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兴衰
- 格式:pdf
- 大小:164.62 KB
- 文档页数:3
摩托罗拉1928年,保罗·加尔文和兄弟约瑟夫·加尔文在芝加哥创立了摩托罗拉公司的前身加尔文制造公司。
1947年,公司更名为摩托罗拉。
加尔文家族第三代——克里斯托夫·加尔文2003年离开董事会,公司脱离家族式管理。
1956年,保罗·加尔文之子罗伯特·加尔文任公司总裁。
上周,谷歌125亿元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消息,震惊整个IT界。
有着83年历史的美国国宝级企业摩托罗拉被年仅13岁的谷歌收编。
“震撼!震惊!不可思议!”向来以沉稳理性著称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中一开始连用三个惊叹词,以表达对这桩交易的吃惊。
曾几何时,摩托罗拉就是无线通信的代名词。
车载收音机、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微处理器、对讲机、寻呼机、大哥大(蜂窝电话)等都曾是它的杰作。
翻看摩托罗拉的历史,从1928年创立,光荣和梦想一路伴随摩托罗拉通信,其在技术上开创了IT和通信行业无数个第一。
在其80多年的历史中,摩托罗拉屡屡出现失误,又能奇迹般的复活甚至复兴。
谷歌会不会成为摩托罗拉的救世主?摩托罗拉是否能够再次复兴?这个被称为通信业界“没落贵族”的公司,第一次把命运交到了别人手里。
“随时随地传信息”中国人通过寻呼机认识了摩托罗拉公司,中国市场把摩托罗拉推上了行业之巅,其一度占据寻呼机市场份额80%。
“我们也是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这个消息的,之间公司内部一点风声都没有。
”一位摩托罗拉的工程师透露,“两年前,业绩不好的时候,公司内部都在传要出售给谷歌。
后来业绩复苏了大家都认为已经走出了低谷,没想到这么仓促就卖了,真是很意外。
”“看来摩托罗拉已经没有信心靠自己的能力走出目前的困境了。
”当得知摩托被收购的消息后,电信业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脱口而出这句话。
这个曾经美国历史上的十大企业,在走过了80多年的岁月后,在耄耋之年已疲态尽显。
如果说iphone代表了一种时尚,那摩托罗拉则代表了一个时代。
摩托罗拉生产第一代模拟手机时,木材加工厂起家的诺基亚尚未涉足无线通信。
汽车制造商兴衰的典型一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上)秦忆汽车发展到今天,世界保有量已经到了6亿辆,世界上平均每10人有一辆汽车,每年还出产6千多万辆新汽车,平均每100人就可以开一辆新汽车。
每年有上千个新品种汽车抛向市场,每年约有上万亿美元的利润流向制造商。
谁都认为造汽车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
但是汽车制造商免不了有它的烦恼与困惑。
首先我们看看号称“汽车王国”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衰简要历程。
美国福特“汽车王国”在美洲地区设有:29个组装汽车的工厂,9个板材成型厂,5个铸造厂,8 个发动机生产厂,7个车身制造厂,12个零配件供应中心,15个研究所和试验室。
在海外设有:在24个国家设有制造组装和销售公司,同9个国家的汽车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在180多个国家建立直接销售网。
在美国本土拥有34万多名员工。
福特的兴衰1995年一组数据说明问题:福特公司1995底拥有资产2432.83亿美元,年收入1371.37亿美元,利润41.39 亿美元,在世界汽车制造业中排行第二,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行第7位。
福特公司除生产汽车外,还有电器、玻璃、合成树脂、环境保护、租赁汽车、土地开发等事业部门另外,认识到金融事业的重要性,1987年,该公司还建立了福特金融公司,现有资产总额为1150亿美元,居美国银行第二位,尤其在填补汽车事业部门的赤字中,起了很大作用。
福特公司是1903年由亨利•福特一世创办的,在100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近80年是在福特家族祖孙二代领导人的主持下,几起几落演绎着汽车制造商的辛酸史。
亨利•福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
16岁时,他离家来到底特律,在爱迪生照明公司当工人。
当时汽车刚诞生不久,这新奇的玩艺把他给吸引住了,从1899 年起,他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两次创办汽车公司,均以失败而告终。
失败和挫折并没有使他心灰意懒,相反,他的意志变得更坚强。
1902年6月16 日,他用<15万美元与几个同行合伙,第三次办起了福特汽车公司。
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一、美国制造业的历史与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制造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美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制造业获得了极为快速的发展,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大力发展的引擎之一。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经历的变化,美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无数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2019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达到了5.5万亿美元,占GDP的11.4%,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制造业体系,仅次于中国制造业。
当前,美国制造业中最为重要的产业领域是汽车和机械制造业,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贡献来自于跨国公司和半导体生产制造商的技术创新。
然而,美国制造业在近年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全球化所带来的进口冲击。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贸易的发展,美国的制造业面临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这就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面临生产成本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居民对就业的担忧。
二、美国制造业的状况1. 技术升级与智能制造虽然美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制造业就注定要失去优势。
目前,美国政府和企业团体均认为技术升级和智能制造是美国制造业保持强劲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技术升级与智能制造可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优化产品设计,同时也能启用新的制造系统,它们所涵盖的范畴包括: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物联网、3D打印等。
2. 海外扩张随着亚洲、欧洲和其他部分地区成为新的制造基地,管理层越来越意识到制造与消费来源之间的变化。
不断提高制造效率并拥有更广泛的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是重要的生产策略,许多公司也在海外扩张以实现更低成本及更广阔的市场规模。
美国在制造业海外扩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跨国公司发展是美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3.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美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重大的潜在威胁。
