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治中的权威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韩国国会政治中的地域主义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马东亮来源:《人大研究》2008年第04期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因其飞速发展的经济而受到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但是韩国经济的成功并不必然说明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成功,相反,韩国的政治发展恰恰证明了,政治制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必须尊重该国的文化因素,否则即使全面地照搬照抄所谓“先进制度”,也很难在现实政治中达到某种制度在创立之时所要达到的效果。
体现在韩国国会政治中的地域主义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国,其国体与政体的初创与落实都受到了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支配性影响,韩国现代国会制度也确立于那个时期,因此,韩国国会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国主导下从理念到具体制度上对西方国会制度的全面模仿。
但是,由于忽视了韩国传统文化中“地域主义”的存在,“民主化”之后的韩国国会制度实际上成为地域主义政治表演的舞台。
所谓韩国政治中的地域主义是指韩国政治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广为学者与社会大众所诟病的、根深蒂固的“地域主义”情结,也被称为“地区情感主义”或“地区冲突主义”,主要是指韩国政治中以政党领导人的出生地为标准划限,在国会选举、总统选举和政党运作中,挑动不同领导人出生地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达到政党的政治目标的现象。
它也表现为在政党内部和政府的人事上以出生地为标签而有倾向的人事任用。
韩国人不仅以自己的行政区划“道”、“市”、“郡”等来标明政治人物的出生地,而且还依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习惯性称呼来区分政治人物的籍贯:韩国全罗道和忠清南道南部的一部分地区位于历史上出于灌溉需要而修筑的金堤、碧骨堤以南,所以堤坝围成的广阔水域的南部地区就被称为“湖南”地区;庆尚南道与庆尚北道位于鸟岭以南,称“岭南”地区。
韩国政治中的地域主义表现最突出的并不是以相对较小的行政区划而是以广阔的湖南地区和岭南地区为标签的政治冲突。
二客观地讲,在政治选举中,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党领袖及其政党在其出生地受到更多选民支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在韩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严重地影响到了政治实践领域。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摘要】东亚地区历史悠久,拥有多样的政治权威体系,这对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东亚,政治权威与现代化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东亚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影响入手,分析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各自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情况。
通过比较这些东亚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现代化进程,揭示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结合当前形势展望东亚地区的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趋势,探讨政治权威与现代化的未来关系。
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扑朔迷离的话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东亚、政治权威、现代化、历史、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影响、关系、发展、展望。
1. 引言1.1 东亚地区历史政治权威东亚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政治权威传统。
在古代,东亚诸国都曾出现过不同形式的君主制度,如中国的皇帝制、日本的天皇制、韩国的王朝制等。
这些政治制度在东亚地区长时间存在,并深深影响着当地社会和文化。
中国的皇帝制是东亚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权威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家,统治者以君主为中心,实行专制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帝才结束。
在这之后,中国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相比之下,日本的天皇制在东亚地区也有着重要地位。
日本的天皇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政治围绕着天皇展开。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天皇失去了大部分权力,但天皇依然是日本社会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韩国的政治权威则受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韩国自古以来也是一个王朝国家,国家政治以王室为中心。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韩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革,王室逐渐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
