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4、掌握相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导学过程

温故互查

1、溶液概念:。

2、特征:和。

思考: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小组内同学互相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33-35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1:向10毫升水分几次等量的持续加食盐搅拌观察。用硝酸钾代替食盐持续加入10毫升水中,直到有固体剩余,然后加热观察,再加硝酸钾搅拌。等溶液冷却再观察又如何?填写p33、34页表格。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注意氢氧化钙和气体的特殊性)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是什么?和。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

3、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

同温下,同种溶质的比一定要浓。

4、结晶与海水提盐

(1)结晶:固体从溶液中以的形式析出,这个过程叫结晶。

(2)结晶的方法:和

思考与讨论:海水提盐的过程是怎样的?(P35页)

【随堂检测】

1、下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A、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B、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C、溶液中有固体物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加入该溶质不能再溶解的溶液。

2若要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准确的是()

A、加蔗糖

B、蒸发溶剂

C、倒出一部分溶液

D、降低温度

3、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克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克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准确的是()

A、加水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4、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准确的是()

A、倒出少量溶剂

B、投入硝酸铵

C、蒸发部分水

D、适当降温

5、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浓溶液

B、加入同种固体还能溶解的溶液

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D、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

6、将ag氯化钠粉末放入b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A、等于(a+b)g

B、小于(a+b)g

C、大于(a+b)g

D、不大于(a+b)g

7、一定温度下,将某种饱和溶液倒出一半,则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A、由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

B、向剩下的溶液中加入食盐晶体,仍能再溶解

C、溶液中溶剂的量减少一半

D、溶液中溶质的浓稀水准不变

8、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含有溶质较多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9、在一定温度下,要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温

B、降温

C、加入溶质

D、恒温加入溶剂

10、某硝酸钾在20℃时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溶液,向其中加入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溶液。

11、在T℃时,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掉少量水后,无晶体析出,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填:增加或减少)

12、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能够采用的方法

有:, 。

水平拓展

13、能证实20℃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A.降温到10℃时有KNO3析出

B.蒸发掉10g水,有KNO3析出。

C.加热到30℃时,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溶解。

D.在20℃时,向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1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很浓的溶液

B.含100g水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含100g该物质的溶液

15、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不论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D.某一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不能再溶解的蔗糖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

16、下列各说法准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B.不能用加热的方法配制较浓的石灰水

C.要把接近于饱和的糖水变成饱和,可把其中的水倒出一些

D.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都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17、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变,若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钠溶液变成饱和

讨论:常温下等量的水(20mL)溶解的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呢?如果将水温提升,最多能溶解的固体的量是否会变化呢?

阅读教材p35-3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二、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一定时,某固态物质在溶剂(一般指水)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2)外因:主要是。

3、五个要素:(1)指明一定的;(2)溶剂为;(3)溶液的状态必须是;(4)溶解度的单位是;(5)未指明溶剂,则认为是溶剂。

4、计算:溶解度(s)=(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克

5、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见教材P36资料)

思考:“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约为0.17克,请问氢氧化钙属于物质?(填“易溶”、“微溶”、“可溶”或“难溶”)

6、溶解度曲线

(1)定义: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2)意义:

a.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

b.两条曲线上的交点表示。

c.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上方的点表示。

d.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3)规律:a.

b.

c.

(4)应用:思考与讨论:为什么北方的盐湖有“冬捞碱,夏捞盐”之说?(碱指碳酸钠,盐指氯化钠)

【随堂检测】

1、KCl)

温度/℃0 20 40 60

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

A.KCl KCI 34.0 g C.40℃时,K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0%

D.60℃的K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到t2℃,仍是饱和溶液

B.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8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t2℃时,在100g水中放入60g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3、右图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你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 b 物质的溶解度(填“>”、“<”或“=”)。

(2)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物质。

(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图中A、

50-

40-

30-

20-

10-

温度/

t t

/g

B两个状态中,溶液属于不饱和状态的是,状态最不稳定的是。

情景表现:为什么啤酒瓶摇晃振荡后再撬开时会喷出很多泡沫?

