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淀粉的检验视频
- 格式:ppt
- 大小:384.00 KB
- 文档页数:16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食物中的营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食物中含有哪些主要营养成分。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知道不同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食物营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掌握检测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准确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理解不同营养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美食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美味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食物的兴趣。
提问学生: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哪些?这些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呢?引出课题。
2.认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讲解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营养成分。
展示各种富含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图片,如肉类、豆类富含蛋白质;油脂、肥肉富含脂肪;米饭、面包富含糖类等。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富含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
3.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实验一:检测食物中的脂肪准备材料:食用油、肥肉、花生、白纸等。
方法:将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观察白纸上是否留下油渍,有油渍则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实验二:检测食物中的淀粉(糖类)准备材料:馒头、米饭、土豆、碘酒等。
方法:将碘酒滴在食物上,观察食物是否变蓝,变蓝则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
实验三: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准备材料:瘦肉、鸡蛋、牛奶、双缩脲试剂等。
方法:将食物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观察是否出现紫色反应,有紫色反应则说明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4.了解不同营养成分的作用分别介绍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对人体的作用。
例如,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修复受损细胞;脂肪能提供能量,维持体温等。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见父母说什么食物含有什么营养。
那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对我们而言都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吃不同种类的食物?在本课,学生将经历列举-实验-分析-阅读-总结的过程,思考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学习如何检验营养成分、通过实验现象判断食物是否含有丰富的某种营养成分。
最后通过科学阅读,对营养成分的认识更为深刻。
本课教材围绕着本单元“呼吸与消化”中的“食物”模块设计了两个活动,首先是思考不同的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哪些好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前概念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了解程度;然后是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学生通过动手、使用试剂科学地判断、辨别食物中所富含的营养物质,并且还可以通过实验现象的明显与否来判断食物中的该种营养成分含量是否丰富。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还有些许是学生暂时无法通过实验验证的,或者是陌生的。
通过科学资料的阅读,学生能够从中提取出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各营养成分主要会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各营养成分对于人体有什么作用?通过阅读,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加以运用,养成均衡饮食、不挑食的良好生活习惯。
【学情分析】“什么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什么营养对身体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在爸爸妈妈的“唠叨”中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以前的理解可能不够充分、不够准确,不同学生对营养成分的了解差异也很大。
那么如何去区分不同的营养成分呢?不同的营养在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这种食物含有的这种营养成分是多还是少?不同的营养成分对于身体而言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学生疑惑的问题,在了解了学生的前认知之后,针对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甚至在课中进行灵活的教学策略的调整。
对于实验,教师需要提供现象明显、容易操作的实验材料,对于实验操作方法进行精细的设计,同时对学生如果自己带食物的话可能带来哪些食物进行预设或者提前调查、提供建议,做好这些前期工作后,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更为流畅,降低学生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产生的困惑甚至是挫败感。
检验淀粉的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检验淀粉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碘液。
碘液是一
种常见的化学试剂,它在检验淀粉时会呈现出特殊的反应。
当碘液
与淀粉接触时,如果样品中含有淀粉,碘液会由无色变为蓝色或黑色。
这是因为淀粉分子结构中的螺旋状分子会与碘形成夹心化合物,从而呈现出这种特殊的颜色。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样品颜色的
变化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淀粉。
其次,还可以利用酶的作用来检验淀粉。
淀粉在酶的作用下会
被分解成葡萄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淀粉酶,将待检样品与淀粉酶混合,经过一
段时间后,再加入碘液。
如果样品中含有淀粉,碘液会呈现出蓝色
或黑色;如果样品中不含淀粉,碘液则不会发生颜色变化。
通过观
察碘液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淀粉。
此外,还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来检验淀粉。
淀粉颗粒在光学显
微镜下呈现出特殊的形态,这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淀粉。
通过观察样品的显微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淀粉颗粒的特征,从
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淀粉。
总的来说,检验淀粉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
无论是使用碘液、酶的作用还是光学显微镜,都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淀粉。
希望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便捷地检验淀粉。
食物中的淀粉实验淀粉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营养成分,许多食物中含有淀粉。
