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慢性病管理中的双向转诊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2023年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生活质量较低,并且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一类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慢性疾病,例如心脏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
慢性病的管理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经济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高效的慢病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在2023年,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将成为我国慢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制度将通过引入“双向转诊”的方式,实现患者在初级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之间的有效转诊和管理。
首先,该制度将引入初级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机制。
传统上,患者在初级医疗机构就诊后,如果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通常需要自行到综合医院进行转诊,在综合医院排队等候,这样会花费患者的时间和精力。
而在2023年的慢病双向转诊制度中,初级医疗机构将有权向综合医院发起转诊申请。
而综合医院也要对初级医疗机构的转诊请求进行审核,如果认为患者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管理,综合医院将接收患者并提供必要的服务。
这样一来,患者不仅可以避免到处奔波和排队等待的困扰,还可以获得更加精细和综合的医疗服务。
其次,慢病双向转诊制度还将引入电子病历共享平台。
在2023年,我国的医疗信息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电子病历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意愿和授权,初级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可以共享患者的电子病历。
这样一来,无论患者选择就诊于初级医疗机构还是综合医院,医生都可以获得患者的完整病历信息,而不需要重复的问诊和检查,这样可以避免信息的丢失和误判,提高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慢病双向转诊制度还将注重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教育。
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对于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往往比较薄弱。
在2023年,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将对患者的健康管理和教育进行加强。
综合医院在接收患者后,除了提供必要的诊断和治疗外,还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引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合理使用药物,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
社区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双向转诊的应用现状概论1. 引言1.1 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社区作为患者生活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慢性病管理的责任。
而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管理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资源的消耗,促进医疗体制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社区是患者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管理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干预慢性病的恶化趋势。
社区慢性病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知识水平,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社区慢性病管理还可以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同时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1.2 双向转诊的定义与作用双向转诊是指在医疗服务中,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首次就诊后,需要进一步专科诊治或者在疾病恶化时到大医院就诊时,社区医生按照一定规范向专科医生介绍患者病情及治疗经过,以便专科医生了解患者全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双向转诊可以确保患者在社区和大医院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患者就医的效率和质量。
双向转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双向转诊可以实现社区医疗资源和专科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双向转诊可以加强社区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双向转诊,患者可以在优质医疗资源下得到更加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双向转诊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双向转诊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意义社区慢性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向转诊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范文慢性病管理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院在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以提高患者的就医便利度和医疗服务质量。
以下是我院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的范文:一、目的和意义1. 提高患者的就医便利度: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而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来回转诊往往会造成患者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通过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可以让患者在同一医院就诊,减少患者的奔波和排队等候时间。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可以实现患者与医生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增加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提高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可以合理安排医疗资源的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的情况发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双向转诊的程序和要求1. 患者就诊医院内科或专科医生时,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到其他科室或其他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2.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向患者解释转诊的必要性和可能的转诊医院,同时向患者提供相关的转诊资料和转诊单。
3. 患者本人或家属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接受转诊治疗的医院,并将转诊单提交给目标医院。
4. 目标医院内科或专科医生接收转诊患者后,继续进行诊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将诊断和治疗情况反馈给转诊医生。
5. 转诊医生根据目标医院的反馈和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转诊或进行其他治疗方案。
6.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享受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如预约挂号、检查排队等,与该医疗机构的其他患者一样享受服务。
三、双向转诊的管理和监督1. 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度的规范和执行。
该机构由医院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医生代表组成。
2. 监督机构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包括对转诊流程和转诊结果的抽查和评估。
3. 监督机构对医院、医生和患者进行宣传和培训,加强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力度和知晓度。