三、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101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时的气体体积。如:氮气压强为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的水最多能溶解0.024体积氮气,则在时,氮气的溶解度为。

2、四个要素:(1)指明一定的温度(2)压强为101kPa(3)1体积水里(4)饱和时溶解的气体的体积

3、影响因素:(1)内因:气体的性质(2)外因:主要是和;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

【思考讨论】

为什么在夏天的午后,湖面上经常会有鱼儿浮在水面?刚喝完冰雪碧后,往往会有打嗝的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炎热的夏天,刚从冰箱取出的冰啤酒忽然爆瓶,又是什么原因?

【随堂检测】

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阳光充足时,盛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B、启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2、下列四种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A、高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低温高压

【综合练习】

NaNO2(亚硝酸钠)、NaCl和物质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根据图像和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NaNO2、NaCl和物质M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如图2所示,当往试管中加入5mL稀盐酸时,试管内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放热使烧杯中饱和溶液变浑浊(不考虑水分蒸发)。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是NaNO2、NaCl和物质M 中的。

我的收获:

《水的净化》导学案

课题2水的净化 1.能熟练进行过滤操作,会用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分析解决有关水的净化问题。 % 2.知道硬水的危害,会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能用具体方法将硬水软化。 1.纯水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的液体,是纯净物;而天然水中由于含有_________或_________杂质,是___________。 2.过滤是除去液体中混有的_________物质的一种方法。 } 3.净化水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化方式。 4.硬水是含有较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钙、镁化合物的水。往水中加入__________后振荡,若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水就是硬水,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采用____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软化成软水。 一、水的净化 。 1.沉淀,是指在静置的条件下,水中的固体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积到容器的底部,还有一些固体杂质因为颗粒小、密度小悬浮在水中,此时可加入____________,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物,从而使其沉降到底部,达到净化的目的。 2.实验:过滤的基本操作 按照课本P75【实验4-1】、【实验4-2】,小组内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并得出结论,相互交流并讨论过滤操作。【实验过程】 ( (1)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把滤纸尖端朝下放入漏斗。滤纸的边缘要比漏斗口________,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与漏斗_________,中间不要有气泡。 (2)把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调整高度,使漏斗下端的管口_________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3)取需要过滤的液体,将烧杯_________玻璃棒,使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玻璃棒下端要_______三层滤纸的一边,倾倒时液面要__________滤纸的边缘。 (4)过滤结束后,观察到滤纸上有不溶性的_______,而滤液是澄清的。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 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 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 谊。 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宽城三中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宽城三中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主备人:周建华审核人:裴庆敏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能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自主学习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 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溶液。 注意: (1)描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是指条件不变时(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填“可能”或“不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如某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________,还可以溶解______________等溶质。 2、判断方法: (1)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在减少时,表面溶液已经饱和。 (2)实验法:向该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搅拌后,若能溶解,是______溶液,若_____ 溶解,是_______溶液。 3、相互转化: ()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饱和溶液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______. 练习: 1.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而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的饱和溶液 4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4、2水的净化导学案(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4、2水的净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课前预习】 1、你知道水存在于哪些地方吗?这些天然水是不是纯净物? 2、海水是不是清澈透明的?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尝一下他的 味道,说一下为什么? 3、自来水中常含有一些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在通入用户前应如何处理?(自来水净化流程) 4、作为家庭饮用水最简单的消毒方法是什么? 5、如何除去黄泥水中含有的泥沙,在此操作中应注意哪些要领? 6、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是什么?应怎样鉴别? 7、怎样制作简单的净水器?各物质的作用是什么?【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你能行!) 1.纯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属于。 2.天然水:含有许多杂质和杂质,常呈浑浊状,属于。 3、自来水厂净水过程 天然水→加→沉淀→→吸附→→自来水。 4、吸附 ①絮凝剂吸附: 利用明矾溶于水生成的将较小的悬浮颗粒吸附成较大的悬浮颗粒而沉降。 ②活性炭吸附: 能吸附水中杂质和少量杂质,除去。 5、(1)硬水:含有较多的水。 (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的水。 实验探究:【实验3-3】 讨论与交流: 硬水的危害有哪些? (1)和肥皂反应,降低洗涤效果。 (2)锅炉烧水时,易形成水垢,妨碍热传导,严重时可能引起。(3)饮用硬水,会影响人体健康。