随着机器学习、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地被使用,传统的制造业工作岗位将面临普及率的下降。
美国大萧条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分析在世界经济历史上,美国大萧条无疑是一次震荡人心的巨大经济危机,历时约10年,对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美国大萧条期间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段时期发生的经济事件。
一、经济背景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力发展,由于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和无限的市场需求,使美国的经济成为了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的繁荣时期,生产力和雇佣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使得美国迎来了一波经济繁荣。
在这个时期,美国大量的经济投资也给了他们一个“美丽的未来”。
然而,这个时期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1929年10月24日至29日,美国发生了著名的股市暴跌,标志着美国经济步入了一个空前的困境。
二、社会背景1. 繁荣与稳定的幻象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许多人感到安全和幸福。
美国基于商业的经济模式,让许多年轻人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并且通过努力的工作可以获取崇高而富有的生活标准。
到1920年代末期,美国的生活方式和听起来太美好的未来引起了社会内部的一些问题,像繁荣时期的恐慌把大家的梦幻摧垮一样,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幻象和繁荣的脆弱,这也对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冲击。
2. 社会与经济不平衡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繁荣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结构性问题。
为了保证工业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扩张,美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经济转型和劳动力重组加快了美国社会阶级不平等和财富分配的集中,即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就导致了美国社会倾向于高度不平等。
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增加,使得消费者购买力有限,也从根本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3. 金融市场暴露出的风险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泡沫和股票价格的过高,由于不透明的市场和不稳定的环境,投资者经常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同时,股票价格飙升的影响力和推高气氛加剧了境内金融市场的风险。
美国工业衰落,霸权根基动摇苏联的崛起,依赖于军事工业,而忽视民用工业。
既然战争代价太大,所以美国采取冷战模式,即摧毁苏联的经济基础。
具体方法有四:一是围堵。
美国联合世界工业化国家,禁止苏联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使苏联民用工业产品在世界无竞争力,无法回收利润,用于再生产,国力的发展也必然受限。
二是遏制。
苏联的优势的资源丰富,特别是石油天然气。
为了避免苏联靠出卖资源获利,美国联合工业化国家和欧佩克,打压世界能源价格,使石油价格维持在20美元上下。
而苏联的能源大多处于冻土地带,开采运输成本高,出口基本亏损,经济难以发展。
三是耗损。
美国不断挑唆苏联周边的安全,使苏联陷入战争,典型的是阿富汗战争,一战十年而使苏联国力大损。
四是对抗,北约对抗模式、星球大战军备竞赛模式,使苏联大部分资金用于军事发展,无法在民用工业领域与美国竞争。
可以说,美国的强大是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强大。
军事工业是国防工业,是重工业,民用工业是民生工业,是轻工业。
国防工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除非发起战争搞殖民扩张;民用工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化市场,进行销售,及时回收利润,用于再生产。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衰落,在军事没有打破均衡态势前,主要体现在民用工业的衰落上。
美国现在沦为靠金融模式,支撑美国帝国的繁荣,这是不可持久的发展模式。
一旦美国军事霸权优势被摧毁,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模式很快崩溃。
日本在70、80年代的繁荣时期,就是只发展民用工业,而没有发展军事工业的缘故。
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民用工业,使日本产品在世界流通,攫取大量的利润。
80前的都知道,那时日本的三洋电器、日本汽车在国内是紧俏货。
现在看看,日本除了数码相机还有垄断优势外,其他基本被国内产品替代。
这恐怕是日本目前焦虑的原因,安倍冒险想用战争模式摧毁中国的工业优势,夺取中国市场。
日本从90后,开始衰落。
除了广场协议,被美国剪了羊毛外。
还因为中韩民用工业崛起,使日本失去了亚洲市场。
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制造业一直是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美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美国制造业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来看美国制造业的现状。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产值逐渐增长,对国内经济和就业市场的贡献不减。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2019年美国制造业产值约为2.3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
美国制造业还直接或间接提供了约1千万个就业岗位,对减少失业率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美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国际竞争的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际贸易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增长,成为美国制造业的潜在竞争对手。
其次是技术变革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机械替代的风险。
高成本劳动力和环境压力也给美国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制造业正在通过创新和转型来寻找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正在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使得生产线更加灵活和高效。
另一方面,美国也在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旨在降低企业税率、减少监管负担,吸引更多的投资。
通过创新制造伙伴关系、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方式,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未来,美国制造业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更好的发展。