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理解东亚地区历史上的政治权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东亚现代化的进程。
1.2 东亚现代化进程从东亚地区历史政治权威的角度看,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更是政治和社会现代化。
第一章测试1.朝鲜王朝的世宗国王颁布《训民正音》后,朝鲜半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书写文字。
()A:错B:对答案:B2.韩国的广域自治团体一共有17个,包括首尔特别市和世宗特别自治市、6个广域市、9个道。
()A:对B:错答案:A3.韩国的首都汉字原名为汉城,2005年李明博担任市长的时候改为首尔。
()A:对B:错答案:A4.韩国境内最高的山是位于济州岛的汉拿山。
()A:对B:错答案:A5.韩国和朝鲜的国歌歌名都叫做“爱国歌”,但它们的歌词和旋律都不同。
()A:错B:对答案:B6.韩国现在使用“主体年号”。
()A:错B:对答案:A7.中国的长白山,在朝鲜和韩国一般被称为()。
A:雪岳山B:白老山C:北汉山D:白头山答案:D8.韩国的国家元首称为()。
A:国家主席B:总统(大統領)C:总理D:总书记答案:B9.下列象征物中,属于朝鲜的国家标志是()。
A:无穷花B:苍鹰C:松树D:丰山犬答案:BCD10.朝鲜半岛三面环海,环绕朝鲜半岛的分别是()。
A:日本海B:渤海C:黄海D:朝鲜海峡答案:ACD第二章测试1.元朝在高丽国设置了征东行省,作为元朝统辖高丽国和征伐日本的特殊行政机构。
()A:对B:错答案:A2.17世纪后期、18世纪前期,朝鲜兴起了实学和北学,主张改革僵化的性理学。
()A:错B:对答案:B3.1897年,朝鲜国王高宗宣布称皇帝,年号为光武,从而宣告了大韩帝国的建立。
()A:对B:错答案:A4.1919年3月1日,韩国爆发了著名的抗日独立运动,韩国为了纪念把这一天定为“三一节”。
()A:对B:错答案:A5.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
()A:错B:对答案:B6.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设立了汉四郡,其中存在时间最长的郡是()。
A:乐浪B:玄菟C:真番D:临屯答案:A7.大韩民国成立于()年。
A:1948年8月B:1948年9月C:1945年8月D:1949年8月答案:A8.古朝鲜时期的檀君来源于檀君神话,其最早记载出现于13世纪末成书的《三国遗事》当中。
试析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朱海忠从朴正熙到全斗焕、卢泰愚,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力推动经济增长之上的。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却逐渐丧失,并最终为民主政体所代替。
那么,为什么威权政体与经济发展之间会有如此关系?在分析韩国威权政体合法性的基础上,本文欲对这个问题作一回答。
一威权主义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之后,人们对它的理解与界定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威权主义指“权力集中在一个领导人或统治核心手中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寡头统治、独裁统治和君主专制。
[1](P.713)另一种观点虽将威权主义与独裁(AUTOCRACY)、僭主政治(TYRANNY)相区别,但含义仍然较为宽泛,如珀尔玛特认为,独裁与僭主是未加限制和制约的个人非制度化统治,而威权主义是制度化的集体统治。
[2]阿尔蒙德的威权主义概念也比较宽泛,因为他不但将新传统型国家,即没有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且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都很低的战后独立国家归入威权主义之列,而且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划入威权主义的威权—技术—动员类型。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威权主义国家是指缺乏公众参与和宪法制约,强迫人民服从统治者权威来实现民族重建的国家”。
由于执政当局把推行高速增长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故而称之为“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STATE或译为发展取向的国家);在拉丁美洲被称之为“官僚威权主义国家”((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STATE)。
因此,威权主义主要以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为典型代表。
[3](P.60-63)本文主要根据第三种观点界定威权主义,因为威权主义概念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只是到了60年代,随着拉美、东亚等地出现发展导向型政府并取得很大经济成就之后,人们才重新使用它。
因此,威权主义概念应赋予它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就韩国而言,李承晚政权与后来的军人政体显然不能划入一列,与其将其划入威权主义并冠之以“政客型”[4]还不如把它归入阿尔蒙德所说的“新传统型国家”,其原因是:第一,李承晚的政治结构虽有三权分立、国会选举和政党竞争等民主框架,但这个李朝后裔非常“讨厌美国人强加给他的‘民主政治’。
