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体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体会本文有过多年的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经验,在大量病例的对比观察基础上,筛选有效穴位和配方,根据急性腰扭伤患者的疼痛部位、病位,根据各特定穴的作用取穴,采用循经取穴,临床疗效显著。
标签: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循经取穴;疗效急性腰背部扭伤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疾病,患者口述常说“岔气”、“闪腰了”。
在接诊的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多;青年较老人、幼年患病多;偶发性患者发生在非体力劳动者为多。
几年来,在接诊的急性腰背部扭伤患者中,多口述疼痛难忍,不敢大出气,影响腰部活动。
当触诊患部时,常遇到突发的剧痛。
一般患者喜平卧,认为可减轻痛苦。
在触诊时其痛点均较固定,但与四肢活动无明显变化。
目前临床上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本人根据多年的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经验,采用循经取穴,取得了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典型病例中的患者均来自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林业医院,均属急性腰扭伤。
典型病例1:2009年末,李××,男,41岁,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因打排球不慎将腰扭伤,以致经筋受损,左侧腰部疼痛不已,活动受限;勉强直立行走。
典型病例2:2012年7月,陈××,女,50岁,因搬重物不慎将腰扭伤三天,以致右侧腰部疼痛难忍,不能直立挺腰行走,咳嗽、转侧活动时疼痛加重。
检查:表情痛苦,烦躁不安,命门穴周围有明显触痛,不能下蹲,咳嗽时更痛,苔薄白,脉弦紧。
2 治疗方法2.1 处方穴位肾俞、环跳、承山、后溪、人中、腰痛。
2.2 配穴命门、阳关、大肠俞、合谷。
2.3 用法除人中外,均取两侧,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共行针3次。
肾俞针后加灸。
3 治疗原则急性腰扭伤多因剧烈转动躯体,腰部肌肉用力失调所致。
损伤常发生于骶棘肌及腰背部筋膜附着部,软组织损伤而致局部气血供养不足,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应当疏通经络,通行气血,活血化瘀。
4 选穴原理通过筛选有效穴位,采用循经取穴,选督脉的人中,足太阳经的肾俞、承山,手太阳经的后溪,足少阳经的环跳。
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
方法:观察病例共2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50例口服自拟腰扭伤胶囊并配合针灸疗法,对照组50例口服腰痛宁胶囊。
结果:2个疗程后统计效果,治疗组疗效达95.33%,对照组疗效达70.00%。
结论:经两组比较,证实口服自拟腰扭伤胶囊并结合针灸按摩对于急性腰扭伤有很好的疗效,且费用较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中医疗法疗效观察急性腰扭伤是一种急性软组织伤病,是由于突然遭受外力导致腰部肌肉筋膜组织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患者往往腰部活动严重受限,腰部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临床较为常见。
应用中医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年5月~2010年6月收治急性腰扭伤患者280人,男186例,女94例,年龄17~59岁,病程1~11天,平均6天,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腰扭伤诊断标准,并通过X光摄片及CT检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部骨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男81例,女69例,平均年龄37岁,平均病程6天;对照组130例,男76例,女54例,平均年龄45岁,平均病程6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有关标准:①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②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③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自拟腰扭伤胶囊(本院协定处方,由三七、乳香、续断、补骨脂、苏木、淫羊藿、狗脊、当归、菟丝子、肉苁蓉,水蛭、红花、川芎、大黄、威灵仙、乌梢蛇、血竭、土鳖虫、自然铜、杜仲等20味药物组成,0.5g/粒),3粒/次,3次/日,口服。
并配合针灸及中医推拿辅助治疗。
针刺时取人中、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后溪、委中、环跳等。
耳针治疗急性腰扭伤32例急性腰扭伤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为腰部软组织损伤,属中医”腰痛”范畴。
近年来,笔者采用耳针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32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4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者发病仅30分钟,最长者3天。