本实验将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含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食物中淀粉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
实验材料:- 不同食物样品(如土豆、面粉、大米等)- 小刀和切菜板- 碘液(0.3%碘酒溶液)实验步骤:1. 准备食物样品。
选择食物样品,例如土豆、面粉、大米等。
将食物样品切碎或研磨成细粉状。
2. 检测淀粉。
将细粉状的食物样品分别放入几个试验管中。
3. 加入碘液。
在每个试验管中滴加几滴碘液。
4. 观察变化。
观察每个试验管中的颜色变化。
淀粉与碘液反应会产生深蓝色或紫色。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可以观察到食物样品中淀粉的分布情况。
颜色变化较深的试验管表示淀粉含量较高,颜色变化较浅或无颜色变化的试验管表示淀粉含量较低或没有淀粉。
例如,土豆样品通常会呈现较深的颜色变化,说明土豆中含有较多的淀粉。
而面粉样品也会呈现较深的颜色变化,说明面粉是一种富含淀粉的食物。
相反,一些不含淀粉的食物样品,如油类、蔬菜和水果等,在本实验中不会显示颜色变化。
这个实验只能给出食物样品中淀粉的简单定性检测结果,无法精确测量淀粉含量的百分比。
如果需要精确测量淀粉含量,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如酶解法或称重法。
结论:食物样品中的淀粉可以通过碘液的颜色变化来检测。
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样品在碘液中呈现深蓝色或紫色,而淀粉含量较低或没有淀粉的食物样品则不会改变颜色。
这个实验方法简便易行,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食物中淀粉的分布情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2.5《食物中的营养》,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2.5《食物中的营养》教案课题食物中的营养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成分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养成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重点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 新课聚焦人每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于食物,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
食物会给我们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交流讨论带着疑问探究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2. 科学探索一、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
播放视频《食品中的营养》1、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瘦肉、鱼、蛋、奶、豆类等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和糖类。
(1)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和植物两类。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目标】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4.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5.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6.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7.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8.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点】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食物中的营养》。
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人每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
如鸡蛋、牛奶富含蛋白质,蔬菜富含维生素。
观看视频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激发学生兴趣,揭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虽然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
机体所有重要的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质的参与。
一般说,蛋白质约占人体全部质量的18%,最重要的还是其与生命现象有关。
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脂质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
食物中的油性物质主要是油和脂肪,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
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中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糖类。
糖类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第二单元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3.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主动研讨与交流;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学习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
[学习难点]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
[学习准备]教师准备:双缩脲试剂AB、滴管、蛋清稀释液、试管、食物中的营养1支、小量筒2个、豆腐(糊状)1份、肥肉(糊状)1份、馒头(糊状)少许、食物中的营养成相关资料、课件等。
学生小组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马铃薯、西红柿、食用油、肥肉、花生、核桃、馒头、米饭、花菜、棉签、白纸、水、碘酒、滴管、小碗、棉签、镊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学习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我们每天都要摄入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呢?(教师出示各种食物图片。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可以帮助我们健康成长发育。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上一课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类,学生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
本环节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
二、学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淀粉和脂肪(一)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看视频学方法)教师播放淀粉检验方法短视频,学生观看。
第二步:互学探究小组尝试完成所准备材料中是否含有淀粉。
填写实验记录单。
淀粉的检验方法及现象如下:
•带色杂质。
带色杂质如灰尘、植物叶屑、黑色沙石等清晰可辨。
•指捻手握。
用手指用力捻捏淀粉,能捻捏成薄片,离桌面20厘米高处把手指上的薄片抖落到桌子上,如果呈散粉状为干燥,含水量在15%以下;如果呈小碎片状,含水量为15%-20%;如
果薄片基本不散,含水量在20%以上。
•耳听。
用手搓捏袋中淀粉,若听到"咔咔"的声音,是纯淀粉;
若掺假就听不见响声,或响声不大。
•口感。
取少量淀粉送入口中,凭口中味蕾、牙齿等感官辨别淀粉是否有异味和有杂质。
•堆粉看尖。
用手把淀粉堆成圆锥状,看锥尖的钝圆程度,纯淀粉堆尖低而缓,掺假淀粉堆尖高而陡。
淀粉检验方法
淀粉是植物体内的主要储藏形式,它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
淀粉的检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淀粉检验方法。
首先,常用的淀粉检验方法之一是碘液法。
碘液法是通过碘液与淀粉发生蓝色
复合物来判断淀粉的存在。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待检样品溶液滴加碘液,若出现蓝色则表示样品中含有淀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淀粉检验方法之一。
其次,还有加热法。
加热法是利用淀粉的糊化特性来进行检验。
将待检样品与