韩国民主政治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韩国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状况的探讨和分析,阐述了韩国政党选举制度以及政党政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认为韩国的民主化进程虽然实现了政权的易手,建立了民主制度,但韩国政党政治仍发展得不成熟不稳定,韩国所存在的问题是在民主化的初级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民主制度的法治化,其政党制度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关键词:韩国民主政治政党政治一、韩国选举制度的重大发展韩国光复以后,实行了一段时期的多党制和直选制但社会始终处于动荡状态,由此韩国逐渐转向了威权主义体制。
韩国的威权主义政府体制大致形成于20世60年代中期(并贯穿于整个70年代)。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将军通过不流血的军事革命获取了政权。
全斗焕延续了朴正熙时代的政治极权体制两人获得政权的初始方式是相似的:即都不是民选领导者,而是通过军事手段获得政权,并以此建立了极权政治体制。
1987年爆发民主化运动以后,韩国的政治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1987年10月的宪法修正案拉开了韩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根据这一修正案,直接选举替代了间接选举,自由与公平的选举竞争制度得以恢复。
1992年金泳三经过选举上台,进一步推进了民主化改革,包括行政管理权力的逐步下放政府组织的重构行政管理方式的革新等。
由此民主政体逐渐取代威权政体成为韩国新的政治体制,随着后来1996年金大中、2004年的卢武铉总统的上台,标志着民主体制在韩国的确立和巩固。
二、韩国政党政治发展的现状政党政治的发展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政党是每个国家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党政治的充分发展有利于民主制的巩固和正常运转。
(1)政党建立的原因:1945年韩国从日本殖民者的占领下光复后,驻韩美军倾向与有组织的政治团体打交道,这极大地推动了政党和政治团体的发展到1946年3月政党数目就从日本殖民地时期的零个发展到134个可以看出韩国政党主要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做出来的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这种多党制极不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党结构,甚至走向了畸形。
朝鲜半岛典章制度
一、政治制度
朝鲜半岛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朝鲜半岛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最高人民会议,其代表由民主普选产生,对人民负责。
最高人民会议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和修改法律、制定国家政策、审议国家预算等。
在最高人民会议之下,设有内阁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日常行政管理。
二、法律制度
朝鲜半岛的法律制度以成文法为基础,包括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等。
法律体系强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朝鲜半岛,法律被视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工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强制力。
三、文化制度
朝鲜半岛的文化制度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朝鲜半岛注重教育和知识普及,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制度,并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包括大学、职业学校、技校等。
此外,朝鲜半岛还设有各种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
四、礼仪制度
朝鲜半岛的礼仪制度具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
在社交场合,人们通常遵循严格的礼节和仪式,以示尊重和谦虚。
在语言交际中,使用敬语和谦称是非常普遍的。
此外,在商务和政治活动中,交换名片是一种常见的礼仪形式。
五、经济制度
朝鲜半岛的经济制度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朝鲜半岛实行平均分配和福利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都有相应的政策和计划来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朝鲜半岛还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韩国立宪主义的历史与现状尹大奎(Dae-Kyu Yoon)一绪论自60年代以来,大韩民国因其巨大的经济成就而举世瞩目。
但进入80年代以后,相对于其经济成就,观察家们却更加关注韩国蓬勃展开的政治变革。
1993年,韩国诞生了自1961年军人政变以来第一个文人政府。
更有甚者,在1997年的总统大选中,反对党领袖最终获胜。
对于珍视自由、公正和人格尊严的国际社会而言,这一历史事件尤其值得注意。
本文有两个目的。
首先,我将从比较法学的角度,探讨韩国文化传统对其宪政和民主发展的影响。
其次,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从宪法角度对战后韩国的民主发展作一个历史概括。
通过这两重研究,我希望不仅对韩国宪法制度及其历史发展作一介绍,而且为更好地理解那些阻碍和促进韩国宪政发展的文化因素作一铺垫。
之所以会有文章的后一目的,是因为文化传统通常被认为是第三世界国家实现民主的重要障碍。
