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共危机管理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与公共危机1.2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与挑战1.3 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2.1 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2.2 危机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能2.3 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与实施2.4 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第三章:公共危机识别与预警3.1 危机识别的重要性3.2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3.3 危机监测与信息收集3.4 危机预警信号的分析与处理第四章:公共危机应对策略4.1 危机应急响应的启动4.2 舆论引导与沟通策略4.3 资源调配与力量部署4.4 危机应对的法律依据与措施第五章:公共危机恢复与重建5.1 危机过后的形势评估5.2 危机恢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5.3 危机应对经验的总结与反思5.4 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持续改进第六章:公共危机心理干预6.1 危机心理的影响与干预必要性6.2 危机心理干预的原则与方法6.3 危机心理干预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6.4 危机心理干预的案例分析第七章:公共危机中的媒体沟通7.1 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7.2 危机沟通的原则与策略7.3 危机中的媒体关系管理7.4 危机沟通案例分析与启示第八章:公共危机中的社会力量参与8.1 社会力量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8.2 志愿者组织的动员与监管8.3 企业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8.4 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与方法第九章:国际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9.1 国际危机管理与合作机制9.2 我国参与国际危机管理的策略与实践9.3 跨国危机管理案例分析9.4 全球性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模拟演练与评估10.1 危机演练的目的与意义10.2 危机演练的策划与实施10.3 危机演练的评估与反馈10.4 危机管理培训与教育的重要性第十一章:网络时代的公共危机管理11.1 网络危机的特点与挑战11.2 网络危机的监测与应对11.3 网络谣言的辨识与处理11.4 社交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第十二章:公共卫生危机管理12.1 公共卫生危机的类型与影响12.2 公共卫生危机的管理流程12.3 疫情信息的公开与传播12.4 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国际经验第十三章:生态环境危机管理13.1 生态环境危机的成因与影响13.2 生态环境危机的管理策略13.3 生态环境修复与可持续发展13.4 生态环境危机应对案例分析第十四章:经济金融危机管理14.1 经济金融危机的特点与影响14.2 经济金融危机的预防与预警14.3 危机应对的政策措施与实施14.4 经济金融危机管理的国际协作第十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15.1 危机管理技术创新的应用15.2 数据驱动的危机管理与决策15.3 危机管理中的大数据与15.4 未来公共危机管理的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危机与公共危机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等。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与公共危机1.2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与特征1.3 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第二章:公共危机类型与级别划分2.1 公共危机的类型2.2 公共危机的级别划分2.3 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现状及挑战2.4 案例分析:国内外典型公共危机事件第三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3.1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3.2 危机预防与预警机制3.3 危机应对与处置机制3.4 危机过后重建与恢复机制3.5 案例分析:我国某地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第四章: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与责任4.1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4.2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4.3 企业与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4.4 公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4.5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与企业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第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策略与方法5.1 公共危机沟通与信息发布5.2 媒体与网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5.3 公共危机心理干预与抚慰5.4 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5.5 案例分析:某地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6.1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危机管理6.2 国际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6.3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与机制6.4 我国参与国际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与挑战6.5 案例分析:国际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合作第七章:公共危机管理的伦理与道德考量7.1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伦理问题7.2 危机决策的道德原则与方法7.3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平与公正7.4 危机中对人权与自由的保护7.5 案例分析: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伦理争议与解决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与政策依据8.1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8.2 公共危机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8.3 危机状态下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审查8.4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法律责任与追究8.5 案例分析:公共危机管理法律纠纷的处理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的科技创新与应用9.1 科技创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9.2 危机管理与科技发展的关系9.3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9.4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作用9.5 案例分析:科技创新助力公共危机管理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新时代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10.2 