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苏教版必修三《长江三峡》word学案

2021苏教版必修三《长江三峡》word学案

2021苏教版必修三《长江三峡》word学案
2021苏教版必修三《长江三峡》word学案

2021苏教版必修三《长江三峡》word学案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画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统一(难点)

课前导读

【助读资料】

1. 题目解说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两岸危崖高耸,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

2.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斗争气息,感情酷热,气概雄壮,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专门的艺术风格

3.背景资料

《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形;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形;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形;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如此一个意境:

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斗争、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辉煌的图景【知识积存】

字音:

瑰(guī)丽启碇(dìng) 夔(kuí)州相持(zhì)

秭( zǐ )归万仞( rèn ) 崆(kōng)岭万壑(hè)

汨(mì)罗美髯(rán) 眺(tiào)望草坂 (bǎ

n)

绛(jiàng)紫停泊(bó)滟滪(yàn yù) 缥缈(piāo miǎo)

婀娜(ē nuó) 层峦叠嶂(zhàng) 澎湃pēngpài

词意:

碇:系船的石礅

移山倒海: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层峦叠嶂: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

绛:大红色

亭亭笔立:亭亭,耸起的模样;笔立,笔直地挺立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漂亮蒸,升腾;蔚,集合

苍莽: 旷远迷茫,无边无际的模样,同“苍茫”

莽莽苍苍: 草木苍翠茂盛,原野景色迷茫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题1:选择一句话概括作者游三峡时的感受

题2: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题3: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三峡景物的特点

明确(针对本文特点,应以思路为突破口)

行文线索: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时刻: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思路:

一、总写这一天游历三峡的感受(1自然段)

以下按行驶的航线,按时刻顺序依次写三峡壮美的景色

二、描画瞿塘峡的雄奇 (2自然段) 特点: 象一道闸门

1、描写清晨时瞿塘峡的画面

2、描写瞿塘峡口的奇险

3、描写过了瞿塘峡后所见到的江流和两岸景色

三、描写巫峡的秀美(35自然段)特点: 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1、写峡口风光,点出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3自然段)

2、关于美女峰的传奇(4自然段)

3、用种种比喻概括地描写巫峰风景(5自然段)

四、描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感想 (69自然段) 特点: 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1、过渡(6自然段)

2、交代三个闻名的险滩,叙述关于屈原的传奇(7自然段)

3、写轮船绕过泄滩,驶过青滩的情形,关于领航人的谈话和感想(8自然段)

4、写轮船驶过崆岭滩的情形(9自然段)

提示:本文作为游记散文,不管阅读依旧写作都能给予我们丰富的滋养,专门是三峡三特点,每个特点写作手法上各有侧重,却也因此而让专门多师生觉得繁琐而无处下手,便肤浅地掠过经典的美文那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入手,理情段内层次,从而真正地理清思路,从而为文本研读打下基础

【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

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壮而漂亮的交响乐中翱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翱翔”用得恰当吗?什么缘故?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壮而漂亮”,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下文的具体描写,差不多上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将视觉与听觉沟通交融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专门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翱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兴奋、神采飞扬的心情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壮而漂亮”,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下文的具体描写,差不多上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这句话为全文打下了“雄壮而漂亮”的基调

教师点拨:通感确实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的沟通交融“雄壮”“漂亮”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受的转移确实是“通感”

第二部分:(划出描画瞿塘峡的语句,重点摸索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能够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刻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依旧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刻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确实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尽管都在船上,然而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确实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看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晰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确实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点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第一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概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尽管已被炸掉,然而“瞿塘峡中依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许多漩涡”这“依旧”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概依旧如故

(5)要紧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壮奇迹,并引用诗谚为佐证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移山倒海”“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要紧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截了当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6)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成效文中“……真美极了,……令人看起来进入了神话境域”“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确实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2.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明确: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重点摸索作者是如何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明确:(1)这一部分要紧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奇异色彩的传奇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画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高耸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奇,

这就更突出了它的奇异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画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续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势”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画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看起来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因此,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观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作品这一部分,要紧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画,都表达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错“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奇异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闲逛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2)从写法上分析能够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刻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第四部分:(研习重点: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狠?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奇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如何样的哲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明确: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形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明确:“西陵峡比较宽敞、然而江流至此变得专门凶狠,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闻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那个地点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如此直截了当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查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奇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域,使奇异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加乐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把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

