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7
教师生态课堂工作计划
1. 进行生态课堂教学需求分析,了解学生对生态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
2. 确定生态课堂教学目标和重点,明确每次授课的主题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匹配。
3. 设计生态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 制定生态课堂学习评估方案,包括考试、作业、项目等多种评估方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5. 进行生态课堂教学实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促进知识的深度学习。
6. 分析生态课堂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7. 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基于五项能力提升的生态课堂教学设计(一)基于五项能力提升的生态课堂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提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二、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生态环境概念引入•概念讲解:介绍生态环境的定义、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观察活动: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
•讨论与总结: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思考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解决•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观察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提出解决方案: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与反馈。
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去生态保护区、城市公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参与保护活动:学生参与植树、清理垃圾等环保活动,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回到教室,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三、课程评价与反馈•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合作与沟通、观察与记录等方面。
•小组互评:小组成员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课程延伸活动•生态摄影比赛:组织学生进行生态摄影比赛,鼓励他们通过摄影展示生态环境的美丽和问题。
•生态科普讲座:邀请专家或相关机构进行生态科普讲座,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生态环境主题展览:学生自行组织生态环境主题展览,展示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创作成果。
以上是一份基于五项能力提升的生态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合作与沟通、创新与创造等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吹麻滩初级中学“2-4-1”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王俊国任教学科:地理任教班级:八年级上课时间: 2018年 11月 21日课后反思:导学流程(倡导导学案形式的导学活动流程):一、复习、预习检测1.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2.全国土地日?二、导学新课欣赏图片,感受自然之美,导入新活动一自学教材3分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水是宝贵的资源,它有什么作用呢?(2)(2) 我们目前大量利用的水体主要是哪些水体?(3)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读表格资料,说说我国水资源的数量有什么特点?世界主要国家水资源比较表¼我国人均水资源占世界人均的1/4400 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个供水不足60亿m3 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m3活动二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特点。
1.水资源的多少取决于河流径流量的大小。
河流的径流量的大小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2.观察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规律。
3.观察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图,找出缺水地区。
活动三结合实例,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活动四阅读资料,试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的集中产区,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3.8%。
材料二: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绵绵,持续一个月之久。
至七八月份,一段时间出现了晴朗干燥的天气,这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材料三: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
2009~2012年却连续四年冬春季节遭遇大旱。
二、课堂检测出示课件习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然后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再进行简单的总结。
四、布置作业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2.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
五、板书设计六、。
吹麻滩初级中学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张永国任教学科:语文任教班级:上课时间:2018 年12 月25 日学生预习不够理想,词语书写不熟练,朗读效果好,讨论问题积极,在教师点拨下能快速的理清文章思路。
第章第节共页第页导学流程(倡导导学案形式的导学活动流程):一、导入出示名言: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
——丘吉尔〖英〗教师: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把责任化为乐趣。
七十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中也有类似论述,他说“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今天我们就走进梁启超,去感受那穿越世纪的教诲吧。
板书课题:敬业与乐业二、资料助读扫障碍1. 走进梁启超课件展示梁启超简介,学生齐读: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
思想家,学者,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诸多领域。
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 余万字。
2. 理解积累词语课件展示,叫一个学生读,更正强调易读错的字,结合文下注解理解词语大意及用法:征引教诲旁骛亵渎衔着层累骈进万不能容赦断章取义不二法门强聒不舍敬业乐群理至易明言行相顾3、简要介绍议论文知识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教师:论点就是作者是文章中要表述的主要观点,用来支撑、证明观点的道理和事实就是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之为论证方法。
第章第节共页第页三、编写提纲理思路1、教师:议论文讲究严密的逻辑思维,所以理清思路对于议论文的学习特别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习编写提纲以理清思路。
课件展示提纲编写方法:顺应文章的逻辑思路,用笔划出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词语,然后再标出论点,注明论据,最后在纸上写出提纲。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主要观点及依据,5 分钟后回答。
吹麻滩初级中学“2-4-1”新课程生态课堂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牟海娟任教学科:语文任教班级:七年级9班
上课时间: 2016年5 月24 日
导学流程(倡导导学案形式的导学活动流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昔日的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有农夫相助,才转危为安。
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覆辙?浪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二.学习新课。
1.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用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三.教学效果检测。
拓展思维
蒲松龄笔下的狼是如此的 贪婪凶恶,可是大自然中的狼果真如此么?谈谈你对狼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
1.写出关于狼的成语,歇后语和谚语。
2.背诵全文。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情节简单,故事有趣的课文,串译课文比较简单,但常用实词虚词较多,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课文,尤其是对文章节奏的训练。
课文结
1、屠自后断其股
2、狼亦黠矣 5、并驱如故 6、其一犬坐于前 7、目似瞑,意暇甚 8、一狼洞其中
大腿 狡猾 3. 狼不敢前 上前 4.