「立宪主义」在此意即民主的法律表现,及为法治(rule of law)和民主理想机制化创造条件的动态政治过程。
换言之,立宪主义就是实现宪法理念和精神的过程。
二法律发展和文化从1948年成立第一个宪法政府至80年代末,韩国均为独裁政府所统治。
韩国宪政的这一令人失望的记录常常被归咎于她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但是韩国文化和政治发展之间──独裁和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清楚。
为了便于理解这一关系的复杂性,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韩国的文化和政治传统。
自七世纪以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便已成为韩国政治史上的鲜明特征。
这种对中央的重视常常被认为阻碍了韩国社会多元化和信仰自由的发展。
自然,韩国的儒家传统和社会单一性强化了中央集权。
在像韩国这样的单一社会里,社会规范,诸如道德、习俗和宗教等,成为比法律更有效的社会控制和整合的手段。
原因在于,这些规范本身源自社会环境,无须国家强制。
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的作用大都减弱了。
在儒家等级和中央极权的社会里,地位为不平等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朴正熙威权政治与韩国民主化进程的关系作者:郝宏桂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7期摘要1961年,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并建立起威权政治,其政权具有鲜明的反民主倾向。
然而,正是在朴正熙统治时期,韩国的民主化进程得到了实质性的起步。
究其原因:一是朴正熙政治思想中具有一定的民主化因素;二是通过政府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及其“浓缩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韩国政治民主化的社会基础;三是其反民主的政治统治加速了民主化进程的到来。
关键词朴正熙,威权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图分类号K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4—0085—06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的张勉政府后,迅速建立起了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其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民主倾向。
所谓“权威主义”政治,亦即权威政治,又称为“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它是一种与极权主义相对的概念;通常人们把人类的政治制度分为民主政体、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三种类型,权威主义是一种过渡性政体。
有学者指出,包括朴正熙政权在内的东亚威权主义政治,是一种“贤明型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它是东亚国家不可避免或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形态;其政治特征表现为“(一党或军人集权+强制性措施+专家治国+健全法制+反腐倡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渐进民主化进程”。
权威政治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它与韩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特定的国际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其政权形式而言,权威主义政治统治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韩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断裂;它造成了特定个人或集团对权力的垄断,普通民众无法有效地参与国家决策过程,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无法得到认同。
但就实际作用而言,它通过强权控制以达到政治稳定、以独裁来换取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安定的政治环境,并由军人政权直接推动韩国的经济发展,依靠政治的强力推动取得震惊世界的工业化成就。
因此,它既有危害政治民主化的负面影响,又有促进工业化的积极的一面,在政治倒退中又孕育了新的政治民主化的因素,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的特征。
孙磊201010017 英语学院从韩国总统的悲剧命运解读韩国政治生态韩国历届前总统,或因为暗杀、政变,或因为下台后的腐败案而官司缠身,最终都难得善终。
纵观韩国近十多届总统的悲剧命运,下场莫不如此。
李承晚,第一至三任总统,下野流亡美国,最终病死他乡;朴正熙,韩国第5至第9任总统,遭韩国中央情报局首长暗杀;全斗焕,第11、12任总统,因涉嫌参与军事叛乱和内乱、谋杀上司未遂及受贿,被判处终身监禁。
卢泰愚,全斗焕的继任者,卸任后也因腐败锒铛入狱。
卢武铉,第16任总统,因卷入受贿风波中,最终选择坠崖身亡。
倘若一个总统染指黑金,我们尚且可以归结为个人因素和个别案例,但如果所有的总统都涉嫌贪腐弊案,那就不能不让人们对于韩国的政治生态和立宪主义道路产生疑惑。
韩国的民主化及其立宪主义道路是在朝鲜战争后效仿美国而来。
然而我们综观美国历史上44位总统的政治生涯,就不难发现这些总统们在卸任后很少有因在任期内收取贿赂和涉嫌腐败而受到法律制裁的。
从与北朝鲜等同贫困摇身变成亚洲经济强体,从独裁统治一下子脱胎换骨成民主政治,我们在赞叹韩国取得的不可思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是否也看到了其在效仿西方式民主宪政制度的进程中暴露出的巨大缺陷与潜在危机?在我看来,这种缺陷与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浓郁的韩国特色政商文化、社会上普遍延续的重报复、轻宽容的政治心态。
