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到底怎么教——以蒋军晶“创世神话”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92.01 KB
- 文档页数:2
“群文阅读”到底长什么样蒋军晶2007年,台湾陈易志老师在南京一次教学研讨会上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课上他让学生读了六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进行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即时记录下听课的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温柔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是不够热闹,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听课的老师对“群文阅读”感到非常新鲜,有点惊异,觉得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格格不入”,但是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内心处于一种想尝试又不敢涉及的矛盾中。
2009年,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2010年,我上了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创世神话》。
课上,我让学生读了七篇文章:一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六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
这堂课非常受人瞩目,成为后面“群文阅读”理论文章引用率最高的一个课例。
之后,在教学研究场合,陆陆续续开始出现一些“群文阅读”的课例。
王林博士撰文称:“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一场语文教学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国内语文教育界酝酿、思考、实践,这就是群文阅读。
”那么,到底什么是“群文阅读”?我的回答是——“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的教学取向蒋军晶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多篇文章,即使毫无设计,也有意义,但意义不“群文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方式,有它特定的教学取向、教学追求。
如果“群文阅读”的实践与研究有一个目标的话,这个目标就是让这种“教 学取向”清晰起来。
用显性的方式教“表达”我们的课文教学不教“表达”吗?当然也教表达。
自从管建刚老师“写作本 位”的阅读教学主张提出以后,相关讨论持续升温。
不用怀疑,无论是作为研究, 还是一线实践,通过课文明确、明晰教“表达”的课例会进一步增加。
1•“群文阅读”所教表达是更“高位”的表达“课文教学”所教的“表达”以语言、语法层面的“表达”为主。
如右图。
文字里的幽默与讽刺人物态度改变对情节的影响日记和信在文学中的运用 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事物的象征意义 意象的运用 如果我们可以对一线教师的阅读课教学过程作 “大数据”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课堂上一半以上的时间,孩子在认字识词、辨音析义、语法分析……我们所教的“表达”大体是比较微观的“这个字好在哪里” “这个词好在哪里”“这句话好在哪里”……我们习惯抠字抠词,更多关注的是“遣词造句” ,是局部细节, 少部分优秀的老师才关注“谋篇布局” 。
“群文阅读”所教的“表达”是更高位的 表达,着重放在“谋篇布局” ,甚至文学创作手法,例如作品里的幽默与讽刺、 事物的象征意义、古诗里的意象、故事里的伏笔、故事中的“转折” 、故事的结 构等。
我们和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文学表达并非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作家, 而是和学 生尝试像作家一样思考,通过对文学表达的发现大。
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辨析词义近义词、反义词把字句、被字句文化习俗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修改病句 理解句子含义天气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 故事中的转折 故事里的主角与配角 故事的高潮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2.“群文阅读”是用显性的方式教表达感受文学有很多种方式,中国的文学教育传统讲究熏陶、感染,强调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
问道群文阅读创生多维课堂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问道群文阅读创生多维课堂》。
关于“群文阅读”,我的实践经验并不多,所以,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有一部分还停留在思考的层面,希望不会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群文阅读,就是把围绕某个议题选择的多篇文章呈现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导学合作进行意义重构的过程。
它打破了一堂课或多堂课学一篇的碎片化模式,是一种彻底解放学生阅读行为的阅读行动。
下面我从“主题的确定、群文的选择、课堂的建构、课型的打造”四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为了便于讲解,我将“主题的确定和群文的选择”合并起来讲——一、主题的确定和群文的选择大家都知道,三维目标既是学习活动的起始点,也是归宿点。
基于教材的群文阅读,也需要在三维目标指导下开展实践。
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蕴含于另外两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所以,下面我就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知识与技能”两个目标导向来谈谈主题的确定和群文的选择。
(一)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导向教材中的人文主题,我们可以直接确定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导向的群文阅读主题。
如“灿烂的传统文化、人与自然、爱与友情、神奇大自然、灿烂的传统文化、大自然的启示、爱与友情、以诚待人、战争与和平”。
有位老师围绕“爱与友情”主题,选择了五首诗,《赠汪伦》、《阿贵只有九岁》《我喜欢你》、《等待》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
这组群文,分别从不同的维度诠释着“友情”的概念。
友情是什么?友情就是朋友生离时的依依不舍,死别时的肝肠寸断,和谐时的情深意浓,矛盾时的不知所措。
这种群文的组合,有效弥补了教材《赠汪伦》所诠释的对于“友情”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理解。
因此,在选择群文时,我们要关注所选文章的互文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读性。
(二)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导向感悟语言内容、学习语言范式、强化语言应用是语言实践的三个层次,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导向,强化语言应用是开展群文阅读的目标追求,也是我今天和大家探讨的重点内容,下面,我从阅读策略、表达形式、语言积累、表达运用四个目标导向进行具体阐述。
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群文阅读是一种让学生通过集体阅读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蒋军晶的教学设计中,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精神。
