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35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位置与射频消融成功率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IVT可以起源于心内膜、心肌以及心外膜[1]。
而最常见的起源部位是右心室流出道和左室间隔面中后部(即左后分支的浦肯野纤维网处)[2]。
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
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中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发性室颤所致。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技术目前已经成为IVT获得根治的首选治疗方法。
基于RFCA技术的成熟和对心脏性猝死发生机制的深刻认识,国内外已经积极的使用这一手段治疗IVT,预防可能猝死的风险。
标测的手段也日益更新。
只要手术中能够成功标测到起源部位,成功率可以达到90-95%,复发率大约只有5%,而并发症小于1%。
手术的成功率及近、远期复发率同IVT起源部位还是紧密关联的。
1.心室流出道Ito等[3]将流出道分为六个部位:右室间隔部、右室游离壁、临近希氏束区、左室心内膜、左冠窦和远离左冠窦的左室外膜。
1.1右室流出道IVT最常见的起源部位是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高达80%以上[4]。
右室流出道是一个几乎垂直的管状结构,上至肺动脉瓣,下至三尖瓣。
Chinushi等[5]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对13例源自右室流出道的IVT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9例起源游离壁,4例间隔部,手术成功率达100%。
经过18个月的观察,仅有1例复发。
Rodolfo Ventura等[6]进行了长达10年左右的随访,在71例射频消融的病例中成功率82%,但是长期随访还有30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5.13年。
突发室上速的处理方法一、镇静剂使用在突发室上速的情况下,首先应使用镇静剂,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心脏负担。
常用的镇静剂包括苯巴比妥、安定等。
在使用镇静剂时,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突发室上速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
洋地黄类药物能够增强心脏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脏功能。
β受体阻滞剂能够抑制心脏收缩,减慢心率,降低血压。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三、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突发室上速患者。
射频消融治疗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量,破坏异常电生理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
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该治疗方法。
四、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突发室上速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室上速摘除术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突发室上速患者,以及伴有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
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该治疗方法。
总之,突发室上速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在使用镇静剂、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同时,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降低突发室上速的发作风险。
259现代实用医学2008年4月第20卷第4期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楼钶楠,葛世俊,沈文均,陈燮晶【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 VT)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ILVT患者采用激动标测法行RFCA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8例ILVT起源于左室间隔部,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部;8例标测到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平均提前22.5±8.1ms,1例标测到提前出现的V波,提前20ms。
均射频消融成功,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1例再发,再次消融成功。
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关键词】心动过速;电生理学;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08)04-0259-02作者单位: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浙江宁波315040作者简介:楼钶楠,男,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系指现有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的室性心动过速(VT)。
根据VT起源部位可分为左室特发性VT(ILVT)和右室特发性VT(IR VT)。
IL VT的发生率约占IVT的20%[1]。
射频消融(RFCA)是一种有效根治ILVT的方法。
现对我院近年来治疗的9例ILVT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1年3月至2007年7月,我院对9例IL VT患者行R FC A治疗。
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8~44岁,平均34.5±8.1岁;心动过速发作史1~10年,平均6±4.5年。
本组1例曾误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行慢径消融术。
术前常规行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1.2方法常规经股静脉,右侧颈内静脉放置标测导管至高位右房、His束、右室心尖部和冠状窦。
分别在右心房和右心室进行分级递增刺激(S1S1方式)和程序期前刺激(S1S2方式)诱发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一般治疗应着重消除精神紧张、吸烟、饮酒过度、疲劳失眠、剧烈运动等诱因,故应镇静、休息。
2.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由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类型不同及发生机制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的疗效也不同。
ⅠC、Ⅱ、Ⅲ、Ⅳ类药物均可选择。
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是对本型室性心动过速较敏感的药物。
如维拉帕米无效或不敏感可改用普罗帕酮,反之亦然。
维拉帕米药效较强,应注意其对窦房结及房室结的抑制作用。
对少数病人,尤其是伴有血流动力学干扰或不能除外有器质性病变、需要继续随诊观察者,Ⅲ类药物常被推荐。
药物治疗虽不及射频消融成功率高,但由于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经过相对良性,所以对症状不明显或经药物治疗后效果较满意者均可继续采用药物治疗。
有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停药后再无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原因不清楚。
(1)对LBBB型特发性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一般可采用口服维拉帕米(异搏定)40~80mg,2~3次/d,或普罗帕酮(心律平)50~150mg,3次/d。
对难治性病例可服用胺碘酮100~200mg,2~3次/d等。
也可服用β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12.5~25mg,2~3次/d]。
(2)控制LBBB型特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①维拉帕米:为首选药物。
剂量按0.25mg/(kg/次),总量平均为(18.5±2.8)mg。
也可首选5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缓慢静脉推注(速度10min)。
若无效,10min后追加5mg,总量不超过20mg 为宜。
有效率为60%~66.7%。
②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无效可用此药。
静脉注射35~70mg。
③普萘洛尔(心得安)、索他洛尔:如上述治疗无效可用此药。
普萘洛尔静注1~2mg,总量<5mg(注意可导致心力衰竭、低血压、心动过缓、心脏停搏)。
索他洛尔0.5~2mg/kg,缓慢静脉注射(副作用同前)。
β受体阻滞药的疗效在50%左右。
维拉帕米敏感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后电轴变化的意义(全文)维拉帕米敏感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又称为特发性左室分支性室速,是左室特发性室速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形态,伴有电轴左偏(LAD)或电轴右偏(RAD,少见)。
ILVT的潜在机制被认为是左后分支或左前分支浦肯野纤维网的折返激动。
维拉帕米对ILVT的有效性已广为人知。
当室速发作时,首选维拉帕米静脉注射,口服维拉帕米也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心动过速的发生。
随着医学进展,目前射频消融(RFCA)治疗ILVT的成功率可达90%-95%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左室分支性室速发作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左室特发性室速、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的ILVT患者,均可采用导管消融治疗以图根治。
在大多数患者,通过在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的浦肯野电位(PP)或舒张期电位(DP),或在窦性心律时标测翻转PP可成功消融ILVT。
既往文献报道,在ILVT消融过程中,窦性心律电轴改变是ILVT导管消融成功的标志之一。
本研究入选258例患者,以探讨在射频消融过程中或射频消融后,窦性心律或ILVT时电轴改变的发生率及其发生机制,并进一步阐明ILVT导管消融策略。
其中240例患者(93.0%)在静脉输注或不输注异丙肾上腺素的状态下,应用心室或心房程序刺激可诱发并可终止持续性ILVT。
在另外18例患者中(7.0%),12例不能诱发ILVT,6例为非持续性ILVT。
240例ILVT患者中,体表心电图呈现右束支阻滞并电轴左偏224例,右束支阻滞并电轴右偏16例。
7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不间断ILVT, 1例患者由于标测导管的机械损伤出现窦性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
因此,对232例持续性ILVT患者进行电生理(EP)检查,并记录其射频消融前后窦性心律12导联体表心电图。
在232例患者中,有114例(49.1%)患者在首次接受RFCA后出现窦性心律QRS形态改变,其中107例患者心电轴发生明显变化,另外7例患者QRS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但电轴无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