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在劝阻董邵南游河北的赠序中,作者对各种政治势力表达了一种 怎样的情感? 提示:第一,向往古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赞扬他们仁义“出乎其 性”,自然也讥讽了当时割据河北的藩镇。 第二,劝阻董生游河北,但肯定他是 “怀抱利器”的。董生“怀抱利器” 却“连不得志于有司”,因而到河北谋出路。这又流露出作者对“有司”的 不满,似乎在指责他们“为渊驱鱼”。 第三,董生明明是“连不得志于有司”才投奔藩镇的,作者却委托他 劝谕河北的“屠狗者”入朝做官;“屠狗者”如果真的到朝廷来,“有司”会让 他们“得志”吗?在这些地方,作者不仅暗暗责怪“有司”,而且隐隐然向最 高统治者敲警钟。从董生的遭遇看,所谓“明天子”其实很不“明”,但作 者却希望他“明”。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技法导析
文本图解
2.韩愈为什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 提示:(1)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 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2)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 人终会有用武之地。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技法导析
文本图解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措辞深婉、意在言外的劝谏方法。 提示:韩愈对董生个人的处境是十分同情的,所以从与董生的私人 关系来看,作者希望董生在这次远游之后能找到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希望他“有合”,即遇上知音而不致长期投闲置散,埋没于当世。可是,作 者也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即董生到了河北也未必就能受到礼遇和重用。 因为那些藩镇主要是为了扩展势力,掠夺土地,搜刮民财,对抗朝廷,而不 是励精图治,效命国家,延揽和珍惜人才。相反,在燕、赵之地难道就没 有人才被埋没吗?何况韩愈的主导思想本来就是一贯强调唐王朝应当 尽早收回被藩镇割据的土地和恢复对那些“独立王国”的统治权。因此 他在董邵南河北之行这件事上,心情是十分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