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治
- 格式:ppt
- 大小:15.47 MB
- 文档页数:22
韩国的政治制度韩国的政治制度是一个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国,以多党制为基础。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韩国的政治制度。
韩国的政治体系是总统制,由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相互制约彼此独立。
总统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负责全国的行政权力。
总统由全国范围的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5年,不能连任。
总统负责指定政府的总理和内阁成员,制定并实施国家政策。
韩国的立法机构是国会,由300名国会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为4年。
国会议员具有立法、预算审议、监督行政机关等职责。
立法方面,国会拥有修订宪法、制定法律和通过预算的权力。
国会议员可以向政府的工作提出质询和批评,监督政府的行政工作。
韩国的司法体系由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组成。
最高法院是韩国的最高司法机构,负责监督和审理各级法院的裁判。
高等法院是韩国的中级省级,主要审理省级范围内的案件。
地方法院是一级法院,负责审理各种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
韩国的多党制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韩国存在多个主要的政党,包括执政党、在野党和小规模党派。
执政党在国家行政和立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在韩国的政治体系中,各个政党都有权力参与政府决策和国家治理。
此外,韩国政治制度还包括一些重要的政府机构和组织。
例如,国情院是韩国的情报机构,负责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的情报信息。
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是组织和监督选举的机构,确保选举的公平和透明。
韩国审计院是独立的机构,负责审计和监督政府的财务和行政工作。
总的来说,韩国的政治制度是一个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国,该政治体系以多党制为基础。
政府的权力分散,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机关相互制约,各个政党有权力参与政府决策和国家治理。
韩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运行,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民主和法治,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韩国是什么制度的国家简介韩国,全名大韩民国,是位于东亚的一个国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经济实力而闻名于世。
韩国的政治制度深受现代民主制度的影响,但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特征。
本文将探讨韩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的,包括政体、政府组织和选举制度等方面。
政体韩国是一个总统制国家,政体为韩国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总统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负责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
总统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连任一次。
总统拥有行政权力,并且对国家的外交和国防政策负有最终决策权。
政府组织韩国的政府组织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独立的机构。
立法立法机构是韩国国会,由两个部分组成:国会和国民议会。
国会由300个议员组成,代表国家的各个选区,并负责通过法律、预算和决策等议案。
国民议会则由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各个政党和选区。
行政行政部门由总统和行政首席秘书组成,负责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
行政部门通过各个部门和机构来实施行政政策,例如卫生部、教育部等。
部长由总统任命,并且需经过国会的同意。
司法司法部门是韩国的独立司法机构,包括宪法法院、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等。
宪法法院负责解释宪法和对宪法违反行为进行审查,最高法院是韩国的最高法律审判机构。
选举制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韩国实行多党制,选举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
总统选举韩国的总统选举采用直接选举制度,由普选产生。
候选人需要在全国各个选区获得一定数量的选民支持才能参选。
选举采取简单多数制,获得全国最多选民支持的候选人成为总统。
国会选举国会选举是由韩国公民普遍投票选举国会议员。
选民可以根据各个选区的候选人来进行投票,每个选区选出一名议员。
选举结果决定了各政党在国会内的议席分配,以比例代表制为基础。
地方自治韩国实行地方自治制度,分为九级行政区域,包括首尔市、六大都市市、九个道和九个特别自治市。
地方政府由地方选民直接选出,负责管理本地区的事务,例如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
地方政府的政府组织结构类似于中央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
试析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朱海忠从朴正熙到全斗焕、卢泰愚,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力推动经济增长之上的。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却逐渐丧失,并最终为民主政体所代替。
那么,为什么威权政体与经济发展之间会有如此关系?在分析韩国威权政体合法性的基础上,本文欲对这个问题作一回答。
