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预约的精彩
- 格式:doc
- 大小:29.54 KB
- 文档页数:3
未曾预约的精彩摘要把数学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激发学生的刨新思维,体悟数学的魅力,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数学的魅力前些天,我们六年级数学教研组讨论决定:为落实新课程理念精神,在紧张的数学课堂中调节学生的数学心情,结合最近学习的《百分率的计算》内容,各班安排一节数学活动课并向组内展示。
组长说了:不要花哨,随堂课,力求实效。
我们班上什么内容呢?想了半天,决定根据我们班男生比较喜欢打球、女生喜欢看球的特点,进行一次小调查活动。
即统计本班学生最喜欢哪几种球类活动,并计算出喜欢各种球类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
(应该说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复杂)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数学活动课。
”学生们一片欢呼。
(完全不顾后面有没有听课人)。
“上什么内容啊?”(看得出,他们对今天的这节课充满着期待……)大家开心地按照要求分小组,统计人数,数学课代表进行班级汇总,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了课堂中。
并且学生还设计了自己的表格。
大概看了一下,形式还挺丰富……)为了体现教师的作用,我用小黑板及时呈现了我的表格,同时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表格进行计算。
我把学生得到的数据及时填人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中。
并由大家一起来计算所占的百分数。
很快,后面的几个同学都算好了。
呵!比我还算得快。
我示意他们再复查一遍。
一会儿,大部分学生也都完成了。
9÷35≈0.257≈25.7%……足球;2÷35≈0.057=5.7%……篮球;8÷35≈0.229≈22.9%……乒乓球;16÷35≈0.457=45.7%……羽毛球。
校对结束后,我问:“刚才,后面小组的几个同学怎么会算得最快,有什么诀窍可以让大家分享吗?…‘没有诀窍,人海战术,我们几个分工算的。
”生2:“老师,不钻空子也可以啊,只要算一个除法就搞定了。
动态生成,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实现“预设”的目标。
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许多教师往往非常注重课前的预设,尤其是上观摩课、公开课前,更会使出浑身解数精心编制教案,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考虑得清清楚楚,都预设得明明白白,直至认为无懈可击方安心定稿。
而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处处蕴含着矛盾,精心的预设无法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因为孩子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教学过程必定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地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
那么如何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呢?一、关注“错误”,展现精彩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
学生天性好动、顽皮,有时甚至会捣乱或恶作剧,课堂上时不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插曲”,此时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
如在教完《什么动物出来玩》歌曲后,我和往常一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根据乐曲中的音乐形象进行表演。
随着轻轻的乐曲声响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表演了起来,喜欢跳舞的同学,纷纷展现出或优美,或活泼的舞姿;喜欢画画的同学在图画纸上勾勒出春意盎然的春光图;喜欢打击乐的同学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喜欢唱歌的同学手拿书本,好似拿着麦克风在歌声中陶醉;还有些可爱的小蜜蜂成排地歇在凳子围成的“花丛”中伴唱。
正当我为学生的表现高兴,为自己平时的教学感到自豪时,“轰-轰轰”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传入了大家的耳膜。
不曾预约的精彩蛟河市实验小学张天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原始的范读、板书渐渐被眼花缭乱的课件所代替,几乎销声匿迹……可是有一次,在教学《难忘的八个字》一文时,本想用录音机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
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发现教室里格外安静,抬眼一瞥,连几个“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
一口气读完了全文,看看我的学生,有的睁着大大的眼睛,有的用小手托着腮帮,好像正在思考着什么……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
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我怀旧,我感悟——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
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我追寻,我反思——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的阅读感悟,激发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归来吧,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随即我分析了教师范读的几大好处,和大家分享一下:1、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朱德的扁担》的课文内容《朱德的扁担》的课文内容《朱德的扁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同志撰写的文章,该文主要讲述了当年任红四军军长的朱德,和红军指战员一起挑粮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德的扁担》的课文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德的扁担》的课文内容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
