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12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母亲常聪慧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钱的儿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美丽的花园。
儿子想尽孝心。
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
“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
”母亲总是这样说。
儿子无奈,嘟囔道:“哪儿有天天过年的?”儿媳从遥远的南方来接婆婆,哭得泪眼汪汪,母亲陪着掉泪,可就是不肯走。
儿媳失望而去,临走留下一些现金。
母亲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银行帐户里有很多了,又没有开销,要那么多做什么。
她想了一夜,第二天起早托了一个妥当人,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
她和校领导说,“组个乐队吧,培养培养咱娃,没准能出几个大音乐家。
”其实她是想儿子了,当年儿子喜欢二胡,拉得不错,还得过奖,但家里穷,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她觉得欠儿子的。
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坐到学校墙外听乐队练习。
听着听着她眼前就想象是儿子在弹琴,那琴声像高高低低的山坡,偶尔会蹦出淘气的小兔子,沿着草尖儿跳一出舞蹈。
学校去市里文艺汇演,特意邀请了母亲。
学生们上场了,精神得像精致的洋娃娃。
开始演奏前,学生代表讲话,他说,他们只是冀中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小学,今天能通过层层考试来到这里,要感谢一个人----王奶奶。
灯光转暗到观众席上的母亲。
母亲惊愕地站起,不知所措地鼓着掌。
学生代表说是王奶奶让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摸过贵重乐器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孩子继续讲。
妈妈已经听不进了,她的耳朵里像响着吵人的火车。
她颤抖着拨通儿子的手机,冲那边喊:“儿子,你听……”儿子在忙,匆忙嗯了几声就挂了。
观看孩子们演出,母亲双眼始终盈着幸福的泪水。
儿子总是忙,路途又遥远。
以前是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几年回来一次。
2018-2019学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离骚》写作年代问题,宋代以前基本是清楚的。
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均明确记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刘向《新序》更是明确指出:“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
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也就是说,屈原《离骚》是在怀王十六年被放逐后所作。
可以说,这是宋代以前楚辞学界的普遍看法。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继承了太史公和刘向的看法,认为《离骚》的内容是屈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而朱熹《楚辞集注》则提出《离骚》并非屈原“逐”后所作而是“疏”后所作。
尽管朱熹提出的实际是个伪命题,因为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曾经明确指出,在先秦时代,“疏”是“放”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朱熹肇端发疑,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等骚学名家相继对此加以发挥,以致其后在《离骚》写作年代问题上的歧见更显纷纭。
《离骚》写作年代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严重影响着楚辞研究的深入。
不过,经过近几十年的激烈争辩,问题越来越清楚,即屈原于怀王十六年放逐后作《离骚》这个观点应该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
有些学者曾经借口“文本为重”,提出过一些质疑,如作品中的“江南地名”“叹老心情”等,但早在20世纪,汤炳正等骚学名家均已对这些质疑一一反驳。
而且,恰恰是《离骚》的文本有力地证明,《离骚》作于怀王时期。
《离骚》中明明白白写道:“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屈原列传》等史料证明,对屈原“数化”,即时而信任,时而猜疑的,是怀王,而非顷襄王。
因为顷襄王一直没有重用屈原,根本不存在“数化”的问题。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常聪慧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钱的儿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美丽的花园。
儿子想尽孝心。
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
“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
”母亲总是这样说。
儿子无奈,嘟囔道:“哪儿有天天过年的?”儿媳从遥远的南方来接婆婆,哭得泪眼汪汪,母亲陪着掉泪,可就是不肯走。
儿媳失望而去,临走留下一些现金。
母亲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银行帐户里有很多了,又没有开销,要那么多做什么。
她想了一夜,第二天起早托了一个妥当人,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
她和校领导说,“组个乐队吧,培养培养咱娃,没准能出几个大音乐家。
”其实她是想儿子了,当年儿子喜欢二胡,拉得不错,还得过奖,但家里穷,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她觉得欠儿子的。
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坐到学校墙外听乐队练习。
听着听着她眼前就想象是儿子在弹琴,那琴声像高高低低的山坡,偶尔会蹦出淘气的小兔子,沿着草尖儿跳一出舞蹈。
学校去市里文艺汇演,特意邀请了母亲。
学生们上场了,精神得像精致的洋娃娃。
开始演奏前,学生代表讲话,他说,他们只是冀中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小学,今天能通过层层考试来到这里,要感谢一个人----王奶奶。
灯光转暗到观众席上的母亲。
母亲惊愕地站起,不知所措地鼓着掌。
学生代表说是王奶奶让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摸过贵重乐器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孩子继续讲。
妈妈已经听不进了,她的耳朵里像响着吵人的火车。
她颤抖着拨通儿子的手机,冲那边喊:“儿子,你听……”儿子在忙,匆忙嗯了几声就挂了。
观看孩子们演出,母亲双眼始终盈着幸福的泪水。
儿子总是忙,路途又遥远。
以前是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几年回来一次。
每次通电话,儿子总一副疲惫不堪的音调,每次总提要母亲去城里享福。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答题区域内。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
集宁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
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
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
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
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
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
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
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
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
“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
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
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母亲常聪慧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钱的儿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美丽的花园。
儿子想尽孝心。
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
“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
”母亲总是这样说。
儿子无奈,嘟囔道:“哪儿有天天过年的?”儿媳从遥远的南方来接婆婆,哭得泪眼汪汪,母亲陪着掉泪,可就是不肯走。
儿媳失望而去,临走留下一些现金。
母亲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银行帐户里有很多了,又没有开销,要那么多做什么。
她想了一夜,第二天起早托了一个妥当人,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
她和校领导说,“组个乐队吧,培养培养咱娃,没准能出几个大音乐家。
”其实她是想儿子了,当年儿子喜欢二胡,拉得不错,还得过奖,但家里穷,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她觉得欠儿子的。
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坐到学校墙外听乐队练习。
听着听着她眼前就想象是儿子在弹琴,那琴声像高高低低的山坡,偶尔会蹦出淘气的小兔子,沿着草尖儿跳一出舞蹈。
学校去市里文艺汇演,特意邀请了母亲。
学生们上场了,精神得像精致的洋娃娃。
开始演奏前,学生代表讲话,他说,他们只是冀中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小学,今天能通过层层考试来到这里,要感谢一个人----王奶奶。
灯光转暗到观众席上的母亲。
母亲惊愕地站起,不知所措地鼓着掌。
学生代表说是王奶奶让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摸过贵重乐器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孩子继续讲。
妈妈已经听不进了,她的耳朵里像响着吵人的火车。
她颤抖着拨通儿子的手机,冲那边喊:“儿子,你听……”儿子在忙,匆忙嗯了几声就挂了。
观看孩子们演出,母亲双眼始终盈着幸福的泪水。
儿子总是忙,路途又遥远。
以前是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几年回来一次。
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红袍刘泷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
下颔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
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
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
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
一件是“甜蜜”。
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
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似、神似。
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
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
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儿,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笈。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
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000元已经不菲。