了”一句所包蕴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锤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综合探究】

1、作者说,他“象在一支雄壮而漂亮的交响乐中翱翔,”“雄壮”表现在哪些方面,“漂亮”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壮”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奇,皆紧扣“漂亮”一词,制造出奇美的意境

2.主题

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记叙了作者航行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发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确实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3.写作特点分析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

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样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确实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确实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假如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

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

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的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奇,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如此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查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受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能够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象在一支雄壮而漂亮的交响乐中翱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壮”“漂亮”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5、引用有关的传奇、民谣和古诗

4.归纳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做到这一点,第一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预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文章结构安排一样以游程或时刻为序

(4)依照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画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现“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5)选取准确、鲜亮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点,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

(6)传奇、民谣和古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读者的知识,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域,给读者提供了趣味盎然的史实,使奇异秀丽的三峡更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加美感,同时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学习检测】完全解读第14页

教学反思:该文的思路专门清晰,但每部分内容比较多,而且写景方法不同,这又是散文,游记散文的重点,因此没有匆匆读过,而是就文章做了细致的研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游记散文的写法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

《三峡》导学案 预习解决问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巘()啸() 溯()漱()嶂()襄()奔()属() 二、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是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毫无)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太阳月亮)⑶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流)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⑺每至晴初霜旦(旦:早晨)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 四、【古今异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假如今义:名,自己;介,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五、【一词多义】写出下列字在句中意思。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 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六、【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作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作动,下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作状;响:回声,名词) 七、【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像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友情提示: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小组交流加深理解)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峡》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水、猿啸 (5)本文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你能简要地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吗 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写三峡四季不同特点。 (6)本文最后引用渔者的话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达标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2.略无阙处“阙”通“缺”,意思是空缺。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B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波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C清/荣/峻/茂。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长江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学法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 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 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2.资料链接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

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 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 “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 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 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 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3)杜甫的两首诗 咏怀古迹(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苏教版语文高一《长江三峡》学案

《长江三峡》学案2009312 太谷中学李劲梅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统一(难点) 课前导读 【助读资料】 1. 题目解说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 2.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3.背景资料 《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 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知识积累】 字音: 瑰(guī)丽启碇(dìng) 夔(kuí)州对峙(zhì) 秭( zǐ)归万仞( rèn ) 崆(kōng)岭万壑(hè) 汨(mì)罗美髯(rán) 眺(tiào)望草坂(bǎn) 绛(jiàng)紫停泊(bó)滟滪(yàn yù) 缥缈(piāo miǎo) 婀娜(ēnuó) 层峦叠嶂(zhàng) 澎湃pēngpài 词意: 碇:系船的石礅 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层峦叠嶂: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 绛:大红色 亭亭笔立:亭亭,耸起的样子;笔立,笔直地挺立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三峡》教学设计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 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 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技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播放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学生自由朗读) 一、故事导入。

用“孔子学琴”中的四大“秘笈”——“习其曲(韵),习其数(技),习其志,得其为人”来引入本文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向孔子拜师,用这四大秘笈来学习这篇古文。 二、一读,习其韵。 (打开孔子的第一大秘笈) 1、学生朗读。 2、教师指导。 ①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②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③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2、何谓“峡”? (两山夹水) ①带“山”旁的字 ②带“氵”旁的字 三、二读,习其技。 (打开孔子的第二大秘笈) 1、学生活动。 让学生变换角色,化身为画家、诗人、摄影师、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 2、作者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研读技法)。 夸张、、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绘声绘色、俯仰生辉、情景交融…… (以情景交融联系“志”的分析,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三读,习其志。 (打开孔子的第三大秘笈) 面对这三峡的山光水色,作者心情如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小组讨论)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导读: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课文简析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

文,统帅全篇,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屈原和王昭君的怀念之情? 解题思路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三峡郦道元(省一等奖优质课)

《三峡》教学设计(附: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学生观看影片后,教师导入: 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1.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和《水经注》的材料,教师巡视; 2.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以小字条的形式将问题记下交上来,然后到下一环节学生疏通文意的时候,再将问题交由大家讨论。 (四)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 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请大家齐读课文。 4.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教师有意识地参与一到二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①作者是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②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2.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六)课堂拓展 1.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四季风光。 2.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4.老师评价

