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预约的精彩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课堂上不可预约的精彩对决(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课堂上不可预约的精彩对决——关于《师说》的教学的思考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路炳荣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具体教学中,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先串讲内容再总结文言知识或者是先讲文言知识再串讲文章内容,使大多数文言教学往往轮为枯燥的文言知识的解说,古文所承载的人文知识、文化内涵、深邃的思想等则往往很遗憾地被忽略、被割舍。
结果,学习文言文时,基础好的学生经常感到枯燥乏味,基础差的学生经常感到云里雾里。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经常思考:能否有一种课堂模式使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和谐统一,让文言文教学多一些收获,少一些遗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我就《师说》的教学所做的尝试,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预习中找难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预习《师说》,找出自己无法单独解决的三个疑难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内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难句翻译、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
这样,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有属于自己明确的目标。
其次,课堂上析疑点,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上,把同桌、前后排同学的四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上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练习本,小组内部交流问题,探讨答案。
对于一些文言知识,学生结合注释大多可自行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交流、讨论解决。
四人学习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该小组推选代表提交大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对于全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由老师提供老师自己的理解或名家的解读之后,学生自行思考解决。
在《师说》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带来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许多问题在学生的四人小组、大组、全班的热烈讨论中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其中,有一个翻译问题引起全班的争论,那就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的翻译。
有一小组的同学认为:课本注释为“句读不明。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
“或师焉,或否焉”,课本注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LiberalArtsGuidance2019年02月(总第328期)文理导航No.02,2019Serial No.328新课改下的《历史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盘美味的杂烩。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政史不分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一定以学科分类,因为知识之间有隐性联系,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历史与社会》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若要突出《历史与社会》课的这种“大文科”优势,就需要历史老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课的整合功能。
使课堂教学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从而有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下面,谈一谈语文素材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有效应用。
一、“源”———文学与史学的关系最初,文学与历史是“纠缠”在一起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还是中国的《左传》《史记》之类,都同时肩负了文学和历史的双重重任:在纵向上它是历史,在横向上它又是文学。
但是后来,人类对学科编排得越来越精细,就这样,在以后的岁月中,文学与历史就渐渐分离了。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历史之树更为精悍,除却了可疑的枝条和花朵,二是文学也获得了独立的品格,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恣意驰骋。
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学的功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从而避免了某种程度的混乱。
现在我们一般不从文学中了解历史了,同样,我们也不从历史学著作中品味文学的情感意味。
但在课堂上,因为这种关系,我们恰好可以引用语文学科的素材,给历史社会课带来精彩!二、语文素材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有效应用1.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如:“围魏救赵”与战国七雄,“焚书坑儒”与秦始皇,“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与楚汉战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赤壁之战,“罄竹难书”与武则天……在初中年级,可用成语入课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和历史的兴趣。
学生能够从语文中知道成语的意义,从史学中了解它的出处,会使印象更为深刻。
不曾预约的精彩——关注课堂有效生成【摘要】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想课堂出彩,要使课堂有效,关注课堂生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u抓住课堂生成,往往能让我们的课堂产生交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帮我们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有效;生成;精彩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数学教学除了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
所谓“课堂生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在传统教学中,一些非预期教学因素往往被教师忽略,只按自己预设方案进行。
事实上,教学过程是生动变化的,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启迪的思维环境,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才会使课堂更精彩。
因此,在按预设方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非预期的教学因素,善于利用课堂上预料之外的因素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拓展训练,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生成,基于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
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就容易产生不着边际、“打到哪唱到哪”的局面。
没有生成资源的课堂,看似井然有序,其实按部就班缺乏活力,流失了很多的人文气息和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致力倡导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同时,切实把握好课前预设。
也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
很多优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教学设计之后,有的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互动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发表时间:2012-02-27T15:18:21.1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3月总第92期供稿作者:吉逢[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不是学习的目标。
吉逢江苏省海安县曲塘小学226661专家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了相应的变动。
”面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这样,我们的教案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获得精彩。
案例:以果激趣,满室果香案例描述:在对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4“Buying fruit”这一课进行复习时……T(指着放在角落里的一些苹果):What are these?S1:They are apples.T:Do you like apples?S1:Yes,I do.T:Me,too.Do you have an apple?S1:No,I don’t.突然教室里有几个学生在轻轻地说:“Yes,I do.”我便随口说了句:“Who can give me an apple?”没想到,几位学生真的从抽屉里拿出苹果走上前来。
学生们笑眯眯地回到座位上。
这时,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些苹果做做口语练习的“文章”,顺便复习本单元的内容?T:Now,be quite.Listen to me carefully.I’ll give you two minutes for preparation:Make a sentence or a short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se apples.Try to use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you have learned.Practise in groups.两分钟后。
人生无法预约的名句
1.人生没有预约,都是被动的突破。
2.愿你每次期待,如约而至!
3.愿你所做任何决定,都值得付出!
4.愿你所得到所有所爱,都紧跟你的步伐!
5.愿你世界是你所想的生活!暖光不散,冷风不侵!