九年级化学导学案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3.知道溶液的结晶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书本33-3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都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不能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为例探讨这个问题。(同学们在下面以组为单位做34页实验9-5、9-6) ①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②上述的一定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

③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某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2.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的温度下,向100 g 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3 g 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为103 g,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如何将一瓶不饱和的食盐溶液变成饱和的食盐溶液?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饱和溶液 2.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如:Ca(OH)2的水溶液。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那么Ca(OH)2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又是如何转化的?把方法填在箭头的上下方。 增加溶质或降温 增加溶剂或升温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第7课时《天然水的净化》word导学案

第7课时天然水的净化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原理。 2.了解净水的常用方法——混凝法和化学软化法。 3.知道纯水与天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学会简单、常用的检验硬水与软水的方法。 4.了解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加热法、药剂法和离子交换法。 【重点难点】 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加热法、药剂法和离子交换法 课前预习 【情景材料】如何获得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可以使用的洁净的水,本课题从三个角度度介洁净水的获取方法,即从天然淡水、从生产或生活污水及从海水中获取洁净水。介绍水净化的化学原理、方法和简要流程。例如,天然水的净化主要介绍了混化学软化法;污水处理介绍了中和和法和沉沉淀法等。 【预习内容】 根据教材有关内容填写下列空白: 一、水处理方法的选择 水处理方法的选择,通常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和的要求。 2.选择有效的和。 3.考虑必要的,进行质量、数量及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天然水的净化 1.混凝法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 (1)定义:混凝法就是在天然水中加入,使 ,然后过滤除去的方法。 (2)常用的混凝剂 在生活中常用作混凝剂,在工业生产中还常用、、、等作混凝剂。 (3)明矾的净水原理 ①写出明矾发生电离和水解的方程式、 。 ②Al(OH)3胶体粒子带电,通过作用,破坏了天然水中胶体杂质的,使胶体杂质,同时,Al(OH)3还能吸附一些一同聚沉,从而起到了净水作用。 2.杀菌 (1)用混凝剂可以除去天然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若要作为生活用水,还要。流程如下: →→。

(2)常用的杀菌剂有: 、 、 等。 3.化学软化法 (1)水的硬度 ①软水和硬水:含有 叫做硬水;含有 叫做软水。 ②硬度的划分 a.暂时硬度:水的硬度是由 所引起的,这种硬度叫暂时硬度。 b.永久硬度:水的硬度是 等引起的,这种硬度叫永久硬度。 (2)硬水的软化方法 硬水软化的方法通常用 、 和 等。 ①具有暂时硬度的水可以用 的方法进行软化,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 、 和 。 ②具有永久硬度的水可采用 和 进行软化。 预习内容答案 一、1.水质 数量 2.方法 设备 成本核算 经济实用 二、1.混凝剂 细小的悬浮物和胶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淀 明矾 硫酸铝、聚合铝、硫酸亚铁、硫酸铁 KAl(SO 4)2=K ++Al 3++2SO 42- Al 3++3H 2O Al(OH)3+3H + 正 电性吸引 稳定性 聚沉 悬浮物 2.杀菌消毒 混凝沉淀 过滤 杀菌 氯气 二氧化氯 臭氧 3.较多Ca 2+、Mg 2+的水 少量的Ca 2+、Mg 2+或不含Ca 2+、Mg 2+的水 Ca(HCO 3)2或Mg(HCO 3)2 由钙和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 加热法、药剂法和离子交换法 加热 Ca(HCO 3)2=====△CaCO 3↓+CO 2↑+H 2O Mg(HCO 3)2=====△ MgCO 3↓+CO 2↑+H 2O MgCO 3+H 2O=====△ Mg(OH)2↓+CO 2↑ 药剂法 离子交换法 堂中互动 【问题探究1】天然水中含有细菌,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请你举出几种在家中能杀灭水中细菌的简单方法。城市自来水以天然水为水源,你能简要地说明获取自来水的过程吗?从饮用水消毒剂和混凝剂的使用来看,请你思考:在采取某种化学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一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教师点拨】杀菌主要是是蛋白质变性,加热或强氧化性;获取自来水主要是让学生将课本介绍形成简单的流程;生活用水主要考查学生对饮用水的知识。 分析解答: 加热煮沸、在水中通入臭氧、在水中加入84消毒液等。天然水一沉降过滤一加入混凝剂一沉降过滤一加入消毒剂一自来水。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所采用的有效