全部经X线摄片检查提示无腰椎骨折、脊柱侧弯,在腰骶部中线或两旁有明显局部压痛、肿胀,腰大肌及骶棘肌痉挛,双下肢无明显体征,腰部活动受限。
2治疗方法两侧腰痛取双耳,一侧腰痛取同侧耳。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寸毫针分别刺入神门、腰痛点、枕三穴,应用捻转手法,使针刺局部产生胀、麻、热感,这样能激发经气向腰部传感,同时令患者站立做前屈、后伸、侧弯等方位的腰部活动。
留针20分钟,间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
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治疗后疼痛肿胀消失,活动自如为痊愈;疼痛肿胀明显减轻,仍不能自如活动者为好转;疼痛肿胀未减轻,活动不自如者为无效。
3.2治疗结果本组32例全部有效。
经1次治疗后,痊愈27例,占84%;3次治疗后好转5例,占16%。
4典型病例赵×,男,21岁,学生。
1998年11月5日就诊。
因打篮球时不慎将腰部扭伤,致使腰痛及活动受限,尤以前屈为著。
经X线摄片检查,腰椎未见骨折。
查体:脊柱无侧弯,腰椎无压痛,腰3至腰5椎体旁开1.5~2寸处有广泛压痛及肌紧张。
诊断:急性腰扭伤。
采用上法进行治疗,针刺行针后,即觉耳部胀、麻、热感明显,随即嘱其轻轻地活动腰部,10分钟后疼痛显著减轻,活动也较前灵活,再施加手法后,疼痛消失,活动自如,病告痊愈。
5体会急性腰扭伤临床多因起居不慎,闪挫撞击,经络筋脉受损,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血不循经,瘀血停积,筋肉失养,造成局部肿胀及功能障碍。
耳针疗法属祖国医学”微针灸系统”范畴,作用机制主要与生物全息理论和经络学说有关。
人体发生病变,都可反应到耳郭相应的部位,同样寻找敏感点治疗疾病,可收到如期的效果。
第1篇一、引言耳针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本次耳针疗法实验,我对耳针疗法的原理、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一、实验背景本次实验选取了10名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病程在1-5年不等。
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耳针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二、实验方法1. 耳穴定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中医理论,选取相应的耳穴。
如疼痛性疾病可选取相应穴位,如肺、肾上腺、皮质下等。
2. 针具选择:采用0.5寸的短柄毫针,常规消毒。
3. 操作方法:用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针对准所选定的耳穴敏感点快速刺入,深度以透过软骨但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
留针30-60分钟,期间可间隔捻转数次以加强刺激。
4. 治疗疗程: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
三、实验结果1. 治疗效果:经过10次耳针疗法治疗后,10名患者中,6名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2名患者疼痛症状有所减轻,2名患者疼痛症状无改善。
2. 患者满意度: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耳针疗法的接受程度较高,满意度较高。
四、心得体会1. 耳针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患者对耳针疗法的接受程度较高,且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2. 耳针疗法的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掌握。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耳针疗法的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耳针疗法具有以下特点:(1)疗效显著:耳针疗法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在治疗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方面效果明显。
(2)操作简便:耳针疗法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患者易于接受。
(3)适应症广:耳针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疼痛性疾病、失眠、便秘、高血压等。
4. 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选取耳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中医理论,选取相应的耳穴。
(2)掌握针刺深度:针刺深度以透过软骨但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
(3)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及时调整针刺深度或停止治疗。
(讨论中)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一针疗法读后感-中医针推外治版-爱爱医-华人医学论坛...展开全文前几个月,发了一篇“高手”速成的帖子,爱友们实在给面子,我所有鲜花中的四分之一居然是由此帖所奉献的。