韩国经济在权威主义统治时期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实现起飞,其中关键的因素便是政府对财阀的大力支持。
韩国财界与政界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不仅使得经济活动中处处可见政府的影子,而且使得任何有志于竞选总统的政治家必须在获得财界的支持,尤其是大量的金钱支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问鼎成功。
而一旦登上总统宝座,执政者便会反过来以种种方式回报帮助自己上台的企业。
这样,便形成了韩国社会所特有的政商文化。
民主化以来,随着权力监督机制的完善,韩国的政商勾结现象已经远不像以前那样猖狂,但是仍然非常浓郁。
以卢武铉悲剧为例,卢武铉是以一个贫民总统形象当选总统的,执政期间也的确强力打击过腐败并赢得了国民的好评。
韩国的政治制度与地方自治韩国作为一个东亚国家,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体系。
本文将从韩国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两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政治的运作方式以及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权力。
一、韩国的政治制度韩国政治制度采用总统制,国家元首为总统,总统由全体国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连任一次。
总统在国家政策制定、外交决策以及军队指挥等方面拥有最高权力。
总统由行政权和指挥权,负责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国防事务。
韩国总统必须具备韩国国籍,年龄在40至70岁之间,选举产生后需进行权力移交仪式,并在宪法前依誓词就职。
韩国国会是韩国的立法机关,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构成。
国民议会由300名议员组成,采取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
参议院由200名议员组成,其中100名来自选区选举和100名来自国会选举。
韩国的国会议员任期为四年,国会是负责制衡政府权力、监督政府工作和制定法律的机构。
二、地方自治的重要性地方自治在韩国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地方自治法》,韩国被划分为九个特别自治市、六个广域市和一个特别自治道,以及250个市和县。
地方自治的目的在于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韩国地方自治体由市长或道知事领导,地方议会是地方自治的核心机构。
地方议会由议员组成,选举产生。
地方自治体拥有制定土地使用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权力。
此外,地方政府还负责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交通运输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管理。
三、政治制度与地方自治的关系韩国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体系密切相关,相互支持和制约。
政治制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同时地方自治体通过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运作。
政治制度确保了国家政权的和谐运行,而地方自治体通过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管理,维护了地方利益和民众的需求。
韩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求和意见。
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在地方自治体内得到贯彻执行,地方政府通过对政策的执行和管理,为地方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韩国政治中的权威主义摘要新任总统和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想方设法对前任总统实施腐败调查或对其进行各种其他形式的打击。
在这种权力交接的“零和博弈”的游戏中,卢武铉自杀事件成了揭示权威主义的总统制和司法体系管控失衡的一个契机。
而韩国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关键字权威主义韩国政治政党体系2009年5月23日上午9点半,身陷亲人贪腐丑闻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与一名秘书在其住宅后山上散步时,趁身边的守卫人员不备,跳崖自杀。
这件事令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任韩国总统无法善终的结局:1960年韩国学生举行“四.一九”民主大示威时伤亡甚众,群众忍无可忍,纷纷要求李承晚下野,李承晚遂于同年四月发表下野声明,从而流亡美国,结束自己十二年的独裁统治;朴正熙之妻和他本人最后分别于1971和1979年遭到暗杀;至于全斗焕,甚至一度被汉城地方法院以主动参与军事叛乱和内乱罪、谋杀上司未遂罪及受贿罪,判处死刑;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皆因为自身或家人的贪腐行径遭到审讯或监禁。
像韩国这样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历史中几乎每一任总统都受到指控或死于非命,分析个中原因实在不能单单只去指摘这些政治家的个人操守。
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韩国政治的“清算”传统:新任总统和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想方设法对前任总统实施腐败调查或对其进行各种其他形式的打击。