九年级化学学案9.2溶解度(最新整理)

课题 2 溶解度(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情境导入 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 自主探究: 一、饱和溶液 【自主学习】 【活动探究 I】:阅读 P33,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 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确定 操作加入 5g 氯化钠搅拌再加入 5g 氯化钠搅拌再加入 5ml 水,搅拌 现象 结论 【结论】: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 5g 硝酸钾 再加入 5g 硝酸钾 …… 【结论】: 操作现象结论 加热 再加入 5g 硝酸钾,搅拌 冷却 【形成概念】: 1、叫做饱和溶液, 叫做不饱和溶液。 2、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包括结晶和结晶。

【分析归纳】: 饱和溶液二要素:、。 【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小结】: 饱和溶液通过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通过可以变为饱和溶液; 自我检测 1.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2.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10 g 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 10 g 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是饱和溶液 B. 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瓶NaCl 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 晶体,则() A.溶液的质量增大 B.晶体的质量不变 C.晶体的质量增大 D.晶体溶解一部分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多 B.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不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饱和溶液 C.当温度、压强、溶质质量不变时,饱和溶液不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5.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 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食盐,这 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6.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与两种方法:一种是;另一 种是。例如,从饱和食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 法;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可采用 法。 拓展提升 1、右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对阴影 B、D 的分析,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 (2)。 课题 2 溶解度(第 2 课时)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 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 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 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 纳) 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 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 剂。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 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 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 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

【教案二]课题2水的净化

4.2 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1) 学习运用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得到信息。 (2) 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实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 树立为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1.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净水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的做好实验。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T实验探究T得出结论T联系实际T提出问题T实验探究T解决问题T发挥想象T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 投影仪、录像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硬水、肥皂; (2) 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烧瓶、碎瓷片、酒精灯、冷凝管、试管、锥形瓶 2.学生用具(1) 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冷凝管;

(2) 河水、硬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 学习情景] 展示河水、自来水、纯净水各一瓶,让学生比较并说出它们的区别。 [ 回答]1 .河水比较浑浊,而自来水和纯净水比较澄清。 2.自来水和纯净水相比较,纯净水更澄清。 [ 说明] 纯净水虽然比较澄清、透明,但纯净水不等于纯水。 [ 过渡] 用比较浑浊的河水、湖水、海水、井水如何得到比较澄清的自来水呢? 这就是我们本 课题要研究的“水的净化”问题。 [ 板书] 课题3 水的净化 [ 介绍] 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 提问] 如何把河水、井水、湖水等含有杂质的天然水变成澄清的供我们饮用呢? [ 回答]1 .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可以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 2.在某些乡村,可以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教师] 大家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课前进行了很好的预习。上周我班化学兴趣小组曾利用双休日对我市自来水厂进行了参观和调查,了解了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过程,下面我们请他们来给我们讲一下参观访问情况。 [ 学生活动] 讲述参观访问自来水厂情况,简单介绍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 录像] 投放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和听取水厂负责人介绍净水过程的录像片。 [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大家对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把 这一过程加以总结。 先从取水口取水,在水中加入絮凝剂,然后进入反应沉淀池沉淀。在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后, 再转入过滤池,过滤池就如我们实验中的滤纸起过滤作用,把一些不溶性杂质除掉。把除掉 不溶性杂质的相对干净的水送入活性炭吸附池,因为水中除含有不溶性杂质外,还含有一些

