl3能水解:Al3++3H 2O Al(OH)3+3H+,由此可知,若有1mol Al3+水解,则能产生3mol H+,水解使阳离子数目增多。
故C中阳离子数>0.1mol。
A、D中nK+ =nCa2+=0.1mol(水电离出H+可忽略),B中的Ag2S在水中难溶,故溶液中阳离子数<0.1mol。
错点警示:往往对盐的水解产生一种错误理解,即Al3+因水解而使Al3+浓度减小,本题已转移到溶液中阳离子总数多少的问题上。
14.某同学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池为原电池装置,Cu电极发生还原反应B.实验过程中,甲池左侧烧杯中NO3-的浓度不变C.若甲池中Ag电极质量增加5.4 g时,乙池某电极析出1.6 g金属,则乙中的某盐溶液可能是AgNO3溶液D.若用铜制U形物代替“盐桥”,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U形物称量,质量会减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由装置图可知甲池为原电池装置,发生反应为Cu+2Ag+=2Ag+Cu2+,Cu电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误;B.实验过程中甲池左侧烧杯中产生Cu2+,盐桥中NO3-移向甲池中左侧烧杯,则实验过程中,甲池左侧烧杯中NO3-的浓度增大,B项错误;C.甲池中Ag电极质量增加5.4g时,乙池若为AgNO3溶液,则乙池某电极析出金属质量≤5.4g,C项正确;D.若用铜制U形物代替“盐桥”,则甲池右侧烧杯即为原电池装置,发生Cu+2Ag+=2Ag+Cu2+,U形棒发生反应Cu-2e—=Cu2+,而甲池左侧烧杯U形棒发生反应Cu2++2e—= Cu,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U形物称量,质量不变,D项错误;答案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