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内能热量与热值相关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6.32 KB
- 文档页数:1
中考物理“内能和热量”高频考点总结中考物理“内能和热量”高频考点总结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3)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称热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热量5.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6.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焦耳/千克。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mq;(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 比热容7.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8.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一样,比热就一样。
9.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0.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1.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热机12.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
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的内能知识点总结:
1. 物质的内能:物质的内能是物质分子热运动的总和,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物质的组成有关。
2. 内能的转化:物质的内能可以通过传热、功和物态变化等方式进行转化。
3. 内能的传递:内能的传递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传热辐射等方式进行。
4. 热量和温度:热量是物体间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速度的一种表示,用摄氏度(℃)或开尔文(K)来表示。
5. 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物体的内能是由于热量传递引起的,内能的增加等于吸收的热量减去放出的热量。
6. 比热容:物质单位质量在单位温度变化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比热容,用
J/(g·℃)或J/(kg·K)表示。
7. 相变和内能变化: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相变热,相变时物质的内能不发生改变。
8. 气体的压强和状态方程:气体压强与气体的体积和温度有关,可以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表示,其中P为气体压强,V为气体体积,n为气体的物质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绝对温度。
9. 气体的温度和状态变化:温度的决定性因素是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气体的状态变化包括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等容过程和等压过程。
10. 热机和热效率: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功的装置,热效率是指热机输出的功与输入的热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的内能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教科版物理上册内能和热量知识点内能和热量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知识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
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
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
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
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
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
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潮湿的地面会变干B. 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C. 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D. 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解析: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初中物理内能、热量与热值相关知识点总结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J)。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也越多。
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①做功;②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5.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
6.热量: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7.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J)。
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8.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
9.热值: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10.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没相关系,只与燃料的种类相关,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11.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qm或Q=qV12.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J),q表示热值,单位是焦/千克(J/kg)或焦/米3(J/m3);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体积,单位是米3(m3)13.氢气的热值很大,为q氢=1.4×108J/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氢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1.4×108J。
14.提高炉子效率的方法:①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②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15.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内能和热量》知识全解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类比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了解物体的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
和。
3.通过实例,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理解热值的概念以及物理意义,会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本节重点是认识到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难点是温度、内能、热量三个基本热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中考命题常与日常生活现象联系紧密,以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以及燃料的使用与热量的计算为重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问答题等。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质量、体积一定时,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②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物体的质量、温度一定时,物体的体积大小影响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影响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从而影响分子势能的大小,进而影响物体内能的大小。
③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温度、体积一定时,质量越大,分子的数目就越多,物体的内能就越大。
④与物体的状态有关:物体的质量、温度一定时,物体的状态影响分子间的距离,同样能影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从而影响分子势能的大小,如相同质量0 ℃的冰和0 ℃的水,虽然它们温度相同,但是内能不相同。
内能知识点笔记九年级内能是物体内部粒子的微观运动形成的能量,是所有粒子的热动能之和。
在物理学中,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一些关键的知识点来更好地理解内能的特性和应用。
1. 内能的定义和性质内能是物体分子或原子的热运动能量的总和。
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