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
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片断赏析老师: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
学生1: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
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
学生2: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
学生3:他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老师: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学生1: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
朱德工作很忙,现在还要走这么多路,说不定会累出病来的。
学生2:而且山高路陡。
老师:什么是“山高路陡”?学生1:山很高,路也不平。
学生2: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
老师: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老师做了个手势)学生1:路很窄。
学生2: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
学生3: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
■ Yi Jiao Lun Tan •艺教论坛 M“未曾预约的精彩”—浅谈音乐教学中的“预设”“生成”与“应变”张惠婷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当代课堂晋乐教育愈发重视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构建高效课堂,这是对教师个人素质的极大考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课前应有充分的预设,这样才可能在课堂中产生有效的生成,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突发状况教师也要能够及时应变,灵活应对,往往还可以利用意外的生成而产生预料之外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精心预设动态生成随机应变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一、精心预设是课堂成功的前提2011年版课程标准规定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 性及实践性,这代表我们的音乐课堂是有目的、有计划地 教学实践活动。
在这样有意识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课前预 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在设计课前预设时,应关注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教学预设的目的性。
教师在进行预设活动时 思考的应该是本节音乐课想要获得什么样的成果,可以 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审美体验与音乐知识,在明确了目的 后进行教学设计会更有效率,符合教学目标。
其次应关注 教学预设的可生成性。
精心预设的内容应该适应学生的 学习接受能力,学生的音乐知识及技能能否达到学习本 节课程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预设实施的成功 与否。
最后是教学预设的弹性与开放性。
课堂预设是一种 计划,教师只能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群体的 了解去进行预设活动,它无法全部预知课堂会产生怎样 的生成,所以教师在进行精心预设时要考虑课堂的弹性 及开放性,比如什么样的课堂环节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可 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与兴趣;什么样 的内容需要教师的重点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知识并掌握。
笔者曾在初中教学实习时有一堂课是学习民族音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113-02乐,考虑到民族音乐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在课前准备了民族音乐与流行歌曲结合的音乐做导人,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课前准备再充分,对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事件难以预料,因此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必然性。
所谓“动态生成”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概括。
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生动可爱的,老师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来组织教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启迪的思维环境,教师需要对师生多元互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判断、重组和利用,使课堂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从而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才会使课堂更精彩。
一、动态生成的课堂以精心预设为基础预设和生成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例如,教学“化简比”时,我在学生掌握了“整数比”的化简方法后,出示了一组预设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5/9:5/11,5/6:1/4,0.25:3/4。
”巡视时发现一部分同学在化简5/9:5/11时直接给出了答案:5/9:5/11=9:11。
这时我就让做错误的同学说出理由:因为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子相同都是5,所以结果就是分母之比。
