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焦虑症临床对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0.46 KB
- 文档页数:2
焦虑症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特点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它可以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尽管焦虑症的症状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特点。
本文将探讨焦虑症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特点。
儿童期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焦虑症的表现可能包括分离焦虑、社交焦虑和强迫症状。
分离焦虑是指儿童对离开父母或熟悉环境感到极度不安的情绪。
这种焦虑表现为拒绝去学校、担心父母离开或担心自己会迷路。
社交焦虑是指儿童对社交场合感到不安或害怕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回避与陌生人交流,或者害怕在公共场所表现出尴尬的行为。
强迫症状是指儿童表现出强迫性的行为或思维模式,例如反复洗手、检查行为或过度关注细节。
青少年时期是焦虑症发病的高发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形象、社交关系和未来发展感到极度不安。
青少年焦虑症的表现特点可能包括社交焦虑、广泛性焦虑和强迫症状。
社交焦虑在青少年中更为常见,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被他人评价或担心在社交场合出丑而避免与人交流。
广泛性焦虑是指青少年对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感到过度担忧,包括学业、家庭关系、健康等。
强迫症状在青少年中也较为常见,他们可能会出现强迫性的思维或行为,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成年期是焦虑症的另一个高发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面临着职业、婚姻、家庭等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作。
成年期焦虑症的表现特点可能包括广泛性焦虑、恐慌症和强迫症状。
广泛性焦虑在成年期更为常见,人们可能会对各个方面的事情感到过度担忧,无法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恐慌症是指成年人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慌和焦虑感,伴随着心悸、呼吸困难等生理症状。
强迫症状在成年期也可能出现,人们可能会出现强迫性的思维或行为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老年期是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面临着身体健康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作。
老年期焦虑症的表现特点可能包括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强迫症状。
老年期精神病104例的七轴诊断对照分析
韦盛中;罗亚农;陈麒任;韦茂良
【期刊名称】《四川精神卫生》
【年(卷),期】2005(018)001
【摘要】运用多轴诊断方法是国际新趋势,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制订治疗计划和判断预后等。
因此,本文对老年期精神病104例进行了七轴诊断,并与非老年精神病人比较。
旨在及时发现其全身病况,以便及时处理。
现报道于后。
【总页数】2页(P35-36)
【作者】韦盛中;罗亚农;陈麒任;韦茂良
【作者单位】547016,广西河池市复退军人医院;547016,广西河池市复退军人医院;547016,广西河池市复退军人医院;547016,广西河池市复退军人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99
【相关文献】
1.老年期抑郁症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资料对照分析 [J], 李玲;杨萍;宋亚静
2.对照研究奥氮平与喹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病的临床效果 [J], 苏国锋;周闯;马晓燕;王静
3.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焦虑症临床对照分析 [J], 吕永宾
4.对于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焦虑症临床对照分析 [J], 刘林虎;催敏
5.老年期和非老年期酒精性震颤谵妄临床对照分析 [J], 张光勇;宋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和非老年焦虑症病患临床对比分析的:分析老年和非老年期的焦虑症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焦虑症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为60岁以下病患,观察组为60岁及以上病患,比较两组HAMA量表评分和临床治療效果。
结果:在焦虑症状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HAMD的减分率上,经过治疗后的观察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老年期与非老年期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同时在治疗难度上,老年期要高于非老年期。
标签:年;非老年;焦虑症焦虑症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或者事实根据的恐惧不安或者提心吊胆的心理状态,有肌肉紧张、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不安等。
一般焦虑症多发于中青年人群中,导致焦虑的因素较多,一般与个人性格和生活环境有关,特别是性格内向、神经质、羞怯等更容易导致焦虑症,而长期脑力劳动和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等也容易导致病症发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焦虑症也开始侵袭老年群体【1-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焦虑症病患,年龄范围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45.3±6.5)岁;女性为49例,男性为31例;所有病患均符合精神疾病中的焦虑症诊断标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为60岁以下病患,观察组为60岁及以上病患。
1.2 方法对两组病患进行焦虑症状进行评估,其中包括自杀意念、心境焦虑、焦虑激越、运动性不安、肌肉紧张、植物神经症状、疑病,做好观察记录。
同时进行病患在住院前及住院后2、4、6周HAMA测定,而后进行对比分析。
1.3 观察评估效果评估拟定四个标准,无效、进步和显著进步和痊愈四个标准。
其中无效标准为HAMA减分率在25%以下,进步标准为HAMA减分率在25%-50%范围,显著进步标准为HAMA减分率在51%-75%范围,痊愈标准为HAMA减分率在75%以上。
临床分析年龄与性别对疾病的影响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威胁,而年龄和性别作为两个重要的个体特征,也被认为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临床角度分析年龄与性别对疾病的影响。
一、年龄对疾病的影响年龄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机能、生理过程以及免疫系统的发育都有所差异,因此会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产生影响。
1. 儿童期在儿童期,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常见疾病的侵袭。
此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一些发育异常或者缺陷的疾病也较为常见。
2. 青春期进入青春期后,性激素的分泌增加,身体各个系统开始发育和成熟。
这个时期常见的疾病包括青春痘、月经不调、性传播疾病等,其中部分疾病与性别密切相关。
3. 成年期成年期是人体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各个器官已基本发育完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相关的慢性疾病开始出现或加重,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4. 老年期老年期是人体功能逐渐衰退的阶段,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都有所减弱。
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关节炎、认知障碍、帕金森病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综上所述,年龄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的年龄段都有其特定的疾病易发性,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做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性别对疾病的影响性别作为一个基本的个体特征,也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在激素水平、生理结构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进而导致了一些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不同发病特点。
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男性和女性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男性更容易患上冠心病和心肌梗塞,而女性则常见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和心绞痛。
性别差异主要受到激素水平和血管结构的影响。
2. 癌症男性和女性在癌症的发病率和类型上也存在差异。
女性更容易患上乳腺癌和子宫颈癌,而男性则常见前列腺癌和肺癌。
这些差异与性激素水平、生理结构以及基因表达等因素密切相关。