不过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太厚道,虽然说出来很多所谓“高手”的成长捷径,但毕竟不是什么干货,假高手的确是可以速成的,但真高手还是要经过一番磨练的。
恰巧近日读了高树中老师的《一针疗法》,原先觉得自己离真正的高手有天和地的差别,忽然觉得一下子距离缩短了,原来真的高手也是可以有“捷径”走的,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临床感受,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一下,希望对自己有帮助,对立志成为真正高手的朋友们也有“抛砖之功”。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教科书上治疗写的很简单,人中、后溪、委中、阿是穴等等。
但在真正临床上,情况还是要复杂很多,本论坛上这方面帖子也很多,我就谈一下自己体会。
腰扭伤是分部位的。
1 一般腰正中疼痛,也就是督脉经的位置,人中是首选的。
后溪也可以,但效果比人中略差。
要注意到是,正中的要求很严格,不能有半寸的差别,否则人中的效果不会好。
后溪是太阳经的,又通督脉,所以如果是正中兼有偏一侧疼痛的,也就是督脉兼太阳经一起疼痛,后溪肯定是首选。
我还有一点体会,有患者痛点会变,今天是督脉,明天是太阳经,如果这种情况,还是建议选后溪,同侧和对侧的感觉差别不大。
当然,单纯正中疼痛的,还是要推荐人中。
其他督脉经上的穴位,如素髎、百会、龈交等,包括平衡针中的腰痛穴(亦属督脉),我都尝试过,效果都无法同人中比,道理讲不出,但肯定不是所谓强刺激的问题。
但如果是骶部正中疼痛,即便取人中效果也不太好,感觉取手三里效果不错。
2 腰正中略偏,比太阳经第一侧线的位置更居中,大致相当于华佗夾脊的位置,以往我取督脉经和太阳经的穴位感觉都不太好,书中介绍的手三里效果非常好。
我实践过了,的确非常有效,具体机理去翻书。
层次高的朋友可直接去看《灵枢》和《针灸甲乙经》,有这方面的记载。
耳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体会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耳针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36-02
本院对2011年3月-2012年1月于我院门诊急性腰扭伤就诊病人20例,选择耳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回顾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月于我院门诊急性腰扭伤就诊病人20例,男12例,女8例。
年龄19-48岁,平均36岁。
腰椎x线片未见骨质异常。
1.2 临床表现
外伤后即感腰痛,不能继续用力,疼痛为持续性,活动时加重,休息后也不能消除,咳嗽、大声说话,腹部用力等均可使疼痛增加。
有时在受伤当时腰部有响声或有突然断裂感。
腰部僵硬,主动活动困难,翻身困难,骶棘肌或臀大肌紧张,使脊柱侧弯。
损伤部位有压痛点,在棘突两旁骶棘肌处,两侧腰椎横突处或髂脊后有压痛处,多为肌肉或筋膜损伤。
在棘突两侧较深处压痛者,多为椎间小关节所致损伤。
在骶髂关节部有压痛者,多为骶髂关节损伤。
一般无下肢放射痛,部份患者有下肢牵涉性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但加强试验则为阴性。
2 治疗方法
2.1 患者坐位或卧位,取患侧腰骶椎(耳轮9区)、肾(耳甲10区)、神门(三角窝3区),毫针刺后嘱患者活动腰部。
注:针刺耳穴前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
3 治疗结果
3.1 治疗结果痊愈5例,显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0.0%。
4 讨论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便。
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现存最早的有关经络学文献: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等相联系的耳脉。
《黄帝内经》则进一步详细地载述了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联。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灵枢?口问》篇更强调:“耳者,宗脉之聚也”。
在这一时期,古人还发现了机体的一些疾病会在耳廓上反应出来。
主要表现为耳廓位置、形态或色泽的变化。
《灵枢?本脏》提到:“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也指出:“手少阳之上,血气盛者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灵枢?卫气失常》篇记述:“耳轮焦枯,如受尘垢,病在骨”。
耳的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
系。
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反之,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
故说肾开窍于耳,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
”急性腰扭伤(骨科)是腰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筋膜等的急性损伤,可为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为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的常见损伤。
肌肉,筋膜损伤常为肌肉猛烈收缩所致(如搬东西姿势不正确、负荷重)常在肌肉起点或止点处产生撕裂伤,偶可产生筋膜破裂和肌疝。
人体各部位及器官都在耳部有不同的对应点,即耳穴。
通过对耳穴的刺激,可激发经气,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