我在其他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声中肯定了这些学生的善于观察,会动脑筋,并接着提问:“那么碰到这种情况,化简后的比跟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时全班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在纸上写写画画,有的还走下去与别的同学商讨。
结果生成两种意见:一种:5/9:5/11的最简整数比是将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后得到的。
进而概括成:凡是分子相同的比,它们的最简整数比就是将比的分母调换位一下位置(当然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分数)。
另一种:调换位置只是一个过程,调换位置后还要看能不能继续化简,能化简的还要再化简。
例如5/9:5/18=18:9=2:1(经过讨论,大家都能统一到这个意见上来)。
不曾预约的精彩——“什么是快捷方式”课堂实录及评析常州市实验小学张燕【案例】上午第3节是五(1)班的信息技术课。
一上课,我就切入主题,在白板上写下‚快捷方式‛4个字,当我转回身时,发现小A正打开一个游戏窗口。
‚小A!‛‚我不是故意的。
只是想试一下这张软盘。
‛小A涨红着脸辩解。
小A虽然调皮,却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平时经常热心帮助其他同学,还是先听听他怎么说。
‚上节课学复制操作时,我刚好带了一张软盘,就把桌面上的两个小游戏复制到软盘中,想带回家玩,当时我还试了一下,都能打开,可……可在我家里的电脑上怎么也打不开!所以今天上课后我就急着想……试试。
‛‚试下来怎么样?‛‚能打开的。
‛‚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说到这儿,我已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忍住笑严肃地说:‚你偷偷带软盘进微机教室,还复制游戏,等下了课再跟你算帐。
先把软盘交上来。
‛小A不太情愿地交出软盘。
‚不过,‛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小A现在碰到的问题,正是我们马上要讲的。
小A,请你认真听,等会儿如果你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老师会考虑从轻处理你违规的事。
‛‚什么是快捷方式?呵呵,这跟小A的磁盘有关系。
让我们来看看这张盘中究竟是什么?‛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软盘里确有两个小游戏图标,一个‚超级玛丽‛,一个‚口袋妖怪‛。
‚你们猜猜看,在老师的电脑上这2个游戏打得开吗?‛‚打得开!我刚刚试过。
‛小A抢着喊道。
‚那是在你的电脑上,你又没在我的电脑上试。
‛我反驳。
学生们有的说打得开,有的说打不开,还有人喊着:‚试试,试试!‛‚那就试试!‛结果,2个游戏都打不开,一个提示‚程序文件名无效‛,一个提示‚缺少快捷方式‛。
‚为什么?‛我问。
‚可能是没有复制完整。
‛‚磁盘不好。
‛学生们七嘴八舌说着理由。
‚那为什么在小A的电脑上就打得开,在我这儿就不行了呢?‛我又问。
‚这两个图标是不是就是游戏本身?‛稍停片刻,我接着说:‚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
如果它们不是游戏文件!那又是什么呢?‛‚我知道,是快捷方式。
不曾预约的精彩
今天的第一堂语文课,孩子们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着《神笔马良》的故事。
我知道,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
因为神话传说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满腔的正义感,唤醒他们与生俱来的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丑恶势力的反抗精神。
所有的孩子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
忽然,一个孩子说:“呀!窗外好像下雪了!”大家都笑起来,我干瞪他一眼。
天虽然很冷,但我们这个地区已经好久不下雪了。
它的晶莹剔透和铺天盖地飘舞的身姿,简直已经成了一个遥远梦境中的幻象。
“老师,真的下雪了!”又一个孩子叫起来。
我皱了皱眉,望向窗外。
“真的下雪了!”更多的声音响起来了。
是呀,真的下雪了,而且没有雨的前奏,就那样直截了当地纷纷扬扬地下着!“快看呀!”所有的孩子都涌向教室两边的窗户。
诚然,于他们来说,下雪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在他们的想象中,雪是那样的美好,有太多太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在雪中发生,而且它充满着神话色彩。
我知道,无论我怎么唤都是唤不回来了的,他们对于雪的喜爱和亲近超过语文老师的一声呼喝。
于是,我只能任由他们聚在窗前,满足他们的好奇与惊喜。
你想呀,阻止他们却也阻止不了那飞跃灵动的心悠悠地飘到窗外去,倒不如顺其自然,推波助澜,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孩子们见我并不责骂,于是更加肆意地呼喝起来。
我轻轻地回办公室拿了一本书,然后自得其乐地在教室的过道上深情地朗诵起来:“窗外下雪了。
看,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纷纷扬扬,铺天盖地。
这些来自遥远世界的白色的精灵,带着它们的冰肌玉骨,洁体玉魂,把那缠绵的情愫,浓邃的灵智,送给人间,送给大地……我呆呆地望着这一切,让那些调皮的小精灵飘到自己的衣服上,头发上,睫毛上……雪依旧下着,那一朵朵的香花,都戴着半透明的六角帽,却各有不同的精巧图案,比新年里奶奶剪的窗花还好看……啊,纯白无瑕的雪花,聚碎玉之灵气,裹圣水之香魂,和着寒风踏着韵律穿过灰白苍穹,飞临人间,给大地带来一个新的信息,带来春的生气,让人觉得世界如此完美,如此纯洁……”随着我的朗诵,孩子们呼喝声渐渐轻了。
“老师,您读的文章的作者看到的就是这样的雪吧?您看!‘窗外下雪了。
看,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老师,您把它再读一遍吧!看着雪,听着这个文章,感觉真好!”“好,只要你们爱听!窗外下雪了……”我又自顾自地深情朗诵起来。
孩子们并没有回到座位,只偶尔回头看我一眼,或者低头深思一会儿。
脸上也漾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有惊喜的,有陶醉的,也有皱着眉留神细听的,更有呆呆地望着雪思索着什么的。
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甚至可以听见窗外的雪簌簌落下来的声音。
“啊,纯白无瑕的雪花,和着寒风踏着韵律穿过灰白苍穹,飞临人间,给大地带来一个新的信息,带来春的生气,让人觉得世界如此完美,如此纯洁……”一些孩子看着窗外的雪花轻轻地与我应和起来。
“你们听了,觉得作者写得好吗?”“老师,好像他写的都是我们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就像‘像纯白的棉花,像洁白的鹅毛,像轻柔的柳絮’,‘调皮的小精灵飘到自己的衣服上,头发上,睫毛上’之类的。