首先是高技术制造业的崛起。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有望成为美国制造业的新增长点。
例如,智能汽车、航空航天和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
其次是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绿色制造和环保技术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重要趋势,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新兴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为美国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美国制造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美国三大产业占比趋势美国经济的三大产业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些产业的占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使美国经济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业占比的下降是美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过去几十年里,农业的占比从20世纪50年代的1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所致。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使得农业产出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农业的就业需求。
此外,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使得农业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减少。
因此,农业占比的下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工业占比在过去几十年里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占比在40%以上,是当时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然而,自1970年代以来,美国的制造业开始逐渐萎缩,工业占比逐渐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所致。
全球化使得很多制造业转移到了低成本劳动力的地区,如亚洲。
同时,技术进步使得一些传统的制造业被自动化和机器人代替,减少了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因此,工业占比的下降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进步的结果。
相反,服务业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占比从20世纪50年代的30%左右迅速增长到现在的80%以上。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此外,技术进步使得很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而服务业因其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不易被自动化取代。
因此,服务业的不断壮大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除了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三大产业的占比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减少,他们更加关注质量和多样性,而不再是数量。
因此,在人口的推动下,农业的占比减少。
此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并且人们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美国制造业转型的历程和经验一、引言制造业一度是美国经济的中坚力量,但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发展,美国制造业开始面临很多挑战。
本文将介绍美国制造业的转型历程和经验,希望能对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美国制造业的兴盛与衰退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全球商业和工业中心都在美国。
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崛起,美国制造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另外,1980年代开始,国际贸易逐渐开放,许多美国公司开始向海外转移制造业,以降低成本。
到了21世纪初,由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美国制造业进一步衰落。
据统计,2000年到2010年间,美国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下降了18%,而中国的出口则上升了386%。
同时,许多产业被自动化和电脑化取代,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
三、美国制造业的转型1.重视科技创新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美国制造业开始注重科技创新。
政府对科研投入增加,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以培育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
例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成果都推动了航空航天和防卫等产业的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美国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企业投资于员工教育培训,并鼓励员工参加职业技能证书考试。
此外,美国政府推出了多项职业培训计划,帮助员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3.加大环保投入在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美国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降低污染和浪费。
政府和企业联合推出的“绿色制造”计划,为环保和低碳经济提供了更多机会。
例如,某些制造业企业采用再生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美国制造业转型的经验1.发扬创新精神美国制造业能够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它是推动企业转型和发展的最大动力。
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业务和管理创新。
企业需要注重自主研发和自由创造,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做法,使企业赢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美国也在面临全球化的挑战
――从美国制造业衰落谈起
全球化挑战一般来说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的,毕竟在全球化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相对劣势的位置。