一威权主义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之后,人们对它的理解与界定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威权主义指“权力集中在一个领导人或统治核心手中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寡头统治、独裁统治和君主专制。
[1](P.713)另一种观点虽将威权主义与独裁(AUTOCRACY)、僭主政治(TYRANNY)相区别,但含义仍然较为宽泛,如珀尔玛特认为,独裁与僭主是未加限制和制约的个人非制度化统治,而威权主义是制度化的集体统治。
[2]阿尔蒙德的威权主义概念也比较宽泛,因为他不但将新传统型国家,即没有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且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都很低的战后独立国家归入威权主义之列,而且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划入威权主义的威权—技术—动员类型。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威权主义国家是指缺乏公众参与和宪法制约,强迫人民服从统治者权威来实现民族重建的国家”。
由于执政当局把推行高速增长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故而称之为“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STATE或译为发展取向的国家);在拉丁美洲被称之为“官僚威权主义国家”((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STATE)。
因此,威权主义主要以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为典型代表。
[3](P.60-63)本文主要根据第三种观点界定威权主义,因为威权主义概念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只是到了60年代,随着拉美、东亚等地出现发展导向型政府并取得很大经济成就之后,人们才重新使用它。
因此,威权主义概念应赋予它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就韩国而言,李承晚政权与后来的军人政体显然不能划入一列,与其将其划入威权主义并冠之以“政客型”[4]还不如把它归入阿尔蒙德所说的“新传统型国家”,其原因是:第一,李承晚的政治结构虽有三权分立、国会选举和政党竞争等民主框架,但这个李朝后裔非常“讨厌美国人强加给他的‘民主政治’。
《国际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论文学院国贸学院班级14国商研究生学号***********姓名王洁指导老师沙文兵老师2015年6月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一、对韩国的简介韩国(Korea),全称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又称南韩、南朝鲜。
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是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的共和国,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辰韩、马韩、弁韩),英文名Korea,源于古名“高丽”。
首都为首尔,人口超过5000万,以韩民族(朝鲜族)为主体民族。
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领土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
韩国是20国集团和经合组织(OECD)成员之一,也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东亚峰会的创始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中文名称:大韩民国所属洲:亚洲首都:首尔国庆日:1948年8月15日官方语言:韩国语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主要民族:韩民族(朝鲜族)主要宗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国土面积:100210平方公里水域率:0.3%GDP总计:1兆271亿美元(2014年,国际汇率)人均GDP:28739美元(2014年,国际汇率)国旗:太极旗国花:木槿花国鸟:喜鹊人类发展指数:0.891(极高,2014年)大型企业:三星、LG、现代、起亚二、韩国的政治概况(一)国家象征1.韩国国旗又称太极旗,是以儒家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
中央的太极象征宇宙,蓝色为阴,红色为阳,万物是由阴阳所构成的;太极则是由阴阳组成,以表示宇宙调和与统一之意。
4个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为坤,右上为坎,左下为离,则代表天地水火、父母男女之意,也正象征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的发展。
国旗底色为白色,象征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
自1883年(朝鲜王朝后期)开始,韩国就开始使用太极旗。
大韩民国建国后继续延用。
2.国徽中央为一朵盛开的木槿花。
韩国民主政治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韩国民主政治体制发展状况的探讨和分析,阐述了韩国政党选举制度以及政党政治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认为韩国的民主化进程虽然实现了政权的易手,建立了民主制度,但韩国政党政治仍发展得不成熟不稳定,韩国所存在的问题是在民主化的初级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民主制度的法治化,其政党制度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关键词:韩国民主政治政党政治一、韩国选举制度的重大发展韩国光复以后,实行了一段时期的多党制和直选制但社会始终处于动荡状态,由此韩国逐渐转向了威权主义体制。
韩国的威权主义政府体制大致形成于20世60年代中期(并贯穿于整个70年代)。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将军通过不流血的军事革命获取了政权。
全斗焕延续了朴正熙时代的政治极权体制两人获得政权的初始方式是相似的:即都不是民选领导者,而是通过军事手段获得政权,并以此建立了极权政治体制。
1987年爆发民主化运动以后,韩国的政治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1987年10月的宪法修正案拉开了韩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根据这一修正案,直接选举替代了间接选举,自由与公平的选举竞争制度得以恢复。