课题2 溶解度(2)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2) 主备人:姚娟娟审核人:邱芳玉、马瑞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2、能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自主学习】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阅读】课本P36第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习题。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里的溶解度。 强调: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四要素”:①一个条件;②一个标准;③一个状态;④一个单位。 【讨论】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涵义。 【练习】氯化钾在30℃时的溶解度是37g,则此温度下配制得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g溶剂中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时的溶解度(用S表示),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讨论】通过溶解度(S)可得知: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用S表示)。【阅读】课本P36“资料”,回答: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等有关。 【当堂训练】 1、在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5.5g。此时氯化钾溶液中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溶液质量g,该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20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g B.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C.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D.在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NaCl恰好饱和,则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 3、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21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21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4、60℃时,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12.5克,蒸干得到2.5克固体,则6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A.25克B.20克C.20D.25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图专题课公开课导学案

溶解度曲线专题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等基本概念进一步理解并掌握。 2. 通过练习,是学生会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对溶解概念的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方法,温度变化引起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 温度变化后,对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和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图1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问题: (1)在t2 ℃时,A、B、C、三种物质 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2)O点表示 (3)P点表示。 (4)Q点为t3 ℃时,A的溶液, P点为t3 ℃时,A的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5)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 有、、。 (6)欲从B溶液中结晶B,采用的方法是。 (7)t3 ℃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 是,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8)t1 ℃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 是。 中考回顾;7.(2016?重庆)将质量均为3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物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20g C.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溶液析出5g固体

D .a ,b ,c 三点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 >a >b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专题分析 1、考试中的地位:中考每年必考 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 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 下,某固态物质在 里达 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的四要素:条件 ,标准 ,状态 ,单位 练一练1.(2016·安徽)高氯酸钾(KClO 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 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20℃时,将2g 高氯酸钾溶液于98g 水可配制2%的溶液 C .60℃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3 D .80℃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有结晶现象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5、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的信息】 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例如硝酸钠、氯化铵等。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例如食盐。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归纳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 1、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2、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3、请同学们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 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在教材中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并理解其中的四个要素。 学生:大声朗读定义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加深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利用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教师: 1、强调溶解度有单位。 2、“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