写得真好!”“老师,我觉得雪真是一个精灵,像精灵鼠小弟那样的可爱,我们都喜欢它!”“老师,这雪要是一直下那该多好呀!我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了!”话音刚落,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一哄而出。
操场上沸腾起来。
孩子们忘情地泡在雪花里,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亲近着雪,有的还仰着头,甚至伸出舌头去,让雪花消散在舌尖上……许多同学使劲招呼我,约我一同领略雪的世界。
我微笑着,静静地走回教室,在黑板上布置了今天的小作文题《雪的世界》。
结果出我意料,这次的小作文精彩纷呈:“我看着美丽又小巧的雪花,在我手中慢慢消失,它仿佛化成了一股清风,抚摸着我的脸,然后又开心地离去了。
我想留住它,但它不愿,就从我身边轻巧地走了,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 ——谢一融“抓起地上的一把雪,用力捏成一团,对准目标扔了出去,一团团雪花打在身上,爆了开来,像节日的礼花。
湿漉漉的雪流进了脖子里,冷冰冰的,可没人在意这些……” ——王亦川“冬天的雪是欢乐的,我们来到操场上,他和我们一起跳舞……” ——沈颖烨“这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娃娃,就像一个个白色的精灵。
带着一身洁白的衣服来到大地妈妈的怀里……” ——何
陈菲“我伸出手来,这些小精灵一下子飞过来,落到我的手上,我把手放到眼前,调皮的小精灵像一颗颗洁白的小泡沫,好可爱呀……” ——王佳囡“大家静悄悄地看着雪,老师也悠然地读着作文,心情跟上语文课一样好……” ——俞徐杰“我向衣袖上哈出一团热气,雪花又变成一颗颗晶莹的小珍珠……” ——朱鸿超阅读着这些文字,我的心起伏激荡: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存在,确实有其独特的令人惊叹的神奇魅力。
只是,这样的艺术魅力的展现需要教育者不仅有一颗敏感柔软的心;更需要一种机智,一种灵活的引导技巧。
而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追求的东西。
《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这种资源何在?大量的研究和事实已经证明:每个学生先天拥有的遗传基因和潜能是大体相似的,关键是要在后天为它们提供一个优化的、与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的条件与环境,让一颗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种子”,尽情地萌发、舒展、长大……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这里的条件和环境,主要是指那些与儿童的大脑、神经、生理发展具有相似性的、令他们乐此不疲、健康向上的信息和可供他们历练的平台。
这一资源既潜藏于课堂,也潜藏在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这类资源既来源于我们对相对静止“文本”的挖掘,也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察觉与把握。
从某种意思上说,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和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来的转瞬即逝的“火花”,更具灵性和生命力。
案例中,教师面对这突与其来的晶莹剔透的白雪,面对着乐此不疲的如痴如醉的学生,巧妙地将这大自然的“精灵”——雪,引进课堂,巧妙引导、适度点化、师生共融。
充分利用、开发这一从天而降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雪的纯情和浪漫,尽情观赏、尽情玩耍、尽情享受……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按上了想像的翅膀,催发他们灵性的涌动,言语的生成,情感的升华。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在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大语文教学观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在语文课堂上,有些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在课前预设,但更多的、灵动的资源根本无法预测,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要有充分估计,有的放矢地开发,即便这样,更多的“窗外”信息,还是不能穷尽的。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因此,课堂要根据生成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需要对教学作即兴的策划和调整,以利于更有趣味、更有成效地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案例中,教师是跟学生在一起研读《神笔马良》的,课的展开和推进,教师预设了一定的教学程序,早已胸有成竹。
照理讲,课堂应该按教学设计就《神笔马良》与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合作、探究。
窗外下雪了,出乎意料,可这是自然现象,关课堂什么事?倘若有学生少见多怪,东张西望甚至窃窃私语,教师提醒一下,重则呼喝一声,不就行了吗?《神笔马良》还是应该继续画画的。
然而当教师看到学生对雪的渴望、惊叹甚至于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而忘乎自我的时候,意识到马良今天是断然斗不过这雪的精灵了,这小精灵以她特有的姿态占据着学生的心田,牵动着学生的情感,呼唤着学生的灵魂。
于是,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毅然放弃预设中的《神笔马良》,以雪为主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或观察、或思考、或惊叹、或想像、或倾吐……整个课堂因雪而充满智慧的灵光。
马良今天是委屈了一回,该出手时未出手,但当他看到孩子们对雪的迷恋而已无心来解读他如何巧妙地惩治贪官和为老百姓造福的时候,他也只得望雪兴叹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设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情景,而且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历练的平台。
课堂预设必不可少,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
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312300)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郑百苗(0575)283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