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罗隐《雪》柳宗元《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雪》阅读答案《雪》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雪》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阅读答案1《雪》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
本文的主旨比较隐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
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设题意图是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
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三、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
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雪现代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雪现代文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篇一」《清晨的晓雪》旋子(11分)①北京的十月居然下了雪。
②这场雪来的那么突然。
清晨当我睁开惺忪双眼A.(观望、眺望、远望)窗外的时候,被惊呆了!一个久违的仿若梦中的洁白世界:皑皑的白雪包裹着灰色的楼群,花树墙也戴上了洁白的帽子,飞扬的绒花潇潇地飘坠于柳枝的间隙,好一个曼妙、空灵、无垠的世界!这场无约而至的雪瞬间洗刷了我心头的烦闷,带给我沁透心肺的清凉。
这雪来得着实早了点,连凉棚上垂下的叶子都还是油油的绿色。
绿叶染了雪,显得更翠、更艳了。
打开窗子,外面的雪花悠悠地飘着,像是一个个穿着舞鞋跳着芭蕾的精灵轻轻地降落到树上、花蕊间、草丛中。
伸出手,捧回一两朵雪花,旋即融化在我的.掌心。
也许雪是知道我欣赏它的,所以才愿意逝在我温暖的掌心,雪是聪明的,懂得为悦己者融。
③不知是因为清晨,还是人们怕惊扰了那静默的雪花,这个早上格外安静。
我决定出去看看,近距离地感受雪的柔媚。
④穿过楼道的途中,又遇惊喜,开着的后窗外,一棵悬挂着红果的树枝正带雪摇晃,雪絮依着树叶,红樱点缀着白雪,真是雪树银花,燃烧红唇一瓣怒!⑤大雪洗却了尘埃,空气清新宜人。
雪花仍饶有兴致地飘舞着,此时路上被踩踏过的雪已经开始一点点的化成了水。
在那片没人踏过的雪上踩下一脚,带回满满一鞋白絮,好似圣诞老人的靴子。
这场初雪自然也少不了鸟儿的足迹,三两只麻雀踮立在枝头,互诉着心头的喜悦。
一位爷爷拿着相机想把他的宝贝孙儿记录在这场雪中,孩子却调皮地只顾玩雪。
顽童溅飞的雪屑,散在空中,泛起点点银光。
捧一把雪,揉成雪球,贴在脸颊,那种冰冰凉凉的熟悉的感觉,让我B.(嗅、闻、吸)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和那遥远的童年的气息,把雪球掷向空中,载我的心回到了遥远的故乡⑥我是北方的来客,家乡在乌苏里江畔,这注定了我与雪有着扯不断的情缘。
⑦小时候家乡的雪特别大,冬天根本见不到黑色的土地,房子和院子上,全部都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江畔,雪天相连,从江到天整个都是茫茫的一片,望不到边缘。
咏雪练习题和答案1. 阅读以下咏雪的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雪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 请列举至少三种雪在古代诗歌中的常见象征意义,并给出相应的诗句作为例证。
3. 根据以下诗句,解释“雪”在诗中所扮演的角色。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4. 阅读以下诗句,讨论雪如何影响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其一》)5.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咏雪诗,并写一篇短文,描述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以及它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 柳宗元的《江雪》中,雪的意象与孤独、寂静的情感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脱和内心的孤独。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通过雪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北国风光,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惋惜和对壮美景色的赞美。
2. 雪在古代诗歌中的三种象征意义包括:- 纯洁无瑕: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寒冷与孤独:如“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变化无常: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3. 在杜甫的《绝句》中,“雪”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
4. 雪在卢梅坡的《雪梅·其一》中,通过与梅花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不同事物的独特之美。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多样性的感悟。
5. (示例答案)我最喜欢的咏雪诗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启发我,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平和与温暖才是最重要的。
雪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雪阅读题及答案雪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雪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雪》文章阅读: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
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
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
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
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
呼啸了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
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
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
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
”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
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
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
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咏雪》《雪》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雪南北朝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雪唐代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4.(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可知,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
B.吴诗通过“微风摇”“细雪下”“如雾转”等词体现出江南雪景的特点。
C.吴诗五六句对比鲜明,眼前不见杨柳的绿意,但见桂树枝头上的白雪。
D.罗诗在看似平和的叙写中流露出冷隽的讽刺,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愤怒。
15.(6分)同样是写雪,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内容:吴诗直接描写了庭院中的细雪在帘隙间、空中、阶上、桂枝头等的景象;罗诗并未直接写雪,而是借题发挥。
情感:吴诗表现诗人“不见杨柳春”的叹惋以及“相思”无人倾诉的感伤与孤独;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错误。
罗诗并未直接描写雪,且不是咏物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内容:《咏雪》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
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
“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
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
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
“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
这与“下帘隙”不同。
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至于阶上,已为白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
诗歌专题训练-------咏雪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罗隐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①落偏饶。
巢居②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注】①颜巷:指颜回所居的陋巷,后用以指简陋的居处。
