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材新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解读荒漠化是指一定区域内土地逐步退化,不再适宜生长各种植物并且形成沙漠的现象。
对于大自然的破坏和人类活动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解读,将为我们提供更好的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现状2、认识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方法二、教学重点1、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2、荒漠化防治方法三、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2、荒漠化防治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四、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2、探究学习法3、讨论学习法五、教学过程1、知识梳理了解荒漠化的现状,并掌握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和人类因素。
2、探究学习通过课外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情况进行了解。
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常见植物和驯化动物,以及控制荒漠化的不同方法。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花费时间自己研究,制定一个荒漠化防治计划,这将帮助他们思考荒漠化的危害以及战胜荒漠化的方法。
4、讨论学习每组将其所做的PPT展示给全班,并进行讨论、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所有组都会提交自己的防治计划和PPT,以便分享经验和思路。
六、教学心得本课程长达一个标准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防治,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由于荒漠化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理解其危害和发展合适的防治计划必须加强。
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直接面对现实问题,让其充分理解环保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参与到野外实践中,使其更好地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合作探究和探究学习促进他们的思想和实践。
教师还应提供足够的实用工具,让学生了解和应用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
七、教学建议1、增加荒漠化防治方法的探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事实和理论知识。
2、推荐常见的博物馆和自然保护区,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和环境的失衡问题。
3、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树立适当的环保意识,并提升其环保素养。
4、推荐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和社交账号,以增加普及环保知识的渠道。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4期(总第328期)课例点评▲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材新析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第一中学 吴立勋【摘要】本文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创设新情境,设置6道探究题贯穿全课,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在学案上完成了课堂探究及课后拓展,再通过教师评价反馈,培养了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并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地理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原生荒漠;荒漠化;坎儿井【课标展示】以某区域(我国西北)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文本解读与处理】通过课标与教材的比对,笔者认为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存在着逻辑性不强、原生荒漠与荒漠化概念讲述不清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依据课标要求,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增添感性素材(以笔者到西北地理考察的照片及考察报告为素材),创设新情境,设置探究题,让学生在课堂探究及课后拓展中获取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地理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
【教材逻辑重构】经过处理后本节教材的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表示如下:原生荒漠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防治的具体措施—探究坎儿井【授课提纲】笔者设计以图片引入新课,通过逻辑递进的6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成了解析史料的主体,教师则起引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更有利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地。
2.紧扣“历史解释”要素运用史料是核心“历史解释”素养既是态度,也是能力与方法,其涵养非一日之功,从涵养过程看,二轮复习应是能力、方法的提升阶段。
因此,基于提升“历史解释”素养的史料教学应紧扣“历史解释”要素有的放矢地展开,每一则史料的运用都应有清晰的能力、方法提升目标,如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评析不同的历史解释、客观论述历史事物、分析因果关系等。
教学反思与创新: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多,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在当今的环境变化中,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荒漠化等情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对此,高中地理课程中的荒漠化防治教育尤为重要,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荒漠化的认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本文将结合教学反思与创新,讨论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
一、教学反思1.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计划及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步骤和过程中所遵循的思路和原则。
在高中地理荒漠化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出发,可以选择以下的教学策略:(1)问题引导式教学策略。
在讲授荒漠化防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道道与荒漠化有关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荒漠化防治的理论知识和防治技能。
(2)案例教学策略。
在荒漠化防治教学中,利用一些经典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荒漠化防治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尤其针对一个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荒漠化防治教学的效果不仅仅要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上,更是要体现在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上。
但是,荒漠化防治的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程度、环保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当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环保意识得到加强时,荒漠化防治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二、教学创新1. 教学资源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采用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支持荒漠化防治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3. 荒漠化分布的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其成因。
2. 讲解荒漠化概念、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
4. 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拓展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六、教学内容1. 生物措施:植被恢复、物种引进与适应性培育2. 工程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土地改良、防沙治沙工程3. 农业措施:改良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 社会经济措施:政策法规制定、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5. 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荒漠化治理经验分享、技术合作与援助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类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综合性与协调性,以及国际合作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成功案例。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教材分析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知识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本节课的指导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四、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五、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能够区分荒漠、荒漠化、沙漠化三个概念2.能够结合资料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及措施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七、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归纳法合作探究法八、设计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探究、理解地理事物,紧扣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九、课时安排1课时《荒漠化的治理-我国以西北地区为例》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
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课标分析】: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分析】人类活动导致了植被破坏,破坏了植被也就破坏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从而形成荒漠化的土地。
荒漠化的扩展和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沙尘暴盛行,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切都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缓。
【学情分析】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
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学设计】【评测练习】1、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2、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A全球变暖 B森林破坏C土地生产能力日益丧失 D臭氧层破坏3、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C、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D、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4、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认为因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5、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6、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7、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气候异常B、人类活动C、雨量的变化D、干旱环境8、2000年春天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长、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时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材新析
作者:吴立勋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创设新情境,设置6道探究题贯穿全课,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在学案上完成了课堂探究及课后拓展,再通过教师评价反馈,培养了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并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地理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原生荒漠;荒漠化;坎儿井
【课标展示】以某区域(我国西北)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文本解读与处理】通过课标与教材的比对,笔者认为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材存在着逻辑性不强、原生荒漠与荒漠化概念讲述不清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依据课标要求,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增添感性素材(以笔者到西北地理考察的照片及考察报告为素材),创设新情境,设置探究题,让学生在课堂探究及课后拓展中获取知识,提高地理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地理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课程理念。
【教材逻辑重构】经过处理后本节教材的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表示如下:
原生荒漠的成因—荒漠化的成因—防治的具体措施—探究坎儿井
【授课提纲】笔者设计以图片引入新课,通过逻辑递进的6道探究题贯穿全课内容。
用感性的图片鸣沙山、胡杨树、魔鬼城(雅丹地貌)、火焰山、交河古城、坎儿井等引入新课。
一、荒漠化的概念
【探究1】荒漠与沙漠的比较
(1)荒漠:荒凉,无(少)植被的自然景观,包括沙漠、石漠、红漠、盐碱地……(展示各类型图片)
(2)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