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183.03 KB
- 文档页数:2
36 中国农村科技 CHINA R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是应对信息化“互联网+”的时代浪潮,运用传感器技术、物联网、信息化技术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打造的农业服务平台。
云服务平台以农业增效提质、生态可持续为目标,以精准农业技术及智能装备为支撑,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在突破农机耕、种、管、收全程精准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农业全程机械化远程监管服务体系,实现了信息收集与发布、农机定位、作业检测与监管、农机调度与运维、农事决策管理、数据分析与作业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程信息化服务云平台。
平台具备精准感知、远程监管、智能统计三大特征,为耕、种、管、收农机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实时感知农机作业状态与作业质量,已形成作业质量在线检测、作业数量远程监管和作业补贴在线发放的“吉林模式”。
目前,平台已在吉林、内蒙古、山东、广东、云南等22省市开通服务,接入3.2万终端用户,成为吉林、青岛等省市官方平台,累计生成作业日报60万余份,作业面积6600余万亩,管理补贴资金超过9.8亿元,生成有效作业数据72T,农业生产管理效率提升50%以上,有效解决现阶段农机作业监管落后、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等诸多问题,带动了全国农机作业补贴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升级。
成果来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专项——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项目(2016YFD0700100) 。
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传统农业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重大压力,这一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产业正在发生巨变,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将打破粗放式的传统生产模式,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的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与信息技术融合是现代农业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适应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远程监管的迫切需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项目团队在团队负责人苑严伟研究员带领下积极对接市场需求,依托多年技术积累和项目支持,开展农机信息化技术研发、推广与成果落地应用,推出了面向农业合作社、农场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国内首个农业全程机械化云服务平台及手机APP。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发布时间:2022-05-23T08:38:41.275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3期作者:夏树坤[导读] 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发展存在融合程度比较低,农村牧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牧民实际通过参与三产融合增收水平低夏树坤中共鄂温克族自治旗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 021100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发展存在融合程度比较低,农村牧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牧民实际通过参与三产融合增收水平低。
应通过培养壮大各类农业及旅游业等产业融合主体,突出发展内蒙古农村牧区地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村牧区产业之间内部功能延伸,科技渗透和产业拓展,推进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区及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持续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发展。
关键词:农村产业;三产融合;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界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想起源于日本学者社团法人JA 综合研究所今村奈良臣"(1994)提出的“六次产业化”概念。
他认为,农村六次产业融合是指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总和,即1+2+3=6,这意味着农业不仅是指农牧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第二、三产业。
后来,他又提出农村六次产业应该是农村一、二、三大产业的乘积,即1×2x3 =6。
其内涵是,如果农村产业链中一个产业的产值为零,那么六次产业的整体效益将为零。
2内蒙古农村牧区三产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2.1产业融合主体发展活力缺乏,融合增速缓慢当前,内蒙古农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驱动力不强,外生动力刺激不够,导致产业发展活力缺乏。
另外引领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营销方式落后、产业链条短、企业创新意识缺乏。
内蒙古生态农牧业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农牧业产区之一,其生态农牧业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既有自然环境的挑战,也有生产方式的挑战,更有市场需求的挑战。
要想实现内蒙古生态农牧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面对这些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自然环境挑战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原、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
这种多样性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也意味着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自然环境挑战,比如水资源匮乏、土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为其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内蒙古需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开展草原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
应通过改良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还应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积极推进荒漠化治理,减缓土地退化的趋势,促进生态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生产方式挑战内蒙古的农牧业生产长期以来以传统的放牧和种植模式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传统的放牧和种植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也无法适应市场对高品质、安全的农牧产品需求。
为应对这一挑战,内蒙古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进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
应加强畜牧业的科学养殖,推广优良牲畜品种和高效饲养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
还需加强农田管理,推广高效的耕作方式和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市场需求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牧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关注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外,还对产品的品牌和文化价值有了更高的追求。
这对内蒙古的农牧业产生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农牧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改进。
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挑战,内蒙古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还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增强消费者对内蒙古农牧产品的信任度。
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14•【字号】内党发[2008]1号•【施行日期】2008.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意见(内党发〔2008〕1号2008年1月14日)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提出了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各项支农支牧惠农惠牧政策落到实处,夯实强化我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步伐,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力度,结合自治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牧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不断加大强农强牧惠农惠牧政策力度。
(一)继续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力度。
增加农牧业投入,是强化农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迫切需要。
当前要抓住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三牧”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投入。
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旗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牧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