内能具有可传递性,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会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物体中,直到达到热平衡。
2. 内能的计算内能的计算可以利用内能公式:Q = mCΔT,其中Q表示传递的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体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
当温度不变时,内能的变化为零。
3. 内能的转化内能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进行转化。
热传导是指通过物体颗粒间的碰撞传递热量。
热辐射是指物体表面的热能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
热对流是指由于物体内部的热差异引起的流体的运动而导致的热传递。
4. 内能与状态变化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内能是不同的。
例如,当物体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或气态,内能会发生改变,这是因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生了变化。
这些状态变化的内能变化可以通过熔化热和汽化热进行计算。
5. 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内能也可以与机械能进行转化。
例如,当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由于重力做功,物体的下落速度越快,内能也会相应增加。
同样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做功时,内能会减少。
6. 内能的应用内能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使用电热器加热水时,电能被转化为热能,增加了水的内能从而使其变热。
在工业生产中,内能的变化常常用于控制和改变物体的温度,如高温炉和冷藏设备。
总结:通过对内能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内能是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能量的总和,它与温度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内能的计算公式来计算热量的传递。
内能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进行转化,并与状态变化和机械能的转化相关联。
在生活和工业中,内能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控制和调节温度的目的。
以上就是对于九年级内能知识点的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内能和热量》知识清单一、内能1、内能的定义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特点(1)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总和,而不是单个或部分分子的能量。
(2)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材料等因素有关。
3、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1)温度: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2)质量: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因为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的总和也就越大。
(3)状态:比如,0℃的冰熔化成0℃的水,需要吸热,内能增加。
这是因为冰在熔化过程中,分子间的距离变大,分子势能增大。
(4)材料:不同材料的物体,即使质量、温度、状态相同,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1)机械能是宏观的,与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以及相对位置有关。
比如,一个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它们的总和就是机械能。
(2)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能量总和,与物体的宏观运动状态无关。
二、热量1、热量的定义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2、热量的单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3、热量与内能的关系(1)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
只有在发生热传递时,才有热量的说法。
(2)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它取决于物体的状态,与是否发生热传递无关。
(3)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当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内能减少。
4、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焦耳/(千克·摄氏度),符号:J/(kg·℃)(3)常见物质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³J/(kg·℃)。
这意味着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较小。
物理九年级必考知识点一、内能。
1. 内能的概念。
-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 温度: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例如,热水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大。
- 质量:在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内能越大。
- 状态: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内能不同。
例如,0℃的冰熔化成0℃的水时,内能增大。
3. 内能的改变方式。
- 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如压缩空气时,空气的内能增大。
-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例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
- 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二、比热容。
1. 比热容的概念。
-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 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2. 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 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本领。
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³J/(kg·℃),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³J。
3. 热量的计算。
- 根据比热容的定义可得热量计算公式:- 吸热公式:Q吸 = cm(t - t₀),其中Q吸是吸收的热量,c是比热容,m是质量,t是末温,t₀是初温。
- 放热公式:Q放 = cm(t₀ - t)。
三、热机。
1. 热机的概念。
- 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 以汽油机为例:-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吸入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
九年级物理内能用知识点九年级物理:内能的应用知识点内能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物质分子内部的能量,是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振动和相互作用所具有的能量。
在九年级物理学习中,了解和掌握内能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九年级物理中内能的知识点展开论述。
一、热量和内能的关系热量是能量的一种传递方式,而内能是物质内部的能量。
在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振动和相互作用会引起内能的变化。
内能的增加会导致物质的温度升高,而热量的传递就是通过内能的转移来完成的。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物体的内能变化也可以导致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
二、内能和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内能是不同的。
在固体状态下,分子的运动和振动比较有序,内能较低;在液体状态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分子的运动和振动增加,内能相应增加;在气体状态下,分子的运动速度更快,相互作用更弱,内能更高。
当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如凝固、融化、汽化等,内能的改变也是伴随着的。
三、内能和热传导热传导是热量的传递方式之一,通过物质内部的热传导,热量可以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
热传导的速度与物质的导热性能有关,导热性能好的物质能够更快地传导热量,这是因为它们的内能转移更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
根据热传导的原理,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导热材料用于制造散热器、保温材料等。
四、内能和热容量热容量是物质单位质量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的大小。
不同物质的热容量不同,与其内能直接相关。
热容量大的物质在吸收或释放相同热量时,其温度变化较小,说明其内能较高;而热容量小的物质在吸收或释放相同热量时,其温度变化较大,说明其内能较低。