水混合后,加热至一定温度,观察样品的糊化情况来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淀粉。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试剂,但对操作者的经验要求较高。
此外,酶解法也是常用的淀粉检验方法之一。
酶解法是利用淀粉酶对淀粉的特
异性作用来进行检验。
将待检样品与淀粉酶混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淀粉的降解情况,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淀粉。
这种方法对试剂的要求较高,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最后,还有显微镜法。
显微镜法是通过观察样品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来判断其中
是否含有淀粉。
将待检样品制备成薄片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等来进行检验。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显微镜设备的支持。
综上所述,淀粉检验方法有碘液法、加热法、酶解法和显微镜法等多种。
不同
的方法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
在进行淀粉检验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淀粉检验方法能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
(教材P30~31)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3.研讨汇报。
4.小结:馒头、马铃薯、面条、米饭等食物含有淀粉,巧克力、肥肉、花生、核桃等食物含有脂肪。
探索三: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
1.过渡:除了淀粉和脂肪外,很多食物中还含有蛋白质。
接下来请大家仔细阅读蛋白质的相关资料。
2.讲解:生活中检验固体物质中的蛋白质可以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即含蛋白质的物质燃烧时,闻起来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实验室通常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液体物质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3.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清中的蛋白质。
(教学提示:可用微视频代替)。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5.小结:豆腐、馒头中含有蛋白质,肥肉中不含蛋白质。
《寻找淀粉》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淀粉的概念,知道淀粉在生活中的存在。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淀粉的概念:淀粉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的主要能量储存物质。
2. 淀粉的存在:淀粉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块茎、果实等部位,如大米、土豆、苹果等。
3. 淀粉的检测方法:使用碘液进行检测,淀粉遇碘液会变成蓝色。
三、教学准备:1. 碘液、滴管、试管、水果、种子、土豆等实物。
2. 实验操作表格。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幼儿讨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含有淀粉的食物。
2. 讲解淀粉的概念和存在:向幼儿讲解淀粉的定义和淀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3. 演示淀粉的检测方法:教师用碘液检测水果、种子、土豆等实物,让幼儿观察变化。
4. 幼儿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自己用碘液检测实物,并记录结果。
5. 分享实验结果:让每组幼儿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总结淀粉的存在。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2. 搜集幼儿的实验报告,对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3. 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淀粉的认识和应用。
六、教学扩展:1. 食物中的淀粉:让幼儿了解不同食物中淀粉的含量,如米饭、面条、馒头等。
2. 淀粉的用途:介绍淀粉在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让幼儿认识到淀粉的广泛用途。
七、教学活动:1. 制作淀粉实验卡片:让幼儿动手制作实验卡片,加深对淀粉实验的记忆。
2. 淀粉美食制作:邀请家长参与,一起制作含有淀粉的美食,如土豆饼、米饭布丁等。
八、家庭作业:1. 调查家里常用的食物中含有哪些淀粉,记录下来并与父母分享。
2. 家长协助幼儿在网上查找有关淀粉的资料,了解淀粉的更多知识。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是否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
2. 思考如何提高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寻找食物中的淀粉是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材料:
1. 各种食物样本(如土豆、面粉、米饭、面包等)
2. 碘液(碘酒或碘片溶于酒精)
步骤:
1. 准备食物样本:准备好各种食物样本,可以选择不同来源的食物,如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土豆、面粉)和澱粉含量低的食物(肉类、水果)。
2. 制作碘液:将碘酒或碘片溶解在酒精中,制作成碘液。
碘液呈棕红色或紫黑色。
3. 进行实验:
-取一小部分食物样本放在试管或盘子中。
-在食物样本上滴一滴碘液。
-观察食物样本的变化。
4. 结果解读:
-如果食物样本变成深蓝色或紫黑色,则表明该食物中含有淀粉。
-如果食物样本没有颜色变化或变成黄色,则表明该食物中不含淀粉。
注意事项: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接触碘液。
-对于食物过敏者或孩子进行实验时要格外小心,避免误食食物样本。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用具和残留的食物样本。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食物中淀粉的存在与否,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同时也可以增加对食物成分的认识,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
淀粉遇碘变蓝实验报告.doc一、实验过程【实验7-8】(1)回忆生物课中学习的检验淀粉的方法。
将碘溶液滴到一片馒头或土豆上,观察现象。
(2)在试管中加入0.5g淀粉和4mL2mol/LH2SO4溶液,加热。
待溶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将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的Cu (OH)2,加热,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二、实验现象及结论(1)实验现象:馒头片或土豆片变蓝。
(1)实验结论:碘单质遇淀粉,或者遇含有淀粉的物质都会呈现蓝色。
(2)实验现象:新制的Cu(OH)2变为砖红色沉淀。
(2)实验结论:淀粉在稀硫酸和加热的条件下,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
三、思考与讨论1、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这是高中阶段的一个特征反应。
所以,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有没有碘单质产生,也可以用碘单质检验有没有淀粉的存在。
是的,这个反应就是碘单质和淀粉的互检实验。
2、注意,淀粉遇碘变蓝,仅限于碘单质,如果是碘离子,是不会出现这个变蓝的现象的。
想要变蓝,必须利用碘离子的还原性,加入常见的氧化剂,如H2O2、Cl2等,才能看到被氧化为碘单质之后的特征蓝色。
— 1 —3、从实验视频中可以看出来,淀粉溶液并不是无色透明,还是略带一点白色浑浊的,但是淀粉溶液和面粉糊(浆糊)还是有所区别的。
淀粉溶液没有那么大的黏性。
还有,淀粉溶液虽然叫做“溶液”,但是具备了一些胶体的性质,这一点和“蛋白质溶液”是一个意思。
4、淀粉在酶催化或者酸性条件下能够发生水解,水解生成的产物是葡萄糖。
检验葡萄糖需要新制的Cu(OH)2,但是新制的Cu(OH)2需要碱性条件才能稳定地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加NaOH将水解后的产物调节至碱性,才能进行斐林试剂的检验环节。
否则实验一定会失败。
5、同理可得,如果用新制的银氨溶液进行淀粉水解产物的检验,也需要调节溶液的pH至碱性,否则实验一样会失败。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