1992年金泳三经过选举上台,进一步推进了民主化改革,包括行政管理权力的逐步下放政府组织的重构行政管理方式的革新等。
由此民主政体逐渐取代威权政体成为韩国新的政治体制,随着后来1996年金大中、2004年的卢武铉总统的上台,标志着民主体制在韩国的确立和巩固。
二、韩国政党政治发展的现状政党政治的发展是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政党是每个国家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因素,政党政治的充分发展有利于民主制的巩固和正常运转。
(1)政党建立的原因:1945年韩国从日本殖民者的占领下光复后,驻韩美军倾向与有组织的政治团体打交道,这极大地推动了政党和政治团体的发展到1946年3月政党数目就从日本殖民地时期的零个发展到134个可以看出韩国政党主要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做出来的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这种多党制极不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党结构,甚至走向了畸形。
韩国的政治制度与地方自治韩国作为一个东亚国家,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体系。
本文将从韩国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两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政治的运作方式以及地方政府的角色和权力。
一、韩国的政治制度韩国政治制度采用总统制,国家元首为总统,总统由全体国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连任一次。
总统在国家政策制定、外交决策以及军队指挥等方面拥有最高权力。
总统由行政权和指挥权,负责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国防事务。
韩国总统必须具备韩国国籍,年龄在40至70岁之间,选举产生后需进行权力移交仪式,并在宪法前依誓词就职。
韩国国会是韩国的立法机关,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构成。
国民议会由300名议员组成,采取比例代表制选举产生。
参议院由200名议员组成,其中100名来自选区选举和100名来自国会选举。
韩国的国会议员任期为四年,国会是负责制衡政府权力、监督政府工作和制定法律的机构。
二、地方自治的重要性地方自治在韩国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地方自治法》,韩国被划分为九个特别自治市、六个广域市和一个特别自治道,以及250个市和县。
地方自治的目的在于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韩国地方自治体由市长或道知事领导,地方议会是地方自治的核心机构。
地方议会由议员组成,选举产生。
地方自治体拥有制定土地使用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权力。
此外,地方政府还负责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交通运输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管理。
三、政治制度与地方自治的关系韩国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自治体系密切相关,相互支持和制约。
政治制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同时地方自治体通过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运作。
政治制度确保了国家政权的和谐运行,而地方自治体通过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管理,维护了地方利益和民众的需求。
韩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时,充分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求和意见。
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在地方自治体内得到贯彻执行,地方政府通过对政策的执行和管理,为地方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韩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原因及其走向李永春内容提要韩国政党政治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各个政党的聚散离合非常频繁,很难找到一个长寿政党,究其原因在于激烈的派系之争、浓厚的地域主义色彩、滞后的政治制度。
在2018年第七届韩国地方选举中,大获全胜的执政党共同民主党掌握了中央和地方的主导权,并在下届总统选举中处于有利地位,而遭到大败的在野党则将陷入新一轮的聚散离合。
关键词韩国;政党政治;聚散离合;地方选举DOI: 10.19422/ki.ddsj.2018.09.017纵观韩国政党政治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在每次重要的选举前后,都会有一些旧政党消失,一些新政党出现,政党的聚散离合异常频繁,令人眼花缭乱。
据统计,自1945年光复以来,韩国先后出现过500多个政党,诸多政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年左右,甚至不足一年。
因此,如果一个政党能存续十年就被称为“长寿政党”。
[1] 近年来,韩国政坛经历了闺蜜干政、总统朴槿惠被弹劾、提前进行总统选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韩国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化。
但韩国政党政治的这种特点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韩国政党政治的这种痼疾导致2018年韩国地方选举中执政党的大胜和在野党的惨败,而这一结果又将对今后韩国政党政治的走向产生直接影响。
韩国政党政治的特点:聚散离合一、新国家党分裂为正党和自由韩国党“闺蜜干政”事件的爆发对新国家党造成巨大冲击,以金武星、刘承旼为中心的“非朴派”提出“亲朴派”要引咎辞职,但通过排挤打压“非朴派”掌握党内主导权的“亲朴派”却拒绝放弃权力,结果导致众多“非朴派”集体脱离新国家党另立门户,创建了“正党”,留下的部分“非朴派”与“亲朴派”则将党名更改为“自由韩国党”。
2017年,自由韩国党举行党代表选举,曾经的“亲朴派”新国家党议员洪准杓当选为党首,随后便宣布开除朴槿惠党籍,以此项措施为由,曾经脱离该党加入正党的大部分议员重新回归自由韩国党。
朴槿惠遭到弹劾之后,自由韩国党提出要清算“亲朴派”,一来可以与朴槿惠划清界限,二来可以借机确立“亲洪派”的主导权。