通过掌握热容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在受热或放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五、内能和特性的应用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暖气设备中,我们通过加热蒸汽或热水,使其内能增加,以便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在制冷设备中,通过使工作物质的内能减小,可以实现冷却效果;在能源利用中,我们可以计算燃料的内能,以了解其能源价值等。
九年级上册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物理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总结:
1. 物质的内能概念:内能是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物质的性质有关。
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温度与物质的内能有直接的关系。
3. 热量的概念:热量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
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
4. 热平衡的概念:热平衡是指物体之间没有热量传递或者热量传递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6. 物质的内能变化:物质的内能变化等于系统对外做功与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7. 等温过程:在等温过程中,物体与外界保持温度不变,热量的吸收与放出相等。
8. 绝热过程:在绝热过程中,物体与外界没有热量的交换,内能的变化只是由于功的转化。
9. 热容量:物体吸收或放出单位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热容量与物体的质量和材料有关。
10. 相变与潜热: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潜热。
常见的相变有熔化、凝固、汽化和凝华。
这些知识点是九年级上册物理中的重点内容,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
中考物理“内能和热量”高频考点总结
中考物理中关于“内能和热量”的高频考点总结如下:
1. 内能的含义:内能是物体分子或原子微观运动的总能量,包括物体的热能、化学能、核能等形式。
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物质的种类等因素有关。
2. 内能的转化:内能可以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转化为热能或者从热能转化为内能。
当物
体受热时,其内能增加;当物体放热时,其内能减少。
3. 热量的含义:热量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是由于温度差引起的能量传递。
热量是
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物体。
4. 热量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卡路里(cal)作为热量的单位,1卡=4.18焦耳。
5. 热平衡:当两个物体之间没有温度差时,它们之间不再有热量的传递,称为热平衡。
热平衡是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6. 热传导:热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递的过程。
热传导通常发生
在固体和液体中。
7. 热辐射:热辐射是由于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振动和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电磁波辐射。
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并且不需要介质。
8. 热对流: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的过程。
热对流通常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中。
9. 物体的温度与热量:物体的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微观运动的平均能量的度量。
热量的传递会改变物体的温度。
10. 热量的与容物体的热量变化: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热量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其热量减少。
热量的变化量可以用热容量表示。
初三物理比热内能热量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物理比热内能热量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初三物理比热内能热量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物理比热内能热量知识点归纳总结1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和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有关:物体的越高,分子越快,内能就。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和,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
5、物体吸收,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物体放出,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
6、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多少叫热量。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
7、比热容(c):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吸收(或放出)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8、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状态一定,比热容就。
9、水的比热容是:C=J/(kg0C),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0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10、热量的'计算:Q吸==cm△t(Q吸是吸收,单位是;c是物体,单位是:;m是;t0是;t是、Q放=,其中to—t=t指物质的温度。
11、热值(q):某种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mq;Q是,单位是;q是,单位是。
13、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能转化为的机器。
在压缩冲程中能转化成能。
在做功冲程中能转化为能。
14、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四个冲程组成,每个工作循环活塞上下运动次,曲轴转动,对外做功次。
初三物理比热内能热量知识点归纳总结2一、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它是一个状态量,所以只能说“物体的温度是多少”。
2024年中考物理“内能和热量”高频考点总结范本2024年中考物理考试中关于“内能和热量”方面的高频考点总结如下:1. 内能的定义: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能量之和,用符号U表示。
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 内能的变化: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物体的温度变化和物体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来描述,即ΔU = Q + W,其中ΔU表示内能变化,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W表示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
3. 热量的传递方式:(1) 导热:物体与物体之间通过热传导方式传递热量,遵循热传导定律,即热量传递的速率正比于温度差和传热面积,反比于传热距离。
(2) 对流:液体和气体中传热的方式,要求有物质的流动和温度差。
(3) 辐射:通过电磁波的传播,在真空中也可以传递热量,遵循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即辐射功率正比于物体面积和温度的四次方。
4. 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表示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吸收的热量,用符号C表示。
物体的比热容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5. 热量传递中的温度变化: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时,其温度会发生变化,根据热量传递的方向,可分为:(1) 吸热过程:物体吸收外界热量,温度升高。
(2) 放热过程: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6. 混合物的热平衡:当两个物体处于热接触状态,达到热平衡时,它们的物体内能相等,即U1 + U2 = 0,基于此可推导出热交换关系式:m1c1(θ1 - θ) = m2c2(θ - θ2),其中m1、m2分别为物体1和物体2的质量,c1、c2分别为物体1和物体2的比热容,θ1、θ2分别为物体1和物体2的初始温度,θ为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
7. 相变过程的热量计算:在物质从一个相态转变为另一个相态的过程中,需要吸收或放出一定的热量,热量计算公式为Q = mλ,其中m表示物质的质量,λ表示物质的相变潜热。
总体来说,2024年中考物理考试中关于“内能和热量”的考点主要有内能的定义和变化、热量的传递方式、比热容的概念、热量传递中的温度变化、混合物的热平衡以及相变过程的热量计算等内容。
的横杆,当运动员开始起跳前的助跑时,他就获得了;而当他把杆
,如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则铜块
的热。
冲程,若在一分钟内火花塞点火1800次,则此
、在物理学中常提到“热”字,但其含义各不相同,请将下列“热”的含义填入空格内。