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10.3 面向未来的公共危机管理策略10.4 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培养与教育10.5 案例分析:未来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公共危机的类型与级别划分解析:公共危机的类型繁多,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公共危机管理第一章概述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二、公共危机的分类:一)、危机产生的诱因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三、公共危机的特性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3、不确定性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6、无序性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1 危机的定义与分类1.2 公共危机的特点与影响1.3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与目标1.4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与流程第二章: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2.1 危机管理体系的框架与要素2.2 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责2.3 危机管理预案的制定与实施2.4 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与配置第三章:公共危机识别与预警3.1 危机识别的方法与技巧3.2 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与运行3.3 危机监测与信息收集3.4 危机预警信号的判定与发布第四章:公共危机应对与处理4.1 危机应对策略与方法4.2 危机处理流程与步骤4.3 危机沟通与媒体应对4.4 危机处理中的协调与合作第五章:公共危机善后与恢复5.1 危机善后处理的重要性与原则5.2 危机善后处理的程序与内容5.3 危机后的舆论引导与心理干预5.4 危机总结与经验教训的汲取第六章: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基础6.1 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概述6.2 我国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6.3 危机管理的法律程序与法律责任6.4 法律法规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七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7.1 危机决策的特点与挑战7.2 危机领导力的培养与发挥7.3 危机决策支持系统构建7.4 危机中的决策制定与执行第八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8.1 风险评估的概念与方法8.2 危机风险识别与管理8.3 风险评估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8.4 风险管理策略与措施的制定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资源调配与救援行动9.1 危机资源调配的原则与方法9.2 救援行动的组织与实施9.3 危机资源供给与国际救援合作9.4 救援行动中的志愿者管理第十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科技创新与应用10.1 危机管理中的科技创新10.2 信息技术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10.3 危机管理中的大数据与应用10.4 科技创新在提高危机管理效能的作用与前景第十一章:国际公共危机管理与合作11.1 国际危机管理的框架与机制11.2 国家间危机合作的法律与道德基础11.3 国际危机响应与协调策略11.4 我国在国际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定位第十二章:特定类型公共危机管理12.1 自然灾害危机管理12.2 公共卫生危机管理12.3 社会安全危机管理12.4 经济危机管理第十三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心理干预13.1 危机心理的影响与干预原则13.2 危机心理干预的方法与技巧13.3 危机中的心理援助与社会支持13.4 危机心理干预的实践案例分析第十四章: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14.1 危机信息沟通的重要性与挑战14.2 危机传播的战略与战术14.3 媒体关系管理与合作14.4 危机中的社交媒体运用与网络舆论管理第十五章:公共危机管理的培训与演练15.1 危机管理培训的目标与内容15.2 危机管理演练的设计与实施15.3 危机管理培训与演练的评估与反馈15.4 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持续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2.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和预案制定;3. 公共危机的识别、预警和应对策略;4. 公共危机善后与恢复的处理流程和经验总结;5. 国际公共危机管理与合作的相关机制和策略。
《公共危机管理概论》教案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2. 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新闻报道或案例引入公共危机管理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共危机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3. 分析: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其他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章:公共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二、教学内容1. 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新闻报道或案例引入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话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3. 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实际应用。
4. 讨论: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2. 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公共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最新发展。
第1章导论1.1 公共危机的界定1.1.1 何为危机主要有以下看法:(1)危机是重要的系统性威迫。
(2)危机拥有极强的决外性,是不行展望、不行规划、亘古未有、甚至不可管理的。
(3)危机拥有独到的时间压力。
(4)危机拥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5)危机呼喊决议。
(6)危机拥有断裂性,突发断层线出现,状况会走向极端。
(7)危机让我们不知所借,坚保守有的模式是致命的。
1.1.2 对于危机的三个判断(1)危机更多意味着威迫(2)危机不必定致使起色(3)危机是“过程”,而非“事件”1.1.3 何为公共危机公共危机是指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情境:与公共利益亲密有关的严重威迫发生,往常由灾祸或巨灾引起,对危机社会系统的中心价值与运转功能提出严竣的挑战,要求危机管理者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与心理压力下,在短时间内作出尽可能正确的决议。
1.2 公共危机的特色与分类1.2.1 公共危机的特色性1.公共威迫性2.不确定3.紧迫性4.跨界性5.政治化6.媒体化1.2.2 公共危机的种类1.一致性与矛盾性危机2.构造优秀型与构造不良型危机3.速燃型、导泻型、慢烯型与长投影型危机4.突发式、潜行式、慢性危林5.惯例型、不行料想型、难以驾御型、基本型危机1.3有关概论辨析与公共危机的演变1.3.1 公共危机源泉——风险1.风险的公式(1)风险 =致灾因子 X 柔弱性(2)风险 =可能性 X 严重性2.致灾因子的定义及分类(1)自然致灾因子(2)技术致灾因子(3)生物致灾因子(4)人为致灾因子3.柔弱性的定义与分类所谓柔弱性,主假如指人或事物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