《三峡》复习导学案--(有答案)

《三峡》复习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及课文内容填空: 1、《三峡》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 2、《水经》是一部记载______________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述____________的专书。 3、《水经注》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著。 4、三峡是指______________峡、______________峡、______________峡。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字义 1.自三峡: 2、略无:3、阙处:4、曦月: 5.襄陵 6、沿:7、溯:8、阻绝:9、或王命:10、急宣:11、朝发白帝:12、虽:13、不以: 14、素湍:15、绿潭:16、绝巘:17、巘:18、乘奔御风19、漱:20、良多趣味:21、旦:22、寒肃:23、属:24、引:25、空谷传响:26、哀转久绝:27、故渔者:28.重岩叠嶂 29.清荣峻茂 三、翻译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理解默写 1.《三峡》中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山势的句子是:_____ __, ____ ___。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___ ____,____ ___。 2.用对偶修辞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___ _ _ __,____ ___。 用夸张修辞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___ _ ___,____ ___。 3.写春冬之时三峡江水澄澈、风光妩媚的句子是:___ _ __,____ ___。 4.总括春冬景物特点及给予作者的感受的句子:___ _ __,____ ___。 5.写三峡秋季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___ _ ___,____ ___。 6.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___ _ ___,____ ___。 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___ __,____ ___。”一句相照应 8.请你再写出两句与三峡有关的诗句:___ _ __ ___ ___。 9.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中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一:______,原句:__ _____。 理由二:_______,原句:___ _____。 五.简答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3.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4.结尾引用于各的作用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 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长江三峡的位置,组成和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葛洲坝水利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重要性;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及石灰岩地貌形成的简单原因。 能力:培养学生查寻收集,分析处理相关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激光器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同时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长江三峡的旅游资料和开发与利用。 教学难点: 桂林山水形成 的简单原因以及合理把握教材内容,驾驭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唐代诗人李白有“两岸猿专用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而同为唐代的散文大家韩愈也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你们知道他们的诗句分别描绘的是哪里的美景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

二、新课讲授: (一)学习长江三峡 1.学生打开课本完成第101页的说一说,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起动课件,出现场景一。 2.教师提问:长江三峡的位置在哪里?它是由哪三个峡组成的? 学生自学课文第101页前二段后回答,教师板书:(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后点击场景一至场景二。 3.学生分小组学飞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回答长江三峡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板书:(雄伟壮观、幽深秀丽、滩多水急)。 4.教师提问:你认为长江三峡中哪一个最美,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完成第102页读一读,神女峰的传说,教师点击场景二出现声景三。 5.教师讲述:如果说流经三峡的长江水如一条美丽的丝带,那么沿江颁的历史文化古迹,则就是点缀这丝带的明珠。这里有白帝古城,张飞庙、孔明碑、这里是爱国诗人屈原与出塞和新促进民族融合的王照君的故乡,这里还有许许多我的传奇故事和文学典故,这里的风光又引历代文人墨客借景抒怀,留下千古传达室诵的诗赋,其中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6.学生背诵唐诗《早发白帝城》。 7.教师讲解:长江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自古有“黄金水道”之称,然而在过去,这里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的航运,又加之三峡

苏教版语文高一长江三峡教案(4)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教学难点 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诗文简析、作者简介、研习第一部分 一、解题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二、诗文讲解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这是杜甫《夔州歌十绝句》第一首的后两句。全诗是: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在中巴东面的巴东山,长江水劈开崇山峻岭在山中奔流)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白帝城地势高峻是三峡的重镇,瞿塘峡的险要胜过百牢关) “秭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熊绎是周成王时人,由于祖先有功于周,成王封他于楚,居丹阳。丹阳在秭归县东。始封: 最初受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头两句。意思是: 千万条山脉一齐奔向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地方村庄还在。全诗是: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的《三峡》也突出了三峡的特点。 三、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字词补注 碇dìng系船的石礅夔kuí夔州,旧府名;姓滟yànyù长江瞿塘峡口的巨石名隽jùn同俊峙zhì耸立坂bǎn山坡、斜坡崆kōng 山名秭zǐ古时数目名,一万亿。秭归: 县名汩mì汩罗,江名澎湃pēngpài不念péngbài 苍莽: 旷远迷茫,无边无际的样子,同“苍茫”。 莽莽苍苍: 草木苍翠茂密,原野景色迷茫。 雷霆万钧: 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雷霆: 响雷。钧: 古代重量单位,一钧是三十斤。 神妙莫测: 神奇巧妙达到难以猜测的程度。