以下是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蒋军晶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流畅性;2. 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布置蒋军晶在教学设计中,会选择一些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的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求。
她会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或文章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
2. 小组合作与讨论在学生完成阅读后,蒋军晶设置小组合作与讨论的环节。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疑惑。
蒋军晶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且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3. 定期汇报与分享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氛围,蒋军晶设计了定期的汇报与分享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小组都需要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和学习心得。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蒋军晶在教学的开始阶段,通常会选择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通过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或实际体验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蒋军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她会教导学生使用标注、划线、摘录等方法来辅助阅读和理解。
同时,她还会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解决阅读难题的技巧,如猜词猜义、上下文推断等。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蒋军晶会设立一些问题或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她会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同时也会指导学生倾听他人观点并进行合理的回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精选3篇)蒋军晶群文阅读观后感1 在假期里,我再次翻阅蒋军晶老师关于群文阅读的文章,每次的阅读都是思维的激烈碰撞,敦促着我反复翻阅,并将自己的思考与疑惑用文字记录下来。
蒋老师的“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相对于我们传统语文“单篇阅读”教学,它以一组一组文章为主,强调在一组文章中找到共同聊的话题,注重“阅读策略”“表达形式”等方面的议题;通常以默读为主,重视跳读、浏览、略读,结合引用性的朗读,重在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尝试以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群文阅读教学案例梳理群文阅读教学的流程与步骤:第一,蒋老师给学生呈现由日本作者新美南吉写的三个风格迥异的童话《去年的树》、《大鹅过生日》和《猴子和武士》,由作者的名字谈话引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蒋老师不急于展开《去年的树》的教学,而是展示丰子恺的两幅画,引导学生将简单明快的画与课文结合比较,从而知道课文的童话与以上两幅画一样具有简短明了的特点。
第三,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鸟的四次对话,并由此感悟出鸟与树深厚的友情。
第四,蒋老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基调的基础上,再次引用丰子恺的画,这简单明快的画也有细节之处——风筝上写着“和平”和“胜利”,如此类推,简短明了的童话也会有细节之处,蒋老师引导学生默读思考。
第五,学生分享自己圈的重点字词以及自己真实的想法,不同的学生想法不同,思维碰撞产生火花,由此逐渐形成学生对于这篇童话的解读,最后蒋老师总结《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的写作风格简洁干净以及童话故事交予我们情、善、美。
第六,学习完《去年的树》后,师生共同阅读《大鹅过生日》,蒋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此篇童话的写作风格——有趣、好玩,以及分享童话中有趣好玩的情节,最后由相关情节总结出《大鹅过生日》和《去年的树》的写作风格不同,但是同样教给我们情、善、美。
第七,师生共同阅读《猴子和武士》,童话故事前半部分讲五个武士争相杀猴子,给人暴力血腥感觉,学生争论这篇童话是否新美南吉写的,后来蒋老师呈现故事后半部分——五个武士下不了手,最后看到村子有机会找到食物就不杀猴子了。
蒋军晶老师群文阅读课评议作者:黄祺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19年第12期近年来,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从单篇阅读教学转变为了其他创新的形式,其中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们比较喜爱与推崇的。
蒋军晶老师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蒋老师的扎实理论和出色的实践让我们进一步探知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更好地推进了教学实践发展。
一、群文导入,智慧朗读一节课的导入都是放在课堂的开头,导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蒋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快乐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感到拘谨和害怕,正如蒋老师自己说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讲话发言,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安全感。
”那么教师怎样让学生有安全感呢?蒋老师以他生动幽默的教学方式诠释了这一点。
蒋老师的课前导入不是生硬的将课程内容往上套,而是经常將与课文内容有极大联系的材料做不同的对比,以相似事物类推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
例如,《创世神话》的教学过程如下:蒋老师问:“世界是怎么来的,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多元,有宇宙大爆炸,有女娲补天,有上帝。
蒋老师又提问哪个理论比较科学,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宇宙大爆炸。
蒋老师在幻灯片上放映了宇宙大爆炸的一段话,并提问学生“这段话是中国作家写的还是外国作家写的?”学生一致认为是外国作家。
由此,蒋老师引出了神话写作风格的议题,引导学生知道了,不同国家的神话是不一样的,为后期“从不同中寻找相同”作了铺垫。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师知道了朗读的重要性,也在课堂中贯彻实践着朗读教学。
当学生朗读的没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最常出现的对话就是老师要求学生朗读的“再美一点”“更美一点”,还有许多教师会放配乐,期待学生跟着音乐读的美一点。
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浙江蒋军晶2010年,我上了一节研究课《创世神话》。
课上,我让学生读了7篇文章:1篇科普文《关于宇宙大爆炸》和6篇神话《诸神创世》、《淤能棋吕岛》、《盘古开天地》、《始祖大梵天》、《阿胡拉·马兹达》、《巨人伊密尔》。
现场听课的一位老师记录下自己的听课感受:这节“冷清”的课,只有教师平静的声音通过话筒传播在会场,孩子们在忙碌地看书、思考、陈述、倾听。