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____字?慢病是指指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由于这些疾病通常是长期存在且进展缓慢,需要长期的医疗、健康管理和康复治疗。
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患者就医不方便、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医院通常会制定慢病双向转诊制度。
慢病双向转诊制度是指在患者在获得基层医疗机构的初步治疗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综合医院推荐患者,以便获得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治疗。
同时,综合医院也会将一部分治疗完成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康复和长期管理。
慢病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可以减轻综合医院的医疗负担。
综合医院通常是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患者众多,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
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可以将一部分患者转入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管理,减轻了综合医院的压力,同时也保证了患者能够获得更专业的医疗服务。
其次,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生素质、设备和医疗技术方面与综合医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可以让患者获得到更专业的医疗服务,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水平。
第三,可以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
患者在家附近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更加方便快捷,避免了长时间的等待和长途跋涉。
患者也可以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时间,无需长时间等待,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第四,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
综合医院在医疗资源方面相对紧张,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将一部分患者转入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需要医院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和配合。
首先,医院应当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签订转诊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医院可以通过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方式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帮助其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此外,医院还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巡诊,解决一些难题和问题,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水平。
社区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双向转诊的应用现状概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病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问题之一。
面对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医疗机构的责任和承担固然重要,但是社区慢性病管理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双向转诊已被广泛应用于社区慢性病管理中。
双向转诊是指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病人转运,以实现连续性医疗。
它包括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医疗机构转诊两个方向。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用双向转诊,可以更好地协调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目前的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中,双向转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方面,医疗机构将已诊断为慢性病的患者和需要长期稳定治疗的患者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随访治疗。
社区医生将负责管辖区域内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健康教育、药物管理等工作。
这实现了医患互通、信息共享,同时节省了医院资源,提高了医疗效率。
其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医疗机构转诊方面,社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如需要进一步治疗会将患者转诊到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
这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更加准确、及时地筛选出需要专业治疗的患者,确保患者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双向转诊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双向转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协同作战可谓无缝对接,相互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双向转诊还可以降低医疗机构的负担,减轻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压力,实现了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双向转诊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如信息闭塞、医患信任度低、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应当在推行双向转诊的过程中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和话语权,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以保障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双向转诊已成为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巩固卫生服务网格化建设,减轻一线医疗机构的压力,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和服务体验,推动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发展。
双向转诊管理制度一、引言双向转诊是医疗机构之间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增加患者就医的灵活性而设立的一种服务模式。
在双向转诊中,患者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就诊后,根据需要被转诊到更专业、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如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等)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双向转诊的管理制度对于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双向转诊管理的目标双向转诊管理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和规范的管理流程,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保障患者的权益,推动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三、双向转诊管理的原则1. 协同合作原则:基层医疗机构和高级别医疗机构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服务于患者。
2. 公平公正原则:双向转诊的选择和分配要公平、公正,不能有歧视,以患者的需求和病情为主要考虑因素。
3. 政府引导原则:政府要对双向转诊进行政策引导和监管,在资源配置和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 信息共享原则:基层和高级别医疗机构之间要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及时传递患者的病史和诊疗信息,确保医疗过程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四、双向转诊管理的内容1. 转诊准入管理(1)基层医疗机构要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诊断和治疗能力较强的患者可以直接接诊并治疗,诊断和治疗能力较差的患者应当转诊到高级别医疗机构就诊。