《老年衰弱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焦虑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老年衰弱患者往往面临着多重健康问题,如动脉硬化、焦虑等。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衰弱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焦虑程度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背景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展过程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遗传等。
而焦虑程度则是评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焦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衰弱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焦虑程度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医院老年科收治的衰弱患者资料。
首先,对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进行测定,包括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等指标;其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最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1.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焦虑程度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老年衰弱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焦虑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动脉硬化指数较高的患者,其焦虑程度也相对较高。
其中,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即PWV值越高,患者的焦虑程度越严重。
2.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焦虑程度均有影响。
具体而言,年龄越大、男性患者、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的患者,其动脉硬化指数和焦虑程度均较高。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衰弱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焦虑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这可能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恶化、心理压力的增加等因素有关。
一方面,动脉硬化的发生可能导致患者身体状况的恶化,进而引发焦虑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压力的增加也可能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关注老年衰弱患者的动脉硬化和焦虑问题,采取综合性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老年焦虑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老年焦虑症的症状、成因及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老年焦虑症进行了探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老年焦虑症的症状表现;2. 分析老年焦虑症的成因;3. 探讨老年焦虑症的治疗方法;4. 为预防和治疗老年焦虑症提供参考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6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名,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平均年龄为65岁。
2. 实验分组:将5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
实验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
3. 实验方法:(1)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进行治疗,剂量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持续治疗时间为4周。
(2)心理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每周进行2次,每次60分钟。
(3)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生活照料、健康教育等。
4. 数据收集:在实验前后,对受试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评估焦虑症状的改善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在治疗4周后,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法对老年焦虑症有显著疗效。
2. 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焦虑症状明显改善,表现为睡眠质量提高、情绪稳定、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等。
3. 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焦虑症状无显著改善。
五、实验讨论1. 老年焦虑症的症状表现:老年焦虑症的主要症状包括心慌、心悸、呼吸困难、失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法对老年焦虑症有显著疗效。
2. 老年焦虑症的成因:老年焦虑症的成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如遗传、脑部病变等;心理因素如心理创伤、自卑、自信心不足等;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为研究组,以常规治疗方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性别不限。
根据病情及家族史排除有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的患者。
3.研究方案: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心理治疗等;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抗焦虑药物、心理治疗等。
4.数据采集:使用专门设计的数据采集表,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评分 (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心理健康评估 (如SCL-90量表)、生活质量评估等指标。
5.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差异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已经在X医院进行了2年的实施。
研究组共招募了100名符合研究对象的患者,对照组共招募了100名患者。
研究期间,所有患者均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治疗,定期回访并记录相关数据。
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所有患者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焦虑症状的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心理健康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等指标上也表现出显著的改善。
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和可行性。
中药治疗、针灸和心理治疗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焦虑症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焦虑症在老年人群中的特点与处理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中焦虑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焦虑症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焦虑症在老年人群中的特点,并寻找有效的处理方法。
一、焦虑症在老年人群中的特点1.1 生理特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这导致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如心悸、呼吸急促、失眠等。
此外,老年人的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弱,焦虑症的发病可能会加重其他慢性疾病的症状。
1.2 心理特点老年人面临着退休、亲友离世、身体健康问题等多重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望,这些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剧焦虑症状。
1.3 社会环境特点老年人往往处于家庭的边缘化地位,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可能给老年人带来焦虑感,如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的变化等。
这些社会环境的压力会增加老年人焦虑症的风险。
二、处理焦虑症的方法2.1 药物治疗对于老年人焦虑症的治疗,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药物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症状来确定,如选择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物。
然而,老年人的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更明显,因此需要严密监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2.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老年人焦虑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焦虑症状。