意
将
隧
从草堆中打洞
构和主要内容的理解等环节设计,为突出本文教学重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事可通过多种方法,比如文言文积累卡的建立,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同事也为将来运用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小学有关生态教育数学教案
目标:
1. 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 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态问题
3. 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内容:
1. 介绍生态保护的概念
2. 讨论生态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3. 运用数学知识计算和分析生态数据
教学准备:
1. 图书、图片、视频等教具
2. 习题册和练习题
3. 计算器、尺子等工具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2. 讲解:简要介绍生态保护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生态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3. 实践:给学生提供生态数据,并要求他们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例如计算生物多样性指数、测算环境污染程度等。
4.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数学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小结:“学会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
延伸活动:
1. 带学生参观生态园或者植物园,近距离感受自然之美。
2.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手工制作比赛,鼓励他们用废旧物品创意制作环保用品。
3. 完成一篇小组研究报告,探讨当地的生态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课后反思:
教师们应当深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提升教学质量。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
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
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
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一)领受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儿童学习的基础,间接经验可以转变为直接经验,学生学习应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
精选示范知识要考虑儿童的接受特点,要为儿童所喜爱,容易进入儿童视界。
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
学生领受是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就已开始,这样学生才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做课前社会化的准备。
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
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二)领悟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
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
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学生的领悟有显性水平和隐性水平两个层次。
显性水平是学生对知识领悟透彻,既能意会又能言传;隐性水平则处于领悟的朦胧状态,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因此,在领悟层次上必须把握住一个“度”。
如生本教育实验教材三年级语文《死海》的教学,文中有“比重”一词,小学三年级学生没有必要弄清“比重”的科学概念,只要懂得“由于死海含盐量很高,人在海里就像木头漂在水上一样”即可。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气候等。
3. 生态系统的层次: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生物圈、生物个体等不同的层次。
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境稳定等功能。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作为案例,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湿地生态系统,向学生介绍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展示,让学生对这个生态系统有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如何进行的。
四、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有关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功能,并形成小组报告。
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报告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向全班学生介绍他们所研究的生态系统。
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报告的学生进行互动,加深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理解。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回顾生态系统的重要概念和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一起评价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2. 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3. 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4. 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2-4-1”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善得发任教学科:物理任教班级:上课时间:年月日
课后反思:
一、引入新课
教师展现猴子捞月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问猴子为什么没有捞上月亮?学生不必要马上回答此问题。
引出课题__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
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探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注:实验像找到时,让学生拿光屏,看像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象. 注:此图解释虚象的原因
.
得出虚象不能用光屏呈接.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解释书中的图,让学生了解书中是如何画出来的.
1.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你们知道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其实S 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所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解释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分析可知: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由上可知: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
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四、平面镜成像作图. 用三角板边画图边解释
(1)练习
五、挑战自我(练习)
1.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2、讨论:身高 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 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 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 1.6 m,像离镜 0.5 m。
(2)人后退 0.5 m时,像高不变。
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 0.5 m。
3、.爱好足球的小亮在平面镜前观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他实际看到的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
4、练习作图。
N
练习:作出下列各图中物体AB经平面镜后所成的像A′B ′
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