(2)高级别医疗机构要明确接收的转诊病种和数量,确保自身能够承接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并合理安排诊治时间,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3)双向转诊要求患者在转诊前进行初步诊断,提供转诊所需的病历和检查结果,以便高级别医疗机构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
2. 转诊流程管理(1)基层医疗机构要与高级别医疗机构建立转诊流程管理机制,明确转诊的标准、流程和规范,确保转诊的顺利进行。
(2)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初步诊断后,医生要依据病情和需要,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并向患者解释转诊的原因和必要性。
城市社区四种常见慢性病临床路径和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及应用评价研究共3篇城市社区四种常见慢性病临床路径和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及应用评价研究1城市社区四种常见慢性病临床路径和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及应用评价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城市社区的居民面临着很多慢性病的困扰。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慢性病的问题,各个社区医疗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和应用慢性病临床路径以及双向转诊机制。
本文将从四种常见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出发,探讨城市社区慢性病临床路径和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及应用评价研究。
一、糖尿病临床路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社区医疗机构应该积极应用糖尿病临床路径,为病人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糖尿病临床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大量沟通,医疗路径的明确等,这有助于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质量和医疗效果。
另外,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患者的常规随访,这对病人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因此,社区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合理的随访机制,通过患者自我管理,达到控制血糖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
二、高血压临床路径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社区医疗机构应该应用高血压临床路径,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药物控制,饮食调整以及运动干预来达到降压的目的。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关注患者的自我管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社区医疗机构还需要建立合理的宣传教育和随访机制,使得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状态。
三、冠心病临床路径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尤其高。
建立冠心病临床路径可以起到规范治疗的作用,改善患者的治疗质量。
冠心病临床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医疗路径的明确,临床医生之间的协作以及对患者的全程预警和随访。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心功能锻炼以及手术干预等方式,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
慢性病管理中心双向转诊制度
背景
慢性病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为了更好地管理患者的慢性病状况,慢性病管理中心成立了双向转诊制度。
目的
双向转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全面、连续和协调的慢性病护理服务,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双向转诊流程
1. 患者在慢性病管理中心首次就诊,由医生进行初步评估和诊断。
2. 如果需要进一步评估或治疗,慢性病管理中心的医生将建议患者进行外部专科医生的转诊。
3. 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专科医生并进行转诊。
4. 专科医生在接收到转诊请求后,将安排患者的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5. 在患者进行专科治疗的过程中,专科医生与慢性病管理中心的医生将保持沟通和协作,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方案得到有效实施和管理。
6. 完成专科治疗后,患者将回到慢性病管理中心进行随访和进一步的慢性病管理。
益处
双向转诊制度带来了以下益处:
- 提供了更全面的慢性病护理服务,使患者能够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 避免了患者因多次就诊而浪费时间和金钱的问题。
- 专科医生与慢性病管理中心的医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促进了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
结论
通过双向转诊制度,慢性病管理中心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结果和生活质量。
这一制度将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管理中心的专业形象,并树立其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领先地位。
慢性病管理中心双向转诊制度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对个人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慢性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慢性病管理中心双向转诊制度应运而生。
慢性病管理中心双向转诊制度是指将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后,根据需要进行双向的转诊,即基层医疗机构将部分患者转至慢性病管理中心进行进一步的诊疗和管理,同时慢性病管理中心也可以将需要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持续管理。
1.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诊疗水平:将一部分慢性病患者转至慢性病管理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基层医疗机构的压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果。
2.引导患者就近就医:由于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管理,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可以让患者接受就近就医,减少他们因长时间的治疗而面临的交通、住宿和心理压力。
3.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慢性病管理中心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锻炼方案等,以满足患者的具体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4.建立医疗专家团队:慢性病管理中心可以引进医疗专家,建立专业的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这些专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方案以提供最优化的医疗服务。
在慢性病管理中心的双向转诊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转诊标准和流程,以确保转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转诊流程:1.基层医疗机构发现患者可能患有慢性病,进行基本的初步诊断和治疗。
2.如果基层医疗机构无法解决患者的问题,或者患者需要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医生可以推荐患者进行双向转诊。
3.患者同意转诊后,基层医疗机构将患者的病历和相关检查资料发送至慢性病管理中心。
4.慢性病管理中心接收到患者的资料后,安排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5.治疗期间,慢性病管理中心的医生会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患者的信息和治疗方案,以便于基层医疗机构在患者转回后能够提供持续的管理和治疗。
探索慢性病管理中的双向转诊机制
目的探讨慢性病管理中的双向转诊机制应用价值。
方法2016年5月—2017年4月该地区实施常规转诊机制,随机选择慢性疾病转诊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共选择57例,2017年5月—2018年4月该地区实施双向转诊机制,选择慢性疾病转诊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共选择57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失访情况、转诊满意度、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