此外,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也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焦虑。
2.3 生活方式调整老年人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减轻焦虑症状。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适度的运动、保持社交活动等都有助于缓解焦虑。
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温水浴等。
2.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朋友和社区组织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实质帮助,帮助老年人减轻焦虑症状。
此外,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也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焦虑症在老年人中的病例分析与研究引言: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不仅影响着年轻人,也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病例分析和相关研究,探讨焦虑症在老年人中的表现、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病例分析1.1 病例背景本次病例分析的对象是一位70岁的女性,自述近期出现了持续的焦虑情绪,并伴有身体不适感。
她没有明显的身体疾病,但日常生活中感到紧张、恐惧和不安。
1.2 病例特点该患者在近期经历了丧偶、子女离家等重大生活变化,这些事件可能成为焦虑症发作的诱因。
她还存在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症状,表明焦虑症对她的生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老年人焦虑症的表现2.1 心理症状老年人焦虑症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恐惧、紧张和焦虑感。
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家庭关系,这些焦虑情绪会持续存在并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2.2 生理症状老年人焦虑症的生理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心悸、胸闷、头痛、失眠、食欲改变等。
这些症状可能导致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增加了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三、老年人焦虑症的原因3.1 生理原因老年人焦虑症的发生与身体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的症状。
3.2 心理原因老年人面临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角色的转变以及社会支持的减少等心理压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此外,老年人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也是焦虑症的常见心理原因。
四、老年人焦虑症的治疗方法4.1 药物治疗对于老年人焦虑症的治疗,药物疗法是常见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老年人焦虑症的治疗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减少焦虑情绪的发作。
老年人焦虑症分析报告
老年人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其患病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老年人焦虑症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焦虑症的主要特征是持续的焦虑和担忧,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症状,如心悸、失眠、胃肠不适、头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老年人容易感到无助和恐惧,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丧失亲人和朋友、经济压力等,可能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
老年人焦虑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生理因素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人生理功能下降,身体健康问题增多,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焦虑和担忧。
另一方面,心理因素也是导致老年人焦虑症的重要原因。
老年人面临的生活变化较大,如退休、失去亲人、身体状况的变化等,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
此外,社会因素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经济、社交、身体等方面的压力都可能导致老年人焦虑症的发生。
针对老年人焦虑症的治疗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干预。
一方面,药物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调整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焦虑症的症状。
另一方面,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改变老年人的思维模式,缓解其症状。
此外,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老年人重建信心和自尊心,缓解其焦虑症的症状。
总之,老年人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治疗应该采取综合干预的方法。
只有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方面重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才能帮助他们缓解焦虑症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探讨老年期抑郁症与非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老年期和非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73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38例,将其分为老年组,年龄在35岁到60岁之间的有35例,将其分为非老年组。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在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第1、3、5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伴有躯体疾病的老年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非老年组患者,且汉密顿焦虑量表的评分要高于非老年组,在治疗期的第1、3、5周,汉密顿抑郁量表的减分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连续治疗两个月后,老年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79%,非老年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临床上,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非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很大不同,相对来说老年期的抑郁症患者会伴随较多的躯体疾病,且其治疗效果更差于非老年期的患者,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细致地为其进行更加全面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老年期;非老年期;抑郁症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nile and non senile depression. Methods: to 73 cases of depression patients admitted from February 2014 in February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ich over the age of 60 in 38 cases, divided into the elderly group, aged 35 to 60 years between the 35 cases, divided into non elderly group.