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 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
外界可能对铁丝做了功 D 外界一定对铁丝做了功
.)表中记录了用甲、乙两球分别进行实验的数据.由表中数据可知:甲球的动能
)泰州地区(晴天)平均每平方米的面积上,每小时接收的太阳能约为能的有效面积为1.5m2,每天日照时间按
被热水器中的水吸收,则可使水温升高多少?。
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总结物理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九年级物理内能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什么是内能内能是指物体分子内部各种微观运动方式形成的总能量。
它包括物体的热能、化学能和物态能等。
内能是物体热力学性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内能的表达式1. 内能的计算方法内能的计算方法包括两种常见的表达式:Q = mcΔT 和 Q = mL。
其中,Q代表热量的大小,m代表物体的质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ΔT代表温度变化,L代表物质的潜热。
2. 比热容和潜热的概念比热容指的是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需要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潜热是指在相变过程中,单位质量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三、内能的转移与转换1. 内能的传热方式内能的传热方式主要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
导热是指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形成的热传导;对流是指流体内部传热的方式;辐射是指通过电磁波的传播来实现的热传递。
2. 内能的转换内能可以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
例如,当两个物体的温度不同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这就是内能转换的过程。
四、内能的应用1. 内能与温度变化内能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例如,加热一杯水,水的温度升高,内能也随之增加。
2. 内能与相变在物质进行相变的过程中,内能不发生改变。
例如,当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不会提高温度。
3. 内能与机械能转换内能和机械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
例如,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时,物体内部的分子会发生振动和碰撞,使内能增加。
五、内能的控制与利用1. 内能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物体的内能来实现温控。
例如,加热器通过控制加热元件内部的温度来控制室内温度。
2. 内能的利用内能可以被利用来进行能量转换和工作。
例如,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从而推动发动机的工作。
六、总结九年级物理内能的知识点可以总结为内能的定义,计算方法,传热方式,转换与应用等。
内能和热量知识点总结一、内能概念及性质内能是指系统中所有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势能之和,是系统所具有的全部微观粒子的动能和势能。
内能的大小与系统的状态有关,可表示为U。
内能的性质如下:1. 内能是宏观状态函数,即与系统处于的平衡状态有关,而与系统的历史过程无关;2. 内能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中能量守恒的基础,它可以通过功和热的方式改变;3. 内能的变化可以通过热容和焓的变化来描述,不同物质的内能取决于其组成、结构和状态。
二、热量概念及性质热量是能量的一种传递方式,是由于物质的温度差异而发生的能量传递现象。
热量的传递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进行。
热量的性质如下:1. 热量是一种能量传递的方式,当物体与环境温度不同时,会发生热量的传递;2. 热量是宏观状态函数,与系统的状态有关,而与系统的历史过程无关;3. 热量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中能量守恒的体现,可以使系统的内能发生改变。
三、内能与热量的关系内能和热量是密切相关的物理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1. 热量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是通过热量传递来改变系统的内能;2. 内能的增加或减少可以通过热量的传递来完成,即系统的内能增加或减少等于系统吸收或释放的热量;3. 内能和热量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可以通过热容和焓等物理量来描述其变化规律。
四、内能和热量的转移内能和热量的转移是热力学系统中的基本现象,它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进行,具体如下:1.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不同位置热量的传递过程,它是由分子之间的碰撞和振动引起的,例如烧杯杯底受热后杯壁升温;2. 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热量的传递过程,是由于密度不均匀引起的上升或下沉现象,例如热水壶中水的循环现象;3. 辐射:是指通过红外线等电磁波的方式进行热量传递,是一种无需介质的传递方式,例如太阳能通过辐射形式传递到地球表面。
五、内能和热量的守恒规律内能和热量的守恒规律是热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它可以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来描述:1. 热力学第一定律:它表明系统内能的增加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与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即ΔU=Q-W,其中ΔU表示内能的增量,Q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W表示系统所做的功;2. 内能和热量的守恒规律是热力学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它说明了能量在热力学系统中的转移与转化过程。
内能和热量九年级知识点热量和内能是我们学习物理过程中重要的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热量和内能的含义、单位和相关计算等知识点。
一、热量的概念热量是指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是由于温度差异而产生的能量传递现象。
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直接传递。
传导的速率与物体的导热性能有关,如导热系数和物体的面积、厚度等因素。
2. 对流:热量通过流动的液体或气体传递。
对流的强度与流体的运动状态和温度差有关。
3.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辐射的强度与物体的温度和发射表面的性质有关。
二、内能的概念和计算内能是物体内部各个分子或原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简而言之,内能是物质微观粒子的能量总和。
内能的计算与温度、物质的种类和质量有关。
一般情况下,内能的变化用ΔU表示。
ΔU = Q + W其中,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W表示做功。
这个公式表示了内能的变化与吸热或放热、做功的关系。
三、热量和内能的单位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1焦耳等于1牛顿的力在物体上移动1米的能量。
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J)。
内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通常用单位质量的内能(J/kg)来表示。
四、热容和比热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热容的计算公式如下:C = Q / (m × Δθ)其中,C表示热容,Q表示吸收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θ表示温度变化。
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比热的计算公式如下:c = Q / (m × Δθ)其中,c表示比热,Q表示吸收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θ表示温度变化。
五、热量的转化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量可以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守恒。
1. 传导和对流热量的转化:物质的传导导热性能和对流的强度决定了热量的传递方式。
2. 热辐射的转化:辐射热量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的,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内能和热量(提高)【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热运动、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要点梳理】要点一、内能(《分子热运动、内能》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1)单位:焦耳,符号:J。
(2)同一个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体积、状态、质量等因素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微观表现;物体的机械能则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及相对位置有关,是物体能量的宏观表现。
物体的内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零(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总有动能),而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相对为零。