我的水的净化导学案

与课本只是相比,我加重了过滤和过滤后所得澄清透明液体是混合物的教学,具体如下 本节课的内容浅显易懂,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下列提纲 1.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和杂质,因而常呈浑浊。 2.在某些乡村,则利用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地。 3.市场上出售的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的。 4.叫做硬水; 叫做软水。 5.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6.利用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1. 我分别展示一杯含有泥沙的水,含有碎菜叶的水,含有蔗糖的水让学生讨论怎样将这几杯水净化? 沉淀、过滤、蒸馏 2. 我们郑州市民吃的就是黄河水,我们走进自来水公司看一下工人师傅是怎样将黄河水净化成居民 家的自来水的? 静置沉淀,加絮凝剂吸附,过滤,活性炭吸附,投药消毒 3、过滤的操作要领: 一贴两低三接触以及玻璃棒在过滤中的作用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分小组预习了“过滤的操作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过滤的方法,把同时含有泥沙和蔗糖的水中的泥沙和液体分离开来。前后两个实验小组互派一位同学,观察评价对方小组的实验进程。 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滤纸没有和漏斗壁紧贴。 2)滤液倾倒太快,使滤液未经滤纸而流下。 3)有的同学太紧张,玻璃棒把滤纸弄破了。 问题:1、实验中,如果滤液出现浑浊,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2、你过滤所得澄清透明的液体是纯净物吗? 是混合物蔗糖水,若得纯净水还需蒸馏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沉淀、吸附、过滤使水得到净化,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是:加絮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小颗粒状杂质被吸附、凝聚,然后在反应沉淀池中沉降,分离杂质,接着用活性炭吸附,得到更澄清的水,最后投药消毒,杀死细菌,最后把净化了的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 4、硬水和软水 那么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呢?演示:把肥皂分别加到硬水、软水中,搅拌,让学生观察两个烧杯中产生的现象。产生大量肥皂泡的是软水,肥皂泡较少的是硬水。生活中硬水有许多危害,大家可以看看书,说说它的危害。(小组交流讨论硬水的危害)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溶液?举例说一说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我们不陌生,那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限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大胆猜测,讨论一下。接下来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学习 (一)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探究1: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学生分组探究2:硝酸钾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海水中提取盐 (二)溶解度 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导学案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自来水的净化流程,能说出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会运用过滤操作对混合物进行初步分离。 3、知道硬水与软水的区分和转化方法。 二、自主学习 ◆自然界的水中常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使水浑浊或存在异味、颜色,如何使水得到净化呢? (一)水的净化方法 1. 阅读课本74—77页,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常用的净水方法有哪些? (2)在上述净水方法中,加明矾的作用是什么? (3)过滤是分离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操作,过滤时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滤纸等。 (4)活性炭具有性,在净水过程中除去的是哪些杂质? ◆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浑浊的水变澄清了,但所得的水仍不是纯水。其 中还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无影响呢?请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 吧! (二)硬水与软水的鉴别和转化 2. 阅读课本76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硬水和软水? (2)如何鉴别硬水和软水? (3)硬水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危害? (4)我们可用哪些方法使硬水得到软化? 三、自主探究 (三)过滤的基本操作 3. 过滤操作的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能留有气泡; “二低”:“一低”是指, “二低”是指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一靠”指的是,

“二靠”是指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 “三靠”是指,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防止飞溅。 ◆了解了过滤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并按课本实验4-2完成实验。你能分析并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4. 肖华的实验小组在完成过滤操作时出现下列现象,请你帮他们问题: (2)多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过滤中速率很慢,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过滤中发现滤液飞溅,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完全后的固体产物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已 知锰酸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你知道如何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回收二 氧化锰吗?说说你的操作。 6. 过滤作为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7. 2010年“世界水日”主题是“关注水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了缓解北京市缺水 的现状、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北京市政府积极推行了“用中水替代新鲜水源”这一节水措施。有一种有异味并含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等杂质的生活污水,现欲 将其经去渣、除臭处理后转化为可以清洗厕所的“中水”。请问: (1)采用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中的异味? (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中考链接】 8. (2012?陕西)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9. (2012?河南)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水澄清。除去硬水中过多的(填离子符号)和Mg2+就可得到软水。10. (2012?甘肃)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 问题: (1)欲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需进行过滤操作,该操作过程中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 (2)生活中为降低水的硬度并杀灭水中的病原生物,可采用的方法是 【反思与小结】 在静置沉降、吸附、过滤、蒸馏等水的净化操作中,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 溶解度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I)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 溶解度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I)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固体溶解度的含义。能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区分物质的溶解性。 2、学会查阅和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说出曲线的含义。 3、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设计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案。 4、能说出影响固体、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设计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案,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化学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设计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案。。 【学习难点】:辨别溶解度曲线. 曲线的含义, 会运用溶解度曲线设计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案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化学语言,培养学生表达化学语言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 (一)溶解度和溶解性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下,某固体物质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是、、。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2、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31.6g B.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 C.20℃时,10克硝酸钾完全溶于100g水,则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0g D.20℃时,100g水溶解31.6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查36页资料表可知硝酸钾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4、20℃时,100g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26.5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6.5g。 (二)溶解度曲线 阅读教材可知: 5、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三、自主探究 (三)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6、小明绘制的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自主探究第6题图示 (1)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 (2)图中交点的含义是:; (3)由右图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