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two patients, and the patients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first, 3 and 5 weeks using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number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omatic disea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 elderly patients, and the scores of Hamilton anxiety scale is higher than the non elderly group, in the treatment period of first, 3 and 5 weeks, the HAMD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 elderly group, continuous two months after treatment, treatment of the elderly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5.79%, the treatment of non elderly group in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85.71%, P < 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in clinical, clinical featuresand non senile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senile depression are very different, relatively senile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more physical disease,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was worse than non senile patients, because this must be carefully integrated mor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Key words: old age; non senile; depression作者简介:胡涛汉四川遂宁出生于1982.08.17 2011.1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临床医学现供职于四川遂宁市民康医院【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40-01很多研究都认为老年期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个特殊亚型,但是到目前来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或者资料来证明或推翻这一说法[1]。
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廖春平;高欢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5(015)00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以单相抑郁症患者79例,其中39例首发年龄≥60岁为老年组,40例首发年龄<60岁为非老年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并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老年组伴有躯体疾病者明显高于非老年组,HAMA评分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治疗第2、4、6周HAMD减分率老年组均低于非老年组.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老年组为61.5%,非老年组为85.0%.结论: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治疗效果差于非老年期抑郁症.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廖春平;高欢
【作者单位】518020,广东深圳市康宁医院;518020,广东深圳市康宁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4
【相关文献】
1.老年期抑郁症与非老年期抑郁症临床资料对照分析 [J], 李玲;杨萍;宋亚静
2.老年期妄想性与非妄想性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 [J], 苏宝珍
3.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用药情况对比研究 [J], 铁常乐;王传跃
4.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客观睡眠状况研究 [J], 孔晓明;孙艳;张丽;谢成娟;张许来;洪青;张洪琴;胡英;朱德发
5.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J], 赵芳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焦虑症临床特征差异罗振海;李丹丹;赵黎明【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期与非老年期焦虑症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方法 5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5例年龄≥60岁患者作为A组(老年期),25例年龄<60岁患者作为B组(非老年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指标,在治疗42 d 之后,根据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B组HAMD评分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非老年患者焦虑症治疗的临床表现优于老年患者,且在治疗效果方面也更好.【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09【总页数】2页(P55-56)【关键词】老年;非老年;焦虑症【作者】罗振海;李丹丹;赵黎明【作者单位】121000 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121000 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121000 辽宁省锦州市康宁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应老年人的疾病问题得到显现,焦虑症(anxiety)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疾病。
对于老年人而言,各种慢性疾病对机体的侵扰、对子女生活状况的担忧、独居、丧偶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焦虑、恐惧和抑郁的情绪,出现不良情况之后没有及时干预就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疾病[1]。
焦虑症指的是以持续性的紧张、担忧、恐惧或者发作性惊恐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障碍疾病,属于精神疾病范畴,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且大多患者伴随出现运动不安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具相关资料统计,我国4%~10%的老年人存在焦虑障碍,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了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2]。
本文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2月接收的5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焦虑症的临床特征、发病原因、治疗效果等,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5年2月接收的50例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5例年龄≥60岁患者作为A组(老年期),男11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46±3.28)岁,平均病程(5.31±0.92)年;25例年龄<60岁患者作为B组(非老年期),男15例,女10例,年龄42~60岁,平均年龄(49.47±3.61)岁,平均病程(4.21±1.01)年。
老年期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妄想状态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对处于老年期妄想状态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器质性与非器质性进行分类,比较二者症状方面的特点、治疗方面的差异。
方法对2006~2010年在我院住院、处于妄想状态的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老年期妄想状态的精神障碍患者中,器质性精神病占30%。
非器质性精神病的患者中,以精神分裂症最多见,占50%。
结论两者在临床特点、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老年期;器质性;非器质性;妄想对2006年~2010年5年间在我院、年龄在60~83岁、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为诊断依据、症状学诊断为幻觉妄想或妄想状态的病例,通过计算机病案系统进行筛查后入组。
共有60位患者符合入组条件。
其中器质性精神病占18例(30%)、精神分裂症30例(50%)、抑郁症9例(15%)、心因性障碍3例(5%)。
2 结果21 将患者分为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组。
比较两者在性别、起病年龄、阳性家族史等一般资料的差异见表1。
比较二者在症状、体征、治疗方面的差异见表2。
经卡方检验发现,器质性与非器质性精神障碍在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22 器质性与非器质性老年期妄想状态的患者在治疗上存在差异,功能性精神病在治疗上的前三种药物为利培酮、氯氮平、奋乃静,使用出现的频率分别为46%、389%、151%。
器质性精神病前三种用药分别为利培酮、奋乃静、奥氮平,使用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0%、188%、112%。
3 讨论病因方面的探讨:在本研究中引起精神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占第一位的是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血栓、脑动脉硬化,其次是脑外伤、帕金森氏病、脑肿瘤。
在本研究中诊断为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占30%,而在60岁以后起病的患者比例为67%,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器质性因素在病因中所占的成分也有增加。
另外本研究发现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组的病前人格特征为难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羞涩、内倾及多疑,这是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还是患病的早期标志,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