所以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要点二、改变内能的方式通过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要点诠释:(1)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
内能增加(或减少)。
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2)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少,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3)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单位为焦耳,符号是J。
(4)温度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或者说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温度高的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但势能不一定大。
不能由温度的高低判定内能的大小,也不能由内能的增减判断温度的高低。
例如,晶体在熔化时,不断地从外界吸引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
但物体的温度不变,所吸收的热量用来增加物体内分子的势能。
(5)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效果是相同的,所以说它们是等效的。
要点三、热值我们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第三章热和能一、内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永远不等于零。
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时内能越大)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1)机械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研究对象是宏观物体,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可以为零改变大小的方法是做功;相关因素: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量。
(2)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研究对象是微观粒子。
内能的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
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不能为零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改变大小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
相关因素:质量、状态、温度。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课本P15图2-5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6、热量的单位:焦耳(J)(1)热量: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表达方式:吸收热量、放出热量(3)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无关,而与传递内能的多少有关。
7、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
《内能和热量》知识清单一、内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动能就越大。
分子势能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发生变化时,分子势能也会随之改变。
内能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温度和状态。
对于同一物体,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物体在状态改变时,比如从固态变为液态,或者从液态变为气态,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概念。
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而内能则是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二、热量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当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时,高温物体的内能会向低温物体转移,这个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就是热量。
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体直接接触,由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例如,用金属棒的一端接触热水,另一端会逐渐变热。
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通过流动来传递热量。
比如,冬天房间里的暖气片通过加热周围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从而使整个房间变暖。
辐射是指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不需要介质。
太阳向地球传递热量就是通过辐射的方式。
三、内能与热量的关系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能量,而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但内能发生改变时,不一定是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
比如,摩擦生热就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四、影响内能和热量的因素1、质量质量越大的物体,内能越大。
因为质量大意味着分子数量多,分子热运动的总动能和总势能也就越大。
2、温度温度是内能的一个重要标志。
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3、状态物体的状态改变,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初中物理内能、热量与热值相关知识点总结
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J)。
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也越多。
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①做功;②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5.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
6.热量: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7.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J)。
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8.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
9.热值: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10.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没有关系,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
11.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qm或Q=qV
12.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J),q表示热值,单位是焦/千克(J/kg)或焦/米3(J/m3);m 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体积,单位是米3(m3)
13.氢气的热值很大,为q氢=1.4×108J/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氢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1.4×108J。
14.提高炉子效率的方法:①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②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15.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16.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等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17.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
18.水的比热容很大,为c水=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19.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放出的热量相同时,降低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因而温差变化较小。
20.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降温;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放出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取暖。
21.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吸=cmΔt (Δt=t-t0)
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放=cmΔt (Δt=t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