的确不够热闹,如果放到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但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阅读课。
于是我进一步思考:我们的课堂,能否接纳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是怎样的教学呢?我把它称之为“群文阅读”。
台湾的赵镜中教授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这个概念,并且大致描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究竟何在?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
我看到过日本的一则教学案例,8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读了十几篇文章。
那么,我要追问: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意义一: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
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大江大河,浩浩荡荡、两岸开阔、涛声千里,而目前教学中的技术化倾向让很多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缺失:阅读教学需要的不是阅读视野,不是阅读力,而是让“课”像“课”的技术。
这样的“技术主义者”对于读书的欲望不大、动力不足。
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王林慧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
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
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
下面以蒋军晶老师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课为例,谈谈课堂操作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利用默读和浏览策略,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
群文阅读要区别于单篇阅读。
单篇阅读更侧重于精读,而群文阅读多采用默读、浏览、边读边思考、略读的方式进行。
“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教学内容载体是神话故事。
神话不是某个人遣词造句创作出来的,是原始人的集体智慧,是口耳相传来的,因此,教学神话,没有必要把过多精力放在体会、咀嚼、品味语言上。
默读、浏览,侧重于信息处理。
在教学中,要想锻炼并且提升学生的默读、浏览水平,课堂里提出方向明确的、高质量的探究性问题是关键。
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课提出了三个主干问题:你发现各国创世神话的个性特征了吗?你发现各国创世神话的相近之处了吗?为什么各国创世神话会有如此多的相似点?这些问题使学生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读,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思考力提出巨大挑战。
二、利用小组对话和讨论策略,拓晨群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对话等读书会形式的学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讨论要想成功,取决于三点: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开放,多面向,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角度,要有可参与性,每个学生都可以补充、发表自己的观点,有话可说。
例如,蒋老师在课堂中追问为什么原始人都喜欢把最初的世界比作一个蛋,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想象推理能力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答案,这就是适合讨论的问题。
第二,师生讨论、对话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而是充分鼓励、引导、、点拨、启发,给学生创造坦率、自由、富有探索性的氛围。
在整堂课里,蒋老师充分展现出他高超的与学生“对话”的智慧:“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你太厉害了,竟能发现这一点,你能再解释一下吗?”“说句实话,我不太同意你的观点,我可以把我个人的想法说出来吗?”……这些真诚、充满尊重与爱的引导智慧让对话不断深入。
第三,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讨论的技巧。
在这堂课里,学生善于倾听,愿意分享观点,思维不断被激活。
三、利用比较阅读策略,发现群文阅读恰切的教学路径
“比较”是群文阅读用得最多的阅读(教学)策略: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方面的、比较表达形式方面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已有所发现。
这堂“创世神话”群文阅读,一共让学生比较了三次。
第一次,是比较神话与《万物简史》中对宇宙产生的科学描述,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神话与科学的差别,学生就不会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较真神话的科学性、合理性了,因为神话的结构是一种文学结构。
第二次,是比较各国创世神话的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神话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元素,所以当学生重读《盘古开天地》时,因为有所理解,眼光变得敏锐起来,他们从地名、地貌的复杂性、数量词、劳动工具等多个角度看到了《盘古开天地》的“中国元素”。
第三次比较,是比较各国神话的相同点,从而引出疑问:为什么原始人都认为世界是从一个蛋变化来的?为什么无论哪个国家的创世神话里都有一个“大神”?为什么各国神话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神的身体变成了世界的万物?通过疑问,进而猜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原始人类对于创世的神奇想象,而且初步地感知了人类的原始智慧和初始心理结构。
这样的“比较”,在教学意义层面,确实大大提升了学生深层次的阅读能力。
四、利用探究性策略,推进群文阅读中深层阅读能力的培养
群文阅读不光是要读,而且还要思。
如果仅仅是加大了阅读量,而没有通过比较、猜测、推论、反思等方法对文本进行探究性思考,这样的群文阅读活动显然是流于形式的。
祝新华教授在他的《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文中,把阅读能力分为六个层次: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
不少阅读教学都是在复述、解释上下功夫,略微涉及重整能力的训练,对后三种能力的培养则常常忽视。
这就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总在浅层次的能力系统中徘徊。
蒋老师的“创世神话”群文阅读教学中,则打开了一番新局面。
我们今天来读神话,到底读什么呢?例如:在这些神话母题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的原始智慧,感受到人类的初始心理结构,感受到原始初民对力量、对英雄精神的崇拜,“人定胜天”的意识。
原始人类对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生命又是如何发生的?……这些关于世界的本原性问题的思考,也就是我们现在来读神话的巨大意义所在。
蒋老师以这些神话母题为基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讨论不在于结论,而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种充满思维含量的课堂,正是当下不少语文课堂所欠缺的。
这样的阅读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样的阅读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基。