柔弱性包含物理柔弱性、社会柔弱性、经济柔弱性和环境柔弱性。
详细而言,它们的定义以下:(1)物理柔弱性主要称量在不 v 的投入却让环境人与物相对于因子的易损性。
(2)社会柔弱性指由个人、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所决定的相对于某一致灾因子的易损性。
(3)经济柔弱性指一下国家、城市、社区的财政状况所决定的其相对于致灾因子的易损性。
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大纲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导论1.1 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和范畴- 公共危机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1.2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 传统管理理论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 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体系:风险管理、危机沟通、危机应对策略等1.3 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 对国内外典型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总结公共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第二部分: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知识2.1 公共危机类型与特征- 自然灾害危机与人为灾害危机- 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突发性、不可控性、社会性等2.2 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危机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预防与应对的平衡原则2.3 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流程- 危机预警与评估- 危机响应与控制- 后危机阶段的恢复与重建第三部分:公共危机预警与评估3.1 危机预警的概念和方法- 危机预警的定义和意义- 危机预警的常用方法,如经济指标分析、社会舆情监测等3.2 危机评估的基本要素- 危机评估的目的和内容- 危机评估的关键要素,如危害性评估、潜在影响评估等3.3 危机预警与评估的案例研究- 对典型公共危机事件的预警与评估进行案例分析- 总结危机预警与评估的实践经验和问题第四部分:公共危机响应与控制4.1 危机应对的基本原则- 快速反应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信息透明原则4.2 危机沟通与危机管理- 危机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媒体与危机沟通4.3 危机管理的组织与管理- 危机管理团队的组建与角色分工- 危机管理的策略与措施第五部分:公共危机后危机阶段的恢复与重建5.1 危机后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和原则- 心理恢复的原则和方法- 社会重建的支持与帮助5.2 危机后恢复与重建的策略与措施- 经济恢复与重建- 社会安全与风险管理5.3 危机后恢复与重建的案例研究- 对典型公共危机事件后危机阶段的恢复与重建进行案例分析- 总结危机后恢复与重建的实践经验和问题第六部分: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6.1 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对比分析- 对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实践进行横向对比- 总结成功案例背后的管理理念和经验6.2 公共危机管理策略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当前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公共危机管理策略的创新和发展趋势6.3 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大纲的总结与反思- 对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大纲进行总结和反思- 提出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通过以上的教学大纲,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能够解读和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能够进行危机预警与评估,能够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能够在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阶段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一章公共危机管理基础知识
一、危机的定义两方面定义:状态:赫尔曼认为危机就是一种情景状态,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间可获得的反应时间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
基本特征:紧急、无序、失范、不确定性、危害性等事件:罗森塔尔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备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和压力的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的突然性、变化的高度不确定性、信息极不充分、应对时间紧迫及资源严重缺乏、事件相互影响及交叉、破坏性强等显著特点。
罗森塔尔对危机的界定比较适合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
国内危机管理学者张成福教授认为:所谓危机,就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况,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这里的“应对”是应对突然事件全过程的含义,包括事前的预防、事中的处置和事后的恢复与重建等一系列内容。
二、公共危机的含义公共危机:对整个社会正常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威胁或损害,需要作出关键决策进行处置应对的各类突发事指全社会共有的、需要共同面对的危机。
除了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危害性等一般危机的特性之外,社会性和扩散性是公共危机独有的特征。
公共危机突出的是危机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深广。
三、危机的分类1、综合分类:从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及其应对能力综合分类2、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主要分类
外交危机,军事危机,政治危机等。
3、原因分类:从危机事件产生的基本原因分类自然危机:由于自然因素产生的
人为危机:由于人为因素产生的4、结构分类:从危机事件中的利益结构分类结构良好:危机事件中的主体各方基本利益一致结构不良:危机事件中的主体各方基本利益冲突
三、各种危机事件的关联各类事件相互关联、影响和渗透,往往主要事件发生后会导致次生、衍生事件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小的事件不断积累而导致的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四级响应机制
四、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一个典型的非程序化决策过程,早期的危机管理主要局限于经济、军事和外交领域。
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危机管理的理解有所不同。
纵观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关于危机管理的定义,大多主要是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来进行界定,其争议比危机的定义要小得多。
从公共管理学科的视角来看,张成福教授认为,“所谓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为,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响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