郦道元《三峡》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三峡 学习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 能说出作者写作的思路;品析句子,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领略三峡的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共同领略三峡的美景,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__ )

(7)林寒涧肃.()(8)哀转久绝.() (9)属引 ..凄异()(10)春冬之时.() 4. 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翻译课文 探究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有人给课文第一段加了“山峻”的小标题,请你说说加小标题的好处,并给其他三段也分别加上小标题。 2.这几个段落的位置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第二课时 探究一: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请你说说,三峡的美,美在。 探究二:欣赏课文,揣摩笔法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你能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远近等)来作赏析吗?

探究三:说说各段的朗读语气语速,并背诵。 我的收获 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的写作特点。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但山水中有穿插其间,寓于之中,写出三峡整体富于动感的美景。

23.三峡 自主学习 1.郦道元北魏《水经注》地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 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tuān yǎn xiào zhǔ shù 3.逆流而上冲上急流的水冲刷奔驰的快马太阳萎缩断绝,消失 连续不断季节 4.略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略 探究二: 1.使用小标题能概括主要内容,使行文条理清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②段水急;③段水清;④段水枯。 2.顺序不能打乱。三峡的地貌是造成水急的原因,必须先写;夏天的水是承接山势而写,再者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点,所以先写;春冬的水特点相似,所以放在一起写。秋天的水量最少,较凄清,所以最后写。这样安排是按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的顺序,可以突出夏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探究一: 例:三峡的山美,美在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探究二: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如描写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是动态,“绿潭”“倒影”是静态,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探究三: ①段稍高昂,语速中;②段语速快,突出奔放美;③段语气舒缓,稍慢;④段低沉,稍慢。我的收获

《长江三峡》教案10

《长江三峡》教案10 导读:长江三峡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2、掌握“引用”的修辞。 一、检查复习: 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由三峡工程导入 (二)解题与作者: 1、读预习提示。 2、解题: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

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二课《长江三峡》教案1

《长江三峡》预习题 课前预习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 2.“三峡”,西起______省______县,东至______省______县,全长______公里。 3.“三峡”的名称(依次)是______峡、______峡、______峡。它们的特点(与名称对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4.“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______修辞手法。“交响乐”指的是______,“飞翔”指的是______。 5.西陵峡中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______滩、______滩和______滩。其中最险的是______滩。 6.秭(的读音是______)归,是______的故乡,他被流放在汨(读音是______)罗江,投江而死。 7.王昭君,名______,她诞生在______。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嫁给匈奴的单(的读音是______)于,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有一首是咏王昭君的,课文中引了两句,是“______、______”。 8.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9.本文所写景物是随______变化而变化的,观察角度一般都是______视和______视,观察到的景物方位一般都在______和______。 10.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长江三峡》、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长江三日》 2.四川、奉节,湖北、宜昌,193公里。 3.瞿塘、巫、西陵,像一道闸门(或雄奇)、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或秀美)、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或险恶)。 4.通感、比喻,在急流中航行及舒快的感觉。 5.泄、青、崆岭,崆岭。 6.zǐ,屈原,mì。 7.嫱,香溪,chán,“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8.由西向东的航程。 9.船行(或船的方位)、仰视、平视,前方、两侧。 10.本文在描写三峡雄伟艳丽的景物中,表达了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人们急流勇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刘白羽散文集》等。 二、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三、分析课文 一、重点字词 启碇滟滪绛紫云蒸霞蔚峨冠博带群山万壑雷霆万钧缤纷亭亭婀娜眺望小心翼翼 二、朗读课文。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26《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26.《三峡》导学案 福建省龙海市第五中学洪井松 教师寄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一、【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2.走近作者 3.相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quē)曦.(xī)襄.(xiàng)溯.(sù)御.(yù)湍.(tuān)巘.(yǎn )漱.(shù)涧.(jiàn)猿.(yuán)啸.(xiào)属.(zhǔ)嶂.(zhàng)寝.(qǐn)荇.(xìng)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朝.发白帝(早晨)(2)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3)良.多趣味(真,实在)(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寂静)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善长_,_北魏(朝代)__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综合性地理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文章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迅猛,船只阻绝;春冬景美,良多趣味;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7、《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 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三、【合作探究】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学案

