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实验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456.50 KB
- 文档页数:39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DNA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掌握DNA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其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包括以下几部分:(一)课堂预习准备学生需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自学,包括但不限于:1. DNA的发现历程及意义。
2. DNA的分子结构特点。
3. DNA的复制过程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二)课堂互动学习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将通过以下任务进行互动学习:1. 分组讨论:每组学生需讨论DNA与遗传的关系,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解释DNA的遗传作用。
2. 观看并记录:学生需认真观看教师展示的DNA结构模型或视频,并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结构特点。
(三)实验模拟与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需完成以下实验:1. 使用模型或模拟软件,尝试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理解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通过观察不同生物样本(如人体细胞或DNA分子实验切片),记录并分析D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四)课后作业学生需完成以下书面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DNA的短文,内容包括DNA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绘制一张简单的DNA双螺旋结构图,并标注出主要组成部分(如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等)。
3. 思考题:列举并解释至少三个支持“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生物学事实或理论依据。
三、作业要求1. 所有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他人作品。
2. 实验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实验结果需真实反映。
3. 书面作业需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科学术语使用准确。
4. 思考题需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课堂互动表现及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并作为学习榜样供其他学生学习。
第三章实验设计与评价综合性实验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9天津卷3)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 )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答案 B解析 A项,乙醇不可以作为萃取剂,错;B项,石蕊变蓝,则肯定为碱性,正确。
C项,若原溶液中含有SO32-,生成BaSO3,再加入HCl,则与溶液的NO3-结合,相当于HNO3,则可以氧化BaSO3至BaSO4,沉淀不溶解,故错;D项,加热时,FeCl3会水解,错。
2.(09广东理科基础27)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
以下处理措施和方法正确的是 ( )答案 D解析废酸与碱中和属于化学法,A项错;Cu2+不可能用SO42-沉降,B项错;活性碳无法吸收苯,C项错;Na2CO3 + Ca(OH)2CaCO3↓+ 2NaOH,是复分解法,属于化学法,D 项正确。
3.(09北京卷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2CO 通入2BaCl 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2SO ,产生沉淀B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32Cu(NO )固体,铜粉仍不溶解C .向3AlCl 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4NaHSO 溶液,沉淀消失D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氨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4CuSO 固体,速率不改变 答案 C4.(09上海卷11)1-丁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制得 乙酸丁酯,反应温度为115~125℃,反应装置如右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不能用水浴加热 B .长玻璃管起冷凝回流作用C .提纯乙酸丁酯需要经过水、氢氧化钠溶液洗涤D .加入过量乙酸可以提高1-丁醇的转化率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5.(09全国卷Ⅱ28)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植物的激素调节》主题单元设计思维导图如下: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3、评价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能力目标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一)复习旧知,以故启新引出课题:植物的激素调节(二)直观展示,学习新知导入:实物展示——向光生长的蟹爪兰教师:植物体产生的向性运动有什么意义?(三)引导探究,突破重难1、实验设计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2、实验设计证明生长是由哪个部位有关?3、实验设计证明感光部位。
三个实验各得到什么结论?小结::胚芽鞘生长需尖端,感光刺激部位在尖端。
4、到底是胚芽鞘尖端促进生长,还是尖端产生某种物质促进生长?实验设计证明(有难度,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提示。