在这种权力交接的“零和博弈”的游戏中,卢武铉自杀事件成了揭示权威主义的总统制和司法体系管控失衡的一个契机。
而韩国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可谓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一、权威主义价值的形成与存在(一)儒家文化传统。
韩国政治源于一个悠久的直接的政治传统,类似于“威权主义”。
历史上的朝鲜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具有极其悠久的专制传统。
李朝时代的政治秩序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1.官本位的主要价值倾向助长了“官尊民卑”的思想;2.儒家把封建的主从关系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与美德,阻碍了国民的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萌发.3.儒教的家族本位思想使得家长式权威主义政治秩序制度化,阻碍了自由平等意识的萌发。
4.儒教的人格主义阻碍了团体组织活动意识。
1而韩国是在经历600多年李氏王朝封建统治以及40多年日本军国主义殖民统治后突然转向民主主义的。
我个人并不赞成“文化决定论”,但也不能就此否认文化对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
2韩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输入儒家文化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今天的中国更加遵从儒家文化。
下至最为基本的家庭生活,上至国家的政府体制与经营管理模式,无不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层浸染。
在韩国,马克斯·韦伯的“家产制政体”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而韩国政坛无处不在的庇护关系实际上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忠”的思想的体现。
二战后由于美国的扶持,韩国的政治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折,几乎就是以美国为摹本进行了政治复制。
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曾被美国证明是较为高级的政治制度,但是经历二战的韩国,无论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起点都非常低,它虽然有美国这个现成的目标和参照体系,甚至可以获得这个“老师”很大程度的支持,但是却难以摆脱自身长期以来的权威主义传统。
(二)由于二战时期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战后接踵而至的“冷战”两极格局使得“本是同根生”的朝鲜人民陷入内战。
由于国家的分裂以及政治理念政治体制乃至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南北双方的军事力量在短期内急剧膨胀。
三年内战使得韩国国民受到军事文化的强烈熏陶,从而令儒家权威主义价值同军事文化的权威主义价值倾向结合并强化,极大地加剧了整个韩国社会的权威主义化。
4二、权威主义的利弊权威主义与自由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为韩国政治的发展埋下了深远的隐患:(一)正常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1948年大韩民国建国至今,短短几十年,宪法遭到九次大的修改。
各届政府为了个人或一小部分团体势力的私利,视修改宪法如儿戏,使得宪法作为国家1朴文玉《韩国政府论》,博英社,1963年版,第33页。
2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3赵虎吉《政治发展模式探因----韩国政治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载《当代亚太》,2005年第10期。
4布鲁斯《从拉美经验看韩国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载《新左派评论》,1989年第173期。
根本大法的尊严荡然无存,完全沦为政客及利益集团攫取私利的工具。
1948至1960年李承晚执政期间,为了当选或长期执掌权柄曾经两度修改宪法。
后起的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朴正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1969修宪使得自己能够在任满两届后继续担任总统。
1971年4月韩国的第七届总统选举使得朴正熙意识到了金大中的威胁,觉得选民直接选举总统的制度对自己不利,遂于十月以国家安全面临“来自北方的南侵威胁”为借口解散国会,实行全国戒严,进入所谓的“维新”时期。
(二)军人干政屡屡发生当年李承晚的独裁触怒韩国人民,而直接发动政变把李承晚赶下台的则是朴正熙。
朴正熙的权威统治时期曾经遭遇社会反对运动的激烈对抗,朴政府一直依靠军队和安全部门来维持自身的统治。
这一行径极大地助长了军人干政的势头。
1979年朴正熙本人遇刺身亡,接替他的崔圭夏执掌权柄不到一年便被陆军保安总司令全斗焕发动政变推翻,军人统治一再延长,直到1992年卢泰愚下台,军人政府统治韩国长达31年。
(三)政党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并陷入异化的混乱二战后,韩国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各大政党频繁地成立,分裂,解散,重组,绝大多数政党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短。
西方政党是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韩国政党却是移植西方政党体制的结果。
韩国的政党在李承晚及其之后几十年的权威政府统治之下一直处于比较边缘的状态中,是1987年韩国进行大规模政治改革后,政党才走入韩国的政治舞台中心。
