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预约的精彩——关注课堂有效生成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动态生成,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实现“预设”的目标。
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许多教师往往非常注重课前的预设,尤其是上观摩课、公开课前,更会使出浑身解数精心编制教案,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考虑得清清楚楚,都预设得明明白白,直至认为无懈可击方安心定稿。
而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处处蕴含着矛盾,精心的预设无法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因为孩子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教学过程必定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地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那么如何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呢?一、关注“错误”,展现精彩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
学生天性好动、顽皮,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恶作剧,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此时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如在教完《什么动物出来玩》歌曲后,我和往常一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根据乐曲中的音乐形象进行表演。
随着轻轻的乐曲声响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喜欢跳舞的同学,纷纷展现出或优美,或活泼的舞姿;喜欢画画的同学在图画纸上勾勒出春意盎然的春光图;喜欢打击乐的同学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喜欢唱歌的同学手拿书本,好似拿着麦克风在歌声中陶醉;还有些可爱的小蜜蜂成排地歇在凳子围成的“花丛”中伴唱。
正当我为学生的表现高兴,为自己平时的教学感到自豪时,“轰-轰轰”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大家的耳膜。
不曾预约的精彩蛟河市实验小学张天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原始的范读、板书渐渐被眼花缭乱的课件所代替,几乎销声匿迹……可是有一次,在教学《难忘的八个字》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
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发现教室里格外安静,抬眼一瞥,连几个“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
一口气读完了全文,看看我的学生,有的睁着大大的眼睛,有的用小手托着腮帮,好像正在思考着什么……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
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
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的阅读感悟,激发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随即我分析了教师范读的几大好处,和大家分享一下: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语文课堂:重视“无法预约”的精彩作者:唐勇东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11期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具有使教学富有活力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传统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课堂预设,如授课前的设计、安排、策划等,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的预设,又有师生的即时生成。
预设的东西是静态的,是想象的,是设计的,是假设的,是经验的。
而生成则是动态的,是灵活的,是流动的,是发展的,是现实的,是多元的,是再生的,是创新的。
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无法预约”的精彩出现,这种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
语文教师要以预设为前提,为崭新的课堂生成做好种种准备,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和信息,教师要及时判断出它们的价值,把握难得的教育契机,作出符合教育目的的教学调整,从而创造出课堂教学的新的亮点、新的精彩。
这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真正的、有深度、有质量的语文课。
我们来看两个对比课例。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上《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课,上到最后,他有一个很好的设计,他对学生说:同学们,面对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你最想感谢的是谁?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
问题抛出以后,老师就开始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第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最想感谢的是秦始皇。
(这是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都会遇到的不是按照我们预设的答案,如何处理这种课堂所谓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很能考验一个教师的水平)那学生话音刚落,那位老师的脸“唰”的一下子就白了,然后“唰”的一下又红了,最后“唰”的一下又青了。
老师心说:完了,我这堂课全完了,全白讲了,我这堂课全砸在秦始皇身上了。
他咬牙切齿地对那学生说,秦始皇?秦始皇有什么好感谢的?再想一想,你最想感谢的是谁?(请注意:这位老师在期待着标准答案的出现)。
第二位学生说,老师,我最想感谢的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老师心想,这不哪壶不开提哪壶吗?作者?作者我们等会儿再感谢好不好?是先有作者还是先有兵马俑?第三个学生说,老师,我最想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
不曾预约的精彩——关注课堂有效生成
【摘要】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想课堂出彩,要使课堂有效,关注课堂生成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u抓住课堂生成,往往能让我们的课堂产生交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帮我们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有效;生成;精彩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数学教学除了关注知识的传授,还应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
所谓“课堂生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在传统教学中,一些非预期教学因素往往被教师忽略,只按自己预设方案进行。
事实上,教学过程是生动变化的,教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启迪的思维环境,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才会使课堂更精彩。
因此,在按预设方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非预期的教学因素,善于利用课堂上预料之外的因素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拓展训练,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生成,基于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
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就容易产生不着边际、“打到
哪唱到哪”的局面。
没有生成资源的课堂,看似井然有序,其实按部就班缺乏活力,流失了很多的人文气息和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致力倡导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同时,切实把握好课前预设。
也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
很多优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教学设计之后,有的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
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更好地驾驭课堂。
二、有效生成,源于对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根据教师事先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多数教师课前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一切顺利,千万别出什么“小插曲”。
但是,事实上,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其中还有不少灵动的思维,课堂上往往会有突发的情况,这时,我们应善侍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只有从内心尊重了学生,我们才能及时捕捉课堂中的精彩片断。
教师并不要简单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要巧妙地借用这一生成性资源,利用其“错误”实现教学的进程。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各有不同,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代表着自己的思想。
如果教师
的教案预期性太强,在实施过程中不敢或不能放开,学生稍有不同的观点,就横加排斥或置之不理,更多的思想、方法得不到交流,会使课堂的生成效果大为逊色。
三、有效生成,出于教师的智慧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和权利。
课堂上他们想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将有什么样的举动,谁也无法预料。
我们把这种无法预测的事件称为突发事件。
教师处理这些事件的方法和能力称为课堂机智。
当教师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课堂上出现了这种所谓的突发事件,或不和谐的声音,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并把它纳入正常的教学进程中有效资源充分利用,这样不仅圆满地完成了预设任务,并且能够生成和完成新的教学任务,课堂也因生成而更加充满智慧,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想真正做到这些并非易事,那么怎样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呢?
(一)加强课后反思,注重课堂智慧的积累
课堂上学生的很多问题、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或教师的敏感度不够,来不及深思,也就无法有效地掌控,这很正常;我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来弥补自己在课堂中做法的不足。
一次反思就是一个有效的课堂智慧的积累,久而久之,你就会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优秀教师,就会游刃有馀的驾驭课堂教学。
如,在一次教学“周长的认识”,学生已经感悟了周长的意义后,笔者让学生指出不同图形的周长时,有一个学生在指五角星的周长时少指了两条边(可能他自己也不记得是从哪开始的了),下面马上有学生说不对,我就让那个学生再指一次
就完了。
课后,我暗自后悔,如果我能把这个地方放大一下,让学生说说理由,我想学生会对周长意义中的“封闭”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加强业务学习,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
成熟地运用课堂生成资源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积累。
需要教师有敏感性,也需要教师业余时间的知识积累。
众观所有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名师,无不是经过不断学习反思才磨出这般游刃有余的功力。
黄爱华老师的成长历程更是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他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可以说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学习。
为了掌握教学规律,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数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他的案头、床边,随处都是书,光近几年的学习笔记就有几十万字。
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的知识基础,他才可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才可能适时捕捉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挥洒自如。
总之,“课堂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
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的“生成性”。
顺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控制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师生互动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的抓住它,并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设的目标,收获不曾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