)5、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是不是某种物质引起胚芽鞘生长和弯曲呢?(设计这个实验也有难度,教师同样也要做好引导、提示,有可能可以介绍1928年温特设计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此实验的巧妙之处。
)6、经过几代人的研究,现已经提取出这种物质,并证明为吲哚乙酸,即生长素(四)分析讨论、得出结论1、生长素合成部位和分布部位分布部位、作用?引出向光性原理(动画演示)教师强调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主要是表现为它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而不是细胞的分裂(思考)生长素是否越多越好?从而引出两重性原理(五)归纳小结、巩固认识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学了生长素之后,我们要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去运用它呢?请预习下一节内容: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六)补充习题、拓展应用。
乙醇和乙酸的性质实验报告知识储备:在乙醇的分子结构中,存在五种类型的共价键,其结构如右图所示。
乙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羟基决定,碳氧键和氧氢键容易断裂,主要有置换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
1.置换反应乙醇能够与活泼金属(如金属钠)发生置换反应,反应过程中乙醇断裂的化学键为①,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2.氧化反应乙醇在铜或银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反应过程中乙醇断裂的化学键为①③,化学方程式为:。
3.酯化反应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反应过程中乙醇断裂的化学键为①,化学方程式为:。
注意事项: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中金属钠颗粒要大些,实验前吸干钠表面的煤油。
2、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中铜丝要绕成螺旋状,乙醇的用量要少。
3、乙酸的酯化反应中要注意试剂的加入顺序,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后加入乙酸。
4、乙酸的酯化反应中取用和添加浓硫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皮肤接触浓硫酸。
5、乙酸的酯化反应中要防止倒吸,可以将吸收装置改为导管连接干燥管,干燥管下端插入液面以下。
过程展现:实验日期:指导教师:同组人:实验评价:实验目的:掌握金属钠取用的相关操作、掌握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掌握乙醇的氧化反应、掌握乙酸的酯化反应。
实验用品:1、实验药品:无水乙醇、钠、澄清石灰水、铜丝、食醋、浓硫酸、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2、实验仪器:烧杯、大试管、小试管、试管夹、单孔塞、酒精灯、导管、铁架台、球形漏斗、锥形瓶。
实验步骤与方法:1.实验步骤实验一: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证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项目金属钠的变化气体燃烧现象检验产物物质水乙醇实验二: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
第三章实验研究设计【思考与练习】一、思考题1. 实验设计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2. 实验研究中,随机化的目的是什么?3. 什么是配对设计?它有何优缺点?4. 什么是交叉设计?它有何优缺点?5. 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的目的是什么?二、案例辨析题“三联药物治疗士兵消化性溃疡”一文中,对2000~2006年在某卫生所采用三联药物治疗的3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析。
内镜检测结果显示,痊愈13人,显效14人,进步7人,无效4人,有效率达89.5%。
据此认为该三联疗法的疗效较好,且由于其价格适中,可在部队卫生所中推广。
该结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三、最佳选择题1.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实验场所B.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受试对象C. 受试对象、研究人员、处理因素D. 受试对象、干扰因素、处理因素E. 处理因素、实验效应、研究人员2.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A. 随机化、对照、重复B. 随机化、对照、盲法C. 随机化、重复、盲法D. 均衡、对照、重复E. 盲法、对照、重复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A. 处理因素B. 观察指标C. 抽样误差D. 观察时间E. 纳入、排除受试对象的标准4. 为了解某疗法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用12头健康雌性良种幼猪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再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仅实验组给予该疗法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
7天后观察两组幼猪的存活情况。
该研究采用的是A. 空白对照B. 安慰剂对照C. 实验对照D. 标准对照E. 自身对照5. 观察指标应具有A. 灵敏性、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客观性B. 灵敏性、变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客观性C. 灵敏性、特异性、变异性、均衡性、稳定性D. 特异性、准确度、稳定性、均衡性、客观性E. 灵敏性、变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均衡性6. 比较两种疗法对乳腺癌的疗效,若两组患者的乳腺癌分期构成不同可造成A. 选择性偏倚B. 测量性偏倚C. 混杂性偏倚D. 信息偏倚E. 失访性偏倚7. 将两个或多个处理因素的各水平进行组合,对各种可能的组合都进行实验,该实验设计方案是A. 随机区组设计B. 完全随机设计C. 析因设计D. 配对设计E. 交叉设计8. 在某临床试验中,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试验药+对照药的模拟剂,对照给予对照药+试验药的模拟剂,整个过程中受试对象和研究者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