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儿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000元,而是6万元。
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年级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文本阅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两大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应按照试卷要求在相应位置作答,不合要求的作答一律作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
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
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
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
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
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
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
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
集宁一中2016——2017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钱谷融先生1957年2月发表的《论“文学是人学”》是建国以来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篇历史文献。
文章提出了关于文学的人道主义基本精神和原则,不仅在当时具有抵制极“左”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意义,也不仅在新时期之初具有拨乱反正、促使文学回归自身审美特质的功效,而且在新世纪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消费主义日益蔓延的现实语境下,仍然具有抵御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维护文学和批评独立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钱先生的重大学术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命题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以符合文艺自身规律的方式作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论阐述。
第一,批评前苏联文学理论家季摩菲耶夫“人的描写是反映整体现实所使用的工具”的“人是工具”观点,确立了人在文学里的中心地位。
第二,从价值论角度论述文学作为人学的思想内涵,首次突破把思想倾向落后的作家创作出伟大作品归因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战胜落后世界观的正统主张,认为与其把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的成功“说成是现实主义的胜利,倒不如把它当作人道主义的胜利来得更恰当些”,确立了这个命题的人道主义精神实质。
第三,论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突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中巨大、根本的作用。
一是明确区分了作为历史思潮和作为人类普遍精神的人道主义,二是精辟地概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即“把人当作人”,在文学艺术中,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为“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三是高度推崇人道主义精神在文艺发展中的巨大历史作用;四是明确把人道主义作为评价文艺作品价值的“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标准”;五是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文学理所当然地要以描绘和表现普遍人性为己任。
显而易见,钱先生“文学是人学”命题的核心内涵是以“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来认识、理解、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人是目的,尊重人、解放人、把人当作人,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并以这种态度来描写人、揭示人性的广度和深度,真正把人作为文学描写的中心。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2019届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透视“李约瑟难题”:呼唤创新文化梁启东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
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
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的环境。
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节选自2017年7月25日光明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
B.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
C.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D.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明了方向。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生发。
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
D.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约瑟难题”实际上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
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D.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孙犁的风骨江南鹤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
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
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
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
”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
”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
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
”说罢,便流下眼泪。
铁凝也是泪眼汪汪。
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
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便去世了。
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如云集》《晚华集》《老荒集》等十本书。
这十本书除个别篇章外,大部分写于1976年至1995年。
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空话。
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
这些文字是孙犁先生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孙犁先生的风骨!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
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
孙犁先生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流淌,像春风拂人衣袂。
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泊,志存高远。
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
“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
”(见《风烛庵杂记》)“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
”(见《陋巷集》之《太湖》)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
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作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凡人能够匹敌。
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
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
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
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
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
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用于时代。
”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作家金梅说:“但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写自己重读了孙犁所著的十本书,这样写的目的是感谢孙犁让自己在阅读中受益良多,并引出孙犁的“风骨”这个话题。
B.贾平凹对孙犁的评价极高,认为孙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活到老,写到老,文章越来越老辣,没有谁能与之匹敌。
C.孙犁推崇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作家要忠诚于时代和人民,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都是富于人情、富于理想的。
D.文章用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叙事写人,使内容更具有真实感,同时方便作者叙事抒情和随时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
5.这篇散文在选材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选材的作用。
(5分)6.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
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
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1 000美元罚金。
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
(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材料二:(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材料三: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
”国歌展示馆馆长扬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
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
对辱没国家的尊严、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材料四: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
香港、澳门社会普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年10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和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