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9.29 MB
- 文档页数:85
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形式1. 根据实验情境(1)实验室实验:一般来说,对于可以或必须在实验室情境中获得或产生的心理、行为现象(如视觉、听觉、记忆或感觉剥夺等),可在实验室情境中加以研究;(2)现场实验:而某些社会性行为或复杂的认知过程则常在现场情境中进行实验。
目前,实验室情境与现场情境有趋于融合的倾向。
2. 自变量的数量(1)单因素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2)多因素设计: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3. 实验设计的严密性(1)前实验设计:最为原始的实验类型,对额外变量没有控制,效度很低。
(2)准实验设计: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研究设计,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但却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3)真实验设计: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研究条件和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来进行研究的实验方法。
4. 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1)被试间设计:是指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
完全随机、随机区组都属于被试间设计。
又叫非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2)被试内设计:是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一种形式,把随机区组进一步发展,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
(3)混合设计:是指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也是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一种形式。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知识点总结在考研心理学中,实验设计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心理学的理论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系统地总结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点。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回答研究问题,有计划地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察和测量因变量,以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变量。
例如,研究光照强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光照强度就是自变量,学习效率则是因变量。
控制变量是那些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但又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
在上述例子中,被试的年龄、性别、学习基础等都可能是控制变量。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一)真实验设计1、完全随机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组中,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简单、随机,能较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较大的问题。
2、随机区组设计先将被试按照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等)分组,称为区组,然后在每个区组内再进行随机分配。
这样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拉丁方设计通过平衡实验处理的顺序效应,使得每个实验处理在每个顺序位置上出现的次数相同,从而控制实验顺序带来的误差。
(二)准实验设计在现实情境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做到完全随机分配被试,就会采用准实验设计。
比如时间序列设计、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等。
(三)非实验设计包括观察法、调查法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因果关系,但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线索和假设。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流程(一)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首先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提出假设。
假设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要能够清晰地定义和操纵,因变量要能够有效测量。
(三)选择实验设计类型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被试的特点、实验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1.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回顾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重要实验心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介绍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感知实验2.1 视觉感知实验介绍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视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2 听觉感知实验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听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3 触觉感知实验介绍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触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3.1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2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3 记忆实验介绍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四章:情绪与情感实验4.1 情绪理论概述介绍情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分析情绪理论的实验研究和证据4.2 情绪实验介绍情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绪实验的结果和解释4.3 情感实验介绍情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五章:认知实验5.1 注意实验介绍注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注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2 记忆与决策实验介绍记忆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与决策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3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介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六章:发展心理学实验6.1 发展心理学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6.2 认知发展实验介绍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认知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6.3 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介绍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七章:心理测量学实验7.1 心理测量学概述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心理测量工具与实验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及其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测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7.3 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与分析介绍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心理测量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第八章:心理病理学实验8.1 心理病理学概述介绍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8.2 心理疾病实验介绍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疾病实验的结果和解释8.3 心理治疗方法与实验介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九章:社会心理学实验9.1 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介绍社会影响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的结果和解释9.3 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介绍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十章:应用心理学实验10.1 应用心理学概述介绍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10.3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介绍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学在生活应用实验的结果和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
准实验设计(X-Zhao II)/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评价方法^&/ 3大法宝—提高效度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7788414准实验设计(X-Zhao II)/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1例外评价方法/ 3个例外1.时间序列可以较好控制“成熟”、回归和测验的影响,但不能控制“历史”。
单组1.时间序列①评价无R,无对,有前1例外②统计方法比较回归直线:O1~O4与05~O8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评价方法/ 3个例外1.时间序列可以较好控制“成熟”、回归和测验的影响,但不能控制“历史”。
2.相等时间样本可以控制“历史”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但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则为一组被试,所以不能很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实验安排的反作用会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
三大法宝^&*(/ 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33288单组2.相等时间样本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三大法宝)(*&^/ 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实验心理学》教案-心理物理学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心理物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3. 让学生了解心理物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心理物理学概述心理物理学的定义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对象2. 心理物理学方法最小可觉差法(JND)恒定法适应法3. 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设计的类型4. 心理物理学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方法结果解释与评估5. 心理物理学应用案例视觉感知实验听觉感知实验1. 讲授法:讲解心理物理学的概念、方法和实验设计。
2. 演示法:展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3. 实践法: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心理物理学实验。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实验心理学》2. 实验器材:心理物理学实验设备(如视觉感知实验的图像显示器、听觉感知实验的音频设备等)3. 辅助材料:实验指导书、数据分析软件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心理物理学实验的质量和分析深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心理物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心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心理物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3. 心理物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最小可觉差法(JND)在实验中的应用。
2. 心理物理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 心理物理学实验的伦理问题。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心理物理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心理物理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心理物理学的概念、方法和实验设计。
3. 演示:展示心理物理学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4. 实践: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心理物理学实验。
5.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等。
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 design):与“真实验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控制无法严格进行的实验设计。
坎贝尔和斯坦尼1966年提出。
以人或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特别是教育研究实验),影响实验的变量复杂,由于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或无需对所有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把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研究中。
组内设计(within-group design):亦称“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与“组间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中,使用相同个体组成实验组,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组内设计的优点是可以控制由于被试的个体差异带来的无关变异。
缺点是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造成实验顺序的麻烦。
组内设计包括实验前后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和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三种。
组间设计(between-group design):亦称“被试间设计”、“独立组设计”。
与“组内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实验中,用随机的或事前匹配好的方式将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处理水平上,形成不同的实验组。
组间设计的优点是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水平,因此自变量之间不会产生相互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可能的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缺点则是因变量的变化可能来自每组的被试间差异,导致实验效度的下降,且与组内设计相比,所需的被试量较大。
组间设计通常有随机组设计和匹配组设计两种。
混合设计(mixed design):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结合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两种实验设计,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其中一部分自变量采用组间设计,另一部分自变量采用组内设计。
如,在一个有AB两个自变量的实验中,一个被试接受A变量的一种情况,但接受B变量的每一种情况,这时的A变量是被试间自变量,B变量则是被试内自变量。
单因素设计(single factor design):与“多因素设计”相对。
实验设计的一种类型。
心理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在探索人类心理的奥秘时,实验设计方法是心理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工具。
它帮助研究者以科学、系统的方式收集数据,检验假设,从而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心理学研究中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
首先,要介绍的是被试间设计。
这种设计将参与者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或控制组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例如,研究某种新型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就可以将学生随机分为接受新教学方法的实验组和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控制组。
被试间设计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实验处理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可能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与被试间设计相对应的是被试内设计。
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被试都会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
比如,研究不同音乐类型对情绪的影响,让同一批被试先后聆听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记录他们的情绪反应。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控制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但可能会出现顺序效应,即被试对实验处理的反应受到之前处理的影响。
接下来是混合设计。
它结合了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的特点,既有不同组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被试间因素),又有同一组被试接受多种实验处理(被试内因素)。
这种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两种设计的优点,同时减少它们的局限性。
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控制变量是指那些可能影响实验结果,但又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
比如,在研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土壤质量、水分、温度等都需要保持一致,否则就无法确定植物生长的变化是由光照引起的,还是由其他未控制的变量导致的。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样本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样本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所研究总体的特征。
如果研究对象是全体大学生,那么样本就不能只选取某一所大学或某一专业的学生,而应该涵盖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大学和不同专业的学生。
实验环境的设置同样不容忽视。
一个理想的实验环境应该是安静、舒适、无干扰的,以确保被试能够集中注意力,真实地表现出他们的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