《三峡》学案 姓名:(第组号)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文中注释掌握生字,翻译,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的自然美,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利用工具书、文中注解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课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作者郦道元(466-527),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水经注》,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二)《水经》与《水经注》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经清代学者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所作。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就力之所及,搜集了有关水道的记载和他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所注,对《水经》中的记载以详细阐明并大为扩充,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叙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凡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以得到考证。单以兵要地理资料一项而言,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例都生动地说明了熟谙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梁、险道、仓储的重要性。《水经注》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三)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2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预习导学】 (一)诵读课文 ①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②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并利用工具书解决。③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二)字词注音 郦.()阙.()嶂.()曦.()襄.陵()沿溯.()素湍.()绝巘.()飞漱.()峻.茂()涧.肃()属.引()凄.()泪沾裳.()御.风()(三)文常填空 (1)郦道元(约470-527),范阳涿(zhuó)县(现在属河北)人,字善长,北魏家、家。郦道元通过实地考察,探寻祖国山川之美,撰写出了《》。 (2)三峡是、和的总称,西起重庆奉节县的,东至湖北的,全长192公里。 第一课时

2017《长江三峡》教案.doc

长江三峡刘白羽 一、导入课文(投影1-3): 介绍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二、介绍创作背景和作家(投影4-5):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三、检查预习情况(投影6、7:字音字形解释) 四、整体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

二六《三峡》导学案

二六《三峡》导学案(教师专用) 平凉八中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备写设计:李正明时间:年月日审阅: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学习时数】2学时 第一学时(总第学时) 一、【课前学习】 1、熟记有关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读读写写: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刹(chà)那驻(zhù)足轩(xuān)榭(xiè) 丘壑(hè) 嶙(lín)峋(xún) 镂空(lòu) 蔷薇斟酌(zhēn zhuó)重峦叠嶂(zhàng) 御(yù)道 钟磬(qìng) 雍(yōng) 积攒(zǎn) 鳖(biē)头蟠(pán)龙韶(sháo)光伧(cāng)俗 休憩(qì) 郦(lì)道元绝巘(yǎn)略无阙处(quē)不见曦月(xī) 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

《长江三峡》教案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长江三峡》时间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瑰.丽() 震慑.()离弦.() 绛.紫() 婀娜 ..() 隽.秀() 旋涡.() 秭.归() 汩.罗江() 颤.抖() 停泊.() 跋.涉() 怪诞.() 滟.滪.() 熊绎.() 踱.步() 溪涧.() 夔.州() 答案:ɡuīshèxián jiànɡēnuójùn wō zǐmìchàn bóbádàn yàn yùyì duójiàn kuí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缥渺()嗫服()战粟()挑望() 启锭()巅簸()嶂碍() 对恃( ) 答案:渺—缈嗫—慑粟—栗挑—眺锭—碇巅—颠嶂—障恃—峙 3.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对应的成语。 (1)比喻威力极大。() (2)山峰重重叠叠,连绵起伏。() (3)形容景物灿烂绚丽。()(4)清秀美丽,(姿态)柔软而美好。() (5)同“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文中用来形容三峡的高峰。 答案:(1)雷霆万钧(2)层峦叠嶂(3)云蒸霞蔚 (4)俊秀婀娜(5)亭亭笔立 4.文学常识填空。 刘白羽,中国______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辑、拍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________。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__________。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品以________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有特写集《早晨的太阳》等。 答案:现代斯大林文学奖通讯特写散文 二、课文探究导引: 1.《长江三峡》是从刘白羽《长江三日》中节选出来的,是现代散文的名篇。全文以游踪为线索,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波涛汹涌、雄伟瑰丽的三峡。全文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游历三峡时的内心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写在瞿塘峡所见到的雄壮景象。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巫峡神奇秀美的景观。

苏教版语文高一长江三峡教案(5)

长江三峡教案 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 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 课文简析 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 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文,统帅全篇, 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