五、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检测、预警、预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控制、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与运作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NGO(如红十字会、慈善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经济组织、公民个人等。
公共危机管理在内容上还应该包括平时政府要对公民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如在电视中开辟专门的频道或节目进行宣传,在网站中开辟专栏进行宣传,进行若干相关应急演练,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的讲座等措施。
六、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突发事件的含义仍然不一致。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使之统一化和规范化,该法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四个特征:突发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公共应对性。
必须借助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
突然事件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害,在法律上不包括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危亡的紧急状态、戒严状态,战争状态等内容。
应急管理主要是指突发事件的事前风险管理、事中紧急处置和事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应对以及涵盖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管理。
应急管理=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七、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1、拥有专业、高效的综合性危机管理指挥系统2、不断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3、建立强大的预警机制和高效的应对机制;4、有效利用发达的信息沟通机制;5、发挥现代传媒作用,缓解社会紧张状态;6、发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7、培育和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和抗危机能力;8、加强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和深入危机理论研究八、西方国家危机管理实践中取得的主要成就1、建立了常设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与系统2、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3、注重公共危机预防4、非常注重政府与社会层面的合作5、注重最新科学技术的运用九、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1、效率性2、协同性3、安全性4、依法应对5、科学性6、适度性(存在事前不注意预防和事中反应过度并存的情况)十、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公共危机的成因理论众多,这里主要介绍四个: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群体心理狂热理论,转型期社会过渡理论。
1、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是科学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灾难性社会。
2、社会冲突理论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
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
不平等的
社会系统使得下层民众怀疑资源、权力分配的合法性和角色的强制性安排,对立的阶级之间为取消与保存这种状况的利益争夺形成冲突与危机。
3、群体心理狂热理论群体心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愚蠢思想可以互相强化,而且疯狂的程度越激烈,屈从于疯狂的智力级别越高。
4、人的需求与满足的差距导致挫折-导致危机①期望理论期望增长超过客观条件的改善②障碍理论发展出现中断与衰退的障碍,但期望依然以中断与衰退之前的速度增长,产生挫折感③相对剥夺理论条件改善慢的人对某些条件改善速度快的人不服气,产生挫折感。
如仇富心理④地位不协调理论既无财富又没获得政治权力,政治地位没有任何变化5、转型期社会过渡理论亨廷顿:现代性孕育着稳定,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而且,无论从静态的角度,还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衡量,向现代化进展的速度越快,政治动乱越严重。
第二章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功能:1、组织保证2、整合社会资源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明确指挥关系划分职责、高规格、有权威、纵向和横向关系2、明确管理流程设定程序3、明确管理责任组织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行动整合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包含:1、组织结构2、职责分工3、运行机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以人为本、以防为主2、权责明确、依法行政、3指挥统一、运转协调4、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和趋势1、行政首长担任最高领导全面领导国家的危机管理工作2、危机管理委员会或联席会议辅助决策3、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处理日常事务4、地方政府为操作主体,实施具体的危机管理任务强调多方协作。
社区、公民团体志愿者组织5、强调全过程的危机管理突出预防的重要性6、建立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实施标准化的危机管理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2003之前:分散管理,各负其责,临时成立指挥部或领导小组,靠经验,缺乏科学性;民间残余力量不足200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7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条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特点1、党和政府主导2、发挥专家作用,提供智力支持3、社会协同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部门化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制,对于新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缺少相应的管理机构,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存在指责交叉和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中央与地方的管理职能没有完全理顺,责任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民间组织体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发挥不够;专家咨询作用发挥不够和咨询组织不健全。
也有其他方面突出的问题:1、法律法规方面①法制仍不健全,内容过于追求原则和概括,缺乏明确的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可操作性不强;②有些公共危机管理还缺乏法律规定,有的只是停留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层面上,权威性与效力都很低;③有法不依现象不同程度存在2、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联动体制不通畅。
3、综合协调能力方面,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应急办: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级别低,权威性不强。
4、在社会公众的公共危机管理参与方面,公共危机管理利害相关者参与不足,低效。
5、国际合作方面,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