结果观察组转诊满意度为94.74%,高于对照组80.70%,失访率为8.77%,低于对照组22.81%(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在慢性病管理中,双向转诊机制效果理想,可有效提高转诊满意度,控制失访情况发生,切实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利于病情恢复,推荐推广。
标签:慢性病;疾病管理;双向转诊机制;应用价值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炎等疾病日益成为威胁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且此类疾病病程较长,随着病情发展易出现多种危险情况,临床死亡率较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控制慢性疾病日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2]。
近年来,在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医疗机构日渐重视双向转诊机制的创建与应用,此机制主要参考患者的实际需求,在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间、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间进行转诊,进而实现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医疗费用,促使医疗机构职责明确,进而强化医疗合作,切实为患者提供权威、专业且及时的救治,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并促使其疾病恢复。
该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慢性病管理中的双向转诊机制应用价值,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5月—2017年4月该地区实施常规转诊机制,随机选择慢性疾病转诊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共选择57例,2017年5月—2018年4月该地区实施双向转诊机制,选择慢性疾病转诊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共选择57例。
对照组男33例,女24例,年龄30~68岁,平均(49.31±2.99)岁,其中糖尿病18例,高血压24例,心脑血管疾病8例,合并2种以上疾病7例。
观察组男34例,女23例,年龄31~68岁,平均(49.67±2.45)岁,其中糖尿病17例,高血压23例,心脑血管疾病9例,合并2种以上疾病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进行分析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双向转运机制,观察组实施双向转运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1.2.1 做好前期宣传工作工作人员收集、分析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
的健康宣讲方案,向居民详细介绍双向转诊机制,同时在卫生宣传栏、门诊等位置放置宣传资料,并定期设置咨询、答疑环节,对患者存在的疑问进行及时专业解答。
1.2.2 创建信息服务平台于下级医院创建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完善患者病历信息,务必保证患者既往病史、饮食习惯和生活模式等信息完善真实,以此为基础创建上级医院-下级医院信息平台,添加诊治咨询、健康教育等模块,为协同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1.2.3 创建慢性疾病管理小组医院同对口支持的卫生院共同创建管理小组,具体由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组成,完成患者双向转诊工作,慢性病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健康档案创建,并定期开展健康宣讲活动,对医院培训工作进行规划,并与上级管理小组成员保持良好沟通、交流,切实完成患者转诊工作。
1.2.4 合理制定转诊流程双向转诊工作具体包括院前、院中和院后,其中院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慢性疾病健康教育,并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制定具体治疗方案,若患者病情危重,则应联系上级医院慢性疾病管理小组,沟通向上转诊事宜,以脑卒中患者为例,向上转诊标准为:脑出血、脑梗死高度危险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伴有心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院中医护人员与内科医生联系,病情严重患者可开通绿色通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门诊治疗或者住院治疗;院后合理评估患者病情,待其病情恢复稳定后可与下级医疗机构联系,将患者资料转至下级医院卫生信息平台,并向下级医院医护人员说明患者具体情况,做好信息交接工作,向下转诊标准:患者病情稳定无需继续住院治疗,患者需接受康复或心理疏导治疗,下级医院条件设施可满足患者后续治疗需求。
1.3 观察指标
转诊满意度比较,使用该院制定的《慢性疾病患者转诊满意情况调查问卷》,分为转诊效率、转诊过程中服务态度、住院费用等,0~100分评分,分为3个等级,90~100分设定为非常满意,70~89分设定为满意,69分以下设定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 ×100.00%[3];生活质量评估,参考SF-36量表,包括:身体机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等内容,满分100分,分支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4];心理状态评估,应用Zung氏焦虑(SAS)、抑郁(SDS)量表,包括精神情感、精神运动障碍、心理障碍等内容,满分80分,分值越高体征程度越严重[5]。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均数±标准差),两组间的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频数和百分比,组间对比利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转诊满意度为94.74%,高于对照组80.70%,失访率为8.77%,低于对照组22.81%(P<0.05),详见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绪状态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SAS评分、SDS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討论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发病人数明显增多,日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且部分疾病发病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慢性疾病管理尤为关键,是医院疾病管理重点内容。
在慢性疾病管理过程中,双向转诊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并促进其病情快速恢复[6-7]。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转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失访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0.05)。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双向转诊机制是一种有效的转院诊治过程中,具体分为横向转诊和纵向转诊两种形式,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之间的纵向转诊工作尤为关键,在资源配置、疾病处理等方面均发挥良好效果。
针对慢性疾病,双向转诊机制注重统一规范向下转诊、向上转诊标准,创建信息平台,并在各级医疗机构成立慢性疾病管理小组,注重纵向沟通,同时规范双向转诊流程,保证向上、向下转诊的及时性和合理性,在确保患者疾病恢复的同时,合理应用医疗资源,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在慢性疾病管理中,双向转诊机制效果理想,可有效提高转诊满意度,控制失访情况发生,切实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利于病情恢复,推荐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薇薇.双向转诊与医生多点执业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5,44(27):3868-3869.
[2] 梁宗强,赵延红,黄若文,等.基于慢病管理和双向转诊的区域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7,12(6):16-18.
[3] 陈国伟,罗文婷.基于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区域慢病一体化防治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2):152-154.
[4] 钟艳宇,陈娟.我国医联体中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6):154-158.
[5] 王琰芳,顾健,周峰,等.进一步强化社区慢性病管理和合理使用有限医保费用的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3):415-417.
[6] 洪艳群,方跃平.医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9):1102-1103.
[7] 邵宏涛,郑昌清,谷伟,等.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有益探索:社区医院设立专科病房模式[J].中国医院,2017,21(8):76-78.
(收稿日期:2018-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