②巢居:谓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
犹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紧扣诗题,用“细玉罗纹”作比,写出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形象生动。
B.颔联写风雪中居住环境的艰苦,并用“旅客愁闻”侧面突出风雪之大。
C.诗人本想寒窗赏雪来寻诗作句,却不曾想被落纸不见的雪花打扰而诗意难觅。
D.本诗以“雪”为纽带将咏物和诗人自身的感触巧妙联系起来,意蕴丰富。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组元代套曲,回答小题。
咏雪白朴【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
穷冬节物偏宜晚。
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
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
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
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
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3.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感。
C.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辣。
D.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开。
4.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黄庭坚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雪》含答案(2021秋·云南·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杜荀鹤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①足行。
【注释】①跣xiǎn:赤脚。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渲染雪寒。
B.第二联“不见飞禽影”,从听觉感受写出大雪天特有的凄寒寂静之景,“折竹声”从视觉感受写出积雪之重、雪势之大。
C.第三联以“巢穴”变得“相似”和“路岐”变得“一般平”写出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
D.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都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22.请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等方面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
参考答案:21.B 22.①尾联想象出公子拥袍尚言冷和樵夫光脚雪上行的生活图景,并进行对比。
②紧扣“雪”字,照应前诗“雪寒”特征的同时,揭示出不同阶层生活境遇悬殊的社会现实。
③尾联表达出诗人对此的不平之感并寄寓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第二联‘不见飞禽影’,从听觉感受……‘折竹声’从视觉感受”错误。
视觉、听觉的陈述有误。
“不见飞禽影”,是从视觉感受写,“折竹声”是从听觉感受写。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尾联“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意思是:穿着锦衣华服的公子哥们,你们不要再抱怨天寒地冻了,你们没看到,那樵夫衣衫单薄正赤着脚在雪上行走马?这两句诗,是作者的想象,“拥袍公子”“言冷”与“樵夫跣足行”构成鲜明的对比;且“拥袍公子”“言冷”紧扣诗的题目“雪”,照应首联中“寒骨生”的雪寒特征。
“拥袍公子”与“樵夫”一着“袍”,一“跣足”,揭示了不同的阶层生活境遇悬殊的社会现实,“休言冷”,表达出诗人对此的不平之感并寄寓了他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九年级语文作业纸NO.课题:《雪》班级:姓名:主备人:王姗审核人:徐美云时间:1.25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磬.口()胭.脂()朔.方()褪.尽()凛.冽()闪烁.()眷.念()脂粉奁.()撒.沙()二、语言运用题1、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集团,于2007年10月29日迎来了20周年庆典,聘请刘翔出任形象大使,推出了“速度,让世界改变看法;专业,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的广告语。
这则广告语很有创意,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分析。
2、将下面的简讯概括成—句话消息。
(不超过加20字)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发生变化,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明显减少。
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方部分流域水资源已从周期性短缺转变成绝对性短缺。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比20年前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其中海河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减少4 1%,水资源总量减少25%”。
四、课外阅读:享受春雨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
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
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
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
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6课《雪》同步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绯.红(fēi)狭隘.(yì)津.津有味(jīn)B.剔.透(tī)步骤.(zhòu)既往不咎.(jiù)C.濒.临(bīn)颈.椎(jīng)载.歌载舞(zǎi)D.庇.护(pì)广袤.(mào)中流砥.柱(jīn)答案:B解析:分析:B(A项中“隘”读音为“ài”;C项中“载"读音为zài;D项中的“庇"读音为bì)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字音的掌握,把平时常混淆的找到看是否正确,逐个排除,答案就很简单。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先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即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其美。
答案:D解析:分析: D项中“两全齐美”的应是“两全其美”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字形的掌握,把自己平时掌握的词语在回顾下,就很容易选择。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及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及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篇一:雪节选阅读答案篇二:雪节选阅读答案篇三:雪节选阅读答案雪阅读练习及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雪阅读练习及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4.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本文通过写景水鱼、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凄怆的情感。
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文中的“对比烘托”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怡然不动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俶尔远逝,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空无,6.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9-20 题。
(8 分)(本题由李炯老师提供)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注】此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他居住的愚溪一带杂草从生,偏僻荒凉,道无行人。
王二十舍人:即王涯,柳宗元的同年友,时为中书舍人。
凤沼:即凤凰沼,这里指京城。
19.罗诗中“为瑞”意为,柳诗中“琼瑶”指的是。
(2 分)
20.两首诗借用的意象相同,但全诗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每首至少指出两种手法)(6 分)
19. 下雪雪花
20.罗诗:设问。
以“丰年事若何?”引出问题,三四句作答。
对比。
把“尽道丰年瑞”的达官贵人和雪天空腹破衣的贫者作了对比。
议论。
借“为瑞不宜多”发表自己对大雪的看法。
全诗借雪表达对“贫者”的同情和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批判。
柳诗:借景抒情。
前两句借雪拥柴门、庭阶铺雪、无人来访的清冷之景,表现诗人被贬后孤寂的心境。
叙事抒情,后两句叙写有人踏着积雪,送来朋友从京城寄来的诗一事,抒发自己的欣喜之情。
比喻、借代。
将雪比作“琼瑶”,以“凤沼”指代京城,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暗示出作者欣喜的内心。
全诗既有被贬的孤寂之苦,又有“见寄”的惊喜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