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探秘(1)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2
《电池探秘》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掌握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2、了解常用电池的反应原理。
3、用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表示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4、了解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思考】那首先请大家说说你见到过的或者听说过的电池有哪些?【课本导读】1.对铜锌原电池的认识①动手画一画铜锌原电池工作示意图,把和插入中,用把锌片、电流表、铜片依次连接起来。
②连接好装置,你看到什么现象?可以看到铜片上,电流表指针。
③为什么会看到如此的现象,铜锌原电池工作的原理是怎样的?锌比铜,锌原子容易电子被氧化成进入溶液。
锌片上的电子通过流向,溶液中的从铜片上获得电子被成氢原子。
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进而聚集成氢气在片上放出。
在这个过程中,铜片只起的作用。
④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负极:电子流的电极(在铜锌原电池中,做负极)正极:电子流的电极(在铜锌原电池中,做正极)⑤正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又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密切联系,具体是怎样的?负极:被,发生反应,电子;正极:被,发生反应,电子。
⑥至于电极反应,该如何书写?负极电极反应:正极电极反应:电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⑦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实质是发生了自发的反应,电子由流向产生电流。
2.原电池组成条件的探究①判断下列装置哪些可以构成原电池?形成条件一:②判断下列装置能构成原电池吗?形成条件二:③下列两个装置都能形成原电池吗?形成条件三: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条件?三、课堂练习1、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是()A. 原电池中溶液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B. 有两根导线将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连接C. 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生成物为电子D. 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2、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A.阴极B.正极C.阳极D.负极3、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C、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D、原电池放电时,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4、人造地球卫星用到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其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Ag2O+H2O+2e-==2Ag+2OH-。
鲁科版选修一《电池探秘》评课稿[TOC]1. 引言本文是针对鲁科版选修一《电池探秘》这门课程的评课稿。
通过对该课程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对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旨在为改进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建议。
2. 课程背景鲁科版选修一《电池探秘》是高中物理学科的选修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了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精神。
3. 课程目标《电池探秘》这门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学习电池的分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4. 课程内容4.1 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本课程首先介绍了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电池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以及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等。
4.2 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发展历程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了解了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池的发展历程。
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电池,学生能够理解其工作原理的差异。
4.3 电池的分类和应用本课程还介绍了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学生了解了常见的干电池、碱性电池、锂电池等各种类型的电池,并了解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4.4 科学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本课程特别设置了一系列与电池相关的实验项目。
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电池,观察和探究电池工作的原理和规律。
5. 教学方法评价5.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电池探秘》这门课程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课讲解电池的原理和分类,并通过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5.2 合作学习本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需要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合作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5.3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使用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展示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电池的原理和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池探秘》学案一、教学目的1、掌握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2、了解常用电池的反应原理。
3、用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表示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4、了解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思考】那首先请大家说说你见到过的或者听说过的电池有哪些?干电池、蓄电池、手机电池、纽扣式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投影】电池发展历史1800年Alessandro Volta 发明世界上第一个电池.1802年Dr. William Cruikshank 设计了第一个便于生产制造的电池. 1836年John Daniell 为提供稳定的放电电流,对电池做了改进1859年Gaston Planté发明可充电的铅酸电池.1868年George Leclanché开发出使用电解液的电池1881年J. A. Thiebaut 取得干电池专利.1888年Dr. Gassner 开发出第一个干电池.1890年Thomas Edison 发明可充电的铁镍电池1896年在美国批量生产干电池1896年发明D型电池.1899年Waldmar Jungner 发明镍镉电池.1910年可充电的铁镍电池商业化生产1911年我国建厂生产干电池和铅酸蓄电池(上海交通部电池厂)1914年Thomas Edison 发明碱性电池.1934年Schlecht and Akermann 发明镍镉电池烧结极板.1947年Neumann 开发出密封镍镉电池.1949年Lew Urry (Energizer) 开发出小型碱性电池. 1954年Gerald Pearson, Calvin Fuller and Daryl Chapin 开发出太阳能电池.1956年Energizer.制造第一个9伏电池1956年我国建设第一个镍镉电池工厂(风云器材厂(755厂))1960前后Union Carbide.商业化生产碱性电池,我国开始研究碱性电池(西安庆华厂等三家合作研发)1970前后出现免维护铅酸电池.1970前后一次锂电池实用化.1976年Philips Research的科学家发明镍氢电池.1980前后开发出稳定的用于镍氢电池的合金.1983年我国开始研究镍氢电池(南开大学)1987年我国改进镍镉电池工艺,采用发泡镍,电池容量提升40%1987前我国商业化生产一次锂电池1989年我国镍氢电池研究列入国家计划1990前出现角型(口香糖型)电池,1990前后镍氢电池商业化生产.1991年Sony.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生产1992年Karl Kordesch, Josef Gsellmann and Klaus Tomantschger 取得碱性充电电池专利1992年Battery Technologies, Inc.生产碱性充电电池1995年我国镍氢电池商业化生产初具规模1999年可充电锂聚合物电池商业化生产2000年我国锂离子电池商业化生产2000后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新能源发展问题的焦点【过渡】。
科学小实验简单的电池原理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它由两个电极和介质电解质组成。
最常见的电池是干电池,它是由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组成的。
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化学反应。
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产生电子,在电池的外部流动形成电流。
正极是电池的阳极,它是反应物质的氧化剂。
而负极是电池的阴极,它是反应物质的还原剂。
在干电池中,正极通常是二氧化锌(ZnO2)和锌粉的混合物。
负极则是锌柱。
当干电池接上负载时,锌柱会通过负载向正极释放电子。
同时,在正极的化学反应中,ZnO2会与电解质产生反应,形成锌离子和水。
这个反应会释放出电子,使电流在电路中流动。
锌离子会在电解质中游移,最终与电池的负极相遇。
在负极,锌离子将还原为锌原子,并与减少锌离子过程中释放的电子结合。
这个反应生成了晶体结构的锌,这是电池中的一种固体产物。
这样,干电池的化学反应会持续进行,直到反应物质用尽。
当反应物质用尽时,电池停止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干电池一旦用尽后,通常无法通过重新充电来恢复其原来的性能。
这是因为干电池的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其他类型的电池也有不同的工作原理。
例如,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它使用铅(Pb)和铅二氧化物(PbO2)作为正极和负极。
当电池充电时,化学反应将铅和铅二氧化物还原为硫酸铅(PbSO4)。
当电池放电时,硫酸铅再次氧化为铅和铅二氧化物。
这个过程可以多次循环,使电池可重复使用。
总之,电池利用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不同类型的电池有不同的工作原理,但它们都是基于化学反应反应产生的电子流动。
电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各种设备提供所需的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