不过,事实上,发达国家也在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这里以美国为例,从其制造业衰落谈起。
最近在美国国内,讨论得非常热烈的是所谓制造业衰落带来的问题。
巨额贸易逆差、无就业的复苏(jobless recovery)等问题都被认为是与制造业衰落相关。
而制造业衰落正是美国“顺应”全球化潮流的一个结果。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考虑在全球进行产业配置,将自己逐步失去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降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
这就是所谓的“非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政策。
为推行“非工业化”,在贸易方面,美国逐步撤销了制造业产品进口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美国非工业化政策的举措看起来是非常符合全球化初衷的: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从而达到提高全球化收益的结果。
不过,这种做法的一个直接结果却是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有数据表明,从1989年到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出由占GDP的19%下降到16%。
就业也与之类似。
1979年,美国制造业就业达到历史高峰2100万;截止2002年6月,制造业就业为1680万,只是相当于1962年的水平,而美国经济规模却是那时候的3倍。
在早些年讨论非工业化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时候,人们更喜欢把这顶帽子戴到日本的头上,事实上,如果仅从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而言,美国比日本要严重。
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的制造业水平占GDP的比重是最低的(16%)。
而其它国家分别是,德国占21%,意大利占19%,日本占22%,韩国占31%。
由于美国制造业的下降,导致国内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只能靠进口来满足,从而出现大量贸易赤字。
2001年,美国总贸易赤字达3583亿美元,这是由4272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赤字所推动的。
美国总贸易赤字中的绝大部分由制造业产品进口所造成。
1981年是美国制造品出口大于进口的最后一年。
自那以后,美国制造品进口从占GDP的4.4%上升到超过10%,超过制造品出口的两倍多。
在美国排名前10位的贸易赤字行业中,9个都是制造业。
美国的大量失业也与制造业衰落紧密相关。
表1显示,自衰退结束以来,制造业裁员达126.9万,是所有行业中就业岗位减少最多的。
为什么制造业的衰落会引起如此大规模失业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比起其它产业,制造业在创造就业方面有优势,即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制造业需要更多的中间产品、资本设备以及服务,从而能够推动经济往深度发展。
美国学者计算出,平均1个单位制造业的工作能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创造4.2个单位的工作。
相反,平均1个单位的商业与个人服务工作只能产生1.5个工作单位,而平均1个单位的零售贸易只能创造不到1个单位的工作。
越是重工业,其就业创造能力越强。
一个汽车业的工作能产生6.9个其它工作,一个钢铁业工作创造4.4个。
即使是轻工业,其创造就业的能力也高于非制造业。
平均制衣工作创造2.1个工作,而纺织业创造2.7个。
由于制造业所带来的经济深度,制造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显然,制造业的衰落,就意味着就业机会的锐减。
表1 衰退结束以来1美国各行业就业变动情况
就业减少的行业 就业增加的行业
衰退结束以来的就业变动 衰退结束以来的就业变动
万人 % 万人 %
制造业 -126.9 -8 健康照顾与社
会救助
54 4
批发业 -16.1 -3 临时帮助服务 11 5
电信服务 -15 -12 住宿与餐饮服
务
11 1
计算机系统设计
与相关服务
-10.8 -9 政府 10.4 1
航空运输 -6.3 -11 建设 5.1 1
证券与投资 -2.4 -3 商业银行业 2.9 2
互联网发布与广
播
-0.6 -15 房地产业 2.8 2
1衰退结束以来,是指2001年11月至2003年9月。
资料来源:美国劳动统计局。
另外,制造业工作的减少也并不意味着服务业就业的上升(见表1,很多服
务行业就业岗位也大幅减少)。
经验研究表明,很多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上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那些作为商品链延伸以支持制造业生产的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与信息技术。
制造业基础越是广阔,其私人服务就业的增长也就越快。
当制造业转移到国外的时候,这些与制造业在地理上有密切关联的服务业也就随之转移到国外。
这是美国人对于“外包”(outsourcing)(就是做自己最擅长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其余的工作外包给别人去做!"Do what you do best and outsource the rest!")不满的重要原因。
目前美国大量的工作都实行了外包,也就是说,大量的工作机会因外包而转移到了海外。
为此,美国的一些州开始采取措施。
比如在新泽西州,凡是政府项目,都不允许外包;而其它州据说也有类似规定。
其实无论是这些限制外包的规定还是诸如对钢铁进口征收高关税以及农产品补贴等保护性措施,都是美国在经受全球化挑战时所做出的反应。
尽管这些反应被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认为是对特殊利益集团的保护,但美国政府看来不会因此而放弃。
最近好几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也都在演说中强调,美国的成功在于有一个巨大的市场。
由于最近对于中国、印度等国的开放,加剧了竞争,一定的市场份额被中、印等国占领。
他们宣称,要为美国劳动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美国人甚至要求中国加快市场开放的步伐,他们似乎对于中国按照WTO承诺的步骤实施开放有些失去耐心。
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的挑战不仅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对美国也是如此。
目前,由于劳动力(特别是非熟练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不能自由流动,美国国内所面临的这种低成本劳动力竞争还不是很强(虽然有竞争,但毕竟还主要是间接的)。
从世贸组织会议期间总有发达国家的工人游行示威,打出反全球化的口号就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工人是不喜欢全球化竞争的。
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会抢了他们的饭碗。
尽管现在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但是资本的本性总是追逐更高的回报。
因而在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会流动,会“主动”与廉价劳动力结合,于是有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投向发展中国家(比如投向有着富裕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以及大量的“外包”。
投资转移、业务转移,与之相关的就业就会发生转移。
这便是美国目前所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
(张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