6.人生不可预约,每一步都都在冒险,每一步的安稳都应该奖励自己!
7.不用疑惑,就是因为你一路在改变,一直在优秀,才会在这不可预约且充满暴风雨的地球上经历到现在!
8.我们之间的相遇,不曾预约,未曾彩排,却精彩了一生。
9.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10.人生无法预约,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
11.人生是无法预约的,我们哭叫着降生,痛苦地生活,失望地死去。
12.如果花儿常开不败,那么花月相逢便不会收引人如此动情。
花开花落,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
人生是无法预约的,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一旦有缘相遇,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
无法预约的精采——人教版第一册《两只鸟蛋》教学片断案例反思本文是关于无法预约的精采——人教版第一册《两只鸟蛋》教学片断案例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片断:当《两只鸟蛋》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让学生质疑: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老师,我有个地方不明白。
师:哪儿不明白?生:书上写“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可书上插图里的树很高很高,我看大人都够不着,小孩怎么够得着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都认真地看图并与书中内容比较,发现真够不着,于是大家议论纷纷)师:你观察得真细致,老师都还没发现呢,你真了不起!老师要向你学习!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改正过来?生1:老师,我有一个办法,在树边画上一把楼梯,再爬上去,就可以把鸟蛋放进去了。
师:这的确是一种好办法。
生2:我的办法更好,只要把树画矮一些,不就够得着了吗?师:你的办法不错!生3:我有一个不改图画的办法,只要把课文诗歌改一下,还更简单。
师:改哪里?怎么改?生:只要在“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前面加上“爬上树”就可以了(即“爬上树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师:你真聪明!这样一改,图文就一致了,我们也就不会误会了。
生:……师:同学们,你们个个都很爱动脑思考,想得办法都挺好,我得先替编辑叔叔谢谢你们!…………反思:在这一片断教学中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否是诗歌特点――“抽象的画面”“内容的跳跃”导致内容与插图的不符,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只能从具体的画面情境与文中文字表述的内容去比较――的的确确树那么高,鸟巢确实做在那高不可攀的树杈之间,小孩昴头仰视更显其高,不借助其他办法(如架楼梯、爬树等)确实无法把鸟蛋放回鸟巢。
可是文中诗歌“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分明写得是那般轻松自如、轻而易举,没借助任何办法,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明显矛盾。
因而才导致学生有以上的疑问。
课后,我想,作为教师是绝不能以拥有者自居,不能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的教学,更不能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无法预约的精彩
因为录像的缘故,我有幸聆听了柳晓芳老师的《合体型原型版制作》,感慨颇深。
从确定课题,到讲课,柳老师没试讲过一次。
但就是这一次,却注定了它是一节无法预约的精彩纷呈的好课。
这堂课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开始,柳老师就提出任务:母亲节到了,同学们应给母亲做一件孝心连衣裙。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然后,柳老师布置了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合体型原型版制作》。
柳老师将全班分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成圆桌排列,便于学生讨论。
老师出示任务,要完成大小模特的合体型原型版制作。
学生开始忙起来了。
每个小组又进行分工,分别负责不同模特的合体型原型版制作。
他们有的研究任务,有的画图,有的用尺子量模特的尺寸。
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就相互讨论交流,老师则巡视教室,了解学生进展情况。
学生准备差不多了,就开始往模特身上穿版服。
所有的学生都在动,都有事干,没有一个闲的,更没有睡觉的,玩手机的,吃零食的。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不能不学习。
动作快的小组,率先完成作品。
一个组,二个组,三个组,都交上了作品,等到最后一个小组交上了作品,小组合作环节完成了。
四个大模特和四个小模特摆上了讲台。
各组选派代表登台,谈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
老师逐一点评。
大部分小组都符合要求,只有一个小组胸前的尺寸偏一点儿。
老师指出不足,希望学生改正。
老师又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
我想,等到所有任务完成后,一件连衣裙应该能制作出来。
这是一堂精彩的课。
时间在不知觉中过去了,感觉老师的作用不大,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忙碌。
在这里,老师似乎隐身了,老师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当然,老师的作用体现在重点的强调上,难点的指导上,环节的过渡上,作品的评价上。
这还不够。
接着,柳老师趁热打铁,和本组的姜素萍、韩建华、侯若涛、付珍楠等老师召开学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意见,对新旧教材的比较。
看得出,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课。
因为本堂课,老师让学生动手,学生有事做,确实学会了一些技能。
新教材图文并茂,图片来自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新教材淡化理论教学,采取任务形式,每个任务都简洁明了,学生自己看书就能操作。
还有更精彩的,就是服装专业老师对这堂课的点评。
大家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确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学,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值得服装信息部全体老师学习。
隋主任认为,应该被学校推荐为青岛市公开课我觉得,这堂课体现了一个山东省教学能手的水平,足见其基本功之扎实。
我从中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存在,但在关键时刻必须存在;教师要合理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教师要及时征求学生意见,改进不足,提高水平;教师要及时征求同行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