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种群的数量变化优质课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31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从容说课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在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各种变化。
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还可以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三维目标1.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5.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6.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某种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让学生学会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7.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比较两种增长曲线各自产生的条件和特点,使学生掌握“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
8.通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理解影响种群增长的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9.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分析事物时,要用动态的观点来分析。
10.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11.通过学生一起讨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从一草一木开始保护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的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讲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生物知识为载体,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逐步培育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在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把模型建构作为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收纳入了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之中,其中数学模型是常见的模型方法之一二、教材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分别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二课时的内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重点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的特征》介绍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特征和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引出作了铺垫。
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三、学情分析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探索和构建数学模型,所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这本书是高中必修3第四章的内容。
针对的是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他们仍然有能力掌握这样的数学模型构造。
最多,他们需要一些提示。
因此,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活动,而不必向他们解释太多。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会用"J'型、"S”型增长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立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现象的思想,初步学会使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现象。
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 义,树立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用“ J”型、“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解释生物现象教学难点用“J”型、“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解释生物现象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展示】PPT 播放两张图片:密密麻麻的水葫芦、濒危物种大熊猫。
以上两张图片与我们今天要讲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如何有效地控制水葫芦的疯长?如何更好的 保护大熊猫?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
自主学习师:首先,请大家自主研习【问题探讨】: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 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请你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单位为 min )的数量,填入下表。
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推导出细菌增长的计算公式: 2 n(n代表“代”)学生行为:独立思考、计算,并把结果填在表格里让学生总结一下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师: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
(在学生计算数据的同时将模型构建的过程渗入他们的思维中)耕田菌数量/个--- 1 -- 1 --- 1 -- 1 1 1----------- 1 L ----- 1 * 日日20 40 60 80 100 120 140 L60 180 200-以上两种形式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数学表达式能够准确地表示细菌种群的数量变,曲线图能够清晰、直观地描述细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合作探究师:上述数学表达式的前提是理想条件下,意味着该种群生活在的食物、空间充裕,没有敌害、气候适宜等一系列好的环境,那么现实生活中有相似的情况吗?学生:有,1859年一位英国人带来24只野兔到澳大利亚定居,一个世纪以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了6亿只以上;美国的环颈雉在1937 ——1942年期间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