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画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3
13.2 画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学生分析: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本校的802班的学生,基础较好,具有较好的合作交流、敢于探究的习惯。
通过前面的学习,本班的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轴对称的性质做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图形,少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偏差加之未能自觉、及时的复习导致对轴对称性质和作轴对称图形掌握的不够理想。
好在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类似,学生可以通过“对照”用坐标表示平移来进行学习,这就给这堂课带来较低的门槛,进而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本套教材的第十三章的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作轴对称图形的知识铺垫,加之有七年级下册的用坐标表示平移的类比。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引入新课时将教材第69页思考题在学生归纳出点关于x、y轴对称后变化关系后再引导学生直接去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中的重点是理解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变化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在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时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难点是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具体目标设定为下面几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2)利用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能作出关于x轴、y轴对称的图形二、能力训练要求1.在探索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2.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教学策略:本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原则,由于学生对这类“似曾相识”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应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在对问题的研讨中,完成学习。
教学中应以在直角坐标系点与点关于x或y对称为情景导入,逐步引导学生猜测、思考、归纳点关于x 或y 轴对称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2画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RJ知识回顾1.轴对称变换.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与它关于一条直线l对称的图形, 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2.轴对称变换的性质.①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②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3.画轴对称图形.找:在原图形上找特殊点;画:画出各个特殊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连: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习目标1.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已知点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2.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如图是一幅老北京城的示意图,其中西直门和东直门是关于中轴线对称的, 如果以天安门为原点, 分别以长安街和中轴线为x轴和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如图所示的东直门的坐标, 你能说出西直门的坐标吗?课堂导入新知探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画出下列已知点及其关于坐标轴的对称点, 并把它们的坐标填入表格中, 看看每对对称点的坐标有怎样的规律, 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已知点A(2,-3)B(-1,2)C(-6,-5)D(12,1)E(4,0)关于x轴的对称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已知点A(2,-3)B(-1,2)C(-6,-5)D(12,1)E(4,0)关于x轴的A′(2,3)B′(-1,-2)C′(-6,5)D′(12,-1)E′(4,0)对称点已知点A(2,-3)B(-1,2)C(-6,-5)D(12,1)E(4,0)关于y轴A′′(-2,-3)B′′(1,2)C′′(6,-5)D′′(−12,1)E′′(-4,0)对称点已知点A(2,-3)B(-1,2)C(-6,-5)D(12,1)E(4,0)关于x轴A′(2,3)B′(-1,-2)C′(-6,5)D′(12,-1)E′(4,0)的对称点关于y轴A′′(-2,-3)B′′(1,2)C′′(6,-5)D′′(−12,1)E′′(-4,0)对称点根据表格所填的坐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新知探究知识点1 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规律1、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新知探究知识点2 坐标系中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计算:计算出已知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描点:根据对称点的坐标描点;连接:按原图对应点连接所描各点得到对称图形.所找的特殊点一定要能确定原图形, 否则画出的图形与原图形不一定成轴对称.例1 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5,1),B(-2,1), C(-2,5), D(-5,4), 分别画出与四边形ABCD关于y轴和x轴对称的图形.已知点A(-5,1)B(-2,1)C(-2,5)D(-5,4)关于y轴的对称点A′′(5,1)B′′(2,1)C′′(2,5)D′′(5,4)已知点A(-5,1)B(-2,1)C(-2,5)D(-5,4)关于x轴的对称点A′(-5,-1)B′(-2,-1)C′(-2,-5)D′(-5,-4)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x 轴和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2,6), (1,-2), (-1,3), (-4,-2), (1,0)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依次为:(-2,-6), (1,2), (-1,-3), (-4,2), (1,0)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依次为:(2,6), (-1,-2), (1,3), (4,-2), (-1,0)跟踪训练新知探究随堂练习1.(2020·大连中考)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3,1)C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A.(-3,-1)B.(-3,1)C.(3,-1)D.(3,1)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2020·兰州中考)若点A(-4,m-3),B(2n,1)关于x轴对称,则( )A.m=2,n=0B.m=2,n=-2C.m=4,n=2D.m=4,n=-2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4=2n,m-3=-1n=-2,m=2B画轴对称图形点(x,y)关于x轴对称点(x,y)关于y轴对称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已知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计算描点连接课堂小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4,1), B(-2,1),C(-2,3).(1)作△ABC关于y轴对称的△A1B1C1;拓展提升(1)△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4,1), B(-2,1), C(-2,3),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分别为A1(4,1),B1(2,1), C1(2,3).连接A1 B1 ,B1 C1,C1 A1,就可得到△A1B1C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4,1), B(-2,1), C(-2,3).(2)将△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做出平移后的△A2B2C2;(2)△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4,1), B(-2,1), C(-2,3), 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的点的坐标分别为A2(-4,-3), B2(-2,-3),C2(-2,-1).连接A2 B2 ,B2 C2,C2 A2,就可得到△A2B2C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4,1), B(-2,1), C(-2,3).(3)求四边形AA2B2C的面积.形, 其中上底AA2=4, 下底B2C=6, 高A2B2=2, 所以四边形AA2B2C的面积为10.谢谢观看 Thank You。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2 画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用坐标表示轴对称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13.2节“画轴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坐标表示能力。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坐标方法,找出对称轴,并确定对称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能找出对称轴,并确定对称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坐标表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找出对称轴,并确定对称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新课导入:介绍用坐标表示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找出对称轴,并确定对称图形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4.学生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