国别与区域《国际论坛》2020年第4期韩国政治的结构性问题: 双重分裂结构和两种“体制”的制约葛小辉【内容提要】 近年来韩国政治由于乱象丛生而备受外界关注,尤其是历任总统或在任期中或在卸任后总会遭遇各种政治困境的现象,成为焦点问题。
此文致力于探讨韩国政治表象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和“局势”性因素。
整体而言,在“结构”性因素方面,韩国政治受到双重分裂结构的制约;在“局势”性因素方面,则受到两种“体制”的制约。
所谓双重分裂结构,是指朝鲜半岛上的南北分裂和韩国国内的社会分裂,后者又包括岭南地区与湖南地区之间的地域对立,和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之间的理念对立。
两种“体制”则指政治上的“87年体制”和经济社会上的“97年体制”,即1987年“六月抗争”之后形成的宪政体制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而形成的经济社会体制。
对于韩国的政治领导人来说,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在贪腐问题上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发挥行为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并不一定不能避免困境;但在执政效能的问题上,韩国总统受到前述因素的极大制约,所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有限,确实难以避免结构性问题所带来的困境。
【关键词】 韩国政治;南北分裂;南南冲突;87年体制;97年体制【作者简介】 葛小辉,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政治学博士。
(韩国首尔 邮编:03063)【DOI】10.13549/11-3959/d.2020.04.009【中图分类号】 D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1755(2020)04-0133-22·133·《国际论坛》2020年第4期·134·一、导 言大众媒体报道中的当代韩国政治似乎充满了戏剧性。
“韩国总统无一善终”就是一般人对韩国政治所作的朴素描述。
韩国政治乱象层出不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近年来随着国内学界对韩国政治关注度的增加,陆续出现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
1不过,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或着力于整体性的介绍和描述,或集中于对特定事件、特定问题或深层结构之特定方面的分析,尚缺乏对韩国政治的长期性和结构性问题的系统剖析。
近代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政治动荡韩国是一个经历了近代现代化进程和政治动荡的国家。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韩国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等多重问题,但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与挑战,韩国成功实现了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韩国的现代化起点、现代化进程与政治动荡的相关关系以及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革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现代化的起点韩国的现代化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韩国正在面临着来自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外来侵略。
这些侵略使得韩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岌岌可危,同时也为韩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契机。
在这一背景下,韩国开启了一系列的变革与现代化尝试。
二、现代化进程与政治动荡的相关性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政治动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动荡是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韩国的政治动荡在政权更迭、政治派系斗争以及社会运动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些政治动荡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既是障碍也是动力。
三、日本殖民统治与现代化进程20世纪初,韩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对韩国进行了残酷的统治,但也推动了韩国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在韩国实施了一系列现代化政策,包括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工业和修建基础设施等。
虽然这些政策成就了韩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引发了民族意识觉醒与反抗运动。
四、韩战与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历了一场惨烈的韩战。
韩战之后,韩国成为一个分裂的国家,南北之间的冲突严重影响了韩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这场战争也激起了韩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渴望,促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革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韩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经济的现代化使得韩国成为一个亚洲经济强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同时,现代化也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六、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成就韩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韩国人民始终坚持着现代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