但是在韩国,政党政治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并不是政见相同者集结成党围绕固定的纲领宗旨活动,而是以人为中心来成立政党;其次,政党的地域分割十分明显。
其组织原则既不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体系,也不是马克思的阶级,而是在国会议员,政党地区机构主席和野心家们之间形成的庇护人与被庇护人之间的组织关系。
5而且韩国的朝野之争历史是由来已久,向总统挑战似乎一直是在野党的“天职”,也成为了在野党打击执政党,获取更多利益的手段。
如今许多学者认为韩国尚处于“半政党”阶段。
1997年卢武铉上台以后,曾经希望打破韩国政党内部的这种区域化及个人核心的特点。
他大刀阔斧,推行革新,甚至他本人也退出新千年民主党,调和地域与5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派系的互斥矛盾。
但是这一方式没有能获得预期的效果,随着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他不但失去了本家新千年民主党的支持,同时也得不到对手大国家党的谅解。
所以,卢武铉作为一介平民出身的总统,虽然其个人有相当的政治抱负,但他却在改革的路上举步维艰。
最后甚至身陷四面楚歌之境地,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遭遇弹劾的总统。
2004年,大国家党和新千年民主党竟然以总统未在国会议员选举中保持中立为由发起对卢武铉的弹劾。
虽然最后由于人民意志的原因卢武铉反败为胜,重新执掌权柄,但这一事件却充分揭示了以大国家党为首的在野党在国会中大发之前在总统选举中意外落败的怨气的恶劣行径。
韩国政党之不顾全大局及不成熟性,由此略见一斑。
(四)韩国政治的地域分裂韩国历史上著名的“三金”金泳三,金大中,金钟泌曾经频繁地组建和解散政党:1987年以后三人分别创建过3个以上政党,而且分别依托其故乡岭南圈,湖南圈,忠清圈等几大区域选民的支持,而这些政治家就像封建地主一样运营政党。
6与此同时,韩国人民的“地域情结”在各种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中也经常影响人们的判断,当年金大中入主青瓦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家乡全罗南道的鼎力支持。
而地域分裂情况的恶化,也越来越成为韩国民主宪政道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
虽然韩国根深蒂固的权威主义具有极大的遗毒,不过权威主义在韩国历史尤其是经济史上却也并不是乏善可陈,而在这一点上,朴正熙时期韩国的经济腾飞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朴正熙近乎独裁的统治之下,把“祖国现代化”确定为超越一切的目标,强制性地把国民整合在“经济发展第一”的大旗之下,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在此基础上,朴正熙利用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以及经济援助,其“双线型工业化政策”和“新村运动”的开展使得韩国用短短七年时间将十亿美元的出口额增加到一百亿美元,韩国国民的实际收入增加了10倍左右,贫困线以下的人口降到百分之十以下。
这样的成就离不开政府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政府部门的高效运作。
在这样一个充满风险的政治经济旅途中,韩国人民应该庆幸,这个掌权的舵手不是庸庸碌碌欺世盗名之辈,而是才能卓著的朴正熙。
6郝宏贵《朴正熙集权统治与韩国的政治现代化》,载《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2期。
三、促使权威主义的自然式微韩国的政治发展,并不是制度创新,而是实际操作过程与现有制度规定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
即便权威主义有其可取之处,但它的积极影响的呈现也是深受冷战时期两极格局的挟持,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潮流的历史背景之下,韩国要想持久地飞速发展,其国家的政治精英及韩国人民势必要设法促进韩国传统权威主义的自然式微。
早在卢泰愚时期,特别是金泳三上台后,韩国就应经在尝试着清算权威主义,巩固民主政治。
这个任务对于韩国历届领导人,显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韩国的国歌唱道:直到东海水枯,白头山石烂,上天永保我疆土,愿我大韩民国万万年。
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誓死卫国,愿韩国屹立万代。
7其中深情,令人心折。
与中国同为自十九世纪中叶起便饱受列强欺凌的弱势国家,经过救亡图存与重建国祚,经历了许多坎坷。
但无论怎样艰难,这个国家都必须坚强地走下去,何况他们取得的成绩其实并不俗。
作为威权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韩国的改变世人共见,韩国的未来,就取决于后来者的智慧了。
7任晓《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之韩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1】朴正熙《我们国家的道路》,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任晓《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之韩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郭定平《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尹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5】王钰欣《卢泰愚总统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尹保云《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7】朴文玉《韩国政府论》,博英社,1963年版。
【8】金大中《21世纪的亚洲及其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